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沙竹笋地之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8488
颗粒名称: 塱沙竹笋地之行
分类号: F427.65
摘要: 1986年6月27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竹笋产地塱沙乡的游记文章。
关键词: 竹笋 竹林

内容

南海县罗村区的塱沙乡,素以产笋著名。它位于汾江河畔,毗邻沙口水闸。这里二水中分,浪淘沙渍,千百年来,形成了这块长长的沙渍地带。居民们因地制宜,种上了适宜在沙土生长的笋竹,传宗接代,便成了今天竹林荫蔽,鱼笋富饶的塱沙乡。
   「芒种」刚过,塱沙乡的竹笋源源上市,我们慕名访问了塱沙乡的老冯同志。
   从罗村镇出发,沿干堤南行两公里,便是浓荫载道,绿竹依依,屋舍俨然,虽没有身处桃花源的感觉,也会怀疑自己步入竹林仙境。大自然的清新可爱,令人流连忘返。步入村中,热情好客的主人老冯同志迎出门来,把我们引进一幢两层楼高的楼房里,并介绍了塱沙乡的竹笋情况。
   这里的农民以养鱼种竹为主,全乡有笋地面积三百多亩,竹基鱼塘占总收入的七成以上。每年初春,辛勤的农民给笋竹施肥培土,把每一丛竹的根部培成一个突出的圆形土胚平台,让母竹的根系发达,水肥充足,一支支的竹笋便会破土而出。到了春末夏初,每天天刚破晓,竹农们便把嫩笋凿下来,一车一车的送往出口公司或者土产收购站……
   百闻不如一见,趁着时间还早,我们邀请老冯带我们到实地参观。
   走出家门便是竹园,远远望去,连绵几里无穷碧,蓝色的天,清清的水,绿绿的竹林。踏进竹林,遮天蔽日,辨不出东南西北,在这幽深的竹林里,首先钻进鼻孔里的是一阵阵的香甜,这一种由鲜笋发出的气息,只有到过竹园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滋味。我们面对这位勤劳质朴的笋农,仿佛这种香味是从他身上发出来的。走不多远,只听见卜卜的凿笋声,吱吱的蝉鸣声和唧唧的昆虫声。
   我们沿着卜卜声的方向走去。一位正在凿笋的竹农停下手中的操作,向我们介绍了竹笋的特点。他说:「我们塱沙乡竹笋的特点是皮薄、外表金黄,表皮层有皱纹,煮熟时甘爽可口,甜滋滋,香喷喷,没有粗纤维。」他边说边侍弄着竹笋,并递给我们来鉴别。
   我问他为什么这儿的竹笋表皮都是金黄色的,他告诉我们除了出自沙质土之外,另一个特点是这儿大片种植,阳光很难直接射进竹子根部,加上笋未露出上面便收获,所以都是金黄色。
   经他介绍之后,我们细心地进行观察,发现竹笋还未露出土面时,那儿的泥土表层已先呈潮湿状并有小土胚隆起,有疏松的感觉。这时候,一直伴在身边的老冯接着向我们介绍,凿笋要讲究技术,每凿一支竹笋都要留下根部的笋芽,让它长大了再收获。如果你下凿不准,便会伤害幼芽,减少收入。另取笋时还要抓紧时机,早收了,减少产量,收晚了,笋身就老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何青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