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8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技活动
分类号: G311
页数: 9
页码: 608-6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科技活动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技 活动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科学研究
  洞口县自建立科研机构后,科研活动逐步深入各个领域,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专业科研与群众性科研相结合,使潜在生产力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试验、研制、引进和推广应用中成效较为显著的科研项目有近200项。
  一 专业科研
  农业方面:
  水稻育种研究成果有洞农晚糯等16个定型优良品种。
  水稻浸种催芽研究:50年代早稻种子的盐水选种、煤灰催芽;60年代中期的高温破胸、适温催芽;70年代初的蒸气催芽;80年代晚稻种子的日浸夜露、三浸三露催芽技术。
  早稻育秧技术由深水育秧发展到湿润育秧、薄膜覆盖育秧及隔层晒板湿润秧田、温室育秧;晚稻由旱秧发展到水旱秧、湿润秧。
  小麦由条播密植到密点播研究。甘兰型油菜适宜播种期研究。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技术研究。各种化肥肥效增产研究。稻田化学除草研究。蜘蛛、寄生蜂、鸭子、青蛙等生物治虫试验示范。柑桔74—101、74—102、74—301等新品种的培育。土壤普查、农业资源调查《报告集》、《数据集》的编写和利用等。
  林业方面:
  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引进优良树种栽培技术研究。24种珍贵树种育苗试验成功。雪峰梭罗树生态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调查研究。薪炭林调查研究。森林生态平衡考察等。
  水利方面:
  旱土自动喷灌装制研究及推广应用。按水系建立灌区,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科学管水研究。水土保持调查研究。土坝灌浆防渗漏技术的应用研究。
  畜牧水产方面:
  洞口花猪的生产性能与杂交利用研究。畜禽品种改良示范与杂交优势的利用。家鱼人工孵化试验。尼罗罗非鱼和革胡子鲶的繁殖与放养试验,高密度、多品种鱼类立体放养研究。稻田养鱼、网箱养鱼试验等。
  工业交通方面:
  803稳化带锈涂料的研究。V2—150型铝片精轧机研制。AG—120型稻麦收割机的研究。锅炉烧谷壳消烟除尘技术。40%甲效磷乳剂制造技术。118树脂衬布技术。DN米浆制料防霉技术。电锤台杆专用铣床的研制。M83—1型合页滚头机的研制。洞I型省柴灶。钢架拱桥转体施工技术。箱型双曲拱桥施工技术等。
  医药卫生方面:
  木本药用植物调查。中草药资源普查。中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技术。高危孕妇管理监护控制母婴死亡研究。肾盂冷灌取石。钢板架桥治疗股骨缺损。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基固频率研究。庆大霉素珠链骨髓腔内治疗慢性骨髓炎。利凡诺羊膜内注射中晚期妊娠引产技术。应用碘盐与碘油大面积防治地甲病。学生龋齿与牙周疾病的调查研究。麝香丸治疗颈、腰椎骨质增生技术。抽尽尿液行输尿管取石技术。带蒂大网膜治疗胃穿孔大出血技术等。
  二 群众科研
  双季水稻试验
  1953年岩塘乡清水村(今山门镇清水村)农民杨白儒,采用早稻红脚早、晚稻蕃子进行间作双季水稻栽培试验,获得成功。早稻亩产200公斤,晚稻亩产175公斤,两季合计亩产375公斤,比当地一季中稻亩产高一倍,为全县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树立了样板。
  米丘林科学实验小组
