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5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乡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264
页数: 8
页码: 372-379
摘要: 1978年,全县乡村有房屋693.35万平方米,人均9.06平方米。其中集镇房屋约73万平方米,占10.43%,村庄房屋620.35万平方米,占89.5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乡村建设速度加快。其中集镇房屋246.79万平方米,占9.55%,人均15.65平方米;村庄房屋2320万平方米,占90.45%,人均16.11平方米。其中集镇房屋394.73万平方米,占13%,人均16.27平方米;村庄房屋2644.54万平方米,占87%,人均17.27平方米。同年,农村集镇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82.57%,农村行政村通公路率88.23%,通电率100%。是年全县有集镇(含县城)40个,平均每49.9平方公里有1个集镇;有631个中心村庄,平均每3.3平方公里有1个中心村庄。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建设规划 邵阳县

内容

1978年,全县乡村有房屋693.35万平方米,人均9.06平方米。其中集镇房屋约73万平方米,占10.43%,村庄房屋620.35万平方米,占89.5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乡村建设速度加快。1995年,全县乡村有房屋2566.79万平方米。其中集镇房屋246.79万平方米,占9.55%,人均15.65平方米;村庄房屋2320万平方米,占90.45%,人均16.11平方米。2002年,全县乡村有房屋3039.27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4.3倍。其中集镇房屋394.73万平方米,占13%,人均16.27平方米;村庄房屋2644.54万平方米,占87%,人均17.27平方米。同年,农村集镇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82.57%,农村行政村通公路率88.23%,通电率100%。是年全县有集镇(含县城)40个,平均每49.9平方公里有1个集镇;有631个中心村庄,平均每3.3平方公里有1个中心村庄。
  第一节 农村集镇建设
  一、农村集镇建设概况
  1978年,除县城外,全县有34个集镇,1984年增至40个。2002年,除县城外,全县有集镇39个。其中建制镇人民政府驻地有五峰铺、白仓、九公桥、塘田市、黄亭市、长阳铺、岩口铺、下花桥、谷洲、金称市、郦家坪,乡人民政府驻地(含撤区并乡前的乡人民政府驻地)有小溪市、罗城、蔡桥、八一场、红石、霞塘云、诸甲亭、梽木山、陶家、源头、四塘、城背、黄花坪、银山铺、水田铺、唐诗村、五里牌、杉木桥、五里村赵家、梁山垴、青山彭家、东田冲、三比田、永塘杨家、两头塘谢家、芙蓉。同年,各建制镇共有专职城镇管理人员68人。
  集镇街道建设 1978年,全县34个农村集镇中,已形成街道的集镇有13个,共有街道25条,街道总长度14.8公里。2002年,县内集镇共有街道近100条,街道总长度64.1公里,是1978年的4.33倍。其中11个建制镇建成区总面积6.3平方公里,共有街道92条,街道总长度60公里,其他集镇街道长度4.1公里。
  集镇房屋建设 1978年,全县农村集镇有房屋约73万平方米,其中五峰铺7.46万平方米,白仓6.7万平方米,其余集镇约59万平方米。2002年,全县农村集镇有房屋394.73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5.4倍。其中公共建筑70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50万平方米,住宅272.43万平方米。当年全县11个农村建制镇集镇驻地有房屋265.75万平方米,占农村集镇房屋总面积67.3%,其他集镇有房屋106.85万平方米,占32.7%。
  集镇供水 1978年,县内农村集镇除九公桥、黄亭市和岩口铺建有小自来水厂,供应部分单位和居民用水外,其余无自来水设备,单位和居民均挑水饮用或自备水井取水。1985年,五峰铺拟打井建厂供水,因取水引起地陷未成。1987年,白仓建成自来水厂。1989年,五峰铺再度打井取水失败。1989年,长阳铺自备水源建小自来水厂,供应机关用水。1992年,长阳铺镇居民罗仕中等投资15万元建小自来水厂,供应镇区部分居民用水。1996年,五峰铺打井取水成功,日供水量1000吨。同年,罗城始用自来水。1998年,下花桥居民筹资200万元建小自来水厂。同年黄亭市镇居民禹仲球投资30万元建小自来水厂,供应300户居民用水。2002年,谷洲和金称市先后建成小自来水厂。同年,全县农村集镇自来水供水量1772万吨,供水人口普及率82.57%,全县11个农村建制镇中,未用自来水的有塘田市和郦家坪。
