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宣传 统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73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宣传 统战
分类号: D613
页数: 4
页码: 111-114
摘要: 本文记叙1979年到2002年邵阳县中共地方组织宣传统战情况。其中包括理论学习、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 邵阳县 宣传 统战

内容

第一节 宣传
  理论学习 1979年4月,县委宣传部共编印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宣传学习资料3.72万份,发至全县基层。9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80—1981年,分别组织干部学习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书和《中共中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县共培训理论辅导员2373名,撰写理论文章86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8篇。1982年,县内贯彻学习党的十二大精神,县委宣传部和县委党校联合举办四期理论骨干培训班,培训学习骨干1100余人,随后全县各公社均举办了5天以上的培训班,全县参训人数2.08万人。1983—1987年,县内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县先后举办理论培训班12期,培训理论辅导员2860人,共撰写理论文章928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46篇。1985年,县委下发《关于在全县进行理想教育的意见》,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共青团邵阳县委、县妇女联合委员会联合举办有理想、守纪律知识竞赛。1986年2月始,县内利用广播、黑板报、幻灯、宣传栏、宣传车等各种形式,宣传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全县分三批培训村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1925人,98%的村召开了户主会。同年,县委下发《关于干部正规化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同时成立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领导小组。1988年,县内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核心,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组织全县1200名干部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县委宣传部组织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进行宣讲23场次,各基层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61场次,全县44个乡镇全部建立党校。1989年,县委成立中心学习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同时,县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县建立中心学习小组的通知》,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场均成立了中心学习小组,学习领袖著作、中央及省市文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89年北京“六·四”动乱期间,县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军委主席邓小平的讲话,教育党员干部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期间,县委党校举办了两期形势教育骨干培训班,区镇乡场和县直单位党政领导共324人参训,县委
  宣传部下发《关于严格标语口号审批制度的通知》和《新闻发布的若干规定》。1992年,全县开展重温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重温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温毛岸英同志给表舅的信等“三重温”活动。1993年,县内采取先县委中心学习组后机关单位,先培训骨干后全面铺开的形式,组织全县干部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县委在党校举办骨干培训班6期,培训区乡和县直副局以上单位学习骨干800余人。同时,全县开展以讲团结、讲纪律、讲奉献为核心的“团结纪律教育”。1995年,县委宣传部下发《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决定》。6月初,组织全县680名担任副科级以上职务的党员进行党性、信念、宗旨、纪律、艰苦奋斗、党员义务和权利六个专题教育。6月下旬始,在全县实施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先导工程”。是年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时间达16天,重点学习和研讨邓小平理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理论、党纪政纪条规和发展民营经济理论等六个专题,中心组成员参学率为92%,撰写理论文章40余篇,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26篇,县委中心学习组获全省学习《邓小平选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先进集体称号。