  1958年春欧阳伦寿等7人在竹市公社下阳大队(今竹市镇向阳村)成立全县第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借用苏联植物学家米丘林的名字,取名“米丘林小组”。在2.7亩水田、3亩早土的实验地里,开展水稻、早粮、经作等杂交组合科研活动。1959年杂交100个新品种,成活71个,获得水稻品种杂交当代种子482粒,以高粱为母本的远缘杂交种子122粒,以玉米为母本的远缘杂交种子6粒,豆荚远缘杂交种子48粒,瓜类远缘杂交种子798粒,以棉花为母本的远缘杂交种子12粒,小麦品种杂交种子814粒,以油菜为母本的远缘杂交种子52粒。米丘林小组培育的高产棉花、红薯在省、地、县各级展览馆分别展出,选育的水稻良种竹市晚粳、竹市一号在邵阳地区推广。1959年冬南方十三省(区)农民育种家现场会在竹市下阳大队开幕,会上印发了米丘林小组的专题材料,大会授予该小组先进科研单位锦旗,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了新闻纪录片。
  稻田养鱼
  茶铺乡南水村大院村民组村民舒和田,1957年组织本村16名群众在福塘垅、大桥垅进行稻田养鱼试验,共放养稻田87亩,当年取得好成绩,还产一定数量的成鱼。培养出鱼苗14万余尾,亩平1600余尾,此项科学试验,得到省、地重视,分别在此召开现场会,同年底中共南水村党支部书记出席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大会,省授予舒和田劳动模范称号。该项成果很
  快在全县推广,1959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950亩。“文革”期间基本停止。1978年后又逐渐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县稻田放养面积1768亩,1986年达3.75万亩。舒和田还利用晚稻秧田的闲置时间进行鱼苗培养试验,1976年获得成功。由投放时的鱼花,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育长成寸多长鱼苗,收入可观,1977年在全乡推广,以后在全县铺开。
  舒和田除稻田养鱼外,还带领6名劳动力在乡渔场,进行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人工孵化研究成功,并孵化出芙蓉鲤、尼罗罗非鱼、异育银鲫、革胡子鲶、鳊鱼等鱼苗。
  提高油菜籽加工出油率试验
  树林乡植物油厂1979年加工油菜籽41.5万公斤,平均出油率为34.1%,1980年加工油菜籽19.75万公斤,平均出油率为35%,最高达36.8%,比其他榨油机每百公斤多出油6公斤,比国家规定标准多出油5公斤,油质检验合乎国家规定标准。主要加工技术是:(一)掌握好炒籽火候和适宜的入榨温度及水分。(二)搞好毛油过滤和提炼。(三)搞好复榨。该项技术获1980年邵阳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沸腾炉炉渣综合利用
  1979年县水泥厂科研组萧时杰、江松斋、郝百美等经过反复试验,利用石江电厂沸腾炉炉渣作为水泥混合材料生产水泥,效果良好,在每吨水泥熟料中掺入15%沸腾炉渣,降低成本8元。1979年至1980年掺入3296吨炉渣,节约成本84048元,增产水泥3296吨,增加产值207648元,水泥质量稳定,抗拉度强,消灭了300标号,稳住了400标号,提高了500标号。电厂的炉渣也不再排入江河,减少了环境污染。此项目获1980年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二节 技术推广
  各项新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方面推广应用多,效果好。重点选择农牧业记述几项。
  杂交制种技术的推广 杂交制种是一项要求高、操作严的新技术。开初只能在广东、广西制种。1975年冬县农业部门从邵阳地区种子公司引进不育系二九南一号和恢复系国际661,组织专门技术力量32人,其中选派有文化的农民27人赴广西南宁市的黎塘公社租田制种,因技术不过关,亩产种子只9.5公斤。1976年又组织两个组计133人分别赴广东湛江市和海南乐东县冲坡公社抱岁大队繁殖不育系和制种,亩产18公斤。两广制种培训了技术力量,1976年开始在县内多数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制种,分段进行技术培训,当年县、区培训约2000人次,共制种6211.4亩,因花期不相遇和包颈,亩产只10.7公斤。1977~1981年均在县内分散制种6000~7000亩,其中1978年和1979年达1.1万多亩,每年均分段进行技术培训,亩产在16.3~47.5公斤之间,且为单一组合品种。