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泪下 发人深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5442
颗粒名称: 催人泪下 发人深省
并列题名: ——影片《少年犯》观后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6年3月10日,佛山报刊登了影片《少年犯》观后感。
关键词: 影片 少年犯 观后感

内容

戴晓军
  首次在银幕上披露少年犯管教所内幕的《少年犯》,以其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使观众在爱与恨的情感跌宕中久久思索:如何更有效地改造、挽救失足少年?如何消灭存在于我们中间的、促使少年犯罪的诸因素?
  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在于人物塑造。《少年犯》之所以能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
  方刚是属于那种陷入泥潭而无力自拔,决意破罐破摔的典型。他不但多次与同学斗殴,还抗拒冯队长的管教。他粗着脖子对冯队长喊“老子就这样!”他还睥睨地对冯队长说“你还能打我呀?”“谅你也不敢打,你打了,一个月的奖金就没了。”如此公然侮辱管教所干部,可谓无法无天。虽然冯队长也骂他,训他,还忍无可忍地打了他。但冯队长依然耐心地做工作,在他假吞吃剪刀后,诚恳地向他认错。影片就是通过这些戏剧冲突刻划出方刚鲁莽、固执、冥顽不灵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冯队长恨中蕴含着深沉的爱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设计方刚这个人物主要是为了警醒那些少不更事的孩子的话,那么,萧佛这个人物则主要是起了鞭挞那些不负责任的家长们的作用。萧佛三岁时,爹妈就离婚,分别再娶再嫁,他们把小萧佛送给一对没有生养的夫妇。于是,萧佛从此有了三个爹、三个妈。然而,他始终未得到父母之爱。五岁便行乞街头,终于被坏人教唆,成了“八级钳工”(小偷)。只有在少管所,萧佛才获得了爱和温暖。萧佛的经历告诉人们,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是很容易走上邪路的。
  值得一提的是,《少年犯》对人物塑造掌握了较准确的分寸。影片一方面不避讳我们社会中少年犯罪的问题,使人看到这些孩子确是罪犯,亟需管教,去过一种新生活;另方面又时时提醒人们,他们还是孩子,具有可塑性,他们的犯罪还有各种客观上的原因,更需要园丁们倾注爱心去挽救、教育、感化他们。影片细腻地描写冯队长,谢洁心和所长的人情味,正是体现了这种创作意图的。基于这种认识,影片中的正面人物的感情真实感人,该“火山爆发”时便让其訇然爆发,该“涓涓细流”时便让其细水慢流。全然没有过火、做作的感觉。另外,对方刚的转变没有采用简单化处理,也是令人信服的。方刚因家长不来探望而自杀,后来,家人来探望他了,这应该在方刚心里引起很大的震动。影片没有出现象一般的作品常有的抱头痛哭场面,只让方刚静静地躺着,眼睛睁了又合,合了又睁。这个微小的动作,既符合病弱的方刚的实际,也符合不易表露被感动情绪的万刚的性格特征,其人物分寸是掌握得较准确的。
  《少年犯》的不足之处是对一些细节的处理略为粗疏。如暴连星煽动方刚逃跑,方刚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冯队长走过来,他们各散东西,紧接着发生了方刚假装吞折叠剪刀一幕。影片通过所长的台词向观众交待,原来这是方刚与暴连星合谋制造混乱,伺机逃跑。由于前一个细节没写清楚,暴连星的煽动怎样击中了方刚的致命弱点,迫使方刚就范的,因此,方刚与暴连星合伙制造混乱的行为,便给人以突兀之感。另外,说方刚为了逃跑假吞折叠剪刀,也经不起推敲。假吞剪刀当然可以制造混乱,但无论怎么乱,人们的视线总不会离开方刚的,方刚哪有机会逃跑呢?事实上是人们在送方刚去医院的路上,一直护卫在他身旁,他要跑,也是跑不掉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晓军
责任者
方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