是年,全县2.5万名党员、干部、学生、职工参加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竞赛,25人被评为全省参赛先进个人,县委宣传部获组织奖。8月,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抢答赛,9个机关代表队和8个乡镇代表队参加。1998年,县委宣传部共收到邓小平理论研讨文章200篇,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是年,《湖南日报》、《邵阳日报》均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县内组织党员利用双休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报道。2000年,县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立全县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定2000年为理想信念教育年,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政策、法制、科技教育的通知》。同时,县委宣传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02年,县委中心学习组与各级党委集中三天时间,封闭式学习十六大精神。召开两次学习十六大精神报告会,组织10人宣讲团到各乡镇巡回宣讲,《邵阳报》、县电视台开辟学习十六大专栏和组织“三化”、“两优”理论研讨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在全县开展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是年,县委召开全县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全县600名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组织理想纪律报告团,深入各乡镇巡回演讲。1987年,县委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县内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评三户(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活动。1988年,县委下发《文明村镇建设意见》,全县有258个村参加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1990年,县委发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通知》,3月6日,召开全县学雷锋活动动员大会。自此始,学雷锋活动成为县内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内容。1991年,县内开展建党70周年庆祝活动。1993年5月,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县人民武装部、县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县进行扶残、助残活动。1996年,全县开展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宣传部门在县卫校、塘渡口第一完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试点,在渣滩电站和县药材公司等单位建立企业思想教育联系点。同时开展三下乡(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和迎香港回归系列读书活动。同年12月,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从县城抽调文艺骨干28人,组成送戏下乡演出团,编排节目26个,先后到白仓镇、五峰铺镇、黄亭市镇、九公桥镇、塘渡口镇进行送戏下乡
  演出,所到之处群众均燃放鞭炮欢迎。1997年1月1号起,县城实施美化、亮化工程,禁放烟花鞭炮。是年,全县开展行业作风整顿,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广行业文明用语、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卫生部门开展塑造“白衣战士”新形象活动。同时在全县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家庭、争当文明县民的“五创一争”活动。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和县直副局以上单位实行“双文明”建设双百分目标考核制,由单位一把手与县委签订责任状,年末考核评比。年底,县委宣传部再次抽调文艺骨干36人,组成送戏下乡慰问团,编排节目28个,到企业厂矿送戏上门演出。1998年,县委宣传部先后组织4场大型文艺晚会,同时在全县乡镇开展建设一个文化站、一个电影队、一个图书室、一个演唱队、一个宣传橱窗等“五个一”建设。同年6月,全县首家乡镇万册图书室——白仓图书室开业。9月,县委宣传部组织文艺慰问团到九公桥人字岭为驻军部队送戏上门演出。1999年,县内开展迎新世纪、迎国庆50周年和迎澳门回归庆祝活动,成立以县委书记石民生为主任、县长曾建秋为副主任的三迎活动组委会,举办各种大型庆祝活动28项。同时开展“争创文明县城,争当文明县民”的万人签名活动。2000年,在全县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和星级文明户评选。2002年,全县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和“文化扶贫”工程,建立2个高标准乡镇文化站。同时,在服务行业开展“诚信满意、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同时开展公民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同年,邵阳县荣获全市双文明目标管理一等奖。1987—2002年,县卫校等4个单位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县政府办公室等49个单位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第二节 统一战线