为弥补大田种子不足,1977年县委副书记陈世胜带领235人(其中干部25人)赴广东乐东县黄流公社租田1000亩制种。为保证种子纯度和提高单产,1982年县种子公司组织高沙镇、毓兰镇和江口镇的8个村集中连片制种。1984年集中制种由8个村压缩为4个村(毓兰镇的毓兰、山阳、龙阳村,江口镇的畔上村),面积每次亩灌水量需15~20立方米。7~8月每隔5~7天、9~10月每隔7~10天灌一次为宜。经过喷灌,有效地改变桔林小气候,降低桔园气温1~9℃、地温1~19℃,增加空气相对湿度2~28%,可以满足柑桔的适宜气候,供给植株维持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经测验,喷灌比不喷灌,叶片含水量高3~5%,秋梢增发10~60%,减少落果3~20%,降低裂果率96%,桔体横径增大3.0~4.1毫米,个体增重3~10克,可食率增加2~10%,亩增产10~40%,且桔色鲜美,提高品级和外销率12.5~25.3%。该项技术从试点推广到县办、乡(镇)办、村办柑桔场及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截至1986年底,全县建成电子自动控制式喷灌机1处,固定式1处,半固定式11处,移动式250处,共控制喷灌面积5.34万亩,其中柑桔1.87万亩,茶叶1.65万亩,分别占柑桔、茶叶总面积的35.1%和30.8%。
  柑桔嫁接技术推广 1949年前柑桔、梨、桃等果木的嫁接技术落后,唯一的办法是劈接,成活率不到30%,且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很少。洞口建县后,柑桔嫁接技术由劈接发展到丁字形芽接(又称盾片芽接或嵌合芽接),进而发展到单芽切接。包扎方法由土包外加包装物、绳子捆扎用土培到不用土培;由绳子捆扎到席草捆扎到簿膜包扎;由不露芽到露芽。成活率高达98%以上,出园时间由4年减至3年、2年直至当年嫁接当年出园。掌握新的嫁接技术的人员,经过多次培训和实地带徒,已达千余人。新的嫁接技术的推广使苗木培育面积逐年扩大。五六十年代只有少量育苗场圃,1975年全县发动各级场育苗达200亩,因技术不过硬,出苗率不高。1980年后推行县、乡、村集体育苗及专业户、个体户育苗,1986年育苗面积100余亩,总出苗300万株以上。苗木增多,柑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72年为9100亩,1979年达28677亩,1982年扩大到49844亩,1986年达到65000亩。随着柑桔生产的发展,引进的品种也日渐增多。1949年县境内只有28个柑桔品种,1986年发展到128个,其中引进87个,自选自育的优良品种15个。早熟品种有兴津、宫川、立间、松木、洪江早熟等13个,占10.1%,中熟品种有尾张、南柑20号、蕉柑等101个,占79%,迟熟品种有迟田、长沙梅柑、脐橙、冰糖橙、夏橙等14个,占10.9%。
  家鱼人工孵化技术的推广 1958年8月派雷初仁赴广东南海水产研究所学习家鱼孵化技术,回县后在茶铺公社南水大队进行家鱼人工孵化试验,储备亲鱼15组。1959年4月底开始试验生产,用鱼类脑垂体催产,产卵200万。因催产设备简陋,只有1个宽约100平方米、深1米的圆形催产池(池中置有1个圆形土堆),卵产出后用绢筛囤箱放于水沟,因突发洪水,水温突变,卵膜粘泥,全部窒息死亡而失败。1963年在县渔场继续试验,1964年获得草鱼人工孵化成功,产卵150万,孵化出鱼苗3.5万尾。此后,家鱼孵化从技术到设备都有突破性进展,不仅能孵化草鱼,还有鲢鱼、鳙鱼、青鱼等。孵化技术由县渔场推广到茶铺、江潭、水东、洞口、高沙、黄桥等乡镇渔场和南景水库渔场。催产由采用鱼类脑垂体到大量采用促排卵素1号、2号、3号,绒毛膜激素和A型、B型混合激素以及高效催产剂等,使青鱼催产率、授精率、孵化出苗率大大提高。专业技术力量由2人增加到6人,培训出农民催产技术员12人。催产设备由圆形催产池发展到有孵化环道24个。家鱼孵化数逐年增加,1970年为40万尾,1980年达520万尾,1985年最高达16139万尾,1986年保持14700万尾。家鱼孵化成功后,结束了过去赴邵阳、长沙、益阳等地担鱼苗放养的历史,不仅能满足县内的需要,每年还调出500~1000万尾。
