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离欢合十五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9646
颗粒名称: 悲离欢合十五年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8月6日佛山报登载文章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妻因口角相争闹翻了脸,你东我西苦度十五年最终合好的故事。
关键词: 婚姻 家庭 团圆

内容

十五个春夏秋冬过去了,春天又悄悄地回到人间。
  这天,南海县某区的陈大嫂显得特别兴奋。丈夫阿祥和两个儿子高高兴兴地把她接回家里,十五年孤独凄苦的生活从此结束了,一丝温暖的情感顿时从她心底溢出,消失了多年的笑意又在她嘴角再现。
  陈大嫂是个勤快的人,天刚蒙亮,她就荷锄下地了。家庭恢复了和谐温静的生活,丈夫的体贴,儿子的孝顺,使她真正体味到天伦之乐。“人逢喜事精神爽”,才短短几天,乡亲邻里都说她年轻多了。
  人们还记得六十年代的一个良辰吉日,随着一串串喜庆的鞭炮声,陈大嫂在亲人们的簇拥下步入陈家门。她和丈夫阿祥婚后的生活是美满的。随着小两口感情的升华,他们的两个孩子先后降临入世。小宝贝天真的话语,常常逗得夫妻俩一阵舒心的欢笑。按理说,这样一个家庭应该是幸福的。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小儿子二宝满三岁那年,夫妻俩为家务事拌了几句嘴,两人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服谁。后来“内战”逐步升级,发展到“持久战”。终于在又一次争吵中陈大嫂挨了阿祥一巴掌之后,愤而走出家门,向村里的亲友借了间屋住下来。
  星移斗转,花开花落。辛酸、冷寞和青春年华,陪伴着陈大嫂在小屋里苦度了十来个寒暑。前几年,她承包了一亩多的责任田,便日夜辛勤地耕耘劳作。一次,她用农药杀虫时不慎中毒,二儿子闻讯后瞒着父亲送娘到医院抢救,事后竟遭到父亲的训斥。严厉的训斥声飘进陈大嫂的耳里,象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她,泪水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她真想纵身跳进鱼塘里,让塘水将内心的苦楚连同自己的躯体都淹没掉。可是她想到两个儿子都已成人,而且经常暗中怜悯她的不幸,使她从中得到慰藉,看到未来和希望,才鼓足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今年三月,亲友向陈大嫂要回她住的小屋,她无处棲身便告到了乡政府。素负众望的调解会主任邝大姐怜其不幸,把事情反映给区司法干部老许。老许是个热心人,他获悉后第二天就同邝大姐登临陈家门。两人动起了“婆婆嘴”,耐心地给阿样讲理讲法,从社会讲到家庭,从夫妻讲到孩子,从道德观念讲到《婚姻法》,足足讲了两天。推心置腹一席话,象融融春暖,催化了阿祥心头的冰封。他反躬自省,悔恨自己不该一时感情过激,与妻子反目斗气,造成夫妻十五年来咫尺天涯,人为离异。十五年,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段不短的岁月。自己已近“知天命”之年,难道还能让自己和妻子继续经受痛苦的折磨吗?最后,他听从区乡干部的规劝,带着孩子把妻子接了回来,当晚全家欢聚一堂吃了团圆饭。
  笔者写毕这篇报道,不觉已经夜深,窗外一轮明月高挂,光照长空。“但愿人长久,千电共婵娟。”找愿把苏轼这句诗送给阿祥夫妇,祝他们从此和谐水合,圆而无缺,家庭生活幸福美好。特约通讯员王韩生
  编后:
  一对年轻夫妻,竟因口角相争闹翻了脸,你东我西苦度了十五年,其教训阿祥夫妇已经吸取,但愿他们能同心同德、用加倍的努力创建幸福美满的家庭,以补偿失去的年华,
  在这出悲喜剧中,值得称赞的是出色的导演者邝大姐和老许,没有他们铺路搭桥,“牛郎织女”是不可能相会的,阿祥一家的悲剧也不会变成喜剧,因此,我们希望,在夫妻之间、邻里之间发生纠纷的时候,能有更多的象邝大姐和老许那样的“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的“和事佬”出现。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韩生
责任者
苏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