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74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商业
分类号: F713.1
页数: 33
页码: 395-427
摘要: 本编记述的是邵阳县志商业包括商业体制改革, 机构、网点、市场,商品购销,服务业情况
关键词: 商业 供销 邵阳县

内容

第一章 商业体制改革
  第一节 放宽流通渠道
  改革开放前,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垄断县内商业市场,粮食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石油、布匹、猪肉、食糖、化肥、农药、木材、钢材等生活生产必需品须凭票或计划指标分配供应,集市贸易被严加限制,商品统一定价,流通渠道单一。1978年,县城零售商店仅县百货公司门市部、县五交化公司门市部、县副食品公司门市部、县食杂公司门市部和红石供销社等45家。
  改革开放初期,县内商业实行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开始打破国有及供销合作商业的垄断。1980年,县内日用工业品经营由过去国家统购统销改为企业订购、选购、国家统购统销、计划收购4种购销形式。同时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县百货公司批发对象由原来的8家(区供销社)增至81家,县副食品公司批发对象由原来的34家增至103家。是年县百货公司以订购选购的方式自主进货324种,自主进货额占公司当年商品进货总额的27.9%。当年县内肉食水产品除生猪外,其余均实行自由购销。
  1982年,县内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商品减为37种,指导性计划管理商品减为57种,其余均放开经营。同年始,化肥农药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计划内化肥农药仍按指标分配供应,计划外化肥农药敞开销售。同时个体长途贩运户异军突起,很快占领水果贩运市场。持续26年凭票供应食糖的历史结束。当年县城经营日用工业品和副食品的商店分别增至44家和17家。
  1983年,县内国家计划管理商品减为28种。同时允许县内生产企业自销产品,当年县内实行产品自销的生产企业有县酒厂、七里山罐头厂、县织染厂、县皮鞋厂、县皮件厂、县塑料厂、县印刷厂等。是年县百货公司从县外52家采购供应站和厂家进货1034种,进货额854万元,其中从厂家直接进货额520万元。县城经营百货批发业务的商店除原来3家国有商业机构外,新增社队企业供销公司、二轻工业公司、农工商联合公司、县供销社贸易公司、县供销社食杂公司、县供销社日杂公司6家。
  1984年,县内国家计划管理商品再次减为22种,个体户开始进入石油市场。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取消生猪派购,放开肉食水产品、小工业品、小副食品的价格限制。当年指令性计划管理商品仅为3种,指导性计划管理商品减为12种。钢材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双轨经营。县内初步形成由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企业定价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商品价格体系。1986年,县百货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县五交化公司经营的6898个商品中,属国家定价的398个,占5.77%;属国家指导价的2155个,占31.24%;属企业定价的4345个,占62.99%。以商品销售额分,属国家定价的商品销售额占20.47%,属国家指导价的商品销售额占41.45%,属企业定价的商品销售额占38.08%。
  1987年,使用30余年的布票被废止。1988年,县内有限制地放开石油市场。同时,个体经营户开始进入煤炭购销市场。1991年全面放开石油市场。1992年,除少数由国务院和国家主管部门管价以及省管价的商品外,其余均由企业自主作价经营。同年,县内供销社实行社有民营或股份制改造。1993年,县内供销社全面实行承包经营。是年,取消长达41年的国家商品粮供应指标,粮票作废。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煤炭市场和水泥市场。1994年,全面放开金属材料市场,取消钢材计划内指标。至此,县内商品计划内供应指标全部取消,社会主义市场商业体系形成。
  2002年,除爆炸物品、烟草、食盐等商品仍由国家专营外,其余商品购销渠道均全部放开。
  第二节 改革经营体制
  县内商业按所有制性质分,有国有商业、集体所有制商业、个体私营商业。集体所有制商业除供销社外,又有乡村社队供销经理部和街道合作商业,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解决家属子女就业而兴办的部门集体所有制商业。1978年,县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2万元。其中国有商业2623万元,占42.9%;集体所有制商业3539万元,占57.1%;个体私营商业为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鼓励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兴办商业,允许私人经商和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198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97万元。其中国有商业2737万元,占31.46%;集体所有制商业5804万元,占66.71%;个体私营商业1万元,占0.12%;农民自产自销156万元,占1.71%。
  以后,县内允许个体经商和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个体私营商业和农民直接自产自销在县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1985年,县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2522万元,占15.48%;集体所有制商业9114万元,占56.08%;个体私营商业4635万元,占28.44%。198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9765万元,占26.18%;集体所有制商业1.32亿元,占35.4%;个体私营商业1.24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到33.15%;农民直接自产自销1919万元,占5.27%。
  1993年后,县内大力发展民营商业,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多以租赁、承包、拍卖的形式转为民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内个体私营商业超过国有商业和集体所有制商业,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雄居第一。199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亿元。其中国有商业1.6亿元,占20.59%;集体所有制商业1.16亿元,占14.9%;个体私营商业4.6亿元;占59.23%。
  200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6亿元。其中国有商业4246万元,仅占5.4%;集体所有制商业3536万元,占4.5%;个体私营商业6.54亿元,占83.18%;农民直接自产自销5442万元,占6.92%。同年,全县有商业从业人员3.22万人,其中国有商业从业人员0.18万人(不含在册的下岗职工),占5.5%;集体所有制商业从业人员0.11万人(不含在册的下岗职工),占3.5%;个体私营商业从业人员2.93万人,占91%。
  第二章 机构 网点 市场
  县内商业机构按系统分,有商业局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物资局系统、粮食局系统以及县农机公司、县煤炭公司、县对外贸易公司、县盐业公司、县石油公司、县烟草专卖公司等专营公司。1980年5月,邵阳县革命委员会财贸办公室更名邵阳县财贸办公室,为县内财贸系统(又称财贸战线,管理的部门有商业、供销、财政、税务、工商、审计、金融保险等)牵头单位。
  1983年,县内有商业机构39家,其中国有商业机构24家,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15家。当年全县有商业网点5416个,其中国有商业网点225个,集体所有制商业网点545个,个体私营商业网点4646个。当年全县共有商业从业人员9265人。1984年1月,县财贸办公室更名县财贸委员会,1995年1月复名县财贸办公室,1996年9月又复名县财贸委员会。2001年11月,取消战线,县财贸委员会更名县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为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不再兼管原下属各局。2002年,县内共有商业机构48家,其中国有商业机构34家,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14家。当年全县有商业网点1.25万个,其中国有商业网点112个,集体所有制商业网点230个,个体私营商业网点1.22万个。是年全县共有商业从业人员3.22万人。
  1978—2002年,段义君、曾纪松、刘书保、马均平、刘金惕、邓星强先后任县财贸办公室、县财贸委员会或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第一节 商业局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
