建立适度经营规模的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1423
颗粒名称: 建立适度经营规模的农业
并列题名: ——苏州、温州农村经济调查考察报告之二
分类号: F129
摘要: 1986年10月3日,佛山报社刊登的苏州、温州农村经济调查考察报告。
关键词: 农村经济 苏州市 温州市

内容

苏州平原,田园锦绣。一片片晚稻,苍翠碧绿,一畦畦棉花,蓓蕾苞白,还有油料作物等,无不生机盎然,一派喜人景象。据说,苏州农业以生产粮、棉、油作物为主,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近两年来,苏州农村正朝着建立适度规模农业的方向迈步。苏州农村实行体制改革后出现两种新情况:一是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提高农业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已成为农民追求的现实目标。但人多地少,规模小,分散经营,商品率很难得以提高,一些种田行家感到“小而全”或“小而专”都不合要求,希望经营较大规模的农业;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乡村工业的迅猛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人从农转工,出现了“工业三班倒”,“农业晚中早”,劳力紧张的农户把责任田当成包袱。图地集中,建立适度规模农业,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需求。昆山县胤扬乡横溇村农民谢三根,早就主动要求接包二十户转让田,他一家六口,共耕种一百零五亩地,头年获得成功。
  陆扬乡从中得到启示,年前就开始实行了对承包三十亩以上的种田大户给予资金补贴,提供服务、优先贷款等优惠措施,并积极牵线搭桥,鼓励土地转包、集中。到现在,全乡已有专业种田大户四十多户,共包耕面积二千二百多亩。人们称这些大耕户为“家庭农场”。土地集中由大耕户承包,他们专心经营,根食商品率和经经效益大为提高。去年,他们的粮食生产商品率平均达八成以上,务农收入基本甚至超过务工收入。就说谢三根一家,去年在受灾减收的情况下,全家仍卖粮七万六千多斤、肉猪二十七头,纯收入八千多元,劳均收入一千四百多元。至于转让上地的农户,有二十多人进了工厂,其他跑运输、养鱼、养兔、种蘑舜等,各显神通。去年全队劳均收入一千二百多元,比1983年翻了一番。大家都说:“出了个谢三根,富了一个村。”
  苏州市在建立农业适度规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常熟市琴南乡元和村的合作农场。据元和村的党支部书记介绍,早在1984年9月开始,这个村由四名女共产党员组成的、占全村劳力不足2%的二十二人,开办了四个专业合作农场,承包了该村全部耕地五百五十多亩。村里从工业利润中用了卜多万元购买了从耕、播到开沟、脱粒、收割等全部农机具,成立了农机站,为他们提供种、管、收、运系统的有偿服务。农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除交纳农业税外,还按合同向村里群众提供平价粮、草。仅去年,受灾了仍获好。成和高效益;劳均产粮二万七千多斤,分别比1978年和上年增加七倍和七成六;劳均产值五千四百元,比1978年和上年提高了十二倍半和七成六;劳均收入达一千二百四十五元,比务工农民的人均收入高二成一,还上交了二万二千多元利润。这里的农民·傲地说,他们已结束了历史上“农吃工”的年代了。
  苏州市建立适度规模农业的事实使人奋发。但据市委有关部门的领导说,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要有相当经济实力;要解决补农、建农问题;剩余劳动力要有出路;服务要配套;群众要有要求等。他们提出“不等,不急,不套”的原则。成熟一个建立一个.一个单位四十到一百亩左右,便是较适度的规模。目前全市已建立的适度规模农场108个,有家庭办的,有联合体办的、亦有村办、工厂办、乡村联合办的。这些农场从开办至今,尚无一家“打退堂鼓”,而且越办越好,要求办场的也越来越多。
  农村中家家户户以农为主、封式的旧模式,使农村经济的僵局维系了数以千年。近些年来,苏州农村工业崛起,户户以工为主、以农为副的新模式出现,打破了这种古老的旧模式,由之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工业的手段去武装农业,改造农业,推进农业,努力创造一种多数人以工为主,少数人以农为主的新模式,从而使工农业实现更高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为社会创造更丰裕的物质财富。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谢三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苏州
相关地名
昆山县
相关地名
胤扬乡
相关地名
横溇村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常熟市
相关地名
琴南乡
相关地名
元和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