  落实统战政策 县内1980年开始落实统战政策。先后认定“湘中二支队”三团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地方武装,认定“江南地下十二师第二旅一团”和“湘中纵队第二支队”为起义武装,认定起义和地方武装人员1328人。同时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过不同程度冲击的492名台属、67名海外侨胞全部落实政策。至1986年,有25名台属和侨属当选为各级领导干部,其中3人当选县级干部;有4名台属当选为县人大代表、38名台属当选为县政协委员、4名台属子女参军,6名台属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生活困难较大的93户台属发放困难补助金2.4万元,对7名台属孤老按月定期发给生活补助费。
  三胞联谊 邵阳县籍华侨有48户、363人,邵阳县籍外籍华人有94户、680人,邵阳县籍港澳同胞有45户、434人,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邵阳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成立。1987年,全县建立48个“三胞”联络组,挑选并确定127名重点三胞人士作为通信联络对象。是年,县内接待了18名回乡探亲的“三胞”人员,接收2名台胞回乡定居。1988年接待“三胞”人员276人,帮助47名侨胞、台胞和港澳同胞找到在县内的亲人。1989年,成立邵阳县归侨侨眷联合会和海外联谊会。1990年,接待回乡探亲的“三胞”人员219人,对外通信1348封。1992年,台商庄青火在九公桥镇创办“九公桥镇嘉真鞋厂”,后由台商林国基兼并,改名“九公桥富晟鞋厂”,现年产值1000万元,年创税10万元,拥有职工300多人。1990年,香港客商杨善元投资180万元,在县城塘渡口创办“亿泰手套厂”,年产值500多万元。1995年,台商李文亮投资126万美元,在县城修建了台北商业大厦。2002年,台商林秀琴女士投资144.98万元,在霞塘云乡创办“秀琴农产品有限公司”,种植火龙果、日本甜
  柿等20多种台湾精品水果和台湾甜玉米。1992—2002年,县内共收到三胞人士捐款600万元。
  对台工作 县内共有去台人员1200余人。1982年,县委对台湾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负责指导台属与台胞开展通信联络。1987年,撰写对台宣传稿件37篇,被省级以上电台、报刊播发28篇。1988年,县内有261名台胞回乡探亲。是年,县内有关部门和人士共收到台湾来信6500件,有617名去台人员与家人取得联系;有3名台属出境会亲,2名台属去台定居。1990年,台湾中国国际广播公司总经理唐盼盼、“国大”代表蒋志云回乡探亲。1989年,邵阳县籍台湾立法委员、中国民主大统一联盟主席莫萱元(白仓镇人),牵头组织112名台湾立法委员向台湾当局提出反台独质询,呼吁祖国和平统一。1995年后,对台工作按照“以经济促政治,以侨促台,以民促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台宣传。2001年12月,台湾《民族报》专版刊登了介绍邵阳县的文章。2002年,县内共有回县定居的台胞16人。
  党外人士安排 1988年前,县内很少有党外人士担任领导干部。1989年,县内始培养和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各级领导干部。1992年,县内有党外副县长1名、副区长1名、副乡长8名、副局长2名。至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有党外副主任1名、县人民政府有党外副县长1名、县政协有党外副主席3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机关单位共配备党外科局级干部20名,其中正科级实职3名、乡长1名、副乡镇长3名。是年全县共选举党外省人大代表2名、党外省政协委员1名、党外市人大代表14名、党外市政协委员8名、党外县人大代表76名(占县人大代表总数的24.8%)、党外县政协委员130名(占全县政协委员总数的60%)。
  第七章 其他党务
  第一节 政策调研
  1986年1月,中共邵阳县委政策研究室成立,隶属县委办公室。1988年3月,县委政策研究室列入县委工作机构。1988—1992年,县委政策研究室共完成县内农业生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县内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县内市场经济、发展县内私营经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调研课题13个。1989年撰写的调研文章《围绕改革和建设,努力实施民主决策》被中共湖南省委评为优秀调研文章。1995年,县委政策研究室并入县委办公室,保留牌子。1996年县委政策研究室调查撰写的论文《计划生育经费实行乡收县管是个好办法》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向全国推介。1999年,撰写的调研报告《搞活农产品流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获全市调研成果一等奖。2002年撰写的调研报告《用工业化理念和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被《湖南内参》刊发推介。县委政策研究室自成立后至2002年,先后向全国及省市报刊报送调研稿件321篇,刊发253篇。
  1986—2002年,唐益桥、蒋江魁、朱容国、刘长明、周祥平、陈爱民先后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二节 机要保密
