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南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557
人物姓名: 杨道南
人物异名: 又名:英勃;化名:周大慈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815.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900年
卒年: 1962年4月20日
籍贯: 管竹乡顶上村

传略

杨道南(1900~1962),又名英勃,化名周大慈,今管竹乡顶上村人。 杨道南聪慧好学,幼年曾获杨氏祭田奖学金。民国7~13年(1918~1924)在湖南高工、湘雅医专学习。在此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2年(1923)经李铁良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秋,经关景中、李铁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3年,积极从事湖南总工会郭亮领导的“济难会”(救济难民的组织)和长沙的学生运动。民国14年春,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夏炎、李秋涛回武冈组织农民协会;同年夏,参与了长沙的工农运动。民国15年(1926),中共地下组织派杨赴苏联,先在中山大学、后进南俄军医大学学习。民国17年回国,被派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不久又回湖南衡阳,任《湘南日报》社编辑,改名杨英勃,利用报纸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工人罢工,因而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幸得雷孟竭力保释。旋往长沙,由于叛徒出卖又被捕入狱。民国18年(1929)5月3日晚,杨道南越狱潜返老家。十天后,又取道城步辗转到上海,寻找党组织,未遂,从此脱党。羁泸期间,卖报维生。 此后,杨道南离上海去崇明岛,化名周大慈,开设诊所。他医术精通,医德高尚。平民求医,只收药费;对贫困患者,分文不取,还送药上门;为富豪人家治病,必收重金。崇明县大椿镇一大地主的闺女重病,议定治好,付报酬水田三千步(合12市亩)。后来,杨变卖所得之田,在新桥港修了两座桥。 民国27年(1938)3月,崇明县沦陷。次年5月,新四军军部派政治部茅蕴辉、沈鼎清及民运部长杨昭明来崇明,联合各个游击队组建成崇明抗日自卫总部(简称“崇总”)。9月,中共江苏省委(上海局前身)派陈国权、韩念龙等在崇明组建中共崇明工作委员会,领导抗日。杨道南主动靠拢“崇总”,担负抢救伤病员的重任,克服了伤员多、医疗条件差等许多困难,治好不少伤病战士。 民国29年8月,杨道南受聘于大新中学,担任数、理、化教师。常利用教学之机,介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情况,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受师生的欢迎。教学之余,仍行医乡里。 杨道南在崇明岛定居期间,多次向中共崇明地下组织的领导人龚定中、薛祥林说明自己早期加入过共产党,要求恢复党籍或重新入党。党组织考虑,杨到崇明岛后,曾公开说自己是“托派分子”(杨道南当时为了掩护身份曾有此说),情节难以查明,未予批准。民国34年(1945),杨加入民主同盟。 1950年2月,杨道南被安排在华北兵工局医院工作。1952年调山西第一结核病医院。1954年调山西晋祠工人疗养院,先任医师,后任主任。1962年4月20日病逝,终年61岁。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