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园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5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园林
分类号:
TU986
页数:
10
页码:
737-746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市建设园林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城区公园、双清公园、东塔公园、水府庙小游园、中山公园等。
关键词:
园林
建设
邵阳市
内容
第一节 城区公园
一、城南公园
城南公园位于邵阳古城区之南,占地10.76万平方米。1955年秋始建。公园位置适中,环境条件好,园内绿化覆盖率70%,活动场景宽,设施较完善。园内主要景观均为人造的娱乐性设施,有儿童乐园、旱冰场、风雅楼茶室等建筑,配以植物造景的喷池花坛群、环园道,点缀着凉亭、躺椅,还有占总面积50%的尚未开发利用的自然型乔灌木丘地,是一处以儿童游乐为主,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爱好的人们憩养、娱乐的场所。
该园原是山野土丘。建园时,共征用城南三角塘乡戴家坪村土地12.02万平方米,连同13户农舍,用竹篱圈入为界。1956年,以学生义务劳动所筑的三合土道路为主道,随地形曲折2.36公里,串联“桃花”、“快活”、“横冲”3座木结构简易小亭。在中心山丘建2层的青年俱乐部,为主建筑物,系砖木结构。下设乒乓球和棋艺室,上辟舞池,建筑面积399平方米。靠此楼西北,改农舍为茶室,设临时敞厅,内置椅百余。东改干打垒住宅作动物园,饲猴养鸟。西扩水面8100平方米。南有露天剧场供业余演出。剧场外北侧有坪,备有跷板秋千。北山麓辟池种荷,丘壑山坡分片群植桃李、杨梅、丹桂、石楠、香樟,间以枫香、乌桕,林下丛植杜鹃、蔷薇。主道两则种枫树,局部小径种竹,坳间田土育苗。北门为主出入口,系3拱门牌坊,面向城南路与中心路交岔口两侧(后改在T型交岔口)。入口内小广场配置花坛群和假山水池。公园初期建设总投资4.2万元。1956年5月1日免费开放。当日游人达4.5万之众。
1959~1965年,动员群众大种大养,部分风景林被经济林所替代。有8户农民返迁入园定居。公园交归市农业局管理,基本变成农作物园。“文化大革命”时期,公园被斥为“封、资、修”的典型,无法正常管理。先后有市无线电厂(今电子计算机厂)、电器安装公司(今市电机厂)、市图书馆、市建筑设计室(今市第一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等踞园从业。园内剧场被毁,青年俱乐部被占至今。
1976年后,公园重建花圃、东西两向围墙、北大门、东侧门、临街花墙等,总投资14.8万元。1980年,公园开始设施配套。市建委投资19.5万元,新建儿童乐园3800平方米,风雅楼茶室505平方米,地下游览区入口管理房80平方米,花木商店35平方米,厕所2处46平方米,小广场2100平方米,道路840米,围墙486米及水电配套设施,整个工程9月底完工。10月1日开放,实行入园门票制,每券收费0.03元。
1982年初,市建委投资8.2万元,由市园林处设计施工,建露天旱冰场。旱冰场座落在荷花池上,场呈圆形,直径40米,由98个砖柱和钢筋混凝土整体梁板组成,总面积1357平方米。投入使用时,正逢城内盛行“溜冰热”,生意兴隆。同年,市人民政府拨款18万元,将市电机厂迁出公园,厂房交公园安排使用。1984年开始,扩改儿童乐园,于1985年完成,10月1日开放。儿童乐园为公园主体建筑和中心活动场地,占地6300平方米,用铁栅圈围。园内新建亭、廊、厅小品建筑一组,建筑面积274平方米。亭呈圆形,内置电动宇航车,一次可乘坐儿童22人。廊分两节,一节由北向入口曲折连接方厅,北向为实体墙,南向由景窗组成;另一节为通开式,由方厅连接圆亭,廊门入口处置一电动风车,可乘5人,系市妇联捐赠。沿廊窗至厅墙外,有曲形荷花水池。方厅内先备有保龄球、激光打靶等,后改设弹跳房,添置哈哈镜、摇摆车等,并常作花卉盆景展览室。厅外设有2匹声控电马。在园内还辟有3个儿童活动坪,分别配置电动飞机、电动摩托车、电瓶车、空中吊椅及秋千、跷板、转椅等。