  网箱养鱼技术的推广 1979年6月县农业局和龙江、超美(后改为梅田)水库渔场派员随邵阳地区农业局组织的学习小组赴浙江绍兴县参观学习网箱养鱼技术,7月,龙江、超美水库渔场开始筹备,购置聚乙烯网箱,当月使用6口网箱计0.85亩,共投放草、鲢、鳙、鳊鱼种31187尾,经过1个多月的饲养观察,鱼种生长良好,与渔池的鱼种相比,在同期内增长近1倍,尤以草鱼更为旺盛。9月扩展到大业、南景水库渔场和7个公社、1个大队共12个渔场,投放网箱42口,面积4.94亩,其中成鱼箱7口,面积0.64亩。幼鱼下箱22万尾,育成7万尾;夏花下箱22.5万尾,育成当年鱼种12.15万尾,成活率为54%;成鱼种下箱8440尾,育出成鱼3500尾,总产4375公斤,合亩产6836公斤,比一般塘库亩产高44.6倍。实践证明,网箱养鱼具有放养密度大(每亩网箱可放养夏花鱼种2~3万尾,相当4~6亩渔池放养数)、生长快(比鱼池快50~80%)、效益高等特点;既能充分利用江河、水库大水面资源,节约鱼种池面积,又能解决大水面养鱼所需鱼种,便于管理。此项技术正在进一步推广扩大之中。
  鸡的人工孵化技术推广 母鸡抱孵小鸡,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方式。1978年,县畜禽良种繁殖场率先采用煤灶孵房法,孵出白洛克、来杭鸡等良种鸡2万余只。1981年花鼓乡花鼓村一农户从外地学来用煤油灯升温孵化技术。1984年县木瓜良种繁殖场引进两部电孵机和一部出雏机;采用上述新技术,既可减少母鸡抱带时间,增长产蛋期,提高产蛋率,又能大量推广优良品种,满足养鸡场、户的需要。其孵化设备简陋,技术不复杂,只要具备能够保温的孵房和炕床,掌握好温度和湿度,就可达到孵化目的,重点是掌握好孵化温度(37.5℃~38.5℃)并稳定于孵化全期(21昼夜),且保持一定的湿度(为孵化相对湿度的55~65%)。为推广新的人工孵鸡技术,从1982年起先后办4期培训班,培训20人,后来通过互相学习、师带徒等方法培训出百余人,至1986年止,已有11人掌握2门、有7人掌握3门人工孵化技术。全县有孵化点45个,其中专业户点40个。年内人工孵化出雏鸡在91万只以上,占年出雏总数的24.5%,其中良种鸡占66.5%。
  土坝劈裂灌浆技术推广 该技术主要解决土坝坝体变形渗漏问题。其技术特点为:“坝体分段,区别对待,单排布孔,分序钻灌,孔底注浆,全孔灌注,综合控制,少灌多复”。洞口县于1983年引进,在龙江水库应用成功。此后,应用此技术处理了10座中小型水库的14座土坝渗漏隐患。与传统粘土斜墙复盖法比较,节约粘土料18万立方米、节省投资60万元,减少劳力25万个。
  第三节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以县科协或县属各学会、协会组织学术讲座或书面通讯,就某一个学术课题进行科学探讨。1980年和1982年县医药卫生学会针对治疗中的输液热源反映和“二号病”的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方法、脐腹痛的诊断治疗、心衰的诊断和治疗等医疗中遇到的难题,分别组织《护理学的基本知识》等课题的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36次,参加者1800多人次。县农学会针对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柑桔的管理与保花保果等问题,组织县内柑桔、水稻技术人员和聘请外地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讨论和组织学术报告。1983年县科协聘请省科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余韵农等9人来县,就农业、林业等方面作了9个专题学术报告。据统计,至1986年止共组织学术交流活动343场次,参加人数达15340人次。县内科技人员在地(市)以上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450余篇,县水利水电局工程师尹逢生长期从事喷灌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1981~1986年在《喷灌技术》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喷灌实验论文7篇。县交通局桥梁工程师吴琦瑛先后撰写桥梁系列学术论文28篇,在全国《桥梁建设》及省以上刊物发表;并先后8次被邀请参加全国和14次参加全省桥梁学术交流会。
  第四节 科技情报
