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技术推广
分类号:
F204
页数:
4
页码:
610-6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各项新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方面推广应用多,效果好。
关键词:
科技
推广
洞口县
内容
各项新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方面推广应用多,效果好。重点选择农牧业记述几项。
杂交制种技术的推广 杂交制种是一项要求高、操作严的新技术。开初只能在广东、广西制种。1975年冬县农业部门从邵阳地区种子公司引进不育系二九南一号和恢复系国际661,组织专门技术力量32人,其中选派有文化的农民27人赴广西南宁市的黎塘公社租田制种,因技术不过关,亩产种子只9.5公斤。1976年又组织两个组计133人分别赴广东湛江市和海南乐东县冲坡公社抱岁大队繁殖不育系和制种,亩产18公斤。两广制种培训了技术力量,1976年开始在县内多数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制种,分段进行技术培训,当年县、区培训约2000人次,共制种6211.4亩,因花期不相遇和包颈,亩产只10.7公斤。1977~1981年均在县内分散制种6000~7000亩,其中1978年和1979年达1.1万多亩,每年均分段进行技术培训,亩产在16.3~47.5公斤之间,且为单一组合品种。为弥补大田种子不足,1977年县委副书记陈世胜带领235人(其中干部25人)赴广东乐东县黄流公社租田1000亩制种。为保证种子纯度和提高单产,1982年县种子公司组织高沙镇、毓兰镇和江口镇的8个村集中连片制种。1984年集中制种由8个村压缩为4个村(毓兰镇的毓兰、山阳、龙阳村,江口镇的畔上村),面积每次亩灌水量需15~20立方米。7~8月每隔5~7天、9~10月每隔7~10天灌一次为宜。经过喷灌,有效地改变桔林小气候,降低桔园气温1~9℃、地温1~19℃,增加空气相对湿度2~28%,可以满足柑桔的适宜气候,供给植株维持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经测验,喷灌比不喷灌,叶片含水量高3~5%,秋梢增发10~60%,减少落果3~20%,降低裂果率96%,桔体横径增大3.0~4.1毫米,个体增重3~10克,可食率增加2~10%,亩增产10~40%,且桔色鲜美,提高品级和外销率12.5~25.3%。该项技术从试点推广到县办、乡(镇)办、村办柑桔场及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截至1986年底,全县建成电子自动控制式喷灌机1处,固定式1处,半固定式11处,移动式250处,共控制喷灌面积5.34万亩,其中柑桔1.87万亩,茶叶1.65万亩,分别占柑桔、茶叶总面积的35.1%和30.8%。
柑桔嫁接技术推广 1949年前柑桔、梨、桃等果木的嫁接技术落后,唯一的办法是劈接,成活率不到30%,且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很少。洞口建县后,柑桔嫁接技术由劈接发展到丁字形芽接(又称盾片芽接或嵌合芽接),进而发展到单芽切接。包扎方法由土包外加包装物、绳子捆扎用土培到不用土培;由绳子捆扎到席草捆扎到簿膜包扎;由不露芽到露芽。成活率高达98%以上,出园时间由4年减至3年、2年直至当年嫁接当年出园。掌握新的嫁接技术的人员,经过多次培训和实地带徒,已达千余人。新的嫁接技术的推广使苗木培育面积逐年扩大。五六十年代只有少量育苗场圃,1975年全县发动各级场育苗达200亩,因技术不过硬,出苗率不高。1980年后推行县、乡、村集体育苗及专业户、个体户育苗,1986年育苗面积100余亩,总出苗300万株以上。苗木增多,柑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72年为9100亩,1979年达28677亩,1982年扩大到49844亩,1986年达到65000亩。随着柑桔生产的发展,引进的品种也日渐增多。1949年县境内只有28个柑桔品种,1986年发展到128个,其中引进87个,自选自育的优良品种15个。早熟品种有兴津、宫川、立间、松木、洪江早熟等13个,占10.1%,中熟品种有尾张、南柑20号、蕉柑等101个,占79%,迟熟品种有迟田、长沙梅柑、脐橙、冰糖橙、夏橙等14个,占10.9%。
