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的天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7142
颗粒名称: 倾斜的天平
并列题名: ——记三水县水产女工程师叶义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5月14日,佛山报刊登一篇记录三水县水产女工程师叶义兰为人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故事。
关键词: 叶义兰 精神 无私奉献

内容

为渔农呕心沥血
  多年来,即使是节假日,也常有许多素不相识的渔农到家里找她。他们把又腥又臭的死鱼放在她面前,诉说着因不懂技术,塘鱼大量病死的苦恼。叶义兰理解他们的心情,她总是忍受着刺鼻的腥臭味细心解剖病鱼。然后送医送药,下乡指导。几年间,她共为渔农诊治鱼病五百六十多例,防治面积达二千四百多亩。一些渔农为表示谢意给她送来了红包。她总是婉言谢绝:「为农民服务是我的本份,看到你们获得了丰收,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叶义兰自一九六三年水产大专毕业到三水工作至今,屈指算来已二十三年了。水产工作又苦又累,有时还要穿着短衫裤下水作业,许多和她一起毕业的女同学都转行了。别人问她为何不走?她总是说:「农民致富要靠科学技术,如果我转了行,就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培养」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四年间,她带领同事先后在高丰区和三水鱼牧场进行新鱼塘科学养鱼高产试验。为掌握第一手养殖资料,叶义兰常常顶着烈日巡塘。叶义兰体质差,几乎每走一趟都要病一场,但她总是顽强地坚持着。一次,她在巡塘中发现渔农因缺乏放养知识,把大量的藻
  为科研不顾个人安危
  「搞科研,要有献身精神,」这是叶义兰常说的话。
  桂花鱼味美肉嫩,是珍贵的鱼类之一过去种苗来源全靠江河捕捞,因资源逐渐匮乏,影响了桂花鱼生产的发展去年四月,叶义兰为攻克桂花鱼苗人工繁育难关,与县科委的蔡明光同志一起来到荒凉的大山边,在枕头湾水库一住就是两个月。在她们从事试验的孵化房附近,过去曾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血吸虫窝」,至今还遗下一条无人村这都不算什么,可恐怖的是盘行在乱草丛中的毒蛇〓次,叶义兰正在孵化房入迷地工作,一条三尺长的「饭铲头」悄悄爬了过来,在离她两步远的地方喷着毒舌幸被助手发现,打死了毒蛇。叶义兰和助手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和努力,终于使人工孵化桂花鱼苗试验成功,填补了我省一项空白
  叶义兰一位体重只有三十多公斤的中年妇女,为指导广大渔农科学养鱼,为发展祖国的水产养殖业,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在个人生命、小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她总是偏重于后者。她说:「我能够成为一名科技人员,全靠党的培育。我愿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些藻类植物势必在塘中迅速繁殖,形成有毒物质,使塘鱼大量死亡。她连忙发动大家消除了这些水藻,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经过努力,五百亩新塘终于实现了当年开塘,当年放养、平均亩产超过五百斤的好成绩,为三水县发展淡水养殖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农民兄弟激动地说:「叶大姐为我们把心血都倾尽了!」
  为「大家」牺牲「小家」
  多少个春秋过去了,在叶义兰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三水县的鱼病渐渐减少,不少渔农致富了,一亩又一亩的瘦水塘变成了高产塘。但是,谁能计算出来叶义兰到底牺牲了多少个人幸福?她那个有三条「大汉」的家,因为缺了一个女人而变得凌乱不堪。她爱人和儿子不知多少次嚼着半生不熟的饭菜,盼望着她的归来。一个盛夏之夜,叶义兰拖着疲倦的身子踏进了家门。因为疲劳过度,正患着感冒。
  睡到半夜,她要起床下乡。丈夫心疼地说:「看你累成这样,改日再去吧!」叶义兰深情地注视着丈夫说:「沙头村高产试验塘的福寿鱼要赶在天亮前起网上市,农民兄弟正等着我呢!」丈夫不阻拦了,默默地推出自行车把妻子送到村里。在叶义兰努力下,沙头村的高产试验塘连续三年获得亩产二千多斤的好收成。
  几年来,叶义兰先后三次荣获市水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县科技成果奖。去年,她被评为县先进妇女和水产局先进工作者,当选县政协委员。
  本报记者 梁海坤 唐社建
  本报通讯员 邓国超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海坤
责任者
唐社建
责任者
邓国超
责任者
叶义兰
相关人物
蔡明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