  1978年,县商业局设办公室和人事、业务、财会、统计、物价、生产、安全7股,辖县肉食水产品公司、县饮食服务总店、县百货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县药材公司、县饮食服务公司、县石油公司、县五交化公司8家国有公司,有职工790人(含临时工317人),另有归口县商业局管理的集体商业企业9家,职工249人。1980年,县商业局增设集商股。1981年8月,成立邵阳县蔬菜公司。1983年,县副食品公司所属的县副食品加工厂从县副食品公司分离,成立邵阳县糖果糕点厂。1984年,县百货公司下属的集体企业桥头百货商店从县百货公司分离,更名百纺商场。1985年,县药材公司、县石油公司从县商业局分离单设。同年撤销县蔬菜公司。至此,县商业局辖5家国有公司和县糖果糕点厂,共有商店、门市部、批发部、购销站等营业网点113个,职工1086人。1987年,恢复县蔬菜公司。同年,县糖果糕点厂复属县副食品公司管理,次年又再次从县副食品公司分离单设。1991年12月,县商业局撤销生产股,增设审计股。1993年,县糖果糕点厂转产钻头,更名南天商办工业公司。1995年,县肉食水产品公司更名县食品公司,各区食品站均更名区食品公司。1996年,县饮食服务公司更名县商贸公司;桥头百纺商场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国有,更名县纺织品公司;县南天商办工业公司复名县糖果糕点厂。2002年,县商业局设办公室和人事股、业务股、财会股、统计股、物价股、审计股、教育股、集商股、监察股和安全保卫股,辖县食品公司、县百货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县商贸公司、县蔬菜公司、县纺织品公司、县五交化公司、县糖果糕点厂和工业品市场,在册职工1339人,其中下岗职工1097人,实际在岗职工242人。
  1978—2002年,唐锦林(副)、艾治甫(副)、肖伟、廖庆元、田泽中、邓节生、尹邦富、郭功频、粟建国、郭振业先后任县商业局局长。
  邵阳县百货公司 成立于1956年6月,初址在县城沿河街。1985年10月,邵新街新百货大楼竣工开业,为县百货公司主体企业,公司随迁县百货大楼。县百货大楼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3层,当年有职工52人,营业额50万元,次年增至150万元。1996年,县百货大楼建筑面积扩至5100平方米。2002年,县百货公司有经营网点11个,其中县百货大楼是县内唯一一家未改制的国有商业企业,当年有职工108人,全年销售额1250万元,获利55万元,上缴税金28万元。
  邵阳县食品公司 原名县肉食水产公司,1954年7月成立,原址在县城沙坪。后迁县城沿河街。1978年,县肉食水产公司辖1个屠宰场、1个仓库和8个区食品站,有职工250余人。当年收购生猪12.78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量的56.5%。1984年收购生猪18.91万头,为县肉食水产公司收购生猪最多的年份。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后,供销社和个体商贩竞相开展生猪购销业务,县肉食水产公司业务量急剧下降。1986年,公司迁白虎街。1988年,公司生猪收购量降至4.9万头。1995年,县肉食水产公司更名县食品公司。以后公司逐渐处于半倒闭状态。1997年,在县城建立第一个生猪定点屠宰场。2002年,公司辖2个定点屠宰场和8个区食品公司,有职工600余人,但多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副食品公司 1956年成立,初址在县城沿河街。1978年有职工85人。1987年在邵新街建办公营业楼,4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97年,公司停业,门面出租。2002年,公司有在册职工147人,多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商贸公司 1956年成立,初名邵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初址在邵阳饭店。1979年迁夫夷饭店。1992年起实行承包经营。1996年更名邵阳县商贸公司。2002年,有在册职工71人,多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五交化公司 1977年7月成立,初址在县城沿河街,有门市部2处,经营面积300平方米,1978年有职工32人。1986年,在邵新街新建门市部,4层,经营面积300平方米。另在凤凰路建有侨汇商场,3层,经营面积330平方米。1996年,更名邵阳县五交化集团公司,此后经营出现滑坡。2002年,公司辖沿河街老门市部、永久商店、邵新街新门市部和侨汇商场,全部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是年公司有在册职工156人,全部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蔬菜公司(见本编第三章第四节)
  邵阳县纺织品公司 前身为沿河街桥头商店,属县百货公司下辖的集体所有制商店。1984年3月从县百货公司分离,更名百纺商场,经营纺织品、针织品、百货、五金、家用电器及文化用品。1996年,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国有,更名邵阳县纺织品公司。次年始,公司实行承包经营。2002年,公司有在册职工56人,均下岗另谋他业。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
  1978年,原合并于县商业局的县供销合作社恢复原建制。是年,县供销社辖区供销社8家、供销分社46家、专营公司12家,共有批发站、零售店、门市部、仓库等营业网点430个,职工3360人。当年全县供销社纯购进总值1516万元,其中收购农副产品总值817万元,购进工业、手工业产品总值672万元,收购废旧物品总值27万元。当年全县供销社纯销售总值3497万元,其中销售社会消费品总值2135万元,销售生产资料总值1306万元,其他销售总值56万元。
  县内供销社自成立之时始,一直是县内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的主渠道,尤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县内供销社以抓生产保收购、以收购促生产,配备生产培植员和雇请农民技术员,帮助、指导、扶植农村社队种植经济作物,对发展县内农村多种经营曾作出过辉煌的贡献。
  1983年,县供销社更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年全县抽调1200名干部,逐村逐户清理供销社初成立时的股金,重新承认社员股权,补发红利,并动员农民扩股集资。
  1984年,县供销社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对职工亦实行劳动合同制,是年录用农民合同工230人。
  1985年,全县供销社纯购进总值4094万元,其中收购农副产品总值1816万元,购进工
  业和手工业产品总值2253万元,收购废旧物品总值25万元。是年纯销售总值6265万元,其中销售社会消费品总值2961万元,销售生产资料总值2612万元,其他销售总值692万元。
  1986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8个区供销社、42个供销分社和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县农产品公司、县日杂果品公司和县贸易货栈4家专营公司,有批发站、零售店、仓库等营业网点261个,农村代销点482个,职工1477人,固定资产1322.7万元,流动资金659万元,当年商品零售额(销售总值)5519万元。
  此后县内民营商业勃兴,供销合作社经营渐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共创办“庄稼医院”56所和农业商品基地22个。
  1992年,县内供销社实行社有民营,先后有6家基层供销社和2家专营公司实行承包经营。1993年后,县内各供销社逐步实行全部承包。1995年,县政府将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定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机关人员的工资和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拨发。1997年,县内各供销社相继创办社员股金服务部10家,吸收股金最高时达3920万元。1998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干部过渡为国家公务员。1999年,各供销社股金服务部撤销,社员股金全部清退。
  2002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区供销社8家、乡镇分社35家、专营公司15家,共有营业网点194个,在册职工2668人,除468人参与承包经营外,其余下岗另谋他业。是年,县内各供销社商品购进总额10.52亿元,商品销售总额12.12亿元,当年上缴国家税收48万元,利润2万元。
  1978—2002年,李志茂、邓代英、莫银魁、刘定成、杨孝友、李书民、吕勤保、朱志强先后任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粟林秀、邓正春、李晓云先后任县供销社监事会主任。
  第三节 粮食局系统商业机构与营业网点
  1978年,县粮食局辖9个区(镇)粮站和县直属粮站。1986年,县粮食局辖县粮油供销公司、县粮油储运公司、县饲料公司3家公司和9个区(镇)粮站,有粮油供销点34个,粮油仓库74处,粮油加工厂1家,粮运车队1个。共有职工701人,固定资产664.31万元,流动资金188万元。2002年,县粮食局辖各类企业18家,共有库点37个,粮仓93座,粮油经营部29家,从业人员1169人。1978—2002年,罗友仁、肖顺国、严克俭、陈舜田、杨远新、刘灯红先后任县粮食局局长。
  湖南省邵阳桂竹山粮食储备库 又名塘渡口粮站,1951年成立,时有仓容1240吨的仓
  库1座,职工15人。2002年,辖桂竹山仓库和桥头粮油门市部,有仓库9座,总仓容1.78万吨,职工72人。
  五峰铺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450吨的仓库1座,职工10人。2002年,辖毛家岭、雁塘口、中和3个库点,有仓库6座,总仓容4830吨,职工69人。
  郦家坪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390吨的仓库1座,职工8人。2002年,辖诸甲亭、杉木桥、郦家坪3个库点和诸甲亭粮油门市部,有仓库7座,总仓容4000吨,职工51人。
  下花桥粮油管理站 1951年成立,时有仓库2座,仓容980吨,职工17人。2002年,有职工86人,辖蕨菜、谷洲、湾塘、下花桥、大冲5个营业点,有仓库11座,总仓容7370吨。
  九公桥粮油管理站 1951年成立,时有仓容1170吨的仓库1座,职工16人。2002年,辖九公桥、东田、田庄3个库点和3个粮油门市部,有仓库6座,总仓容7010吨,职工87人。