  1978年,县内机要通讯由县邮电局负责。1979年,国家《保密法》在县内颁布实施。1985年4月,中共邵阳县委办公室设立机要组,县内机要文件寄递由县邮电局移交县委办公室机要组负责。1987年3月,县委办公室机要组升格为中共邵阳县委机要科。1989年,县内举办《保密法》颁布10周年宣传纪念活动期间,县委领导发表电视讲话6次,县委党校讲授保密教育课3次,全县播放《情系钟声》等保密教育影片20场次。同时,对党政机关进行依法定密,对重点涉密单位进行保密执法检查。1990年3月,县委机要科加挂邵阳县国家保密局牌子。1996年,县委机要(保密)科更名县委机要(保密)局。1997年,县内传真网络拓展到乡镇党政机关,当年,县委机要(保密)局共培训乡镇传真技术人员200多人次。1985—2002年,县委机要部门共接收明传电报1.2万份,复制7000页;共发出明传电报6000份;共接收密码电报136份;共收发内刊资料6万余份,收缴处理机要文件1200余份,收缴处理内刊资料6000余公斤;承办专网电话会议254场次,承办领导批件580次。
  1996—2002年,肖浩然、杨祝生、刘年松先后任县委机要(保密)局局长。
  第三节 工作督查
  1978—1990年,县内各项重大工作的督查,由县委及各级党政部门分级进行。1990年9月,在中共邵阳县委办公室设立督查室。1994年1月,县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督查工作和建立督查网络的通知》,县委、县政府聘请了9名副县级以上离退休人员为特邀督查员,县直各单位相继配备了兼职督查员。1995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督查室)成立,定编5人。1997年,县督查室升格为正科级机构,县委助理调研员蒋水源兼任主任。同年始,对县内各机关、乡镇实行双文明双百分考核制,县督查室定期进行督查考核,印发《督查通报》(后更名《县委通报》),单位在《督查通报》上被点名表扬1次,年底考核加0.5分;被点名批评1次,年底考核扣0.5分,被点名批评3次以上的单位,取消当年参评先进或优秀单位的资格。1998年2月,县委印发《邵阳县领导干部政绩督查实施方案》,在全县实施领导干部政绩督查。1999年6月,塘渡口镇、黄塘乡、长阳铺镇、下花桥镇、塘田市镇、五峰铺镇6个乡镇和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委员会、县财贸委员会、县经济委员会、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县公安局、县农业局、县国土局8个县直机关列为首批督查工作联系点。2001年,县内共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督查9次,编发《县委通报》6期。2002年,县督查室对县城东拓方案的实施和县直机关干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同年,还对全县退耕还林工程进行3次督查。
  第四节 老干部工作
  1979年,县委组织部配备1名干部兼管老干部工作。1980年8月,在县委组织部设立老干部工作办公室,配员2人。1984年2月,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县委老干部工作办公室,同年4月更名为县委老干部局,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老干部政策、督查落实老
  干部待遇和组织老干部开展各项活动。1984—1988年,县委、县政府相继拨款在兴隆街兴建老干部住宿楼、老干部活动楼和老干部门球场,形成老干部活动中心。期间,县内有离休干部65人,副科级以上退休干部270余人。1984年9月,离休干部杨伯鲁参加全市老干部发挥作用经验交流会。1987年10月,离休干部莫元林等出席邵阳市离休干部发挥作用先代会。1989年7月,离休干部周清光带领居民兴办街道小厂,其事迹载入湖南省《双英颂》一书。此后,县委老干部局的管理服务对象只限于离休干部和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是年,县内有离休干部65人,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14人。1991年7月,正县级退休干部杨辉出席湖南省建党70周年表彰会。至2002年,全县共有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60人;有离休干部83人。83名离休干部中,在行政机关离休的33人,在事业单位离休的24人,在企业单位离休的24人,易地安置的2人。1991年7月,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了老干部光辉业绩展览。1993年12月,县委老干局在县城举办了老干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1994年4月始,县委确定每月15日为老干部集体学习日,每月16日为老干部来访接待日。1995年,县委相继为40个离休干部解决了子女就业问题,将12户离休干部家属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2000—2002年,县政府先后拨款40多万元,发放历年拖欠老干部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同年,在企业和特困事业单位离休的老干部被纳入社会保险统筹。
  1984—2002年,唐远刚、简球来、谢楚平、刘社元先后任县委老干部局局长。
  第五节 党史研究