  县科委设科技情报组,配2人从事科技情报的收集、整理、研究、加工、发布工作。先后同全国23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情报交换关系。结合洞口县经济发展需要,每年订阅各省、市出版的科技报纸、期刊200余种和购买大量的科技图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全国的技术、专利成果交易、交流会,1985年与1986年两次组织13人参加全国技术成果交流会。县科技情报资料室藏有各种图书资料5.3万册,收集可供转让的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项目2400项。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情报服务工作。1970年以来,借阅、代查和代索资料720人次。编印的科技刊物和技术情报资料有《农业科技》报、《气象谚语》、《家庭养鸡顾问》、《鸡的疫病与防治》、《实用养猪技术》、《长毛兔》、《稻田养鱼》、《松毛虫防治技术》、《湿地松栽培技术》、《杂交稻制种与栽培》等科普小册子160万字、24.3万册。还不定期编印《洞口科技》、《苗情简报》、《病虫情报》、《洞口柑桔》等资料共520期28.5万份,向县属各企业和各乡镇提供技术资料31种500多份。自1982年以来接待技术咨询3000余人次。
  第五节 科学普及
  一 科普宣传
  (一)科普展览 自1978年开始至1986年底,共举办科普展览(又叫科普集市)14次。除在县城展出外,还在各区、集镇巡展。每次展览均由县科协组织县属有关学会共同筹办。内容或农、林、水、医综合性展览,或某项专题展览。1984年封建迷信在农村抬头,县科协于3、4两个月举办破除迷信专题图片展览,展出图片543幅,并在县内各区、乡、集镇32个地点展出,观众达8万余人次。每次展出还出动宣传车,设咨询服务台,安排有关科技人员接待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全县先后共展出图片2500余幅(张),实物319件,发出科普宣传资料5万余份,接待群众34万人次。
  (二)科教电影 1976年11月,中共洞口县委批准建立县科教电影放映队,归口科技办,事业编制2人,1979年后归口科协。1977年购置F16—4型放映机及三镜头幻灯机各一套。在全县各区、乡、镇、厂矿、场所巡迴放映。共放映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破除迷信、防震防灾等方面的科教影片583场(次),观众达32万人次。进入80年代,电视及电视录像在县内逐渐普及,1984年科教电影放映队停止活动。
  (三)科普广播 1978年始,县广播电台自办节目,每周有《科学与生活》、《农村科技》(原为《种好责任田》)、《卫生知识讲座》(后改为《卫生知识专题》)。其形式有对话、讲座、讲故事、广播稿和科技应用信息等。据近8年统计,共播出科技稿件1282篇。1984年由县农学会撰写的《种好责任田》专题广播讲座节目,获省广播部门的好评。
  (四)科技图书 县科技情报资料室藏有各种科技图书5.3万余册,此外还订有国内各省、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出版的科技报刊200余种。全部资料对外开放。同时设有阅览室,供读者查阅资料,每年接待读者2000余人次。各区、镇设科技图书资料室12个,每室藏书在百册上下,由区镇科协管理。
  二 技术培训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每年要培训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技术员1~2批。除县里组织培训外,各乡还根据不同时期的农事活动和新的农业技术项目的推广,组织培训。1958年前,县先后培训6期(次),培训农民技术员520人。当年创办县农校,开设农学、林学、棉花、园艺4个班,学生200人。各级办农民技术学校63所93个班,参加学习的4560人;办农民技术夜校232所,参加学习的万余人。人民公社化后,各公社、大队不定期地举办半耕半读或“红专”学校,培训农民技术员。1975年12月将县农校改名“五·七”大学,1982年5月又更名为县农民技术学校,1985年经省批准为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至1986年底,该校先后为乡村培养农民技术员920人,培训农科员1500人。1979年成立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以来,为农村培训农机驾驶员、修理员、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员5821人。