1986年后,公园完善配套附属设施。是年6月,公园北大门东西两侧的花木商店和饮食店竣工营业,面积127平方米。同年,绕公园中心地段筑4米宽混凝土环园大道1418米,耗资2.5万元。1988年5月,在规划中的人工湖东北角建“十”字亭1座,造价3万元。当年,儿童乐园引进外地个体户小火车1列,投入营运,首开园内公私合营的纪录。合营期满后,公园职工集资2万元,将小火车进行翻新,改造成形象逼真的中型游乐火车,一次可乘客22人,开创职工集资办游乐事业的先例。1990年,承包旱冰场的职工大胆创新,利用场地开设露天舞厅,白天溜冰,早晚跳舞,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年,城南公园有职工76人,游园人次达到80万,创游园收入35万元。
二、双清公园
双清公园座落于资邵两水汇流处下游1.3公里处,占地1.42万平方米。从双清路或五一北路皆可入园。园中亭阁相映,曲径通幽,颇具古典园林之风采,自古列“宝庆十二景”之首,是一座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小型园林。
双清公园前身为“双清秋月”景点,始建于宋代。原有双清亭、登云阁、揽翠亭、高庙和亭外亭。民国28年(1939),湖南《中央日报》社从长沙迁邵,踞景区为社址。民国32年,报社纸库失火,双清亭、登云阁和揽翠亭均付之一炬。
新中国成立初,除亭外亭巍峨屹立在砥柱矶上,“双清秋月”其他景观已破损严重。1952年,因无人看管,寺庙中大小贴金匾额和偶像被劫扫一空。
1956年春,市人委组织力量修复“双清秋月”景点。将双济亭和北山头圈入园内。增建单列式4圆柱3门的砖木结构入口牌坊。在入口与寺庙之间,叠山为屏,用隧道曲通,取名“又一村”。并废九子太保殿,改偏殿为茶室,装修亭庙,复制泥塑,藻绘壁画。同时,建圆形犀牛池于入口内小坪中。公园于是年中秋节(9月18日)免费开放。有职工1人,居园管理。
1958年,市制革厂借用园内制高点建高位水池,10年后又将船泵改为塔泵,给公园管理留下后患。“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园内泥塑、壁画、木雕被捣毁殆尽,部分诗碑文物被毁。
1978年4月,市革委拨款14万元,由市园林绿化队具体负责,修整全园。当年内完成大门牌楼、亭外亭、外围墙和内砖栏杆的维修,增建票房和“双环门”景点,泥塑高庙门楣上方的“王母庆寿”神话雕像。并筑园道,铺设水电,改建厕所。次年修缮关圣殿、双济亭,改犀牛池为青蛙戏水喷泉;于“双清秋月”旧界增建入胜门;新建双清亭、猴舍和管理房;复制清代名士诗碑,定名为双清公园。1979年10月1日开放,每券收费0.03元。1980年,公园亭阁诗碑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关圣殿重新装修,再塑关羽、关平、周仓像。改偏殿为观音殿,殿中立3.4米高观音坐像,两厢立18罗汉木雕,殿前护墙上泥塑“水淹七军”、“空城计”、“三顾茅芦”等三国故事壁画,自成一景。装修工程于翌年9月完成。至此,双清公园的主要景观有亭外亭、双清亭、关圣殿、观音殿、喷泉、飞来石、双济亭、双环门、动物角、又一村(因假山裂缝于1989年暂时封闭)、名士诗碑等。1990年,双清公园有职工13人。年游客量为12万人次,门票收入年均1.5万元左右。
三、东塔公园