  集镇供电及街道照明 1978年,县内农村主要集镇均已供电,其中九公桥、塘渡口、黄亭市、长阳铺、岩口铺、谷洲等集镇由华中电网供电,白仓由东方红电站供电,塘田市由灌滩电站供电,下花桥、五峰铺由渣滩电站供电,郦家坪、金称市用柴油机发电照明。1985年,五峰铺始装街道路灯。1987年,下花桥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并架设至五峰铺和郦家坪2条输电线路。1990年,长阳铺、岩口铺、下花桥街道安装路灯。1992年,塘田市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1994年,白仓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1997年,九公桥安装街道路灯。1998年,白仓安装街道路灯。2000年,谷洲、岩口铺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同年,谷洲安装街道路灯。
  集镇环卫设施建设 2002年,县内农村集镇有下水道49.38万米,有街道清扫工人59人、机动环卫车11台、人力环卫车33台、街道清扫保洁面积60.17万平方米,7个镇建有垃圾消纳场共2.54万平方米。
  二、重点集镇简介
  五峰铺 县内第二大镇,明代即为宝庆南路重镇。1978年,有房屋建筑约7万平方米。1985年,街道始装路灯。1989年被湖南省建委授予“村镇建设文明集镇”称号。1990年,镇区面积0.41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23.18万平方米。199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湖南省经济百强镇。1994年开通有线电视。1995年建新商业街。1996年,始用自来水。1999年,建服装专业市场。2001年建综合农贸市场。同年开通移动电话。2001年,建兴峰路街道2条,总长730米,门面160个。是年,新汽车客运站竣工,占地1万平方米。2002年,建成区面积1.44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51万,共有街道15条,总长6.2公里。是年,集镇有房屋建筑面积47.2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11.3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11万平方米,住宅29.41万平方米。建成区有下水道13条,长12.47公里;有运送垃圾的手扶拖拉机2台,人力车11辆,清洁工13人,日清运垃圾20吨,街道清扫保洁面积6.2万平方米。
  白仓 民国时为武冈县东部重镇,1950年划入邵阳县。1978年,有街道3条,总长2493米,房屋建筑总面积6.7万平方米。1987年始建自来水厂。1990年,建成区有房屋建筑13.98万平方米。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1994年,建35千伏变电站。1995年,经邵阳市新型集镇达标验收组评定为全市新型集镇第二名。同年开通有线电视。1998年,街道始装路灯。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1年,动工兴建集莺歌路商业街和综合市场为一体的综合市场小区以及湘西南建材城。综合市场小区占地4.8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建成南北向主街1条,东西向主街1条、综合市场1处。湘西南建材城占地2.87万平方米,已硬化道路4680平方米,建下水道1300米,平整土地1.28万平方米。2002年,建成区有街道8条,总长5770米。有下水道7条,总长4480米。有房屋建筑33.3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8.78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4.64万平方米,住宅19.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4.17平方米。是年,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82.21%。有街道清洁工8人,东风环卫车1辆,日清运垃圾6吨。是年,洛湛铁路白仓火车站竣工,为以货运为主的四等站,年货物吞吐量约40万吨。
  九公桥 1978年,沿207国道有新街2公里,另有1公里长的老街1条。有小自来水厂1座,为县内最早使用自来水的农村集镇。同年建农贸市场。1990年,建成区有街道3条,总长3800米。1998年,街道始装路灯。2000年,邵东一私营企业主投资500万元建综合市场。2002年,建成区面积0.45平方公里,人口0.99万,有街道10条,总长8000米。当年有房屋建筑30.4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7.2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05万平方米,住宅17.2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2平方米;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100%。有清洁工7人,东风翻斗垃圾车1台,人力垃圾车7台,街道清扫保洁面积8万平方米,日清运垃圾15吨。