  梽木山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500吨的仓库1座,职工10人。2002年,辖梽木山、大埠头、岩口铺、皇安寺、云里5个库点,有仓库13座,总仓容1.03万吨,职工86人。
  黄亭市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510吨的仓库1座,职工9人。2002年,辖道光山、伏溪桥、码头、新街、杨梅山、双清6个库点,有仓库12座,总仓容7580吨,职工78人。
  塘田市粮油管理站 1951年成立,时有仓容1460吨的仓库1座,职工18人。2002年,辖胡塘、金称市、塘田市3个库点,有仓库10座,总仓容9240吨,职工90人。
  白仓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1130吨的仓库1座,职工11人。2002年,辖水津渡、白仓、何伏、新建4个库点,有仓库9座,总仓容5490吨,职工76人。
  城郊粮油管理站(粮油贸易公司)1987年成立,时为塘渡口区粮站,辖小溪市、八一场、红石3个库点,有仓库7座,总仓容4880吨,职工34人。2002年,职工增至78人。
  直属粮食公司 1978年成立,原名沿河街粮站,辖沿河街门市部和沿河街油库,有职工18人。后更名邵阳县直属粮食公司。2002年,辖邵新街门市部、桥头经营部、沿河街经营部、双合油库等营业网点,有职工93人。
  城郊粮食公司 1998年成立,在县城设有第一、第二、第三3个粮油门市部和红石桥粮油经营部等营业网点,职工53人。另有粮贸大楼和红石米厂实行租赁经营。2002年,有职工62人。
  五峰铺粮食公司 1998年成立,辖五峰铺中心粮油门市部、五峰铺商业街粮油门市部、罗城粮油门市部等营业网点,有职工33人。
  梽木山粮食公司 1998年成立,辖长阳铺粮油经营部、云里粮油经营部、岩口铺粮油经营部、皇安寺粮油经营部和大米加工厂等经营网点,有职工33人。
  粮食局综合经营公司 1995年成立,辖城东粮店和粮油综合门市部。2002年,有职工56人。
  湖南邵阳白仓国家粮食储备库 白仓国家粮食储备库是国家200亿斤粮库建设项目之一。2002年,在原白仓粮库的库址动工兴建,占地150亩,仓库建筑面积8899平方米,总仓容4万吨,总投资1925万元。
  第四节 其他商业机构与营业网点
  物资局商业机构 1978年,县内工矿业生产资料的专营主管机构为县物资局,原址在县城沿河街北端。1980年,县物资局所辖机构有五峰铺、长阳铺、下花桥3个物资供应站和县金属材料公司、县机电建材公司、县金属回收公司、县生产服务公司、县物资开发公司等5家专营公司。1984年1月,县物资局更名县物资公司,同年12月恢复县物资局名称,和县物资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86年,县物资局迁邵新街。1987年后,县物资局先后增设白仓和九公桥2个物资供应站。1992年,撤销县生产服务公司,成立邵阳县物资贸易公司。1996年,县金属材料公司和县金属回收公司破产。同年,成立邵阳县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邵阳县金属再生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和邵阳县拍卖公司。1999年,县机电建材公司、县物资贸易公司、县物资开发公司、县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均被撤销,成立邵阳县物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邵阳县民爆器材专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2月,撤销邵阳县拍卖公司,成立邵阳市阳光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同月,撤销邵阳县物资局,成立邵阳县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时县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辖企业9家,有职工141人。
  1978—2002年,孙治国、肖文泽、邓星明、王楚堂、孟映宗、向泽群先后任县物资局局长、县物资公司经理或县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集体合作商店 县内曾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立一批公私合营的集体合作商店,归口供销社管理,但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集镇开始恢复合作商店,各公社亦先后成立社队供销经理部。20世纪80年代初期始,部分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为安置家属子女就业也陆续兴办集体商店。1981年,县内共有上述集体所有制商店881家、从业人员2073人,商品零售额1627万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1%。以后,随着个体私营商业的兴起,此类集体所有制商店纷纷解体。2002年,全县有此类集体商业网点36个,从业人员314人。
  个体私营商业网点 自1956年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后至1978年,县内无个体私营商业。20世纪60年代初期,县内农村曾出现少量小商小贩,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资本主义全部取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个体私营商业逐渐恢复,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逐年增多。至1986年,县内有个体商贩5785户,从业人员5922人,当年商品零售额4859万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9%。2002年,县内个体私营商业网点增至1.22万个,从业人员增至2.93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18%。
  第五节 集贸市场
  2000年前,县内集贸市场由县工商局管理。2000年,从县工商局分设邵阳县市场管理局,又称邵阳县市场管理服务中心,设办公室、人事股、市场建设管理股、计财股和14个市场管理所,颜学友、颜卫星先后任局长(主任)。
  一、农贸市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取缔的农村集市贸易开始恢复。1978年,除县城外,县内有五峰铺、黄亭市、白仓、郦家坪、塘田市、金称市、九公桥、岩口铺、谷洲9处农村集市,当年全县集市商品零售额31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陆续形成罗城、杉木桥、诸甲亭、下花桥、留旗坪、红石、长阳铺、小溪市、峦山铺、杨田、长铺、湾塘、蔡桥、长乐、双江、梽木山、水津渡、霞塘云、中合、银仙桥、芙蓉、千秋等23个农村集贸市场。县内集市贸易多为日日集,定期墟场仅为县境东部的郦家坪、诸甲亭、罗城、下花桥、谷洲等集市,其中下花桥、诸甲亭集市以每旬的二、五、八日为集日,谷洲、郦家坪集市以每旬的三、六、九日为集日,罗城集市逢双日赶集。同时,部分集镇始建粮油、木材、仔猪等专业市场。白仓、金称市、九公桥、塘田市等集镇的耕牛市场也迅速恢复。1986年,县内有集贸市场36处,其中综合市场26处、专业市场10处,集市贸易从单一的农副产品交换发展为综合商品自由交易。是年县内集市商品零售总额2566万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4.17%。以后县内各集镇相继修建农贸市场。1994年,县内集市贸易成交额1.13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44%。1997年,县内集市贸易成交额1.15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6%。以后,县内集市贸易额一直徘徊在1.15亿元和1.16亿元之间,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维持在15%左右。
  2002年,县内有农村集市34处,其中建有场房场棚的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19处,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规模较大的有塘渡口农贸市场、塘渡口二市场、县工业品市场(商品大世界)、塘渡口水果批发市场、县农工贸市场、五峰铺服装市场、白仓综合市场、九公桥综合市场、诸甲亭综合市场、长阳铺综合市场、白仓木材市场、黄亭市综合市场、下花桥综合市场等。
  是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1.25亿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15.94%。
  二、邵阳县工业品市场
  又名商品大世界,位于县城凤凰路、大桥路、邵新街环绕的三角地带,1992年10月由县商业局投资兴建,1994年建成开业,占地6000平方米,初名商品大世界,后更名邵阳县工业品市场。有固定门面228间,复合式摊位118个,总营业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化妆品等日用工业品。该市场建成后,和周围的县百货大楼、侨汇商场、副食品商场、百纺商场、夫夷大楼、台北大厦、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五金中心门市部、商贸综合大楼联为一体,形成多层次的县城中心商贸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工业品市场年均营业额2500万元。后部分经营商外迁邵东、株洲等地,县工业品市场经营额下降。
  第三章 商品购销
  第一节 生产资料
  一、化肥农药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由供销合作社专营,货源短缺,须凭指标分配供应。1978年,全县销售氮肥4.14万吨(其中尿素1650吨、碳酸氢氨3.98万吨)、磷肥1.4万吨、钾肥较少;销售农药2065吨,其中杀虫剂1879吨、杀菌剂186吨。20世纪80年代后,1059、1605等剧毒农药被禁销。时化肥、农药货源日益充足,购销量剧增。1981年,县内共销售磷肥3.45万吨,为此前县内销售磷肥最多的年份。1982年后,化肥农药取消计划指标敞开供应,同年县内销售钾肥3683吨,为此前县内销售钾肥最多的年份。1983年全县销售氮肥4.48万吨,为此前县内销售氮肥最多的年份。1985年,全县销售氮肥3.85万吨(其中尿素7690吨、碳酸氢氨3.08万吨)、磷肥2.07万吨、钾肥3495吨、微肥激素10.5吨、复合肥1390吨;销售农药1785吨,其中杀虫剂1315吨、杀菌剂350吨、除草剂119.99吨、灭鼠剂50公斤(以上数据不含个体商业,下同)。
