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5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绿化
分类号:
TU986
页数:
9
页码:
747-75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前至1990年邵阳城市建设绿化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道路绿化、街心绿化、庭院绿化等。
关键词:
绿化
建设
邵阳市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邵阳城区公共绿地甚少。街道基本没有绿化,偶见于街头巷尾的林木花草,多系自然长成。庭院绿化仅有府、县衙署和几处私家花园。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城区绿化,划定园林绿化之地,改善生活环境。1956年,由共青团地、市委组织的首次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后,道路绿化逐渐普及,但其他绿化活动仍时断时续。1979~1980年,市建委组织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区各类绿化全面展开。尤其是1982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后,道路绿化不断跃上新台阶,扩改新建道路与绿化同步进行,行道绿化带、街心花坛、草坛配套建设;庭院绿化蓬勃展开,机关、厂矿、学校庭院向花园式方向迈进,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开始出现,涌现出一批省级、市级花园式单位。市区大环境绿化亦效果明显,从公路、铁路、河岸、屋旁的“四旁”绿化植树,向逐步在市郊建立绿化基地发展。至1990年,市区道路绿化总长50.1公路,行道树覆盖面积为30.06万平方米;庭院绿化总面积为310.52万平方米,占市区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庭院总面积的34.01%。
第一节 道路绿化
新中国成立前,邵阳城区没有系统的道路绿化,各县城更是空白。自1956年第一次义务植树活动以后,城镇道路绿化逐步开展。
一、行道绿化
邵阳城区行道绿化始于1956年春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由共青团邵阳地、市委发动团员、青年和学生在新辟的城南路(今宝庆中路)、工业街(今五一北路)、中心路3条街道全线栽上枫杨、梓树、加拿大杨,共2800余株。并对旧城老街沿线两侧较宽的零星地段种上白杨。同时,邵阳专署科技局等单位为两条新辟的县道近郊段和扩改的府后街也栽上行道树。共绿化道路17.15公里,植树6508株,多数树苗均以粗篾编织的圆筒保护。
1958年大炼钢铁,为沟通冶炼厂和煤、铁矿区之间的交通,新辟钢厂路(今跃进南路)、铁厂路(今铁砂岭路)、邵石路和建设路4条城郊简易道路。1960年,娄邵铁路通车后,新辟第一条40米宽、两板三带式的东站路。1965年建塔北路东段(瞎公庙至林化厂)。道路绿化随着每条道路土建工程的竣工而进行。此期间共绿化新旧道路33条,长21.34公里,栽行道树12个品种,9138株,其中绿化城市主干道17.22公里,栽树8637株。行道树主要是3~5年生刺槐、苦楝、腊树、悬铃木等,苗木实现自给。60年代,开始以香樟取代刺槐和苦楝。城内干道均系一块板道路绿化。
1966年后,城区绿化没有因“文化大革命”运动而中断。园林职工每当冬春绿化季节,均全力以赴完成绿化任务。1969年,道路绿化开始讲究艺术造型。市园林绿化队技术人员以塔北路全线新植的悬铃木进行杯状整形试点,利用其萌芽性强和耐修剪的特点,连续3个冬春作业,达到主枝分岔,高度一致,主枝及第二、三副枝开叉部位一致;水平角和仰角角度均匀,树形优美,树冠生长迅速,覆盖面积大。1966~1976年的10年中,城区共绿化道路24条,广场1处,道路全长15.3公里,种行道树10种,5832株。其中新辟道路16条,长11.6公里,改、扩道路8处,新植行道树5543株。此期间,行道树种以悬铃木、枫杨、香樟为主,3种树共植5231株,占总植株的89.6%。其中又以悬铃木最多,计2432株。
