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工人——技术革命的急先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0278
颗粒名称: 两个老工人——技术革命的急先鋒
分类号: G210
摘要: 国营棉織四厂是1958年由手工业紡織合作社轉过来的。半年来,特別是1958年10 月底大放产值卫星运动以后,这个厂的技术革命运动热火潮天地搞起来。
关键词: 老工人 技术革命 先锋

内容

国营棉織四厂是半年前由手工业紡織合作社轉过来的。半年来,特別是去年十 月底大放产值卫星运动以后,这个厂的技术革命运动热火潮天地搞起来。首先是打紗車間以陈耀洪、罗錫香两个年近六十的老工人为首,和陈桂妹、何佛仁等創制了电动解紗車,起了急先鋒的作用。下面写的,就是这两位老工人带头創造电动解紗机的故事。
  ·一个难題·
  陈耀洪59岁了。他干打紗的活已經有十年。这十年,他由資本家的僱工,变为单干戶,变为合作社社員,几个月前又成了国营工厂的工人,当上了打紗車間第二組的組长。生活一天天变好,变愉快,他和他的老伴共同在厂里打紗,过得无忧无虑。但有一样沒有改变,使他焦急,那就是多年追随在身边的手摇打紗車,还是形影不离的跟随着他。这一点,他一向都沒有什么意见,幷不觉得是怎么一囘事,可是最近,他慢慢对那老家档产生了厭恶的感情。
  車間主任陈桂妹說:“我們車間有两百人,但多是老人、弱者、小孩和孕妇等,怎么也供不上織布車間的需要,我們难道永远落在后面嗎?”这話象万針剌背一样使陈耀洪难过,他想:“难道就是老、是少的关系嗎?”我干了那么多年,比年靑力壮的小伙子恐怕慢不了多少。这事使他非常煩恼,有时使他連觉也睡不着。
  慢慢地,他把注意力集 中到打紗車上面了。他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就是这个老牛一样轉动得慢騰騰的家伙,它能赶上那象飞一样的电动机梭子呢?
  一个新的問題攫住了他的心:“怎样把这个手摇的紡紗車改变面貌,提高效率呢?”特別是厂的領导动員了要进行技术革命以后,这个問題更是一直未有离开过他的脑子。象小学生被难題难住了那样,他有时想得入神,連握头滿了紗也不知道。
  本来,改良手摇打紗事在他的脑子里已經有了一个初步的論廊了。在1953年还是单干的时候,陈耀洪为了增加些收入,曾想过一个将手摇打紗車改变为却踏打紗車的模型,架子都搭起来了,只是如何使綫紗摆动这个問題沒有得到解决。他又不敢吿訴別人,每天白天照常打紗掙些錢来維持生活,晚上挤出一点时間来硏究,弄得十分疲累,老妻躭心他的身体受不了,更沒有一个人給予一些鼓舞或是帮助,热情就慢慢冷下去了。他还想到:即使手車得到改良,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自己增加收入,但这收入是不会长久的,因为这車子一旦給資本家见了就会被摩仿了去,那时,首先失业的恐怕还是自己这样一个手脚不快的工人呢!最后,他狠了心,把硏究了多时的車子丢在屋角里,再也不去硏究它了。
  现在,怎样使紗綫摆动的問題,还是在陈耀洪脑子里得不到解决,这就构成了他最近思考問題的焦点。
  “要技术革命,不行也得行”
  在全市大放产值卫星期中,棉四厂召开了一次大会。这一天,陈耀洪听了領导的动員以后,再也不能抑制心里的激动了。領导的話在他的車边响着:“工友們!要放产值卫星,就必須实行技术革命。織手机車間要能自动落布,浆染事間要用机械代替粗重的劳动,电机車間也不能滿足现状,要能織多种花紋的布,实行双层織布法,打紗車間更需要改变那种落后的操作方法。当然,困难是有的,但要革命,就不要怕困难,只要肯干就会成功的。我們只有进行技术革命才能跃进。因此,不行也得行!”
  会議一停,工人們就馬上討論起来了。陈耀洪激动地把自己准备想改車的意见說出来,讓大家硏究。有些說可以,有些說不行。大家提了不少意见,但还是提不出解决綫紗摆动問題的办法。車間主任陈桂妹对这問題最感兴趣,她把敎机师傅罗錫香請了来,参加討論。罗錫香年記似乎比陈耀洪少几岁,身体很扎实。他和陈耀洪对改車的問題越談越起劲。
  最后,陈耀洪說:“我的意见就这样,我們一起把它改掉,看看怎样?”
  罗錫香說:“我是曾經考虑把拉紗机改为电动的,但对这个我却考虑不成熟!……决定了就要造出来的啊,造不出来怎办呢?”
  陈耀洪說:“你不听刚才領导說嗎?要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們再硏究一下会解决得了的。我过去沒有造成,就是因为自己灰了心,沒有繼續硏究。
  陈耀洪想到:“过去是給資本家做事,现在,工厂就是我們自己的,不能碰到困难就罢手的。”于是他坚决地說:“我們一定要把它造出来。
  在大会上,罗錫香发言了:“我和陈耀洪担任把打紗改为脚踏的,馬上就可以开始試制。”話一說出,不少人用惊異的眼光看着他,支部書記和厂长笑着鼓励他。
  六天做了个脚踏解紗机
  第二天一早,陈耀洪就起来走到車間去。这一天大家都到得很早。罗錫香不久也到了。車間主任陈桂妹和何佛仁都来参加了制作。他們决定把制作地点改在放机具的小屋里。錘呀,凿呀等工具准备好了。这間房屋里,破烂的木織布机,堆得滿滿的,这些就可以用来制作机架等原料。陈桂妹还特意跑到別的厂去找了个电机摆手的轉軸囘来硏究,这一来,陈耀洪可乐了,他考虑了很久的問題,經过一硏究,馬上解决了。他高兴地說:“就这样吧!我們也用挖有人字坑的轉軸牵引摆手,不过要挖得长一些,这样,一切問題都解决了。”于是,他們就动手搬机具,鋸零件。为了避免浪費,只拿那些旧的、烂的木头和机具。他們一連經过了六天紧张劳动,克服了多少困难啊!第一次用鉄造的人字轉軸不能滑行,要改造木鉄的,那天,一直就搞到深夜三点鐘,累得腰背都麻痺起来了,人們劝陈耀洪休息,支部書記、厂长,都不断来看,工人們是怎样迫切等待着这部机器的誕生啊!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失敗,都曾引起陈耀洪的很大的焦急,但是他和工友們始終不懈地干下去。
  第六天,机子終于做好了,罗錫香坐上了这座新机上試車,陈耀洪在旁边看着,車轉动了很久,机上一連四个握头,每一个都轉动得很正常,握头轉动得那样快,他算了一下,每分鐘足足有230轉,比他在一次展览会上看到的进口的每分鐘 170 轉还要快。打好了除下来一看,比手打的結实得多。“这囘算是成功了吧?”他喃喃地問,車間主任馬上囘答說:“是的。成功了,同志們,我們成功啦!”她大声地叫了起来,屋里的人都高兴地笑起来了。
  陈耀洪和罗錫香这一技术革命的成功,推动了棉四厂的技术革新运动。不久,电动解經机,經过陈耀洪和罗錫香的14天劳动又制成了, 电机車間的提花箱織双紋布,木工技工的十部土机床和双层織布机、单軸織布机等都陆續試制成功了,每个車間都盛开着技术革命的花朶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何纤
责任者
陈耀洪
相关人物
罗錫香
相关人物
陈桂妹
相关人物
何佛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营棉織四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