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0825
颗粒名称: 芬女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8月24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抗日游击队女队员王芬的事迹。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游击队员 女队员

内容

珠江三角洲的一个秋夜,如水的月光,透过茂密的蔗叶,洒在一个面容清秀的少女身上。她叫王芬,今年十四岁,广州郊区番禺人,三年前,她的父母给日本鬼子杀死了,她怀着深仇大恨参加了游击队。
  此刻,她正斜倚在蔗垅上,一双晶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陷入了沉思。原来,刚才接到上级通知,明天,驻扎在夏〓的日寇准备把最近在四乡抢掠来的粮食,用汽船运回广州;上级要他们游击队袭击汽船,决不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游击队长把潜上敌船,控制船上电台,切断其与广州方面的联络,保证战斗胜利的重担,搁在芬女的身上。同志们的信任,使她感到自豪,如何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这可是事关重大呀,想着想着,她不知不觉迸入了梦乡……
  清晨,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河面。八点多钟,一艘汽船“突突突”地从远处疾驶而来。一面太阳旗懒洋洋地在船顶飘着。不一会,汽船便靠近了夏〓码头。船靠岸后,一放下跳板,十几个凶神恶煞的日本兵提着枪,“蹭蹭蹭”地跑下船,在码头四周设下警戒线,并驱使民伕们赶快搬米。我们有的游击队员也混杂在民伕队伍里面。
  芬女也混在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堆里。她左手拿着小畚箕右手拿着小扫帚,猫着腰,扫着掉在地上的零星米粒。有个游击队员趁鬼子不注意,把米包戳了个小洞,雪白的米粒象白线一样从洞口流下来。芬女就机警地顺着这条米路向船边移动着脚步,并乘着船头的卫兵精神疏忽,一转身闪进了船上。芬女正想往电讯室的方向走去,忽然,她的短辫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揪住了:“小东西,干什么的?”她扭头一看,原来是那个胖墩墩的卫兵。芬女马上装作害怕和听不懂的样子,扬了扬手中的小畚箕和小扫帚。胖鬼子朝着芬女就是一巴掌,并“嗖”地拔出一把寒光闪闪的东洋刀,架在芬女的脖子上,目的是想吓唬这个小姑娘。芬女这时真想拔出藏在怀里的小手枪,打死这个面目可憎的鬼子兵。但她立刻想起队长对她的郑重嘱咐:“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千万不能随便开枪!”她强忍下心头的怒火,只是用那双晶亮的大眼睛瞪着鬼子。
  在这危急关头,一个走上跳板的游击队员看到这种情况,急中生智,装作滑了脚,“扑通”一声,把肩上的米包丢下了河。那鬼子听见响声,回头一看,马上收了东洋刀,撇下芬女,象头野牛似地冲到那个游击队员面前,抓住他的衣领猛烈地摇晃着:“混蛋,快把米包给我打捞上来。”
  趁这好机会,芬女三步并作两步,轻捷地闪到船上的电讯室门口,悄悄地往里一瞥:只见室内只有一个鬼子报务员,正坐在收发报机前收拾电稿。机不可失!芬女快速地从怀里拔出小手枪,对准那鬼子报务员“叭”地就是一枪,那鬼子来不及哼一声,就象一袋米一样倒在地下了。
  扛米的游击队员听到动手信号,文刻从隐蔽处拔出武器,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敌人。埋伏在外围的游击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跑步冲入敌群。霎时,喊杀声,枪械撞击声,敌人的惨叫声……响成一片。
  战斗不到十五分钟就胜利结束了。这次战斗全歼了汽船上的敌人,夺回了几千吨粮食。游击队把粮食分给了贫苦的乡亲,然后,放一把火把汽船烧了。一轮红日照耀着夏〓码头,照耀着芬女和她的战友们那如花的笑脸……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树芝
责任者
王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