  1986年,化肥、农药价格猛涨,加之县氮肥厂生产下降,县内化肥供需矛盾加剧,少数农民拦路抢购化肥,部分不法商贩用假劣化肥农药坑农事件时有发生。1987年7月10日晚,郦家坪区组织16辆汽车,从县氮肥厂装载97吨碳酸氢氨回区。车队经过黄塘乡夏四村时,被黄塘、新建、中和、下花桥4乡赶来的群众拦截,装载的化肥被全部抢购。经说服教育后,被抢购的化肥全部追回。以后,周边各县的碳酸氢氨大量进入县内农资市场。1990年,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县氮肥厂的销路,先后下发邵政发(1990)9号和21号文件,严格控制县外碳酸氢氨流入县内市场,但仍无法挽回县氮肥厂倒闭的态势,是年底县氮肥厂停产,县内化肥均从外地调入。是年全县销售氮肥3.95万吨(其中尿素8290吨、碳酸氢氨3.12万吨)、磷肥1.64万吨、钾肥6124吨、复合肥3526吨、微肥激素60吨;销售农药1188吨,其中杀虫剂738吨、杀菌剂300吨、除草剂149.98吨、灭鼠剂200公斤。
  20世纪90年代后,化肥农药购销多渠道经营。2002年,全县销售氮肥5.05万吨(其中尿素1.71万吨、碳酸氢氨3.34万吨)、磷肥1.66万吨、钾肥9246吨、复合肥9775吨、微肥激素45吨;销售农药702吨,其中杀虫剂242吨、杀菌剂240吨、除草剂220吨、灭鼠剂50公斤。
  二、种子
  20世纪70年代前,县内农作物种子多系农村生产队和农户自产自留,很少购销。20世纪70年代种植杂交水稻后,以公社为单位统一制种供种。1982年,成立邵阳县种子公司,负责指导全县杂交水稻制种和经营种子购销业务。时种子经营以县种子公司为主,县农资公司为辅。1985年,全县销售杂交早稻种子6吨、常规早稻种子3100吨、杂交晚稻种子330吨、常规晚稻种子320吨、西瓜种子850公斤、蔬菜种子18.5吨、绿肥种子368吨。1995年,全县销售杂交早稻种子450吨、杂交晚稻种子335吨、杂交玉米种子16吨、杂交油菜种子6吨、西瓜种子1450公斤、蔬菜种子32吨、绿肥种子180吨。2001年,县内种子经营权放开,乡镇农业站及部分个体经营户始经销杂交水稻种子。2002年,县种子公司有职工87人,经营网点12个,当年销售杂交早稻种子228吨、杂交晚稻种子306吨、优质早稻种子580吨、优质晚稻种子155吨、杂交玉米种子120吨、杂交油菜种子15吨、西瓜种子4025公斤、绿肥种子80吨、蔬菜种子45吨。
  三、农机农具
  1978年,县内农业机械购销由县农机公司专营,经营的品种主要有农田排灌机械(含内燃机排灌动力机械、电动机排灌机械、水泵水管、传动带等)、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三轮和四轮农用运输车、小型柴油机和汽油机、机耕农具、半机械化农机具(手推车、畜力胶轮车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碾米机、磨粉机、粉碎机、饲料加工机械等)、皮带、轮胎及钢丝管等橡胶制品及农机零配件。部分小型农具仍由供销社经营。1980年后,县农机公司增加水田耕整机、旋耕机、小型水稻割禾机、割禾器、矿山工程机械及小型发电机等经营品种。同年在五峰铺镇、塘田市镇、长阳铺镇设农机供应站和销售门市部。1982年前,农机销售执行全省统一价和以收抵支,收支平衡、亏损统一补贴的核算原则,由政府投资补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民受资金限制,无力购买大中型机械,县内农机销量一度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县内农机经营市场放开,始有个体经营户购销农机具。1995年后,农机农具销量回升。1998年底,县农机公司停业,五峰铺、长阳铺、塘田市3个农机供应站亦整体拍卖,县内农机均由个体私营业主经营。
  四、机电 汽车
  1978年,县内机电设备由县物资局专营。1980年后,除汽车、机床、导线、电磁线、电焊条等仍实行计划分配外,其他机电产品逐渐取消计划指标。20世纪90年代初,县电力局成立电力工程公司,县内高压电线及变压器的供应,由县电力工程公司直接订购。汽车由县物资局下属的机电设备公司经营。1978—1998年,县机电设备公司共销售汽车695辆、汽车轮胎1.08万套。20世纪90年代末,县内个体户始经销机电设备,销售量无确切数据。1998年,县机电设备公司停业。1998—2002年,县物资局及渣滩电站部分下岗职工开办个体机电设备经销店,销售工矿用水泵、电动机及电表等机电设备。
  五、化工产品
  县内化工产品,除染料、涂料、油漆等日用化工品由国有商业部门经营外,其余由县物资局经营。1978年,原建于梅子院的县炸药仓库迁石湾油田冲。1978—1998年,县物资局共销售烧碱254.4吨、纯碱203.4吨。1993—2002年,县物资局销售炸药2739吨。
  另20世纪90年代,县内始兴住房装修和家具更新,带动油漆销量上升,经营者多为个体经商户,销售品种有青漆、调和漆、地板漆、树脂漆、树脂王漆等。
  六、石油
  1978年,县内各类成品石油由县石油公司专营。同年,县供销社生资公司修建的梅子院油库移交县石油公司。当年,县石油公司销售各类成品油约2000吨,其中70#汽油和0#柴油占87%。1982年销售各类成品油5364吨,其中70#汽油和0#柴油占93%。1986年,县石油公司收归省管,更名湖南省石油总公司邵阳县公司。1988年,有限制地放开县内石油市场,石油销售出现平价油和高价油两种价格。是年县内销售各类成品石油8562吨,其中平价油和高价油各占50%,以品种分,汽油、柴油占96.8%,煤油占3.2%。1991年,县内成品油市场全部放开,当年销售成品油1.06万吨,其中汽油、柴油占94.9%。20世纪90年代中期,煤油因缺乏市场停止销售。2002年,县内销售成品油1.49万吨,其中汽油、柴油占94.6%。是年县内有加油站点45个,其中县石油公司加油站点22个,个体私营加油站点23个。
  1986—2002年,胡光泉、李长义、刘精兵、向英、唐祥生、黄和平、蒋雄飞、乐湘泉先后任县石油公司经理。
  七、煤炭和锰矿石
  20世纪70—80年代,县内对生活用煤实行凭票供应。1979年始,湖南省财政厅每年补助县内煤炭销售亏损36.13万元。是年,煤炭销售价格从1973年以来的每吨17元增至24元。1980年,成立邵阳县煤炭供销公司,是年,县煤炭供销公司销售煤炭18.01万吨。1982年,县煤炭供销公司在县内设立17个煤炭供应站,当年销售煤炭31.06万吨。1984年,县煤炭供销公司和县煤炭局合并为邵阳县煤炭工业公司。1985年,县煤炭工业公司再次分设为县煤炭局和县煤炭供销公司。是年始,由湖南省财政厅拨款,对县内城镇居民生活用煤实行财政补贴,年补贴额为47~49万元不等。同年各煤炭供应站撤销。1988年起,个体煤贩介入县内煤炭购销市场,县煤炭供销公司购销量下降,当年仅销煤5.35万吨。1990年起,省财政厅对县内居民的生活用煤补贴逐年减少。1993年,煤炭市场彻底放开后,取消城镇居民生活用煤财政补贴,是年县煤炭供销公司销煤骤降至3723吨。1994年,县煤炭供销公司停业,县内煤炭由各煤矿自销,低硫煤每吨销价约90元,长乐、蔡桥等矿区的高硫煤每吨销价约42元,分别相当于1973年的5.2倍和2.5倍。
  县内煤炭除自给外,多销往东安县和邵阳市区。
  除煤炭外,县内外销的矿产品还有锰矿石和少量锑矿石(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少量销售)。1995年前,锰矿石由县矿产品公司经销。1995年县矿产品公司停业后,由各矿点自销,产品多销往娄底、湘乡、武冈等地冶炼厂,销量最高的1979年为2.02万吨。1980—1990年,县内共产销锰矿石13.32万吨,年均1.21万吨。
  八、金属材料
  1978年,全县销售钢材1746吨、生铁757吨、有色金属13吨。1994年前,钢材、生铁、有色金属材料属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由县物资局下属的县金属材料公司专营。1979—1984年,国家每年分配邵阳县钢材指标约2500吨。1985年起,金属材料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时因城乡基本建设猛增,钢材走俏,价格暴涨,是年全县销售钢材3326吨、生铁232吨、有色金属19吨。1980—1992年,县物资局先后在五峰铺、下花桥、白仓、长阳铺、九公桥设立5个金属材料供应站。1992年,县内销售钢材8206吨、生铁78吨、有色金属75吨。1994年,全县销售钢材3577吨,生铁58吨(有色金属销售量无统计数据)。县内金属材料市场放开,个体商户大量进入金属材料购销市场,1995年,县物资局钢材销售量骤降为825吨。是年,县金属材料公司实行承包经营。1998年,在县城邵新街物资局地段租赁门面经营钢材(含水泥)的个体商店达24家。当年,县金属材料公司销售钢材2167吨。1999年县金属材料公司解散后,县内金属材料全部由个体商店购销,购销量无确切数据。
  县内废旧金属回收业务在20世纪80年代前由供销社经营,20世纪80年代后由县金属回收公司经营,1996年县金属回收公司破产后,由个体私营业主经营。
  九、水泥
  1978—1993年,县内水泥购销业务由县物资局专营。1978年,县物资局销售水泥9487吨。1987年,县物资局销售水泥2.03万吨,其中销往县外2425吨,批发给县内国有商业和供销社零售8015吨,批发给个体商业零售550吨,县物资局零售9299吨。1993年,县内水泥市场放开,个体私营商业的水泥购销量剧增,县物资局水泥购销量从上年的3138吨锐减至770吨。1978—1996年,县物资局共购销水泥11.82万吨。1997年后,县内水泥购销除各水泥厂自售外,均由个体私营商业独揽,年购销量约2.5万吨,除县产水泥外,每年还有少量县外水泥流向县内水泥市场。
  十、室内装饰材料
  20世纪90年代初,县城始有2家地板砖个体经销店,主要销售陶质地板砖及各类木质墙体装饰材料。1998年,县内经营室内装饰材料的个体商店增至20家,经营品种主要有全瓷玻化地板砖、高强复合木地板、实木地板、竹木地板、各类瓷质和石膏质材料、红木及榉木三合板、宝丽板等中高档装饰材料。21世纪初,县内室内装饰热降温,2002年,县内经营室内装饰材料的个体商店降至10家。
  第二节 农副土特产品