  塘田市 1978年,沿207国道有新街1公里,另有1公里长的老街1条。1984年建成红新路和育红路。1986年建成田心街和城背路。1990年先后建成沿河街、佚名街、塘镇路、商业街、市场路、步行街和横街。1992年,建成35千伏鹅冲变电站,开通程控电话。1994年,启动开发小区建设,先后建成南北向主街1条,东西向支街2条,横街1条和塘田市农贸市场。同年开通有线电视。2002年,建成区面积0.43平方公里,人口0.79万;有街道14条,总长8470米;房屋建筑28.4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7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4万平方米,住宅17.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6平方米。有街道清扫保洁面积9万平方米,建有下水道13条,总长6120米。是年,镇区尚无自来水。
  黄亭市 1978年,有十字形老街1.5公里和沿公路形成的十字形新街,有自建的小自来水厂供应部分单位和居民用水。至1990年,有小水厂8座,分片供水。1994年建农工贸市场,同年开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1998年开通移动电话。是年,居民邓香华修建高位水池1个,供应248户居民用水。1999年,黄亭市学区修建自来水塔,供应学校用水。2000年,居民禹仲球投资30万元建自来水厂,供应300户居民用水。2002年,建成区面积0.33平方公里,人口0.68万;有街道5条,总长4300米;房屋建筑19.8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3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44万平方米,住宅11.0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33平方米。有清洁工4人,租用运送垃圾的手扶拖拉机1辆,人力垃圾车3辆,街道清扫保洁面积1.5万平方米。
  长阳铺 为县内最早通公路的2个集镇之一。1978年,镇区有主要道路3条。1985年后,沿320国道建有街道1500米,宽32米。同年,在长观路、长梽路建下水道。1989年,镇机关始用自来水。1990年,街道始装路灯。同年,长观路下街段硬化成混凝土路面。同年沿长梽路建街道680米,宽12米,沥青路面。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建综合市场小区,开通移动电话。同年,有街道清洁工5人,运送垃圾的手扶拖拉机1台,日清运垃圾10吨,街道清扫保洁面积8万平方米。2000年,建长新街,长870米,宽22米,混凝土路面。2002年,建成区面积0.35平方公里,人口0.7万;有大小街道9条,总长4060米;房屋建筑19.8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5.88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3.03万平方米,住宅10.9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86平方米;有下水道8条,总长4940米。
  岩口铺 昔为宝庆西路重镇,为县内最早通汽车的2个集镇之一。1978年前,有一字形老街1条,长1100米;新街2条,其中岩皇街长270米,岩枫街长300米。1990年,街道始装路灯。1994年,建成区已建有2个小水厂,供3200人生活用水。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0年,建35千伏变电站。2002年,建商贸新街,长460米,宽28米,混凝土路面。同年,新建农贸市场。是年,建成区面积0.27平方公里,人口0.56万;有街道5条,总长4100米;房屋建筑15.08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3.9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34万平方米,住宅8.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12平方米;沿320国道有单边下水道1200米,沿岩皇路有双边下水道540米。有街道清洁工1人,人力垃圾车2台,日清运垃圾2吨。
  下花桥 1949年前,有老街300米。邵阳解放后,集镇中心随区乡政府转移到离老街约1公里的李霞村。省道S217线(原名1812线)通车后,区、社供销社在公路交叉处始建商店。1986年,有10个单位和181户居民共集资935.8万元,新建中心街和新桥街,后又接中心街沿S217线建解放街。1987年,建35千伏变电站。1990年街道始装路灯。1992年始,又先后建成新市街、大众街、民营街和储英新村,以上街道除民营街为沙石路面外,均为沥青路面。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1996年新建农贸市场。1998年居民集资200万元建自来水厂,日供水360吨。2002年,建成区面积0.42平方公里,人口0.79万。有街道7条,总长4640米;房屋建筑25.1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8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29万平方米,住宅1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4.21平方米。有下水道7条,长5000米,有街道清洁工6人,小四轮环卫车2台,日清运垃圾8吨。