东塔公园位于市东区东塔岭,园以塔名。全园以塔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占地6.99万平方米。公园雄踞城东门户,紧靠人民广场,有百余级石蹬道直通公园南大门,另有混凝土车道绕五一北路洞天剧院门口盘旋而上,经西门入园。园内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93.7%,主要景点有东塔、艮寅庄、南大门、东塔禅寺、望江亭,还有小型儿童游乐场和与“地下世界”相通的“别有洞天”建筑小品。
东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后毁。清道光十四年(1834),邑人谢承莳在旧址重建,因战事修至四级而止。清同治元年(1862),其子谢永锷经3年续建而成。与东塔相隔30余米处有一禅寺,俗称东塔庵,与塔同期建成,庵由女尼住持,为市内著名佛教场所。
东塔因位置高踞而屡遭战火洗劫,加之地裂、雷击和大自然风化侵蚀,到新中国成立时已遍体鳞伤。1956年,市人民委员会为保护东塔,责成市政建设委员会简易修缮,并铺设地板,装置木门,加大锁予以封闭。后因无人看管,塔内木结构被窃走。1959年,中共邵阳市委批准将东塔岭辟为青少年公园。当年,由市基本建设局主持,投资0.5万元,征购东塔周围土地5.93万平方米,设公园筹备处于东塔庵,吸收当地居民4人为公园临时工,从事育苗,兼管青少年义务造林和修筑园道。由于3年困难时期,园内一部分土地被改作菜、粮、油作物基地,另1.93万平方米土地因“定权发证”,归还农民,青少年公园半途夭折。
1963年冬,市人委投资1.4万元,扩征东塔岭居民零星土地,筹建东塔植物园,辖城东公社沙子坡、双清、长岭、龙须塘4个大队的部分生产队,1965年元月正式成立,有职工60多人。当年,市人委投资11万元,贷款4万元,以民办公助、自负盈亏的形式进行垦荒育苗。1967年5月,因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植物园被撤销,保留国有土地4万平方米暂作苗圃,4名职工归口市园林绿化队,其他土地和人员退还给城东公社。后所保留的土地有6100平方米也相继被市汽车发动机厂、东风公安派出所、东塔小学占用。
1978年,市革委投资7万余元,征购长岭大队洼地5000平方米,平整为建房场地,并修建一栋四层砖混结构住宅,建筑面积960平方米,1980年16户园林职工搬进新住宅。1981年,市人民政府决定新建东塔公园。首期工程是修缮东塔。当时,东塔宝顶塌陷,瓦面破碎,塔体纵裂,最宽处达40毫米,并向西倾斜220毫米,楼层洞穿。邵阳市土木建筑学会多次拟订方案,修缮工作由市城建局负责,市园林管理处实施,聂柏林具体施工。当年11月动工。至翌年6月30日,修缮竣工。从塔座平台至塔尖全高32.6米。但因将小青瓦改为琉璃瓦,翘角未能按原样造型,没有恢复铁马铜铃,略逊往昔风采。
在修缮东塔的同期,公园其他园林设施也同时动工。先后完成园内水电安装、民居式厕所、南山坡两米宽块石蹬道、螺旋形登山运输主道(宽3.5米,混凝土路面)、水泥大砖外围墙、料石塔座平台及4.8米宽登台蹬道等工程。1982年上半年,完成仿古式钢结构重檐望江亭、三角亭、仿古式3开间南大门、院落式茶室(为纪念宝庆名人蔡锷,取名艮寅庄)等工程并建成南大门内混凝土蹬道、园林小道及水磨石露天休息桌椅等园林小品。经过两年建设,总投资31.8万元,于1982年7月1日开放,门票每券0.03元。
1983~1986年,主要进行园内植物配景:塔前植马尾松;艮寅庄、望江亭前植花桃、石榴、紫薇;沿主道一侧配植旱柳、国槐、龙爪柳;南大门内侧以大叶黄杨为篱,墙前列植珊瑚木,局部疏林地块植夹竹桃等,艮寅庄院内配置月季、青皮竹丛,沿道土坎边缘植迎春垂覆。1986年起,开始修建公园南进园路。当年底完成路基,次年7月完成路面。进园路全长107米,宽8.4米。蹬道居中,宽4米,两侧为圆柏绿带。蹬道起止点高差为27.74米,共161级,全部以石灰岩料石砌成。左右绿带地下分别铺设上水道和电缆。总耗资12.6万元。1987年,园内新辟儿童游乐场,添置小火车、电动飞机、电动摩托、龙亭转椅;并投资4万元,完成“别有洞天”景点。1989年,撤除工房226平方米,耗资3万元新建东塔露天舞厅。当年完成东向配套用房32平方米,次年完成西向大门和南向围墙。1990年,公园有职工28人,年游园人次达15万余人。