  县内收购的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柑橘、烤烟、中药材、毛皮、干辣椒、黄花、茶叶、百合、猪肠衣、苎麻及其他野生土特产。1978年,县内仍按国家规定,有45种农副土特产品属国家统购、派购和计划收购物资,由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当年全县农副土特产品收购总值2732万元。20世纪80年代初,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开始多渠道经营。1984年,县烟草公司成立后,烟叶收购由县烟草公司专营。1986年,县内农副土特产品收购总值7595万元。1992年,县内农副土特产品收购总值1.87亿元。以后县内农副土特产品收购以个体商贩为主,收购量和收购总值无确切数据。
  柑橘 20世纪60年代前,县内仅七里山园艺场及少数生产队生产柑橘,产品多由产地自产自销。20世纪70年代,县内柑橘曾出口前苏联和加拿大等国家。1970—1979年,县供销社系统共收购柑橘5751吨,占同期全县柑橘产量的81.56%,年均收购575吨。20世纪80年代,是县内生产柑橘最多的时期。1980—1986年,县内供销社共收购柑橘1.33万吨。占同期柑橘产量的45.26%,年均收购1906吨。期间,县内始有个体果贩收购贩卖柑橘。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柑橘购销逐渐转为以个体经营户为主。1987—2002年:县内供销社共收购柑橘4.02万吨,年均收购3354吨;个体经营户收购柑橘约10万吨,年均6250吨。县内收购的柑橘除县内销售外,多销往北方市场。
  烤烟 1978年,县内供销社收购烟叶1249.8吨。1982年,县内供销社收购烟叶4298.6吨。1984年12月,邵阳县烟草专卖局(又称县烟草公司)成立,属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和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为政企合一的专业公司,对县内烟草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县设有5个烟草站和4个烟草专卖管理所。1985年,县烟草公司收购烟叶3046吨。以后县内烤烟生产降温,烟叶收购量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县人民政府注重发展烤烟生产,县内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提高,烟叶收购量增加。2002年,县烟草公司收购烟叶1075吨。
  1984—2002年,卿德君、邓庚寅先后任县烟草专卖局局长(经理)。
  中药材 1978年前,县内中药材购销业务由县药材公司专营,委托县供销合作社代为收购。收购的中药材少量供应县内,大部分调拨出境。20世纪80年代,县内中药材市场逐渐放开经营,大量个体药贩参与中药材收购。1986年,县供销合作社有中药材代购点60处,县药材公司自设塘渡口、九公桥、塘田市、下花桥4处收购点,同时在县城设有2处中药材销售点。同年县内经营的中药材有558种。20世纪90年代初始,县内中药材消费量增加,收购量下降,天麻、红参、党参等滋补类药材需从县外调入。1986—1992年,县药材公司收购中药材224吨,年均仅32吨,不足1986年前年收购量的1/16。期间,县内供销合作社改制,中药材收购转以个体药贩为主,个体中药材经销店逐年增多,部分个体诊所亦兼营中药材销售。2002年,县药材公司有经营网点30家,从业人员226人。同年县药材公司由私人承包经营后,县内中药材购销业务全部转为私营。1987—2002年,县药材公司中药材销售总额2908万元。
  毛皮 毛皮昔为县内主要土特产品之一。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有山货皮和牛皮。以后山货皮渐少。20世纪70年代末,县肉食品公司宰杀生猪时始剥猪皮,后猪皮很快成为县内主要毛皮产品。2002年,县内共购销猪皮约25万张、牛皮约3万张,均为私营。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日用工业品货源匮乏,价格固定,布匹须凭布票供应(每人每年发放布票12~14.5市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肥皂、电视机等亦为紧俏商品,部分年份亦需凭票或购物券供应。1978年,县内日用工业品销售总额1.27亿元。20世纪80年代后,日用工业品货源渐次充足,凭票券购物的历史一去不返。1987年底,流通30余年的布票终于废止。期间,因商品价格放开,市场价格上涨,消费者购物保值心切,1988年,县内先后出现3次对棉布、肥皂、洗衣粉、火柴、汗衫、食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商品的抢购风潮,但很快平息。以后,县内日用工业品购销趋向平稳。2002年,县内日用工业品销售总额6.08亿元。
  县内经营的主要日用工业品品种有:
  肥皂 洗衣粉 1978年,县内销售肥皂52.3万条、洗衣粉144.3吨,其中国有商业销售肥皂39万条、洗衣粉130吨。1983年取消肥皂计划限制,当年县内销售肥皂76.02万条。后因洗衣机大量进入居民家庭,洗衣粉销量增加,普通肥皂销量减少,香皂销量增加。1983—1991年,县内年均销售洗衣粉244吨。1993年后,洗衣粉多由个体商业户经营,1993—2002年,县内年均销售洗衣粉约340吨,年均销售肥皂约200万条(以香皂为主)。
  鞋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胶鞋行俏,全塑料鞋次之,布鞋再次之,皮鞋销量甚少。1978年,县内售鞋35.41万双,其中胶鞋20.23万双,全塑料鞋11.94万双,布鞋2.14万双,皮鞋1.11万双。1987年,县内销售胶鞋41.77万双,为县内销售胶鞋最多的年份。后皮鞋销量上升,1992年,县内销售皮鞋9.23万双。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运动鞋在县内销势日旺。自此,鞋业经营以私营为主,年销量约480万双。
  化妆品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化妆品销量极少。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化妆品日渐走俏。1993年,县内化妆品销售额113万元。1996年上升至336.9万元。2002年,仅县百货公司的化妆品销售额就达140.1万元。
  手表 20世纪70年代,手表为县内农村青年追求的三大件之一,供不应求,国产上海牌和东风牌手表须凭证购买。1978年,县内销售手表1829块,1979年增至3976块。1982—1987年,国产手表先后4次调低价格。1985年,县内销售手表2.13万块,为县内销售手表最多的年份。后国有商业手表销量逐年下降。20世纪90年代,电子手表应市。1997年,县百货公司仅销售手表920块。以后手表销售以个体私营商业为主,销量无确切数据。
  缝纫机 20世纪70年代,缝纫机为县内农村青年追求的三大件之一。1978年,县内销售缝纫机1191台。1983年取消票券敞开供应。1985年县内销售缝纫机4804台,为县内销售缝纫机最多的年份。以后县内购买成衣者增多,自制衣服者减少,缝纫机销量逐年回落,2002年,县百货公司停止购销缝纫机。
  棉布 1978年,县内销售棉布428.6万米,为县内销售棉布最多的年份。以后化纤布大量上市,加之县人购买成衣者增多,棉布销量逐年下降。1990—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共销售棉布44.22万米,年均6.32万米。以后,县内很少销售棉布。
  化纤布 化纤布分棉花化纤混纺布、维棉布、人造棉布等品种。1978年,县内销售棉混布45.46万米、化纤布12.36万米。20世纪80年代,为县内化纤布旺销时期。1981—1989年,县内年均销售棉混布110.15万米、化纤布38.69万米。后县内购买成衣者增多,化纤布销量下降。1993—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共销售棉混布和化纤布20.41万米,年均5.1万米。以后,化纤布购销以个体私营商业为主,或由缝衣店从外进货制作成衣销售。
  呢绒 1978年,县内销售呢绒1.11万米。20世纪80年代,县内呢绒畅销。1984年,仅县百货公司批发部就销售呢绒8.06万米。1984—1987年,县内国有商业年均销售呢绒6.01万米。以后销量下降。1991—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年均销售呢绒2080米。以后县内很少销售呢绒。
  绸缎 1978年,县内销售绸缎3.59万米。1983—1988年,县内国有商业年均销售绸缎5.29万米。以后销量下降。1991—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年均销售绸缎4540米。以后县内很少销售绸缎。
  毛巾 1978年,县内销售毛巾22.13万条。1981年,县内国有商店销售毛巾38.4万条,为县内国有商业销售毛巾最多的年份。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县内国有商业毛巾销量下降,毛巾销售逐渐转为个体私营商业为主。时县内农村一家人共用一条毛巾洗澡洗脸的习惯已改为个人专用为主,加之县内办丧事者,多以毛巾回赠亲友,使县内毛巾销量增加,年销量约150~200万条。
  袜 1978年,县内销售纱线袜44.8万双。20世纪80年代,袜子销售以腈纶袜为主,纱线袜销量减少。1989年,县内销售腈纶袜61.42万双。后袜子销售转为个体私营商业为主。
  2002年,县内销售袜子约250万双。
  毛线 1978年,县内销售毛线8230公斤,1991年,县内销售毛线6.05万公斤,为县内销售毛线最多的年份。以后毛线成衣大量上市。毛线销量下降,1996年,县内销售毛线约5300公斤,其中国有商业销售2320公斤,集体和个体私营商店销售2980公斤。2002年,县内销售毛线5750公斤,国有商业销售2130公斤,集体和私营商店销售3620公斤。
  成衣 1978年,县内销售成衣3.14万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县内城镇兴起西装热,1985年,仅县百货公司门市部就年销西装1100套。同年12月,塘渡口32家服装摊日销服装300余套。1991年,县内销售成衣24万件,以后国有、集体商业成衣销量下降,成衣销售以个体私营商业为主,总销售量骤增。1997—2002年,县内年销售成衣约70万套,其中国有、集体商店销售3万套,个体私营商店销售67万套。
  床上用品 含棉被、蚊帐、被套、枕套、枕巾、枕头、床垫等。1978年前,县内床上用品主要由县商业局所属商店经营。1987年,县城个体业主陈某在县民政服务大楼开办县内首家床上用品专卖店。2002年,县内有经营床上用品的商店(含兼营)约500家。
