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哲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574
人物姓名: 雷哲
人物异名: 又名:一宇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824.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913年
卒年: 1939年
籍贯: 木瓜乡德巷村

传略

雷哲(1913~1939)又名一宇,今木瓜乡德巷村人。 雷哲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民国16年(1927),雷积极参加智胜乡的农民运动,率领学生宣传队深入集镇、乡村,动员剪辫子,放小脚。民国17年春,雷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武冈丽泽中学。在此,开始阅读《新青年》、《语丝》等进步刊物,接受革命思想。民国19年(1930)因发动学潮被开除学籍,当年转入高沙蓼湄中学学习。翌年随唐湘三赴山西太原,考入宏达学院。民国20年下半年,因唐阻止其参加社会活动,便离开山西,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学校共青团团委书记,组织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1年(1932),雷哲在张家口从事地下工作被捕,押解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被判刑12年。民国26年(1937)“芦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雷获释。雷在狱中5年,阅读了大量古籍,学会了日、法、德、俄文和世界语。出狱后,带着病弱的身体,返回故乡,与农民打成一片,组织群众筑路,修码头;利用替父亲在硖江小学代课之机,向教职员工、学生和群众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在洞口街上和学校附近张贴抗日标语;在青山坪召开近万人的群众大会上,慷慨激昂作长篇讲演。国民党当局视此举是共党活动,严加追查。 民国27年(1938)春,雷哲应原中国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之邀,赴长沙任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总干事。7月,偕同吕去武冈县塘田寺(今属邵阳县)筹建塘田战时学院。雷改名一宇。9月,学院开学,雷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兼补习部主任、日语教授、中共支部组织委员、民先队队长等职。年底,吕振羽(讲学院副院长)派雷去邵阳组织青年抗战服务团,随带学生申苏民(又名申剑涛)相助,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工作,在邵阳县城(今邵阳市区)和邵阳东乡等地发展青年抗战服务团团员500余人。从优秀团员中吸收数十人为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雷亲自起草青年抗战服务团团章,发表在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 (报社设在邵阳)上,该报副刊编辑张天翼为此写了《告青年书》同时发表。青年抗战服务团在廉桥、范家山、两市塘、宋家塘、水东江、火厂坪、佘田桥等地建立了10多个宣传站,各站成立了歌咏队、演剧队,办了民众夜校、民众阅览室,还利用黑板报、墙报、漫画开展抗日宣传。 民国28年(1939)2月,青年抗战服务团工作告一段落,雷哲被派往衡阳工作。5月,衡阳警备司令部(国民党49师师长李精一兼司令)下令戒严缉拿共产党员。戒严前一小时,雷哲得到警备司令部机要员陈子华的秘密通知,立即离开衡阳,但在由衡阳开往桂林的火车上被捕,牺牲时年仅26岁。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