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
分类号: F713.5
页数: 2
页码: 400-40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1980—2002年份邵阳县供销合作社有关数据、 邵阳县基层供销社和专营公司情况。
关键词: 供销社 网点 邵阳县

内容

1978年,原合并于县商业局的县供销合作社恢复原建制。是年,县供销社辖区供销社8家、供销分社46家、专营公司12家,共有批发站、零售店、门市部、仓库等营业网点430个,职工3360人。当年全县供销社纯购进总值1516万元,其中收购农副产品总值817万元,购进工业、手工业产品总值672万元,收购废旧物品总值27万元。当年全县供销社纯销售总值3497万元,其中销售社会消费品总值2135万元,销售生产资料总值1306万元,其他销售总值56万元。
  县内供销社自成立之时始,一直是县内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的主渠道,尤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县内供销社以抓生产保收购、以收购促生产,配备生产培植员和雇请农民技术员,帮助、指导、扶植农村社队种植经济作物,对发展县内农村多种经营曾作出过辉煌的贡献。
  1983年,县供销社更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年全县抽调1200名干部,逐村逐户清理供销社初成立时的股金,重新承认社员股权,补发红利,并动员农民扩股集资。
  1984年,县供销社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对职工亦实行劳动合同制,是年录用农民合同工230人。
  1985年,全县供销社纯购进总值4094万元,其中收购农副产品总值1816万元,购进工业和手工业产品总值2253万元,收购废旧物品总值25万元。是年纯销售总值6265万元,其中销售社会消费品总值2961万元,销售生产资料总值2612万元,其他销售总值692万元。
  1986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8个区供销社、42个供销分社和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县农产品公司、县日杂果品公司和县贸易货栈4家专营公司,有批发站、零售店、仓库等营业网点261个,农村代销点482个,职工1477人,固定资产1322.7万元,流动资金659万元,当年商品零售额(销售总值)5519万元。
  此后县内民营商业勃兴,供销合作社经营渐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共创办“庄稼医院”56所和农业商品基地22个。
  1992年,县内供销社实行社有民营,先后有6家基层供销社和2家专营公司实行承包经营。1993年后,县内各供销社逐步实行全部承包。1995年,县政府将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定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机关人员的工资和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拨发。1997年,县内各供销社相继创办社员股金服务部10家,吸收股金最高时达3920万元。1998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干部过渡为国家公务员。1999年,各供销社股金服务部撤销,社员股金全部清退。
  2002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区供销社8家、乡镇分社35家、专营公司15家,共有营业网点194个,在册职工2668人,除468人参与承包经营外,其余下岗另谋他业。是年,县内各供销社商品购进总额10.52亿元,商品销售总额12.12亿元,当年上缴国家税收48万元,利润2万元。
  1978—2002年,李志茂、邓代英、莫银魁、刘定成、杨孝友、李书民、吕勤保、朱志强先后任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粟林秀、邓正春、李晓云先后任县供销社监事会主任。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志茂
相关人物
邓代英
相关人物
莫银魁
相关人物
刘定成
相关人物
杨孝友
相关人物
李书民
相关人物
吕勤保
相关人物
朱志强
相关人物
粟林秀
相关人物
邓正春
相关人物
李晓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