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话爆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6881
颗粒名称: 迎春话爆竹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5年2月16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爆竹的文章。
关键词: 爆竹 习俗

内容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逢年过节,喜庆临门,人们都习惯燃放爆竹,声声噼啪,五彩缤纷,确实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
  爆竹,又名炮竹、鞭炮、炮仗。在火药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把竹筒放在火上燃烤,竹筒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就会引起竹筒爆裂,发出噼啪的声音来,故“爆竹”之名由此而来。
  现代爆竹的产生,应该归功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纸;公元九世纪,我国的一些炼丹方士把硫磺、硝石和木炭放在一起烧炼,引起爆炸和燃烧,于是发明了“火药”。南宋时,人们用火药制成了爆竹和焰火。那时候,人们已用纸卷筒代替竹,内包火药,并用麻茎把它编成串,称为“编炮”,也就是今天的“鞭炮”了。
  爆竹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关键在于黑色炸药。作为燃料,黑色炸药并不出色,它发出的热只有汽油的三分之一。而它由于反应完成得快(一公斤汽油在发动机内烧完需要五、六分钟,而一公斤装紧的黑色炸药在十万分之几秒内就会烧完)。因此放出的能量比普通燃烧要快千万倍。爆竹在层层纸衣束缚下,里面的炸药一瞬间变成气体,体积增大了几千倍,那紧裹的纸衣片当然受不了这种冲击,于是“啪”的一声炸得粉碎。早期的爆竹采用黑火药作燃料,声音不够响亮,色彩也欠鲜艳。到了十九世纪初,爆竹燃料改用氯酸钾、铅粉及硫磺等合成的“电光药”,制成了“电光炮”。燃放时声音响亮带闪光,撒落的纸屑五色缤纷。随后,爆竹的花式品种也越来越多,最近,又发明了“香味爆竹”,燃放时放出香味,几小时后仍散不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量生产爆竹的国家,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东莞和南海,均是中外驰名的“爆竹之乡。”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治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