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陶艺添新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8837
颗粒名称: 他为陶艺添新彩
并列题名: ——访市劳模刘泽棉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5年5月25日佛山报登载文章,讲述了刘泽棉的雕塑古朴传神,多种作品获得奖项。
关键词: 佛山报 刘泽棉 雕塑

内容

听说以雕塑古朴传神、栩栩如生的石湾公仔闻名于世的陶塑工艺美术师刘泽棉,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我便来到他的工作室里访问了他。刘泽棉显得很兴奋,用平缓亲切的语言,和我谈起陶瓷这门艺术来。
  刘泽棉今年四十九岁,受家庭熏陶,七、八岁开始学捏小动物,一边捏,一边听长辈讲技术要领。解放那年,十三岁的刘泽棉到石湾美术厂工作。党关怀他,把他送到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了两年。此后,又经常让他外出参观和深入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为他三十多年的陶艺创作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刘泽棉善于深入生活,创作上精益求精。一九八一年他创作《十八罗汉》时,曾远赴云岗石窟,广东南华寺等地,观摩各种罗汉的特点,分析古今绘画中的罗汉像,拟了一百多张草图,试制了一百多个塑像。如在塑造《降龙》、《伏虎》两件作品时,为表现人物的大无畏精神,先后塑了二十多个草稿,进行比较,筛选后,才定型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八罗汉已成为“石湾公仔”中的又一套珍品。这套人物陶塑,有动有静,生动传神,而又各有性格,令人越看越有味。难怪在香港展出时,白釉和红釉的十八罗汉每套分别值十八万和廿二万港元,其价值在众多的展品中首屈一指。
  三十年来,刘泽棉为了让石湾的陶瓷雕塑艺术更加完美更加多彩,他除了虚心向本厂工艺美术家刘传和已故的陶塑大师潘玉书学习外,他更从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人物的精神面貌。他认为,搞雕塑只貌似还不行,还应当特别注意对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的刻画,力争每件作品都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脾气、风度和情操等不同气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这样的作品才能传神耐看。另外,他为了塑造好现代人物,还主动深入到现实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他到过广西大苗山,跟僮族人民共暖塘火谈心;他到过苏东坡被贬的“天涯海角”采风话古,了解沧海桑田的变化;他到过粤北访问宰相张九龄的故乡,细心了解粤北山城的风貌;他也在船上,了解南海人民的今歌昔泪,从而激发了创作热情。多年来,他成功塑造了《引蝠归堂》、《石上罗汉》、《刘海戏蟾》等一批传统人物作品。他创作的现代题材作品中,《鲁迅》、《林则徐》、《齐白石》和《徐悲鸿》等优秀作品曾先后获得各种奖励。而现代题材作品《张大千》,塑像扶节瞻望,美髯飘飘,神情愉悦而目光睿智,衣纹线条流畅,姿态自然,而以浅蓝釉施之衣服,更显得质朴自然,宛见居士音容,令人对一代宗师产生崇敬之感。据说,张大千在台湾的亲属,已托国内友人购买塑像一尊,以表对亲人深情眷念。
  刘泽棉数十年如一日从事陶塑艺术创作,作品达三百多件,中外人士称刘泽棉的作品,既博采各家长处,又富于传统的石湾陶瓷味。然而,他在艺术道路上是不会止步的,在他的工作台上,一套(十二件)取材于屈原《九歌》的新作《九歌》问世不久,已获佛山市一九八四年工艺学会优秀奖,《竹林七贤》又在省旅游产品评为二等奖。不久,新作《四大金刚》也即将“出生”。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泽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