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锦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575
人物姓名: 谢锦涛
人物异名: 又名:梦奇、曼奇;化名:天羽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825.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914年
卒年: 1946年4月30日
籍贯: 黄桥镇乔江村摇背渡

传略

谢锦涛(1914~1946),又名梦奇、曼奇,化名天羽,今黄桥镇乔江村摇背渡人。8岁进私塾发蒙,22岁毕业于南京无线电通讯学校。 民国27年(1938)秋,谢锦涛任邵阳宝永师管区第十二新兵补训处民众训练科科长。民国28年,邵阳一些热血青年组织“抗敌剧团”,谢受聘为前台主任。中共地下党员严冬雪、邵月英等组织“战地文工团”,也同时在此活动。谢利用职务之便,鼎力援助,促进两团联合演出,进行抗日宣传,并动员妻子孙美芳、外甥女袁淑梅参加宣传演出。翌年,谢锦涛四处奔走,筹办难民纺织厂,以解决由武汉、长沙流亡至邵阳难民的生计。其时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组织义卖宣传,谢捐献出珍藏的总理遗墨和一只玉杯,又动员妻子将祖母赠给的一对汉白玉手镯和耳环献出。谢锦涛的这些举动,招致师管区政治部主任李友辛的疑忌,谢因而被迫辞职。后经人介绍去重庆中训团学习。民国29年(1940)8月,谢被派到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校址在武冈)任中校政治教官兼大队指导员。 此时,正值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谢的思想日趋进步。谢锦涛与谢姓族老商议,利用宗祠公产创办民化小学,为掩护中共党员文誉扬的地下活动,延请文为学校教导主任。还与上校战术教官刘冠玉集股创办武冈信托合作社、新生炼铁厂,为党的地下活动建立联络点。通过歃血结盟,集结了刘镇国等7名青年,以军官会的名义,推荐他们分别在武冈县自卫队及教信、黄桥、广益、双龙4个乡担任要职,掌握部分地方武装。这时,中共党员刘布谷奉命回乡发展中共党组织,民国30年(1941)12月,谢锦涛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1年秋,谢锦涛对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尅扣小职员和武冈籍军官眷属的口粮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尔后,在该校校刊上连续发表《太平洋的战略形势》、《从备战到总动员》两篇文章,以激发学员的抗日热情。凡此种种,引起当局怀疑,谢被逼辞职。去职后,党组织授意谢出任武冈县财政科长。到职不久,发觉县长李琦与秘书、田粮处长合伙大肆贪污,县城各界代表赴省上告未准。谢决意侦破此案,以惩贪吏,虚与委蛇,“同流合污”,暗里搜罗罪证。民国32年(1943)初,谢将李等贪污罪行连同自己的“自白检举书”交由刘冠士赴省上告。李等三人被撤职查处,贪赃被如数追回。谢随即辞去科长职务,同刘布谷在新宁与东安之界的李子山开设造纸厂,吸收了一批青年工人农民,组织抗日革命武装。谢两次往返武冈,筹办枪支。谢变卖了妻子的金银手饰,购到手枪和步枪各一枝。通过好友从陆军军官学校二分校搞出一批枪支,并收缴了一些地方乡镇的武装,使抗日游击队初具规模。 民国32年(1943)冬,以谢锦涛为司令、刘布谷为政治部主任的湘桂边区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以后,逐步发展到1000多人,长短枪300多枝,编为3个支队,活动于东安、新宁、武冈、全州等县。一次,谢锦涛得到情报:东安城郊一所日军后方医院内关押124名民伕,谢趁黑夜,把队伍埋伏在医院附近,自带两名队员,乔装日军进入医院,集合全部民伕,“押解”而去,并击毙了赶来追击的数名日军。谢率抗日游击队在孔明台、大庙口、井山边等地与日军进行了10余次战斗,击毙日军中佐吉田龙亚、小谷矾田以下官兵数十名。 民国34年(1945)春夏之交,日军向芷江发动攻击战,国民党正规军与地方武装,联合起来,进行湘西大会战,狠狠打击日军侵略。谢锦涛领导抗日游击队,活动在荆竹、黄桥、邓家铺一带,配合湘西大会战,打击侵略日军。5月底在破刀寨一战,击毙日军5人,缴获步枪6枝。日军投降后,谢再度去衡阳经商。 民国35年春,谢锦涛遵照中共组织的指示,重返武冈发动武装起义。以“武冈县东乡剿匪指挥部”的名义组织起一支200余人的革命武装,活动于武冈东乡一带,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罪行,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政权,并惩处4名地主劣绅。谢锦涛的革命行动,使武冈县县长张绍吴惶恐异常,急电告国民党湖南省特种会报会钱柱湘,称谢锦涛“确系奸党并非纯粹土匪”。钱即电复第六专员公署,专员公署电令县府捉拿。是年4月,张绍吴主持召开“清剿会”,特召惯匪张云卿参加,策划由张匪部头目孙忠诚、龙正卿携带轻机枪一挺,假意向谢锦涛投诚,约定4月30日在紫阳乡观音岭收编。谢锦涛误中奸计,如期率数人前往约定地点,突遭埋伏路旁的匪徒袭击而罹难,牺牲时年仅32岁。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