经过多年的培训,每个村民组有培育壮秧、选育良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科学管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操作等方面的技术骨干5~7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乡(镇)、村开办农校或农技班。到1986年底,有乡(镇)办农校38所,村办农技班186个(普及率为33.9%)。县、区、乡还先后举办养鸡、养猪、养长毛兔、稻田养鱼、茶叶制作、柑桔栽培、食用菌培植、良种玉米种植、地膜覆盖、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机械操作等各类技术培训班359期(次),共培训17645人(次)。
  三 科技扶贫
  全县有上级认定的贫困乡、镇11个(大屋、桐山、长塘、鼓楼、月溪、渣坪、都溪、杨林、金田、石柱乡和江口镇),辖165个村,加上分布在其他乡、镇的24个贫困村共计189个村,15万余人口。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1983年全面铺开。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扶贫调查研究、制订规划、情况收集和关系协调。建立起分战线“定点扶贫,包干负责,限期脱贫致富”的责任制。全县共组织68人分17个工作组驻点,帮助治穷致富。
  11个贫困乡镇多处于山区(8个)和边远地区,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少、科技知识贫乏、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差等方面的问题。加之过去的扶持,只注重“输血”,忽视“造血”功能,扶贫收效不大,据此,改以兴办教育、送科学技术上门为先导。几年来自筹和拨款共150多万元,新建、扩建和维修各类学校72所(共有中小学14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溪瑶族乡自筹20多万元办学,使全乡18所中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县科技、农业等部门因地制宜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食用菌培养等实用技术项目14个;为贫困地区举办技术培训2.12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5万多册(份);扶植科技示范户2300户;组织经济联合体153个。县科委派出的驻桐山乡工作组,改造低产田,推行水稻起垅栽培300亩,增产稻谷3万多公斤。邵阳市驻杨林乡工作组,针对鹅峰、联盟两村地处高山缺水,连年受旱减产的情况,改种水稻为杂交玉米,年增产粮食10多万公斤。8个山区乡镇有山林面积98.97万亩,过去坐山吃山不养山,过量砍伐,重砍轻造,或重造轻管,使林业生产每况愈下,扼杀了山区优势。开展扶贫以来,注重长短结合,以山养山,靠山吃山,加强林政管理,合理采伐,积极营造。几年来造林37万亩,幼林抚育50万亩。栽植柑桔、茶叶、桃、柿、枣、漆树等经济作物面积4800多亩。并利用山区资源办起竹木加工厂18个,开展林副产品粗加工,增加经济收入。山区发展生猪、牛、羊、鸡等养殖业的条件优越,县直有关部门为贫困乡镇调入优良种猪400头,马头羊80只,种鸡5000只,种鸭400只。办起种猪、马头羊种基地8处。长塘乡林家村从发展生猪入手,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改变了贫困面貌,至1986年全村217户有205户成了养猪专业户,增加纯收入12万多元,收入多了,生活改善了,村党支部根据各村民组的实际,采取村里集资和个人自筹办法解决行路难(修机耕大道2条10公里)、碾米难(建碾米加工点2个)、吃水难(架自来水管道3000米,建水井1口),照明难(全村215户用上电灯)等问题。几年来贫困乡镇共集资130多万元、投工612万个,兴建和维修水利、水电设施9528处,新增灌溉面积3800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2100亩,修通公路、机耕路176公里,乡乡通客班车,50%的村通货车和手扶拖拉机。经过几年的努力,使58%的户脱贫致富。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