1977年后,行道绿化进入迅速发展阶段,逐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由粗放型向园林化过渡。80年代,城市主干道开始向三块板式发展,宝庆中路的铁砂岭至建设路口段、东大路的人民广场至化纤厂段及西湖路全线建成3块板式行道绿化带;树种也向高档次发展,以香樟、广玉兰、樱花、悬铃木为主。分车绿带多以七里香、小叶女贞、栀子花为绿篱,乔木以广玉兰、香樟为主,两乔木之间按韵律配置花灌木,以迎春、海桐、紫薇、荷花玉兰、石榴和大叶黄杨居多。1989年完成的邵水西路行道绿化,集绿化、美化、净化于一体。河岸植柳,间栽夹竹桃,堤栏建亭,配以雕塑小品,标志着行道绿化已开始向较高层次发展。至1990年底,邵阳城区先后完成塔北路、宝庆路、东大路、西湖路、建设路、五一南路、邵水西路等25条扩改和新建道路的绿化工程,共绿化行道31.644公里,新植乔灌木21506株,其中行道树14259株。除宝庆西路、四号马路、五一北路外的主、次干道绿化已全线更新。城区街道绿化带达8599.4米,绿篱长度为14890.8米,绿化带面积为15021平方米。
二、街心绿化
邵阳城区街心绿化始于1969年。当时,人民广场中耸立着一座占地1.61公顷的毛泽东主席光辉形象塔,在八方形塔座的四方踏步外围,配植有8株高大雪松及花卉灌木和绿篱。
1985年,拆除光辉形象塔,雪松迁栽他处。1985年9月动工兴建广场圆形花坛。绿地总面积5800平方米,占广场面积的36.7%。初时植花灌木3221株,绿篱700米,绿化总投资11万元。11月完成土建,1986年3月完成绿化。此外,在广场东向主道两侧分5片建成花坛群,形成全市最大的街心花坛。花坛中以天鹅绒草铺地,内配植苏铁、迎春、海桐、丝兰、丹季、栀子桂花、石榴等。坛内装有人工降雨喷嘴,采用自动喷灌。花坛外围始以七里香为篱,因行人践踏,两年后改装铸铁花板,仍不能阻止行人作践,只得在花板内再列植两行剑麻。由于广场花坛居闹市之中,难以管理,花坛内除几株苏铁和海桐等大植株外,已变成草坛。
1986年9月,在直径60米的广场圆形花坛中建成电脑控制的彩色音乐喷泉。彩色音乐喷泉由省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上建,市电子研究所设计电控,省建四公司五处和水电安装队施工,省建筑艺术装饰工程公司负责雕塑,市城建局主持建造。市人民政府共投资38万元。于1986年10月l日开放。喷泉由喷水池、喷嘴、彩灯、雕像和控制室组成,以根据歌舞《金梭和银梭》立意创作的分别象征着太阳、月亮、星星的3尊大型青年男女塑像为主体,男像高5米,两女像高4米,成三角耸立在池径30.6米的圆形喷池中。池水深0.9米,环绕塑像,不同层次地分布着256个不同水压的喷嘴,装有96盏水下彩灯。池外围是花园,园地铺天鹅绒草,内植月季、地柏、海桐、美人蕉等花草灌木,塑像正面设有三组音柱。水池西侧建有15平方米的地下控制室,整个操作均采用电脑程控,并备有人工操作系统。喷泉主水柱设计高度为18米,喷射时最高水柱可达23米,其他喷流随着音乐韵律可变幻上万种彩色水花图案。
人民广场喷泉和花坛的建成,填补城区绿化的一项空白。1987年,又建造直径38米、面积1133.5平方米的宝庆路花坛,和2个直径40米、总面积2513平方米的西湖路花坛。到1990年,市园林处对城区所有公共空坪隙地的绿化,多采用花坛和绿带形式,共建造大小街心花坛35个,面积12500平方米。其中塔北路全线建有花坛9个,形成一线花坛群。
(本节执笔 左子文 李严)
第二节 庭院绿化
新中国成立前,邵阳城区庭院绿化多见于府、县署衙和私家花园。新中国成立后,以机关、学校、厂矿绿化居多,居住小区绿化也初见成效。
一、私家花园
晚清至民国时期,邵阳城内外先后出现6处较好的私园,既有士大夫阶层的私邸和别墅,亦有豪强恶霸附庸风雅的宅园。其共同特点是,园景构图摹仿自然,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叠石堆山来丰富园景。有的建筑风格富有民族特色,采用宫殿式或民居式,有的则仿效西洋。
谢家花园 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位于江湖弄子,面积2000余平方米。园内迭山理水,奇花名木丛生。民国9年(1920)后,逐步败落于第三代园主谢蔼儒之手。今珍藏于市园林处的“将军松”(日本五针松)即出于此园。
王家花园 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系官僚王赤甫的祖父占用“六岭春色”之天池山所筑,面积2000平方米。先以培植配置各种花卉为主,民国29年(1940)后逐步发展树桩和水旱盆景。今不复存在。
刘家花园 系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一私邸。清同治六年(1867)前后建于中西直街北侧朱泗巷与遥临巷之间,占地24000平方米。该园山水叠映,亭阁生辉,尤以盆景著名。新中国成立后,为邵阳专署所在地,其园林毁于50~60年代,盆花大部转入中共邵阳地委机关,少量转入城南公园。
