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才之中有真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6922
颗粒名称: 遗才之中有真才
并列题名: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2月18日,佛山报登载了文章「遗才之中有真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讲述了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的事迹。
关键词: 清朝 文学家 蒲松龄

内容

封建时代以科举取士,往往埋没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虽然断绝了通往官场之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学艺术上大放异彩。清朝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就是其中一个。
  蒲松龄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聪敏好学,青年时即以能文闻名。但命运之神没有垂青于他,多次应试始终考不上举人,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成为贡生。因此,他除了一度当过幕客之外,长期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
  挫折并没有使蒲松龄丧志。他在一次落第后作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不过,他的奋斗目标不再是金榜题名,而是以笔为战斗武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由于清皇朝多次大兴文字狱,蒲松龄只能通过特殊的形式,写狐,写鬼,正如他在《聊斋自志》中表白的:“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狐愤之书”。为了搜集更多的狐鬼故事,他经常守在村边路旁,泡好一壶浓茶,带上一包烟叶,请过路客人歇歇脚,喝碗茶,抽口烟,给他讲个有趣、新奇的故事。四面八方的人,听说蒲松龄好搜集狐鬼故事,也纷纷给他寄来。蒲松龄运用他生花之笔,把这些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写成了《聊斋志异》一书,包含近五百篇故事。这部书写的是狐鬼,表面看来荒诞无稽,实际上写的是人生,辛辣地抨击了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暗,痛骂了炎凉的世态和浇薄的人情;与此同时,有些篇章也歌颂了仗义的侠客,纯真的爱情,淳朴的农夫,鲜明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热烈地表示了爱和憎。这部书当时不受人们重视,他死后二百多年,才被辗转重抄,反复排印,并被翻译成十二国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时代的科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考试毕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更不应以一次考试定终身。因此,高考落选的同学不应自暴自弃,而应该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通过自学成为遗才中的真才。
  (鉴古)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鉴古
责任者
蒲松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