  烟花爆竹 20世纪70年代初,县内烟花鞭炮由县供销社日杂公司经营,时仅经营500响、1000响鞭炮及鱼雷炮(俗称大炮)等单一品种,主要从武冈县及隆回县荷香桥进货。1979年,烟花鞭炮市场放开,经营品种亦日趋多样。1999年,烟花鞭炮仍归口县供销社日杂公司专营。同年县供销社将烟花鞭炮经营业务从县日杂公司分离,成立邵阳县烟花爆竹专营公司,经营品种有鞭炮、烟花、礼炮等,货源来自浏阳、隆回、祁东及县内生产厂家。同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成立烟花爆竹专营稽查队。2002年,全县烟花鞭炮销售总额610万元。
  自行车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为县内农村青年追求的三大件之一,20世纪70—80年代,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需凭证购买。1979年,县内销售自行车662辆。1981年自行车销售取消票证后,销量直线上升,当年销售1245辆。1983年销售3390辆。1987年销售3986辆,为县内销售自行车最多的年份。1989年销售3952辆。后县内自行车市场先后出现山地车、变速车、赛车、电动自行车等新型品牌。2001年,又一度出现二座、三座和四座自行车。后随着机动车辆增加,自行车销量急剧下降,且以个体私营商店销售为主。1997年,县百货公司仅销售自行车100辆。以后县内很少销售自行车。
  摩托车 1995年前,县内摩托车用户需到县外商家或生产厂家购买。1995年,县百货公司始销摩托车,当年销售100台,品牌主要为南方摩托,1998年停售。1999年8月,县城个体业主彭建国在白虎街开办飞达摩托车商场,销售国产吉利牌和隆鑫牌摩托,是年销售80台。2002年,县内有摩托车销售店2家,年销售摩托车600台。销售的国内摩托车品牌有吉利、隆鑫、力帆、南方等,进口品牌有豪爵、铃木、新大洲、本田等。
  收音机 20世纪60年代县内始有销售。1981年,县内销售收音机8160台,为销量最多的年份。后电视机增多,收音机销量减少,1995年,县内国有商业仅销售收音机53台。
  录音机 1983年,县内销售录音机333台。1984年销售796台,1989年销售1836台,为销量最高的年份。2002年,县百货公司销售115台。
  电视机 1979年,县内始销黑白电视机59台、彩色电视机2台。牌号有飞跃、金星、凯歌等。1984年后,县内电视机销量剧增,尤以彩色电视机供不应求,市场曾一度脱销。1986年,县内销售电视机2230台。后黑白电视机在城镇饱和,销售市场由城镇转向农村。1992年,县内销售电视机7310台,其中彩电912台,为县内销售电视机最多的年份。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黑白电视机在县内滞销,电视机销售亦逐渐转为个体私营商场为主。期间,县城年销彩电300台以上的商店有县百货公司、广播电视局服务部、三毛电器店、民政服务大楼电器城等。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销售彩色电视机595台,其中25英寸以上的61台。20世纪90年代末,34英寸及34英寸以上的宽屏幕彩电在县内应市。2000年,县百货公司停销黑白电视机。
  电风扇 1980年县内始销电风扇229台。1992年,年销量达1.91万台,为县内销售电风扇最多的年份。以后,电风扇销售渠道增多,国有商业销售量下降。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销售电风扇3470台。2002年,仅县百货公司就销售电风扇2160台,个体私营商业销量无确切数据。
  洗衣机 1983年县内始销洗衣机5台。1992年,年销量增至1551台,为县内单双缸洗衣机销量最高的年份。后国有商业销量减少,洗衣机购销以个体私营商业为主。1993—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共销售洗衣机2872台,年均718台。20世纪90年代末,全自动洗衣机占据县内洗衣机市场。2002年,县百货公司销售洗衣机415台,其中全自动洗衣机265台,个体私营商业销量无确切数据。
  电冰箱 1984年县内始销电冰箱1台。1988年县内国有商业销电冰箱265台。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销电冰箱580台。2002年,县百货公司销售电冰箱280台。同年,县内销电冰箱200台以上的个体私营商店有县百货大楼、三毛电器店、民政服务大楼电器城等。
  空调机 1998年,县民政服务大楼首销空调机21台。2000年,县内销售空调机102台。2002年,县百货公司销售空调机156台。
  电脑 打印机 20世纪90年代末,县人孙小勇创办县内第一家电脑销售店,至2002年,县内有电脑、打印机及各类配件零售店3家、从业人员15人,年销售电脑80台、打印机65台。
  电话 手机 1992年前,县内电话机由县邮电局专营专装。1992年,县内形成由县邮电局批发供货、个体商业零售的通讯器材经营行业。是年县内销售电话机852部。1994年,县内有个体通讯器材经销店3家,销售程控电话机1554部。1995年,县内开通模拟移动通讯,是年销售模拟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260部。1996年,县内开通GSM数字移动通讯,同年有2家数字移动电话(俗称手机)个体经销店,当年销售手机1600部。1996年,县内有个体电话机、手机、BP机经销店5家,2002年增至20家。
  液化气 燃气灶 热水器 1991年5月,县文化局成立县内首家液化气供应站,兼营燃气灶及相关配件。灶具从长沙、邵阳市等地购进,液化气直接从岳阳长岭炼油厂进货。是年县内有液化气用户5000户。1992年3月,县建委成立邵阳县液化气供应站,当年销售钢瓶3225个、燃气灶1563台、液化气5.07万吨,销售收入113.12万元。1994年,县水利局成立液化气供应站。1995年,县文化局液化气供应站销售液化气4万瓶,销售收入300万元;县建委液化气供应站销售额49.33万元。同年,向阳坝电站成立液化气供应站。此后,县内液化气改从长沙市液化气集团公司和湘潭液化气集团公司进货。1996年,县粮食局成立液化气供应站。同年始,个体商业户亦纷纷创办液化气供应站。同时,县内始有专营燃气灶、钢瓶、热水器、抽油烟机及相关配件的零售店。1998年,县文化局液化气供应站和县建委液化气供应站先后停业,县水利局液化气供应站、向阳坝电站液化气供应站、县粮食局液化气供应站先后改为私营。2002年,县内有液化气供应站12家,有燃气灶具、热水器零售店5家,年销售液化气20万瓶、312吨。
  第四节 食品烟酒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牛、羊、狗肉市场供应量很少,猪肉有计划供应和自由交易两种渠道,蔗糖凭票或医院处方供应(时农村病人凭处方可到供销社购买食糖2~3两),以粮食为原料制作的饼干、糕点凭粮票供应或用大米换购。1978年,县商业局和县供销社分设后,计划内肉食品和水产品购销业务归口县商业局所属的县肉食水产公司经营,副食品由县商业局和县供销社两家经营,蔬菜水果由县商业局所属的副食品公司经营。20世纪80年代,个体商贩跻身副食品销售市场。1985年,国家对肉食品取消派购后,县肉食品公司购销量逐年下降,肉食品购销市场逐渐被个体商贩占领。蔬菜水果购销素以个体私营商贩为主,国有商业在蔬菜水果市场的经营量甚微。
  肉食水产品 1978年,县肉食品公司收购生猪12万头、残牛558头、羊343头、鲜鱼1033担(合5.12万公斤)、鲜蛋2775担(合13.88万公斤)、家禽10.05万只。当年县内出栏生猪22.6万头,除县肉食品公司收购外,余者皆为农民自产自食或自产自销。同年县内肉食品社会零售量分别为猪肉7.58万担(合37.9万公斤)、鲜蛋1010担(合5.05万公斤)、水产品2378担(合11.99万公斤)。1984年,县肉食品公司收购生猪18.91万头,为县肉食品公司收购生猪最多的年份。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实行合同订购,允许个体、集体、国有多渠道流通,价格放开,对非农业人口实行肉价补贴。1986年,县肉食品公司收购生猪降至9.43万头。1987年,县内生猪饲养量锐减,为保证县内市场猪肉需求,县人民政府下文,控制生猪外销,对肉食品公司下属各站点宰杀生猪免交营业税,对猪肉销售实行最高限价制度。20世纪80年代末始,县内生猪购销及肉食经营基本由个体户包揽,生猪大量销往广东、广西等省,购销量无确切统计数据。1994年,县内有2.21万吨猪肉(含生猪)和18.7万公斤禽肉流向市场。1996年,县肉食品公司收购生猪9.6万头,仅占当年县内生猪出栏量的11.5%。1997年5月始,对县城上市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当年定点屠宰场共宰杀生猪1.53万头、肉牛249头,查出病猪8头。1998—2000年,黄亭市、九公桥、白仓等集镇亦先后实行生猪定点屠宰。1998—2001年,县城定点屠宰场共宰杀生猪9.7万头、年均2.43万头,宰杀肉牛2848头、年均712头,查出注水牛肉15起、上市病猪肉29起。2002年,城关镇定点屠宰场宰杀生猪2.64万头。是年县内有2.56万吨猪肉(含生猪)、624吨禽肉、3200吨牛肉、490吨羊肉供应市场。
  食糖 县内蔗糖主要靠外地调入。1980年,县内销售食糖1646吨。1982年取消糖票,但仍有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1986年,县内销售食糖2109吨。1992年起,个体商店食糖零售量增加,约占全县总零售量的50%,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零售量下降。1996年县内国有商业仅销售食糖7.6吨。2002年,除县百货公司销售少量食糖外,县内食糖经营市场基本由个体私营商业经营。
  糕点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销售的糖果糕点多为县糖果糕点厂生产的喜字饼、白酥、松子糖等低档糕点,但仍需凭粮票购买或用大米换购。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私营糖果糕点厂迅速增多,县糖果糕点厂亦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县产糖果糕点基本满足县内农村市场需要,饼干、糕点不再凭粮票购买或用大米换购,但高档糖果糕点仍需从外地调入。2001年,县城出现第一家私营蛋糕专卖店,制作销售生日蛋糕。至2002年,县城有3家蛋糕专卖店,从业人员12人。
  酒 1978年,县内销酒7671担(合38.36万公斤),品种以县酒厂生产的白酒为主。1982年,县内国有商业企业共销酒5.95万担(合297.5万公斤),为县内国有商业销酒最多的年份。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汽酒畅销。20世纪80年代末始,县内啤酒销量猛增,各种高档瓶装酒进入县内市场。20世纪90年代末,邵阳市酒厂生产的白酒“开口笑”和“邵阳大曲”在县内各宴席上走俏。2000年11月,成立邵阳县酒类产销管理办公室(简称县酒管办)。2002年,县内发放酒类批发许可证24张,酒类零售备案登记证1537张,取缔无证酒类经营户138家,收缴和销毁假酒劣酒1.85万瓶,贴置酒类质量审验防伪标识10万枚。2002年12月,县酒管办和县工商局、县技监局、县公安局在塘渡口镇石湾居委会查获一制假酒窝点,收缴假酒197件、4728瓶。
