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厕 粪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5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公厕 粪便管理
分类号: TU993
页数: 2
页码: 732-7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90年邵阳市环境卫生公厕粪便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公厕 粪便管理 邵阳市

内容

民国时期,城区粪便无专人管理,由各家各户自管自售。公厕卫生亦无专人打扫,常污秽难入。1953年,市清洁队始派专人打扫公厕,粪肥也纳入行政管理。
  1956年2月8日,市人委发布《邵阳市粪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城市粪便由市环卫处“统一管理,有偿收集,统一清运,定点供应”。同时限定粪便清运时间,确保市容卫生。市环卫处对公共厕所施用滴滴涕乳剂消毒,杀灭卵蛆蚊蝇。1962年,城市粪便改由市农业局肥料站管理,实行“计划分配,分散取肥”。城市居民实行“菜肥结合”,规定每人每月交肥料45市斤,发给肥料代价款0.12元,居民凭交肥数供应蔬菜和豆制品。为使这一办法落到实处,每个居委会确定1名肥管员,负责粪便管理、肥料票收集、结算和分发居民肥料代价款等工作。由于管理不严,窃肥事件增多。1963年查获夜偷昼卖的窃肥事件64起,窃肥者90多人。盟华园、大众电影院及汽车站附近,曾一度成为粪肥交易场,售价高达5元一担(约50公斤)。机关团体和居民中也有以肥易菜和以肥易物现象。1964年12月15日,市人委颁布粪肥管理布告,规定除环卫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处理粪肥。邵阳专署和邵东、新邵、邵阳3县人委也就制止农民私自进城掏粪问题发出布告。但因粪肥供不应求,私自掏粪现象屡禁不止。市人委还于是月成立以副市长石桂亭任主任的邵阳市粪便管理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4人,负责粪肥管理及城郊、郊县的粪肥分配,农民进城私掏粪肥状况有所缓和。同年,按市人委的规定,城区所有厕所的消毒,概由环卫处供应药物,厕所卫生则由使用单位或个人负责。1965年1月起,城区公厕清扫由所在办事处打扫,环管员监督检查。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进城私自掏粪现象再次出现,并愈演愈烈,曾几度占据公厕,殴打环卫职工,粪肥管理难以坚持,厕所卫生也难于管理。1972年,市革委鼓励居民积肥、保肥,以保证城市蔬菜生产的需要;规定小便收集任务完成后,每增产50公斤,奖励0.2元。1973年1月,因市环卫处经济拮据,居民肥料代价款停发。
  进入80年代,城区水厕逐年增多,粪肥逐年减少,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粪肥的需求锐减,农民进城私自掏肥料现象也逐渐减少,粪便管理趋于正常。市环卫处成立34年以来,发生粪凼重大中毒事故8起,死亡11人,大部分系违章作业造成氨气中毒而丧生。1985年5月7日,市环卫处职工龙益华等3人,在邵阳养路总段公厕抢救掏粪中毒农民时以身殉职。为吸取此次事故的沉痛教训,市环卫处除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外,还采取改善粪凼通风状况,在每个厕所喷涂警告标牌,严禁下凼取肥等措施,规定清除粪渣时,须经所领导批准,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方可下凼作业。
  1985年5月,市环卫处接管公厕清扫任务,制订公厕管理制度及罚款规定,承包到人,每周一小检查,每月一大检查。每年5~10月为消毒、杀蛆、灭蝇、灭鼠时期,由消毒员分地段包干负责,每周定期打药一次。对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按规定给予罚款。由于管理不严,1989年城区厕所卫生状况仍然较差。1990年,市环卫处重申纪律,严格管理,执行《清扫厕所岗位责任制》,规定旱厕每日一扫一保洁,水厕每日一洗二保洁,按“五无”(无粪迹、无阻塞、无蚊蝇、无灰尘、无蜘蛛网);“四净”(地面净、蹲位净、间板净、瓷板净);“一明”(厕所灯明亮)严格要求实施,并定每周二、六为检查日,建立处所班监督检查管理网络。凡一项不合格者,扣减清扫员工资。此后,公厕卫生状况逐步好转。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