东塔禅寺为园内景观之一,属市佛教协会管理。原建筑面积294平方米,后随着香火日盛而陆续扩建,并加收入寺门票,成为园中之园。但因其不断地无规划扩建和随意葬坟,与宏伟的东塔很不协调,影响公园的整体景观。
四、水府庙小游园
水府庙小游园,位于资邵两水交汇口东南侧。小游园是以水府庙戏楼为主体,沿资水河岸向东延伸而新建的一座小园林,占地2000平方米,建成于1982年。游园小巧玲珑,景色宜人,又地处闹市,交通便利,特别适合老年人活动,尤其夏季,宾客满座,以饮茶和开展文娱活动取乐者甚众。
水府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兵燹。清顺治十三年(1655),由宝庆知府张惟养倡议,航运商贾和船民捐资重建,后毁于兵变。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二十三年建成庙宇,二十六年(1846)修成戏楼,二十八年筑成堤岸。水府庙戏楼是一座结构复杂、坚固,外形美观奇特的三重檐阁式建筑,建筑面积298平方米。戏台上首雕魁星占斗,并悬“半入云”直匾居中,故又称“半入云”楼。
新中国成立前,水府庙主要为醮祭水神之场所,每逢农历3月15日水神诞辰,商贾船工必云集庙堂醮祭3天。
1950年5月,水府庙东厅作船员工会办公,庙堂成为船民聚会学习之所。后又改成船民住宅。1957年拆正殿,改建成航运公司办公室,庙堂中大小铁佛于1958年被投入冷水江市的炼铁炉。1964年5月,中共邵阳市委责成市房地产公司对戏楼屋顶进行修缮。1976年5月,新辟双清路时,为保存古戏楼而适当绕道,但水府庙全毁。
1978年,市商业局投资3万元,由市园林处施工,对戏楼进行全面翻修。当年10月动工,集市区及新邵、洞口、衡山诸县老工匠百余人日夜加班作业,于12月底竣工。翌年元旦节,市饮食服务公司在修好的戏楼中开设“双江酒楼”。1980年,水府戏楼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年秋,市委批复市建委新建水府庙小游园的请示。新建工作自1981年开始,按《红楼梦》中“小观园”意境构景:以“半入云”戏楼为西向主景,在东端建两层仿古式“秋月楼”为对景。两者之间临江一侧,用2.4米宽曲廊相连,建1座六方形“江风亭”立其中,以打破单调格局。内用3道洞墙分隔空间,使景观相互渗透又不致一览无余,富有层次感。借景凭栏,远可眺阡陌层峦,近可观资江百舸争流。园内空间或叠山理水,或疏林草地,假山碧水相映,荷池修竹相依。园道系卵石花纹或块石铺地。长廊曲折延伸,收移步换景之效。临街一侧以景窗云墙封闭,东西两端设月洞门为出入口。全园成狭带式倚江而立。至1982年8月,完成园林建筑及小品面积735平方米。10月1日开放后继续完善配套。1983年3月全部竣工,共耗资28.05万元。是年,水府庙戏楼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1986年,主要进行园内绿化配置。多采用乡土树种,以丛竹垂柳为基调,体现江南园林之风格,四空间分别展示不同季相,内外景色交融。1986年4月,市政府决定“双江酒楼”停业迁出,“半入云”戏楼收归市园林处管理。经再次修缮,全园贯通一体。次年6月,“秋月楼”地段出租给个体户从事饮食服务,取名“潇湘馆”,招聘社会淑女妆扮“红楼十二钗”,再现“红楼梦”小观园景象。其服务方式独树一帜,一时轰动全城,宾客如云。但因经营不善,历时半载便告收场。同年11月,改租给市郊区公安分局开设宝盾酒馆至今。此间,个体户为开辟舞场,将秋月楼西侧坪改成混凝土场地,除保存数棵大树外,其余绿篱、植被、竹丛皆毁。改租后,将其坪作为儿童游艺场,添置小型儿童游艺设施。1990年,水府庙游园西端由市园林处职工承包经营,以饮茶为主;东端由个体户经营,以饮食为主。是年游园人次10万左右。