  谷洲 1993年,谷洲乡改建制镇。1994年建木材市场,占地2000平方米。1995年开通有线电视。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同年,S217线过境段(谷丰路)由8米拓宽至12米,改沙石路面为沥青路面。1997年,大冲路铺沥青路面。1998年,拓宽龙井路。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0年,建35千伏变电站。2002年,镇人民政府利用S217线改道的机遇,动工新建黄金大道。是年,建成区面积0.35平方公里,人口0.77万。有街道5条,总长4200米。有房屋建筑21.39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4.2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78万平方米,住宅14.3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3.1平方米。有下水道4条,总长2530米。同年,投资150万元建自来水厂,日供水320吨。当年聘有街道清洁工2人,有人力垃圾车2辆,日清运垃圾3.5吨。
  金称市 1978年,有老街1条,长650米;新街两条,其中沿河街长800米,桂花街长500米。同年建农贸市场。1993年改乡为镇。1994年开通有线电视。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金称市大桥竣工。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0年新建农贸市场。同年建自来水厂,日供水500吨,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100%。2002年,建成区面积0.33平方公里,人口0.65万。是年,镇区有街道10条,总长度8450米;有房屋建筑17.0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4.1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28万平方米,住宅10.6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61平方米。有下水道6条长7200米,有街道清洁工4人,机动环卫车1辆,人力环卫车3台,日清运垃圾5吨,街道清扫保洁面积7.46万平方米。
  第二节 农村村庄建设
  一、农村村庄建设概况
  农村自然村落 邵阳解放初,全县有自然村落3881个。随着县内公路建设的发展,县民沿公路两旁建房者增多,部分村落向公路转移,至1986年,全县自然村落增至4432个。改革开放后,原河伯岭林场、五峰铺林场等山区村民纷纷迁居山外,山区村庄逐渐冷落。全县自然村落中,规模较大、人口较集中的有塘渡口镇的塘万宝、梅子院、白羊铺,黄塘乡的黄塘、夏四,小溪市乡的川门坪、梅洲、西路简家,霞塘云乡的双江口、蔡山,五峰铺镇的仁湾、马草,罗城乡的石背、祠堂铺,下花桥镇的周家、新甲山,谷洲镇的袁家、郭家,九公桥镇的庙山、唐洪坪,黄亭市镇的道光山、紫溪码头、武邵江,长乐乡的伏溪桥,白仓镇的莫清、三门江、水津渡、董木滩,金称市镇的黄泥田、范园,河伯乡的易仕仙、苏江城、五皇冲等。
  村庄房屋建设 1978年,县内农村村庄房屋总面积620.35万平方米,多为青瓦屋面、砖木结构的泥砖房。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房屋建筑逐步转为砖混结构平顶楼房,一般1~2层。1995年,县内农村村庄有房屋2320万平方米,人均16.11平方米。2002年,县内农村村庄有房屋2644.54万平方米,为1978年的3.87倍,人均17.27平方米。
  农村道路建设 1986年,县内有乡村公路321.6公里,其中乡道11条、116.4公里。1995年,全县有乡级公路150.36公里,村组公路1477公里(含各自然村落自修的短小简易公路)。2002年,全县有乡级公路36条、296.95公里,村级公路264条、915.6公里,另有各自然村落自修的短小简易公路634.5公里,通公路的村562个,占行政村总数88.23%。
  农村生活用水 1979年,全县组织农村劳力2万人,改建和新建水井3345口。至1982年,全县乡村累计改建和新建水井4277口,其中水塔井31口,密封自流井329口,鸭篷井372口、敞口井3545口。此后,密封自流井发展迅速,部分村庄达1户1井。1995年,县内有3个村建有自来水设施。2000年,蔡桥乡村民肖清林、钟叶平、吕老周等投资238万元,新办农村自来水厂3个,安装供水主管道25公里,供应11个自然村落的生活用水。2002年,县内有102个村建有自来水设施,占农村行政村总数的16.01%。
  农村供电 1978年,县内有220个农村生产大队、1898个生产队通电,分别占全县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总数的37.41%和29.9%。1986年,县内有7.58万户农户用电照明,占当年全县农村住户总数的36.7%。1995年,县内通电的村42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93%,当年农村(含农村集镇,下同)用电量2127万度。2002年,县内农村行政村全部通电,当年农村用电量3805.6万度。
