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606
人物姓名: 李钧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689.pdf
出生年: 1930年
卒年: 1994年
籍贯: 下花桥镇储英村
非亲属: 梁百先;古谢夫

传略

李钧(1930—1994),中国科学院电离层物理和电波传播学家,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下花桥镇储英村人。李钧幼年读小学时,有一次他被一道算术题难住了,放学回家后在山上放牛时,他还在拿起一根干树枝坐在地上低着头算来算去。算术题终于算出来了,牛却跑到别人的菜地里,把别人菜地的菜全吃光了。李钧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师从梁百先教授和当时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前苏联专家古谢夫攻读研究生。一次,古谢夫教授上空间物理课时,他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题后刚丢下粉笔,李钧便已算出答案,古谢夫教授踱步到李钧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连声称赞“很好”。后来古谢夫教授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电离层漂移与不均匀结构的观测与研究”交给了李钧。那年春节,当人们在温馨的家中围炉团聚时,李钧却背着书包,踏着积雪一头钻进珞珈山上的观象台。课题研究终于完成了,但李钧的双手却被冻肿了。长期伏案工作使李钧的视力受到严重损害,他的眼镜一换再换,最后竟换成1000度。读研究生期间,李钧在莫斯科“大学学报”和“武汉大学学报”上连续发表论文,在电离层物理领域引起强烈反响。1958年,李钧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电离层观象台工作。那时科研条件十分落后,观象台连一台声图仪都没有。在李钧的再三请求下,所领导终于同意从所里仅有的5000美元外汇中挤出4000美元,买回一台声图仪。以后又在他的提议下,中科院拨款40万元,从日本引进六台仪器,建立天门、安陆、武昌三点台阵观测站,但观测台阵没有观测主机——高频多普勒接收机,观测研究仍是纸上谈兵。而这种仪器,当时全球仅有4套。李钧大胆请缨,主动担负起研制高频多普勒接收机的任务。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投入研制,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得病住进医院,手术后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坚持回到实验室。几经呕心沥血,高频多普勒接收机终于研制成功,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武汉物理所拥有了世界上第5套高频多普勒接收仪器。接着,李钧和他的同事们又复制出2台,分别装在天门、安陆观测站,建成了完整的三点台阵观测系统。以后李钧带着他的学生又投入广义射线理论的研究,他突破了传统射线理论的樊篱,把空间、时间、波动矢量、波动频率的因素全部融汇成一种大视野的“八维”空间理论,使地空通讯的工程计算、卫星轨道的运算和测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李钧治学严谨,带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审读学生的论文,他一个字也不放过,他所带的博士生均成为国家的科学中坚力量。美国波士顿大学电离层专业教授瑞利希称赞李钧说:“在美国的学校,还没有过像李钧这样有水平的教授。”他生活俭朴,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大箱书。在美国讲学时,菜饭一锅煮,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叶公节称他为“科学家中最纯正的榜样”。李钧先后被授予全国科学先进工作者、优秀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获“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被国家科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3月28日,李钧进京参加有关项目的评估工作,4月5日凌晨在返汉的37次列车上,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