五、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的前身为“六岭春色”景点,又名六亭山,乃古宝庆十二景之一。六岭,是指座落在宝庆府城的天池、铁铸、望仙、六一、鹿头和八角6座小山。全长1.3公里,平均宽0.17公里,面积21.5万平方米。
宋嘉定十二年(1219),六岭的6座小山头上各建一亭。后又建镇边楼与六亭相映。因六岭南倚城墙,北临闹市,居高临下,春至百花斗妍,千树争芳,故有“六岭春色”之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猴子塔于天池山西隅。以后,时过境迁,六亭虽几经修复,终因兵灾而亭阁俱毁,仅存部分树木。山麓则由居民自由聚居生息。民国10年(1921),邵阳县知事朱家缙从县公产委员会拨款,于八角山顶古亭旧址复建两层重檐的八角亭。民国13年在山顶东南建单层砖木结构的吊脚楼廊,名为“烟雨奇观”。民国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宝庆县政府将八角山景点定名中山公园,改“烟雨奇观”为“中山楼”。同期,新建亭阁,遍植花木,园内焕然一新,构成邵阳历史上第一座纪念性园林,乃湖南省仅有的3座公园之一。从青龙桥入古城朝天门,西行150米可至。左有临街大拱门牌楼,横额为“中山公园”,背面书“知难行易”。入牌楼行百步右拐直抵公园东门,额曰“六岭春色”。入园拾级而上,有六方单檐小青瓦屋面的路径木亭,两侧柱间设平板坐凳,额悬“熙春”匾。由此东南行,沿径垂柳依依。至三岔口,又有跨径矩亭,其前后两洞门之上有“柳荫路曲”和“载瞻载止”匾额。越亭折转西行,再拾级登山顶,即到八角亭和中山楼。东山麓有六方形小亭,南山麓亦有木结构独柱式小亭。西山坡建中山照相馆,馆舍长18米,宽4米,南半段为两层,底层作居室,楼上摄影。由此向西南顺坡而下数十米,有门与田家湾三巷相连,额称“中山公园别径”。
民国18年(1929),于园内北坡建邵阳县通俗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改为邵阳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7年,日军空袭邵阳,当局将铁局山之残垣破亭改瞭望台,并备有电话和报警器。民国28年7月7日,以岳森为首的主祭团率众在中山公园内举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碑虽不高大,却为公园增添纪念性气氛。后历年均有人结伴前来扫墓凭吊。抗日战争后期,园内已百孔千疮,遍地是防空洞,面积也日渐缩小。民国36年,八角亭因无资修复而坍塌,仅存砖墙。
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公园景观完整,于1950年将邵府街水厂在园内山顶修建的高位水池迁建于园外的白鹤岭。1955年初,由邵阳专署和市人民政府拨款,拆除中山楼和熙春亭,利用八角亭旧址兴建邵阳地、市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18平方米。同年冬,该校迁府后街,园内教学楼调拨给市总工会,办工会俱乐部。1956年春,市政建设委员会首次发动群众在园内义务种植刺槐、苦楝幼苗200余株。1958年,工人俱乐部撤销,教学楼转交市文化馆暂作办公使用。
1964年1月,中共邵阳市委筹备恢复中山公园。4月,市绿化队从城南公园移植香樟、花桃、女贞等10年生大树45株于中山公园内。因资金不足,一期工程仅投资0.5万元用于修复纪念碑附近之挡土墙。后因“文化大革命”运动,修复规划被搁置,所植大树全部被毁,土地被不断蚕食。1968年,市绿化队再次绿化该园,植刺槐、香樟幼苗3000余株。1971年,“柳荫路曲”被市文化馆拆毁。1972年,市绿化指挥部对该园再次重点绿化,共植树5000多株。1978年8月,文化部门拆除旧民众教育馆,新建市图书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89平方米。从此,中山公园由公共绿地演变为文化事业用地。
