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花之乡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2992
颗粒名称: 剑花之乡行
并列题名: 访南海县里水区河村乡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85年初冬季节笔者访问剑花乡之称的南海县里水区河村乡见闻。
关键词: 剑花 植物 销售

内容

剑花,又称尉陀花,是一种粗生、耐热、耐旱的仙人掌科植物。每年有五次采花期,晒干后可作汤食,味清甜。具有止气痛,理痰火、止咳等功能。多年来一直是我市有名的土特产,在国内、外市场销路颇佳。
  初冬季节,我们来到素有剑花乡之称的南海县里水区河村乡。在新建的乡府办公室里,支部书记吴德森向我们介绍了该乡种植剑花的历史和现状,早在五十年代初,河村乡到处都有剑花,种植剑花成了各家各户的习惯,每到采花时节,农户的谷坪上摆满了金黄色的剑花。人们的经济收入有相当部分来自这种土特产。七十年代初:全乡的剑花在「挖修根」的口号声中被砍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算了一笔经济账,认为恢复剑花生产能把乡的经济搞上去。于是,该乡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给每人划一分土地;给带头落实种植任务的乡、村干部予以奖励,使濒临绝灭的剑花又恢复了生机。
  当谈到今年剑花销售情况时,老吴高兴地对我们说: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据统计,全乡仅剑花一项收入就达三十万元,农民麦婉今年的剑花收入四千多元。
  在西庄、紫陌村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一座座用新砖砌起矮墙,种满了长势旺盛的剑花,我们好奇地问老吴:「用那么好的红砖砌墙种植剑花是否太浪费了?」他说:「农民为了便于灵活经营,所以用最好的砖,若日后经营种植发生变化,拆了也可以移作别用。」
  离开河村乡,我们议论起来,认为剑花若能在我市农村广为种植,供销部门采取一些优惠政策,相信一定能多创汇,并促进农村的商品生产。刘天予、杨辉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天予
责任者
杨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