家鱼人工孵化技术的推广 1958年8月派雷初仁赴广东南海水产研究所学习家鱼孵化技术,回县后在茶铺公社南水大队进行家鱼人工孵化试验,储备亲鱼15组。1959年4月底开始试验生产,用鱼类脑垂体催产,产卵200万。因催产设备简陋,只有1个宽约100平方米、深1米的圆形催产池(池中置有1个圆形土堆),卵产出后用绢筛囤箱放于水沟,因突发洪水,水温突变,卵膜粘泥,全部窒息死亡而失败。1963年在县渔场继续试验,1964年获得草鱼人工孵化成功,产卵150万,孵化出鱼苗3.5万尾。此后,家鱼孵化从技术到设备都有突破性进展,不仅能孵化草鱼,还有鲢鱼、鳙鱼、青鱼等。孵化技术由县渔场推广到茶铺、江潭、水东、洞口、高沙、黄桥等乡镇渔场和南景水库渔场。催产由采用鱼类脑垂体到大量采用促排卵素1号、2号、3号,绒毛膜激素和A型、B型混合激素以及高效催产剂等,使青鱼催产率、授精率、孵化出苗率大大提高。专业技术力量由2人增加到6人,培训出农民催产技术员12人。催产设备由圆形催产池发展到有孵化环道24个。家鱼孵化数逐年增加,1970年为40万尾,1980年达520万尾,1985年最高达16139万尾,1986年保持14700万尾。家鱼孵化成功后,结束了过去赴邵阳、长沙、益阳等地担鱼苗放养的历史,不仅能满足县内的需要,每年还调出500~1000万尾。
网箱养鱼技术的推广 1979年6月县农业局和龙江、超美(后改为梅田)水库渔场派员随邵阳地区农业局组织的学习小组赴浙江绍兴县参观学习网箱养鱼技术,7月,龙江、超美水库渔场开始筹备,购置聚乙烯网箱,当月使用6口网箱计0.85亩,共投放草、鲢、鳙、鳊鱼种31187尾,经过1个多月的饲养观察,鱼种生长良好,与渔池的鱼种相比,在同期内增长近1倍,尤以草鱼更为旺盛。9月扩展到大业、南景水库渔场和7个公社、1个大队共12个渔场,投放网箱42口,面积4.94亩,其中成鱼箱7口,面积0.64亩。幼鱼下箱22万尾,育成7万尾;夏花下箱22.5万尾,育成当年鱼种12.15万尾,成活率为54%;成鱼种下箱8440尾,育出成鱼3500尾,总产4375公斤,合亩产6836公斤,比一般塘库亩产高44.6倍。实践证明,网箱养鱼具有放养密度大(每亩网箱可放养夏花鱼种2~3万尾,相当4~6亩渔池放养数)、生长快(比鱼池快50~80%)、效益高等特点;既能充分利用江河、水库大水面资源,节约鱼种池面积,又能解决大水面养鱼所需鱼种,便于管理。此项技术正在进一步推广扩大之中。
鸡的人工孵化技术推广 母鸡抱孵小鸡,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方式。1978年,县畜禽良种繁殖场率先采用煤灶孵房法,孵出白洛克、来杭鸡等良种鸡2万余只。1981年花鼓乡花鼓村一农户从外地学来用煤油灯升温孵化技术。1984年县木瓜良种繁殖场引进两部电孵机和一部出雏机;采用上述新技术,既可减少母鸡抱带时间,增长产蛋期,提高产蛋率,又能大量推广优良品种,满足养鸡场、户的需要。其孵化设备简陋,技术不复杂,只要具备能够保温的孵房和炕床,掌握好温度和湿度,就可达到孵化目的,重点是掌握好孵化温度(37.5℃~38.5℃)并稳定于孵化全期(21昼夜),且保持一定的湿度(为孵化相对湿度的55~65%)。为推广新的人工孵鸡技术,从1982年起先后办4期培训班,培训20人,后来通过互相学习、师带徒等方法培训出百余人,至1986年止,已有11人掌握2门、有7人掌握3门人工孵化技术。全县有孵化点45个,其中专业户点40个。年内人工孵化出雏鸡在91万只以上,占年出雏总数的24.5%,其中良种鸡占66.5%。
土坝劈裂灌浆技术推广 该技术主要解决土坝坝体变形渗漏问题。其技术特点为:“坝体分段,区别对待,单排布孔,分序钻灌,孔底注浆,全孔灌注,综合控制,少灌多复”。洞口县于1983年引进,在龙江水库应用成功。此后,应用此技术处理了10座中小型水库的14座土坝渗漏隐患。与传统粘土斜墙复盖法比较,节约粘土料18万立方米、节省投资60万元,减少劳力25万个。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