  1981年,县内共抽调10名干部,征集县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党史资料。1984年,邵阳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简称县党史办)成立。1990年,编印县内党史地方教材,对县内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92年,成立邵阳县党史联络组,聘请24名退休老干部任党史联络员。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邵阳县志》修成出版后,原县志办公室职能并入县党史办,县党史办加挂县志办牌子。1999年10月,县党史办编印《中共邵阳县党史大事记(1919—1997)》,22万字,32开本,内部印刷2000册。2002年,编印《邵阳县籍在外工作人物谱》,22万字,32开精装本,内部印刷800册。至2002年,县党史办共收集整理县内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资料共300万字、历史照片100余幅,主要内容有大革命时期县内工农运动史料、县内4个中共地下党支部活动史料、塘田战时讲学院开办前后有关史料、湘中二支队三团起义前后和剿匪情况史料、解放战争衡宝战役下花桥五龙岭战斗有关史料、向暄和蒋砚田等烈士生平活动史料等;收集整理“建政”、“土地改革”、“镇反”、“三反”、“五反”、“整风整社”、“反右”、“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社教”、“文化大革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和民兵工作、水利建设专题史料共500余万字。同时,对唐健如、石新安、吕振羽及县内其他名人的生平资料进行了采集整理。同年,县党史办和县民政局、县教育局联合建立“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油塘建党培训班”旧址、“五峰铺仁湾地下党支部”旧址、“下花桥革命烈士墓”、“青松公园烈士纪念碑”5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世纪80年代始至2002年,共收集整理老同志关于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回忆录700余篇,其中53篇被省市党史部门采用。同年,编印《中共邵阳县委工作纪事》(年鉴)和筹备编修《中共邵阳县历史》第一卷。
  1984—2002年,王培基、钟玉恒、刘生培、秦永存、李宗祥先后任县党史办主任。
  第六节 档案工作
  县内档案工作一直属县委管理。
  1978年,县档案馆有档案库房320平方米(其中地下室120平方米)。1979年,县档案馆重点征集了县内四个现代化建设、落实政策、地富摘帽和右派改正、“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档案资料。1980年,县档案馆接收全县农业税清册473卷、土地证存根109卷、阶级成分清册894册,当年有档案全宗27个。1982年,县档案馆对保存的9509卷档案重新进行复查鉴定,所有全宗排列重新调整定位。是年9月,邵阳县档案局成立,为全县档案事业行政管理机构,但实际隶属县委办公室,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6年,县档案馆馆藏全宗增至73个,有档案1.36万卷。是年全县有基层档案室156个(其中综合档案室12个)、基层专职档案员13人、兼职档案员158人。1987年,县档案馆接收全县土壤普查档案95卷、农业区划档案334卷、山林定权发证档案183卷、整党档案54卷、核查档案95卷、其他档案1514卷。1989年,县档案馆改档案大全宗为小全宗收藏管理,并编制了全引目录。1992年底,新建档案馆竣工,新馆舍面积1300平方米,总造价26万元。1995年撤区并乡后,28个被撤销的区、乡原存档案3152卷,全部移交县档案馆保管。1995年1月始,县档案局被定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2000年4月,召开全县档案工作会议,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场共400余人参加。是年10月,县档案馆被定为县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10月,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联合组织档案执法大检查。是年县档案局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2年,县内组织1600人参加全市档案法知识竞赛。同时,对上级领导来县考察、县内主要领导的公务活动、国家扶贫村、县内名人、风景名胜、名特产品、重点工程、重大活动进行建档。同年县水泥厂改制后,全部档案移交县档案馆。是年县档案局和档案馆共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馆员2人、助理馆员1人;有档案全宗143个、案卷5.63万卷(其中明清档案134卷、民国档案188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5.59万卷),声像档案18盘、照片1586张及报刊、政策汇编、统计、史志、著作、工具书等其他资料268种、1.51万册;共编有档案案卷目录10本、全引目录509本、专题目录6本、著录卡片3万张、机读案卷级目录2106条、文件级目录9365条;县档案馆备有消防池、灭火器、空调、吸尘器、去湿机、电脑、档案管理软件、报警装置等档案保护设施。当年县内档案工作在全市评比中排名第一。同年10月,成立邵阳县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吴艺珍任组长。
  1978—2002年,县档案馆共编写各种档案汇编材料16种、31万字;共接待查档人员2.61万人次,共提供查阅的档案8.12万卷。
  2002年,除县档案馆外,全县还有定级的基层档案室73个,其中被定为全省一级档案室的有县国税局档案室、县地税局档案室、县检察院档案室、县法院档案室、县审计局档案室、县粮食局档案室、县财政局档案室、县规费征稽所档案室、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档案室、县盐业局档案室;被定为全省二级档案室的有县工商局档案室、县卫生局档案室、县公安局档案室等25个档案室;被定为全省三级档案室的有县委政法委员会档案室、县房产局档案室、县党校档案室等38个档案室。是年,全县乡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共有专职档案员4人,兼职档案员116人。
  1982—2002年,蒋香生、罗华生、刘晓春、易顺良、唐楚华、蒋建新先后任县档案局局长。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