湖山别墅 俗称魏家院子,乃清代闽浙总督魏光焘之别墅。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位于佘湖山南麓,面积3400平方米。该园依自然地形布局,树木葱郁,风景宜人。民国20年(1931)匈牙利传教士在此办孤儿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敬老院,其园林早已败落。
亿园 为土匪陈光中公馆,民国19年(1930)建于安和镇儒林街南侧的白鹤岭,占地4万余平方米。该园有楼台亭阁,九曲回廊,并造7000平方米水面为湖,园内广种花草树木。民国36年,地方士绅从陈光中手中买得该园,改建成邵阳公医院。1952年改为妇幼保健所,今为邵阳祁剧团宿舍。
逸园 系陈光中于民国35年圈占农民良田所建的别墅,位于小江湖北部,三面环水,占地约7万平方米。园四周立碉堡,建有地下避弹室,园内宅房、凉亭、水阁、花苑、书楼俱全。民国38年,程潜曾在此运筹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开辟小江湖工业区,该园成为邵阳造纸厂用地。
二、单位绿化
新中国成立前,仅有县署、“蔡公祠”和乡村工业示范处3处庭院绿化。1956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后,单位庭院绿化铺开。城区内的市制革厂、松脂厂(今林化厂)等15家新办工厂自建厂便开始绿化。80年代,争创文明卫生城市和创建花园式单位的活动,促进单位绿化的全面普及提高。1990年,城区单位庭院绿化面积为310.52万平方米,占单位庭院总面积的34.01%。全市涌现7个省级花园式单位和40个市级花园式单位。兹将部分省级花园式单位选介如下:
湖南省新华印刷二厂 该厂地处城区双坡岭以东的东大路南侧,厂区占地面积15.1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66%。厂内共植树5.89万余株,植有绿篱350米,建有花坛6个,培植盆花1200多盆,并建有70多平方米的温室。厂区绿树成荫,四季花开,香气袭人,环境优雅,被称为“新华公园”。
市自来水公司洋溪桥水厂 位于市郊城东乡,厂区占地500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60%。自1968年建厂起,便以绿化为荣。1982年后,以创建花园式单位为目标,配备3名专职绿化人员。全厂职工义务植树5500棵,绿篱1800米,修建大小花坛27个。并投资10万元修筑雅致大方的葡萄架1处,融雕塑小品、假山、喷泉、古典式围墙等于一体,不是公园,胜似公园。
武冈师范学校 该校是首批授予的省级文明卫生单位,校园面积70035平方米,园内植树种花1300多种,有树木2500多株,各种花草5000余株,盆花400多盆,建有花坛35个。学校所有的道路两旁,都栽上四季青和小叶女贞织成的绿篱。校园绿化覆盖率60%。踏入校门,到处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四季如春。
湖南省邵阳职工疗养院 该院位于新邵县酿溪镇,由省总工会投资,建于1960年。1978年,确立“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和安静的疗养环境”的办院方针。1980年,院里自办苗圃,配备花工。1983年后,重点进行院容景观建设,用于绿化方面的投资达11万多元,植有各种树木102个品种,1.3万多株,其中桔树900多棵,可年产柑桔600担以上。全院建有小花坛57个,建有龟鱼喷水池、水上公园、望江楼、花苑等,湖、山、亭、台相映成景。绿化覆盖率达65%。1985年1月,湖南电视台曾作了“这里风景如画”的专题报道。8月,《海峡之声》电台对台湾广播时,称该院是“得天独厚的疗养圣地。”
邵阳师范学校 该校系首批授予的省级文明卫生单位。校园面积38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有植物108科481种,其中花卉256种,树木1858株。建有教学植物园1处,花圃2处,花坛6个,假山小品式喷泉3座,小游园2处,植绿篱1819米,经常保持盆花与盆栽植物3400盆。被誉为“闹市中的绿洲”。1990年11月,国家教委率全国26个省(市)教委负责人专程前来该校,学习“校容校貌建设园林化”的经验。
(本节执笔 左子文 李严)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