第三次《邵阳市总体规划(1980~2000)》将“六岭春色”列为市内风景点之一。1982~1983年,市园林处相继在园内植树700余株,因围墙未予修复,踞园单位和居民对绿化破坏严重,历年所植树木成活率低,其地逐年荒芜。1984年1月,市人民政府研究,由市建委发文,批复将“六岭春色”所辖范围归市园林处管辖。1988年,市园林处维修临六岭小学的入口牌楼,重新题额“中山公园”。但至今仍未实施管理。
(本节执笔 左子文 李严)
第二节 县城公园
一、法相岩烈士公园
法相岩烈士公园位于武冈县城东南5里许,由武冈古十景之一的“法相洞天”和宝方山烈士陵园组成。1983年始建,1988年建成,占地12.4公顷。
法相岩以怪石嶙峋、洞穴毗连及宋明以来的摩崖石刻闻名于世。清代和民国时期即成为游览胜地。1959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相岩洞穴,彼此联通。有太保、芙蓉、迎阳、花乳、朝阳、隐仙、栖真和上屏等8洞。法相岩顶,有一片石林,大小高低参差不齐。在一块巍峨巨石上,有明代万历年间镌刻的“南天柱”3字及“洞沿流水迷归路,石触行云似涌潮”等诗句,迁客骚人纷沓而来。
1983年,武冈县人民政府将法相岩和宝方山辟为公园。并在宝方山顶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5米,底座32平方米,占地面积529平方米。翌年,县人民政府在此设置园林绿化站,配备管理人员4名。并在公园植树万余株,分常绿区、秋景区、春景区、赏花区、松林区。有香樟、红枫、桂树、杜英、红叶、杜鹃、玉兰及珍稀树种珙桐、枫香、糖槭树等。绿地面积7700平方米。
1986年,省长熊清泉率员视察武冈,参观法相岩烈士公园,批准由省投资10万元,县投资4万元,用于岩洞开发和公园建设。当年清理洞内积淤1500立方米,铺设洞内照明线1公里,清理古碑文石刻72篇。并由省测绘局二队对岩洞内外全部进行了测绘。1988年,县人民政府又投资4.5万元,在法相岩洞顶新建面积为78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八角重檐凉亭,公园建设初具规模。
二、赛双清公园
赛双清公园位于新邵县城酿溪镇西部的资江岸边,距镇中心1公里,占地6万平方米。此处绝壁耸立,高达百余米,将浩荡南来的资江水横折西去,激流回旋,酿成深潭,山巍水涌,奇险秀丽。明万历年间在临潭崖顶上建有赛双清亭、南岳殿、皇爷殿等,建筑面积共180余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夏,赛双清亭、皇爷殿因年久失修而塌毁。
1958年,新邵县人民委员会拟将此辟为公园而加以保护,因故未成。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南岳殿即被“红卫兵”捣毁。
1984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新建公园。1986年修好1300米围墙及西大门,栽植树木82种3500余株,培育广玉兰、白玉兰、杜鹃等树木花卉30余种。1987年,建造两米宽嵌大理石路面的道路3条,长400多米。堆造假山1座,建石级台阶5处。1988年3月动工,在赛双清亭旧址建双层双檐六角仿古亭1座。亭高9米,直径9米,朱红钢筋梁柱,黄色琉璃瓦盖面。亭子上层饰以淡雅山水、神话故事匾额,下层以宫廷壁画装饰。此亭耸立于绝壁之上,沿临江街顺江遥望,其景观酷似市区双清公园。故名赛双清。公园开放后,游客日盛,特别是邵阳市区的游客常慕名结伴前来,流连忘返。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