  蔬菜 1978年前,县内蔬菜多系农民自种自食,少量就近出售,供应当地非农业人口,时县副食品公司设有蔬菜门市部,年销售蔬菜约1100吨。1981年,蔬菜门市部从县副食品公司分出,成立邵阳县蔬菜公司。后随着县内城镇人口增多,蔬菜市场需求量剧增,县城及各重要集镇相继形成专门菜市,个体专业菜贩大量涌现并迅速占领蔬菜市场。1985年,县蔬菜公司撤销。1987年,恢复县蔬菜公司,负责组织县内蔬菜生产,调剂蔬菜余缺。当年县蔬菜公司销售额23.4万元,1988年增至135.3万元。1990年,县蔬菜公司从湖北、广东、广西调运蔬菜362吨,当年销售蔬菜366.7吨。20世纪80年代末期,沙坪蔬菜专业队的菜地多被建房占用。但县城附近、农村各集镇周围、夫夷河和赧水两岸及国道两旁的蔬菜种植面积却不断扩大,种菜卖菜成为这些地方农民的重要收入。每日清晨,上自三门江,下至双江口、梅洲、霞塘云,均有满载菜担的船舶驶向塘渡口,附近菜农亦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涌进县城,专业菜贩常半路迎揽菜源。除本地生产的蔬菜外,专业菜贩还从外地运进大量反季节蔬菜。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县城蔬菜市场年销售蔬菜约1万吨。
  水果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水果购销以基层供销社和县农产品公司为主,经营量少,除本地桃、李、梨、桔外,外地水果尚属稀有。20世纪80年代,县内出现个体专业水果摊贩和水果批发商,县内水果供应量增加。苹果、葡萄、荔枝、菠萝、石榴、香蕉等时鲜水果大量上市。1989年,县城有个体水果商30余家。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红提、美国青提、美国布李、越南火龙果、哈密瓜、香梨等水果新品种进入县内市场,县内水果市场品种日趋丰富。2002年,县内销售水果约2万吨。
  食盐 1978年前,县内食盐由县副食品公司盐业销售站专营批发,县供销社各营业网点零售。1978年,县内有梅子院、下花桥、塘田市3处专用盐仓。1985年5月,县内盐业销售站从县副食品公司分离,成立塘渡口盐业批发部,当年全县销售食盐2702吨。1986年5月,塘渡口盐业批发部更名塘渡口盐业支公司,负责县内食盐的调运、销售和管理。是年,县内结束销售散盐。1989年8月,县内发生食盐抢购风,县盐业公司梅子院仓库门前每天有上百人排队购盐,长达月余,后只得凭票供应,抢购风才告平息。是年县内售盐4662吨,创县内年售盐量最高记录。10月,塘渡口盐业支公司更名湖南省盐业公司邵阳县支公司。1990年,全县售盐2321吨。1991年后,县内年均售盐约3500~3700吨。是年,邵阳县盐业支公司加挂邵阳县盐业管理局牌子。1993年,邵阳县盐业支公司储盐仓库建成。2002年,邵阳县盐业支公司有职工13人,当年售盐2750吨。1986—2002年,康新华、尹再成先后任县盐业管理局局长或盐业支公司经理。
  卷烟 1978年,县内销售卷烟1312箱,主要品牌有火炬、五岭、香零山、辰河、黄金叶、大前门、飞马、常德、隆回、古湘、银象、九嶷山、郴州、野山茶等,从长沙、常德、零陵、郴州、新邵、隆回等卷烟厂及上海、云南进货。1980—1984年,县内共销售卷烟4.44万箱(每箱250条),年均8887箱。1984年12月,邵阳县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后,卷烟购销由县烟草公司专营,委托县商业局和县供销社开展卷烟批发业务。1985年,县烟草专卖局租用县副食品公司烟酒仓库,设卷烟批发点。同时租用县供销社设于邵阳市李子园的烟酒仓库作卷烟中转站。
  是年县烟草公司销售卷烟1.54万箱。1987年,县内卷烟市场出现高档烟高于国家牌价、中低档烟低于国家牌价的市场价,县内卷烟市场出现混乱,高档烟货源不足,供应紧张。期间五峰铺、塘渡口、白仓、下花桥、九公桥等地,出现地下卷烟黑市,尤以五峰铺为甚。1990年,县烟草专卖局购进卷烟1.79万箱,销售卷烟1.72万箱,中高档品牌有长沙卷烟厂生产的长沙、白沙等,低档品牌有红豆、火炬等。同年底,县烟草公司在邵阳市资江桥头修建的卷烟综合大楼竣工,李子园中转站停业。1992年,卷烟零售价格放开,国有商业系统和供销社系统因体制改革放弃卷烟批发委托业务,个体烟贩乘虚进入卷烟市场。1997年,省内卷烟进货渠道放开。同年,县烟草专卖局购进卷烟2.22万箱,销售卷烟2.33万箱。1999年始,县内卷烟货源渐足。2002年,县烟草专卖局有经营网点8个,从业人员86人,为商业批发类中型企业。是年,全县销售卷烟2.02万箱。1985—2002年,县烟草公司共销售卷烟34.99万箱,年均1.94万箱,经营的品种有153种,高档品牌有芙蓉王和大中华等,每条烟价高达近千元的极品烟亦在县内市场出现,中档品牌有精品白沙等,低档烟有红豆等。
  第五节 粮油贸易
  国家收购 1978—1984年,县内粮食收购仍实行国家统购政策。期间,国家征粮购粮方式有征粮、统购、超购、议购等4种形式。征粮即按额定的农业税征收粮食,又称公粮。统购粮是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规定农民每年应向国家交售的粮食。超购即国家对完成征购任务后仍有余粮的农村社队实行超产超购超价,又称三超粮,亦为国家硬性规定的购粮指标。议购是国家粮食部门用高于三超粮低于自由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称议价粮。公粮、统购粮、超购粮和议价粮均在每年秋后由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由生产队)向粮食部门交纳,结算后扣除农业税,将余款付给农民。1971—1978年,邵阳地区粮食主管部门核定邵阳县的征购粮指标为3.4万吨(以稻谷折算,本目下同),但年均实际征购2.64万吨,统购粮价为1965年以来固定的每百公斤稻谷19元,超购粮价在统购粮价的基础上加价30%,议购粮价为每百公斤稻谷40元。1979年,邵阳地区额定邵阳县每年征购粮指标为3.02万吨、县内附加0.03万吨,合计3.05万吨。是年始,统购粮价格提高为每百公斤稻谷23.1元,超购粮在统购粮基础上的超价比例提高至50%。1980年,全县粮食部门实际购粮3.34万吨。1981年,县内征购粮指标经湖南省粮食主管部门调减为2.95万吨,其调减部分转为超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粮食连年增产,粮食部门连年超购,1983年,全县超购粮食达4.15万吨。同年始,议购粮价随行就市。1978—1984年,县内累计征购粮食26.32万吨,年均3.76万吨,其中1984年全县购粮6.15万吨。1985年,实行33年的粮食统购政策被取消,国家收购粮食实行合同定购,粮价为每百公斤稻谷31.18元,并规定公粮可征代金。当年全县因旱灾减产,粮食部门收购粮食3.92万吨,比上年减少2.23万吨。1986年粮食收购量再度上升,当年全县额定合同定购粮指标为4.52万吨,实际收购4.92万吨。1985—1992年,县粮食部门以合同定购方式收购粮食34.99万吨,年均4.93万吨。1993年,县内粮食部门随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对粮食实行经济合同收购。是年县粮食部门以经济合同收购方式收购粮食3.72万吨。1994年始,国家粮食部门又对粮食收购实行具一定约束力的国家定购制,粮价定为每百公斤稻谷53元,1996年再度提为每百公斤稻谷72元。1994—1997年,县粮食局系统以国家定购方式收购粮食17.44万吨,年均4.38万吨。1998年始,县内粮食部门对粮食实行放开收购和政府保护价收购相结合的方式敞开收购,即对早籼稻按市场价放开收购,中籼稻和晚籼稻按保护价收购。时个体粮贩进入粮食购销市场,粮食部门收购量减少。1998—2002年,县粮食部门共收购粮食11.59万吨,年均2.8万吨,其中按市场价收购早籼稻2.32万吨,按保护价收购中籼稻和晚籼稻9.27万吨。1978—2002年,县内粮食部门共收购粮食94.06万吨,占同期全县粮食总产量11.27%。另1978—1992年,县粮食部门共统购食油2.22万吨。1993年起取消油脂统购。1993—2002年,县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收购食油1905吨。
  国家销售 1978—1993年,国家仍实行粮油统销,购销同价,销售类型有非农业人口定量口粮、农村统销粮和返销粮、副食业和餐饮业原料用粮、国家事业用粮(为县内武警、消防人员、入伍新兵、在押犯人的口粮及县级民兵集训用粮)、国有和集体养殖企业饲料用粮、农村定销粮(即对属于农村户口的民办教师、农村医务人员、信用社职工、公社广播员、兽医、菜农、部分经济专业队人员按定量供应口粮)、参加县内大型工程建设的民工补助粮、对向国家交售生猪等农副产品按指标供应的奖售粮、水淹区农民口粮和退耕还林补助粮等。期间,县内粮食部门累计销售粮食38.1万吨(除奖售粮外,其余以大米折算),年均2.83万吨。其中销售农村统销粮、返销粮、民工补助粮、奖售粮、退耕还林补助粮、水淹区农民口粮、国家事业用粮共15.22万吨,销售城镇非农业人口定量口粮22.79万吨。
  1993年9月,取消长达41年的国家商品粮供应指标和粮票,县内粮食部门敞开销售,价格随行就市,上述诸供粮方式除水淹区农民口粮外,其余均自然消失。1994—2002年,县内粮食部门按市场价向县内市场销售粮食26.43万吨,向县外市场销售粮食7.42万吨。另,1978—2002年,县内粮食部门累计销售食油0.94万吨,占同期食油收购量的39.01%。
  粮油自由购销 粮食统购统销后,县内不允许粮油自由购销,极少量的农村粮油私下交易亦被作为黑市交易予以打击。20世纪60年代初始,允许在市场销售和购买高价粮油,部分集镇的集贸市场曾设立粮油交易所作为民间调剂粮油余缺的交易场所(交易量无统计数据,下同)。20世纪90年代粮油价格放开后,县内个体专业粮油商贩及个体粮油商店增多,2002年,县内有各类私营粮油经营店187家。
  储备 1978年,全县农村生产队共有集体储备粮6550吨(以稻谷折算,下同),其中,送国家仓库代储2220吨,农村生产队自储4330吨。时县内有桂竹山县粮食储备库和九公桥省粮食储备库,合计储备能力6000吨。1981年冬,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集体储备粮被分给农户。1998年,撤销九公桥粮食储备库的省粮食储备指标,桂竹山粮食储备库储备能力增至5000吨。1978—2002年,桂竹山粮食储备库储粮2140吨。同年,动工兴建湖南邵阳白仓国家粮食储备库,设计仓容4万吨。
  调运 1978—1993年,县内粮食部门共外调粮食27.2万吨,占同期收购量的36.61%。1994—2002年,县内粮食部门外销粮食7.42万吨,占同期收购量的7.7%。
