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污染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污染治理
分类号: X7
页数: 3
页码: 391-393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包括县内各时期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废气治理、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治理、农药污染治理、噪音污染治理几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污染治理 环境保护 邵阳县

内容

一、工业废水治理
  1981年,邵阳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夫夷河塘渡口河段断面监测结果:河水综合污染指数F水值达1.90,河水含氰化物浓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7倍,含挥发酚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3.4倍,化学耗氧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9倍,硫化物含量也严重超标。时塘渡口河段主要污染源有县织染厂、县造纸厂、县氮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排放的带毒、带菌废水,以及县城居民向沿河两岸倾倒的生活垃圾。
  1982年,县氮肥厂修建2个次煤沉淀池和1个脱硫沉淀池,对造气废水进行沉淀回收。1985年,县城河段河水综合污染指数F水值为1.15,比1981年降低0.75,水污染有所缓解,但仍十分严重。当年全县30家污染严重的厂矿共排放废水392.69万吨,废水中有害物质总量达7522.78吨,其中六价铬1.58吨、悬浮物829.62吨、化学耗氧量6688.22吨、挥发性酚2.93吨、硫化物0.44吨、苯胺0.009吨。
  1986年,县造纸厂进行高压洗网洗毡工艺改革后,每年少排废水30万吨。是年,县工具厂在电镀车间安装SIV—2型电解法含铬废水处理装置后,各项污染排放指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成为全县第一个废水处理合格企业。同时对废水进行治理的单位还有县织染厂、县人民医院和县针织厂。
  1987年,县环保局对县内123家乡镇街道企业污染源进行调查,这123家乡镇街道企业每年排放工业废水168万吨,占当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4.58%。
  1989年,县环保局对县内8家企业的环保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8家企业共使用环保补助资金65.2万元,实施环保治理项目30套,其中用于废水治理的项目5套。
  1992年,县氮肥厂破产,这个夫夷河水质的污染大户终告完结。
  1994年,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确定了夫夷河县内段水域功能区和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1995年,县人民医院投资12万元,对医疗废水进行治理。是年,夫夷河水质指标达国家地表水环境三类标准。1997年,对全县13个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1999年,夫夷河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二类标准。
  2000年,全县共排放工业废水239.8万吨。
  二、工业废气治理
  1982年,县粮油加工厂始在新建的大米车间和面粉车间配备布袋和沙克龙装置,使空气粉尘浓度有所降低。1983年,县氮肥厂合成工段实施液氮贮槽池放气回收,铜洗工段再生气回收。同年,县骨粉厂实施臭气治理,县人民政府责令废气污染严重的塘渡口镇油毡厂搬迁。1983年,县水泥厂投资12万元,在厂内各个扬尘点安装除尘装置。同时向阳水泥厂、永兴水泥厂、县酒厂薯粉车间也进行了除尘处理。是年,全县27台工业锅炉,有4台安装麻石水膜除尘装置,14台利用旋风除尘,8台利用布袋除尘,1台安装喷淋装置。当年全县除尘总投资22万元,年除尘装置运转费达5万元。1982—1984年,县环保局先后两次对塘渡口镇进行酸雨监测,PH值在5.1~5.4之间。
  1985年,全县处理废气总量1.47亿标准立方米,处理率62.88%。其中燃料燃烧废气1.42亿标准立方米,处理率58.13%。
  1986年,全县工业企业共排放工业废气3.18亿标准立方米,工业企业平均每生产万元产值的废气排放量为12.5标准立方米,当年排放的废气中,有害物质总量5292.4吨,其中二氧化硫862.05吨、氮氧化物217.98吨、一氧化碳580.83吨、硫化氢2.23吨、甲硫醇26.3吨、氨气3.77吨、碳氢化合物4.88吨、烟尘671.07吨、工业粉尘2923吨。
  1992年,红石乡唐某的非法炼砒厂、黄塘乡非法炼砒厂、进行非法铅制品生产的中和乡化工二厂和邵阳县正茂化工厂被取缔。1993年,对全县110家污染严重的乡镇工业企业调查结果,这110家乡镇企业年排放工业废气5669.8万标准立方米。1993年,县工具总厂投资30万元,对4个砂轮打磨车间的粉尘进行治理;县水泥厂投资100万元,对该厂的生料破碎、黄土烘干、生料卸料、立窑、熟料卸料等扬尘点安装布袋除尘、旋风除尘和静电除尘设施;县造纸厂投资10万元,对锅炉烟尘进行水膜除尘。1996年,县内8家小电镀生产企业被取缔。1998年,取缔非法生产的银丙干炼砷厂。1999年监测结果,县城基本消灭酸雨。2002年,全县共排放工业废气2.67亿标准立方米。
  三、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治理
  1982年,县粮油加工厂利用谷壳作锅炉燃料以及用谷壳灰拌菜油废渣试制有机复合肥成功,湖南电视台就此播发专题新闻。是年,县人民政府下文禁止往河边倾倒生活垃圾,县环境保护办公室投资2500元首建垃圾消纳场。1985年,全县年排放工业废渣3.5万吨,其中煤矸石2.65万吨、锅炉渣0.29万吨、粉煤灰550吨、高炉渣0.45万吨、其他工业垃圾200吨。2000年,对全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验收结果,县内工业废渣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但县城居民向夫夷河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的现象仍很突出。
  四、农药污染治理
  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开始提倡对农作物虫害进行生物防治,重视对鸟类、蛇类、青蛙和其他益虫的保护,生态开始恢复平衡,农药施用量减少,农药污染程度降低。1984年1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在县工商局配合下,查封县内所有的蛇类收购站。以后,农民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县人对农药污染的认识已非常敏感和强烈。至20世纪90年代,县内农药污染基本得到控制。1992年,黄亭市镇金峰村被定为全县农村生态试点村。
  五、噪音污染治理
  20世纪80年代前,县水泥厂、县织染厂、县大米厂等工厂对县城造成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工厂噪音污染有所减弱。但居民燃放鞭炮者骤增,造成新的噪音污染。20世纪90年代末,塘渡口镇人民政府曾一度禁放鞭炮,噪音污染有所好转。2002年,县城燃放鞭炮又渐恢复,重新出现鞭炮噪音。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