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夫
早上,如果你天天都行经这里,只要你肯留意,你一定会发现,在中山桥畔,汾江河岸,那里有几张石凳。其中有一张,坐着一位衣着朴素的姑娘。她为啥坐在那里,是为吸新鲜空气在练气功吗?不是;是欣赏河上风光不忍离去吗?也不是。原来她在低头看书,不时还低声诵读起来。
据说清早唸书,容易上口和牢记,听姑娘唸的,不是“之乎者也”,也不是“的了么呢”,原来,她是在朗诵英语。对于英语,在院校学习时,我是很爱好而又有些心得的。因此现在听来还不觉得十分生疏。
我默默地坐在另一张石凳上,装作观看河上来往的船只。微风轻轻把姑娘的琅琅书声,送到我的耳朵里。
“Shylock, the Jew lived at Venise ……”啊!原来她唸的是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sc)开头的一段。
从外表上看,她的年龄和服装都不象是中学生——中学生,就算是高中吧,英语课还没有学到莎翁名作那么深呢。她,究竟是什么人?天天早上从无间断地到这里来唸书。但她每天什么时候就来这里,这点我不知道。我决意要再观察一下。
一天上午,她唸了一大段《威尼斯商人》之后,我看看表,是七时二十分。这时,一部某厂接送职工上班的厂车驶来了,也许司机已经习惯了吧,开到这里便停住,姑娘翩然地跳上了车,车便开走了。
不用说,她就是该厂的职工。利用每天清晨上班前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来到河畔唸书,也许她家里地小人杂,不便于作朗诵,所以才选择这地方吧。
从姑娘孜孜不倦、爱惜和善于利用时光来学习这事中可以看出,“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活动,已向着广度和深度进军。求知,正是八十年代佛山青年的一个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