  第六节 出口商品
  1978年,邵阳县革命委员会设有对外贸易局。1984年1月,县对外贸易局更名县对外贸易公司。2001年11月,县对外贸易公司转为企业性公司。1978—2002年,欧阳明(副)、王杰发、唐周华、封保求、陈敏、徐光华、吕勤保先后任县对外贸易局局长或对外贸易公司经理。县内出口的主要商品有:
  生猪 县内生猪出口始于196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0年,1976年后恢复出口。1984—1986年,县内累计出口瘦肉型猪1.4万头,1987年出口6066头。1991年,县外贸公司利用原807工厂部分厂房创办外贸生猪出口基地,2001年出口生猪6300头。
  柑橘 1978年前,县内柑橘曾销香港,1979年始出口加拿大,1980年始销前苏联和朝鲜。1988年,县内出口柑橘825吨,以后柑橘出口逐年减少,1995年停止出口。
  畜禽产品 县内畜禽产品出口始于1972年,主要销往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及香港地区。出口品种主要有山羊皮、牛皮、狗皮、麂皮、獾皮、黄鼠狼皮、山兔皮、家兔皮、猪鬃、猪肠衣、山羊肠衣、公鸡尾毛、安哥拉兔毛、活鸡、活牛等。1985年停止出口。
  羽绒及羽绒制品 1982年,县羽绒制品厂生产的羽毛、羽绒制品、羽毛粉、鸭绒被、羽绒夹克衣、羽绒登山服外销前苏联等东欧国家和日本及港澳地区,1983年出口羽绒服3.13万件、羽绒92.44吨。1984年出口额205.49万元。1985年,五峰铺镇镇办羽绒制品厂生产的羽绒和霞峰牌系列羽绒制品外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县内羽绒制品停止出口。
  建工钻 1981年始,县工具厂生产的建工钻通过湖南省机械进出口公司出口,为当时邵阳地区出口拳头产品之一,当年出口建工钻15.8万支,1986年出口227万支。1988年,县内建工钻出口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创汇80万美元。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建工钻出口扩大到58个国家和地区。1991年出口建工钻1609万支,1995年出口3408万支,1996年出口1749万支,1997年出口431.5万支。1998—2002年累计出口3098.7万支,年均出口619.74万支。
  干辣椒 1986年前,县内共出口干辣椒8462吨,主要销往东南亚和美国、日本,1986年停止出口。
  茶叶 1978年,县内各茶厂所产茶叶由县外贸公司购进,送邵阳市外贸茶厂精加工后出口。主要销往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品种有红条茶和红碎茶两种。1978年出口19吨,1980年出口109吨,1986年出口361吨,1988年出口3785吨。1992年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后,县内各私营茶厂直接向省外贸茶叶公司供货转出口。
  其他出口商品 县内其他出口商品主要有人发、竹刻制品、骨粒、劳保手套、精锑、大理石板材、轻便旅游鞋、玛钢件、铸钢、耐磨工业泵等。1991年,县玛钢件厂生产的玛钢司令箱,通过湖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出口。1993年,县玛钢件厂生产的三接套、玛钢过路箱及各种电线管配件外销欧美。1996年,富晟鞋厂自营出口,产品外销俄罗斯、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开邵阳县合资企业自营出口之先河,当年出口额100万美元。2002年,民营兴旺玛钢件厂生产的玛钢司令箱及各种规格的玛钢配件,外销英国、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年出口额152万美元。县内出口的其他农副产品还有茶油、残牛、糠油、荞麦、西瓜、梨、板栗、盐水蘑菇、盐水竹笋、黄花菜、百合干、蜂蜜、山苍子油、香柏木、白果、丹皮、檀树子等。
  第四章 服务业
  第一节 住宿 餐饮
  1978年,县内住宿餐饮业以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为主。县城国有住宿餐饮企业有县委招待所和县饮食服务总店下辖的邵阳饭店、夫夷饭店、车站饭店、人民食堂,县城集体所有制餐饮企业有向群旅社、胜利食堂和大众食堂,总床位700张。其中县委招待所和邵阳饭店有床位500张,主要用于公务接待和会务接待。另外,县供销社系统在县内各集镇有餐饮企业26家,从业人员530人,生意较为兴隆的有五峰铺饺面馆和下花桥饭店等。
  20世纪80年代始,县内住宿餐饮店馆剧增,集体所有制和个体餐饮店增多。1981年,县教育局恢复在“文化大革命”中期停办的教工之家,改名教育局招待所,有床位80张;县民政局建民政服务大楼,有床位40张。1984年,塘渡口区供销合作社建综合服务大楼,有床位258张。1985年,县委招待所建第5栋住宿楼,总床位增至500张。同年大众食堂停业。1986年,全县有国有饮食店7家、职工50人,集体所有制饮食店88家、职工325人,个体饮食店208家、从业人员391人,全县餐饮业营业额438万元。当年全县有招待所和大小旅店82家,服务人员219人,床位2000张。1989年向群旅社停业。20世纪90年代初,各基层供销社旅社先后停业。1991年,县供销社在县城建供销大厦,集商店、餐饮、住宿于一体,有床位200张。1994年,县粮食局建粮食宾馆,有床位80张。同年,县城个体业主唐保荣在邵新街建友谊宾馆。1995年,县邮电局建邮电宾馆,首开空调包厢。同年县外事办公室在大冲街兴办明珠酒楼。1996年,县人武部建八一宾馆,县教育局招待所停业。1997年,县委招待所更名资汇宾馆,塘渡口区供销社综合服务大楼更名供销宾馆。此后,县内各饭店、酒楼、宾馆相继涌现。20世纪90年代末,县城个体夜宵、早餐店(摊)勃兴。2001年,县邮电宾馆停业。是年,县城个体业主银武元创办的武元兴宾馆从大冲街迁白虎街,有床位80张。
  2002年,县内有饭店、酒楼、旅馆共1180家,其中国有1家、集体所有制4家,余为个体私营,共有从业人员2845人。当年,县城稍高档的宾馆酒楼有资汇宾馆(县委招待所)、八一宾馆、武元兴宾馆、银龙宾馆、松鹤宾馆、万客隆酒楼、湘土情酒楼等。
  第二节 其他服务业
  理发 美容 1978年,县内农村理发匠串户上门服务,集镇有理发店48家、从业人员67人,规模较大的有县饮食服务公司开办的东升理发店。20世纪80年代后,城镇理发业迅速发展,农民上街理发者增多,农村串户上门服务的理发匠减少。1986年,县内有理发店81家、从业人员149人。1989年,县内有理发店159家、从业人员200人。1990年猛增至529家、从业人员578人。理发项目由原来简单的剪发、洗发增加烫发、染发、干洗、拉发等业务。1995年始,县内始有美容美发店3家,开办洗头、洗面、祛斑、祛疣、纹眉、绣眉、纹眼线等美容项目。2002年,县内有各类美容美发店266家、从业人员897人,均系私营,规模较大的有县城的东方美发美容店和红玫瑰美容美发店。
  按摩 20世纪80年代末,县内有盲人在县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开办盲人保健按摩业,但业务量不大。1996年后,按摩业在县城和白仓等集镇兴起,但许多按摩店借保健按摩之名,兼营色情服务。2002年,县内有按摩店80余家。
  摄影 1978年,县内仅有县饮食服务公司开办的工农照相社1家国有照相馆,从业人员5人。1986年,县内照相社增至51家、从业人员81人,其中国有1家、集体所有制12家、私营38家。1987年县内照相馆始经营冲洗彩色照片业务。1988年,县内有照相馆61家,从业人员65人,均为私营。20世纪90年代,县民自备照相设备者增多,经营性摄影业务量减少。2002年,县内有私营照相馆30家、从业人员48人。
  冷饮 1979年,县饮食服务公司在夫夷饭店开办夫夷冰厂,生产冰棒、雪糕、冰淇淋等冷饮食品。1980年,县内冷饮店增至6家,生产的冷饮食品多趸售给老人、小孩在街头叫卖,或由农民贩往农村叫卖。1986年,仅夫夷冰厂就有冰贩近200人,销售额10.7万元。20世纪80年代末,因娃哈哈、雪碧等新型饮料和奶制品大量上市,县内除夫夷冰厂外,其余冰厂全部倒闭。2002年,县内有冷饮食品企业5家,从业人员97人,年产值125万元。
  洗染 1993年,县物资局职工银立军开办县内第一家干洗店。1994年,县内有干洗店5家。20世纪90年代末增至10家。2002年减至3家。
  纸扎 花店 昔县内民间有专事扎制灵屋和丧葬用品的纸扎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业。20世纪70年代末复兴,主要扎制花圈、花篮和灵屋等丧事用品。2002年,县内有纸扎店44家,均系私营。
  2000年,县民刘佳华在县城创办县内第一家鲜花店。2002年,县内有鲜花店5家,年销售额约50万元。
  广告装潢 1986年,县城邵新街首开招牌店1家,县内广告装潢业始兴。1995年,县内有广告招牌制作店10家、从业人员25人。1996年,县供销社职工钱明祥创办圣达广告设计制作中心,首次使用电脑制图。2002年,县内有广告装潢店30家、从业人员100人,均为私营。
  打字 复印 20世纪80年代,县内始有私营打字店,用人工打印机为客户提供打印服务。20世纪90年代初,个体业主孙小勇开办县内首家个体电脑打字店。2002年,县内有私营电脑打字店62家、从业人员144人。
  修理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村有小修理匠挑担串村上门服务,从事修鞋、修锁等小型修理。农具、机械、车辆等大型修理多由社队修理厂(店)承担。20世纪80年代,始有个体修理店从事农机和车辆修理服务。1986年,县内有集体所有制修理店73家,从业人员439人,有个体私营修理店1243家,从业人员1288人2002年,县内有各种修理店489家,从业人员606人,均系私营。
  擦鞋 20世纪90年代初,县城始有人在街头为顾客提供擦拭皮鞋服务,后各主要集镇亦有擦鞋者,从业者多为中年妇女,渐形成一个新的职业群体。2002年,县城有擦鞋者30余人,集中在县委操坪、电影院门口、县百货公司门口、邵新街老烟草公司的三角花坛边等地带。
  废旧物品回收 1978年前,县内各供销合作社均有收购废铜废铁和废纸等废旧物品回收业务。1978年后,县城始有少数近郊农民上街串门收购废旧物品交售给供销社。20世纪80年代初期,塘渡口镇桂花村农民王忠祥在县城虎脚路首开县内第一家个体废旧物品收购店。1984年,县内有个体废旧物品收购店15家。1995年,县内有个体废旧物品收购店38家。2002年,县内有从事废旧物品收购业务的个体经营户近200家(含在城镇捡拾、收购废旧物品的个体担贩)。回收的废旧物品主要种类有废旧金属、废旧书报、废旧纸板纸箱、废旧塑料、废旧酒瓶及各种饮料瓶等。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