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的“殿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0918
颗粒名称: 求知的“殿堂”
并列题名: ——顺德县黄连乡文化室散记之一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黄连乡文化室是一座求知的「殿堂」。笔者到黄连镇采访的见闻。
关键词: 黄连乡 科技 文化

内容

顺德县勒流区的黄连乡与黄连镇交错在一起,全乡有四千二百多人口,二千一百多个劳动力,人平收入达九百五十六元。
  这里,小桥、流水、人家。石板铺成的乡间小路,傍水而筑的砖瓦农舍,蔗基鱼塘,桑园蕉林,……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农村特色。
  然而,今天人们称道黄连乡的,不只是它那旖旎的田园风光和较高的生活水准,更多赞誉的是它的文化室。它把「四位一体」熔于一炉,促进了乡里「两个文明」的建设。它的代表人物在最近省、市召开的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的讲坛上介绍过经验,其事迹象涓涓的细流,润人心田,给人启迪……
  黄连乡文化室是一座求知的「殿堂」。然而,这「殿堂」并没有固定的地点,或在池塘边,或在展览室的会议室里,或在猪栏旁,或在农舍中,或在墙壁上,或在黄连镇的茶楼内。但它有一个明确的宗旨,那就是传播和推广农业科学知识。
  早在六十年代,黄连乡的文化室就已经存在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刺激了农民新的追求,求富成了他们强烈的愿望。但是,在父辈手中接过来的求富手段,又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束缚。我们在采访中就曾听到这样的事:
  ——民何铭轩等几户人联合办了一个养鸡场,但由于没有技术,结果亏本达三千多元;
  ——农民卢兆芬为了防治鲩鱼病,自己制作防治疽鲩鱼的疫苗,结果不仅治死了自家的鲩鱼,还殃及邻近几家养鱼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这些教训给乡党支部和乡政府的干部很大的震动,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就得给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文化室应在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走科学致富之路上迈出新步子。
  当你走进黄连乡的村落,也许你会发现,每个村里都在一幅墙上贴有一张纸,原来是文化室编的顺口溜,农民们把它看成是宝,这张纸一经贴出,男女老少都爱看。因为它既有防蔗、鱼病虫害的知识,又有新农药使用方法介绍,还有高产新鱼种和特种养殖技术等科学知识和信息,通俗易懂,顺口好记。
  记得在一九八三年,乡里推广鱼塘密殖放养后,经常出现「浮塘」,死鱼现象,县水产局推荐使用鱼塘增氧机,但群众不了解其作用,乡政府提出每台补贴一百元也无人问津。文化室便出个墙报,介绍增氧机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结果不用乡政府补贴,农民也争相购买。现在全乡已有一千八百亩鱼塘使用九十多台增氧机,大大减少「浮塘」造成的损失。
  黄连乡的农民世世代代以养塘鱼为业,每个养鱼人都有一套祖传的养鱼「验方」,但传统的技术只能是传统的产量,鲩、鳊、鳙、鲮四大家鱼的亩产一般只有三、四百斤,最多的也不外乎是六、七百斤。在商品激烈竞争的科学昌明的今天,老的一套怎么行呢?为此,文化室到县水产部门请来了工程师,召集乡里的养鱼专业户,老老实实地上了两天课工程师讲授了四大家鱼的养殖方法和病害的防治等一套套新鲜的知识和技术,使农民们眼界大开。
  在农村,推广新技术需要借助榜样的力量。一九八四年,负责文化室的乡干部梁建中,在一点八亩鱼塘里作养殖埃及塘虱试验,结果亩产达五千三百九十七点五公斤。今年乡长梁汝雄等三人的联合体又获得亩产埃及塘虱六千二百二十四公斤,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具有很大的推动力,现在全乡不仅有许多农户养埃及塘虱,而且还有的养殖风鳝、锦鲤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特种鱼类。
  然而文化室的科技活动不止于此,为了帮助农民解决技术上的疑难,他们还成立了「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随时为农民提供科技和市场信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今年五月,他们在《南方日报》上见到登有华师大生物系引入泰国芒鲶鱼成功的消息后,第四天便组织六户专业户到华师大参观,并当即定购七千尾鱼苗回来养殖,还请生物系的老师来上课。这种鱼粗食、生长快,经过两个多月的科学管养,现在大的已有两斤重,一般也有五、六两。芒鲶,这种新的鱼种,又在黄连乡「落户」、繁衍了,它必将给这块丰腴的土地带来新的价值,带来新的进步。将来人们品尝它的美味时,也许不会忘记这座「殿堂」的功绩吧!
  本报记者 范运根 郑启谦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范运根
责任者
郑启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黄连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