  农村公共建筑 1982年前,县内农村公共房屋建筑有村级小学、大队部、会场、生产队仓库、饲养场、林场、经济场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上述农村公共房屋除学校外,多被拆、卖或出租,余者亦多毁坏。以后农村生产大队(村)多无固定的办公用房。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新修的公共建筑极少,唯各村级小学校舍多翻新另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村级小学的改建,部分行政村在村级小学中附有1~2间办公用房。
  二、重点村简介
  白羊铺村 属塘渡口镇,全村面积2.25平方公里,有26个村民小组,3200人,耕地2200亩。1978年,村民住房以泥砖屋为主,人均建筑面积约10平方米。1980年,村内始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建电排1处,修筑混凝土灌溉渠道4.5公里。1993年始,改修村道和村小学。1994年被列入全国三大档发生产基地之一。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是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牌为红旗村。1998年开通有线电视。2000年开通移动电话。2002年,该村沿207国道已形成长500米、宽20米的街道,有铺面150余间,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97%的住房为1978年后新修的砖混结构楼房。当年全村装有电话402部,电话入户率48%。全村有406户使用有线电视,平均每4人有1部移动电话,有环卫人员2人,清洁车1辆,日清运垃圾0.5吨。建有村组道路11条,总长7400米;村内有小学1所,校园面积4333平方米,校舍面积2160平方米。建有村办公楼1栋,420平方米,配有80平方米的电化教室1间,装电脑8台。全村建有沼气池226口,有50户村民对用水设施、厨房、厕所、猪牛栏、浴室进行配套改造,2000人用上自备水井提取的自来水。是年村公益事业投入120万元。当年村内有联合档发厂1家,年产值4000万元;有红砖厂1家,年生产红砖400万块,年产值60万元。2002年被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授牌为湖南省委基层党建示范点。
  双江口村 属霞塘云乡,位于夫夷河和赧水交汇处,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431户,1689人,耕地2681亩。2001年始,实施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以“畜沼菜”、“畜沼菇”(指利用养殖家畜的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利用沼气池的废渣作肥料种植蔬菜、蘑菇。)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先后建成村组道路6条、总长4500米;安装路灯10盏,建有沿河绿化带2公里、花坛50个、仿古式凉亭1座。有花卉苗木基地1处,占地4公顷。有70平方米电化教育室1间,装电脑6台。安装电排2处,功率100千瓦。修建混凝土渠道6.6公里。2001—2002年,全村投资255万元,新建沼气池310口;种植无公害蔬菜1200亩(其中大棚蔬菜720亩),种植无公害食用菌20万筒。全村配套改造厨房302间,改灶306套,改水290处,改造猪牛栏470间,改厕改浴室共280间。10户村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80%的村民饮用自备水井提取的自来水。2002年,全村出栏生猪1317头,最大户出栏生猪100头,有2户村民水面养鱼的面积超过50亩。全村电话入户率6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人均住房面积19.75平方米,人均纯收入3000元。
  白云村 属白仓镇,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12户,1607人,耕地1268亩。2001年始,全村累计投资450万元,建沼气池340口,种植沙田柚、柰李、葡萄等精品水果780亩,开发养鱼水面126亩。全村年均养殖肉牛830头,出栏生猪1200头,有家禽养殖大户51户,年出笼家禽28万羽。有319家农户对厕所、猪舍牛栏、厨房浴室及用水设施进行了配套改造。
  全村共硬化道路4000米,新修村组公路3200米,新建停车场800平方米,修建混凝土渠道1700米。村内建有小花坛95个全村生态庭院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90%的农户饮用自备水井提取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50%。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