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9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运输
分类号: F513.64
页数: 5
页码: 1965-19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清末至1990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运输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人力、畜力运输、汽车运输、火车运输、船运、装卸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运输 交通管理 邵东县

内容

第一节 人力 畜力运输
  一、人力肩挑
  (1)运货 清末,境内陆路物资运输,全为人力肩挑,运程长短不等,远者跑云贵,走两广,近则几公里,数十公里。不少无地农民受雇为富户挑货,靠力资养家糊口。20~30年代,潭宝、衡宋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后,境内部分货物的长途运输由汽车取代。
  新中国建立初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物资流通量剧增,但靠肩挑步行跨省跨县的长途运输减少;县内几公里、几十公里的物资运输,仍以肩挑为主。公路未达之处,供销合作社都有固定的肩挑运输队,有货从运,无货从农。火厂坪至群力煤矿,经常有200多人专业运煤,有时日夜挑运。1957年后,县乡公路建设加快,公路通达之处,大宗货运靠肩挑的历史随之结束。1973年后,乡村公路密度加大,机动车辆增多,人力肩挑运输随之减少,仅田间劳动和近距离工程施工仍为肩挑。
  (2)抬轿 清末民初,少数集镇有轿铺,农村有轿户,备轿子供租用。除新郎家租花轿迎亲外,平时,多为富人、士绅租用。轿伕在轿杠两端抬行,每轿有轿伕2~8人不等。有些富豪之家自备有轿,外出时,雇轿伕为其抬行。抬轿者如颠簸不平,除扣减力资外,人格还受侮辱。民国17年后,汽车、“东洋车”相继问世,轿运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轿运消逝。
  二、人力车、畜力车运输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有手推独轮车,多为石匠搬运石头用。界岭一带用于运输货物,每车运量100~150公斤不等。民国19年(1930)后,双轮板车(亦称黄包车)开始兴起,有大小轮两种。小轮平板车用于短途运输为主,大轮平板车多用于长途运输,载重量400~600公斤不等。民国38年,境内有人力板车57辆。新中国建立后,板车运输由少到多,继而逐步减少,由人力拖运发展到畜力拖运。1952年,两市塘、廉桥、佘田桥等集镇组织运输队,有人力板车165部。1956年,登记在册1813部、745吨位。1958年冬,全县大办钢铁,各地农机厂突击赶制,板车增加到3000多部,参与物资运输。1966年,开始发展畜力车,矿石、石膏等短途运输全赖人畜力车运送。1975年,全县畜力车发展到3440部,年物资运输量达120万吨。1980年后,机动车辆大量增加,人畜力车逐步减少。1986年全县仅120部参与物资运输。1990年,全县有153部人畜力车参与短距离搬运。
  第二节 汽车运输
  一、客运
  民国17年(1928)8月,廉桥设立境内第一个汽车客运站。民国28年衡宋公路通车,增设佘田桥汽车站和两市塘、宋家塘售票所。仅有过境载客汽车,客运量甚少。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7月15日,邵阳至两市塘,首次开班车,每天往返二次。当年完成客运量15.4万人次,周转量565.7万人公里。1954年,邵东、廉桥、佘田桥、宋家塘建汽车站,旅客逐渐增加。1965年,湖南省运输公司邵东汽车站开始自行调度客运,有12辆480座客车营运,逐步开通区、乡、镇客班车。1975年客运线增至15条。1977年,邵东汽车站客车增加到55辆,在省内率先实现乡乡通客车。是年完成客运量187.8万人次,周转量3754万人公里。1981年县运输公司购置客车6辆参运,下半年被湖南省运输公司邵东车站接收。1984年,贯彻交通部“有河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指示,县内个体、联户客车迅速发展。1986年,个体、联户拥有大型客车39辆1521座,小型客车18辆160座,微型车71辆,三轮车181辆,来往频繁,旅客招手即停,随上随下。全年客运量1782万人次,周转量3.12亿人公里。1987年,交通管理部门对县内167辆客运汽车,实行定线、定车、定点管理,长途、短途分线承运,承担县内的146辆短途客车,在县城分东西南北设上下点,客运秩序正常。1990年,全县汽车客运量1266万人次,周转量3.62亿人公里。
  二、货运
  民国时期,汽车货运甚少。民国27年(1938),棠下桥李春生、赵鸣九购进2辆汽车投运。民国35年,私营商车发展到9辆。
  新中国建立初期,私营车辆由国家接收。1950年,湖南省运输公司安排3辆货车兼运邵东境内物资,当年完成货运量215吨,周转量3007吨公里。随后,湘运车辆逐年增多。1953年,县物资局购一辆2.5吨嘎斯车,开始从事县内货运。1954年9月,县运输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称运输公司),组织汽车货运队承运县内物资。1955年,县交通科对县内物资运输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运输市场管理走上正轨。1960年,县成立运输联合办公室,组织邵阳运输分公司汽车12辆,衡阳运输分公司汽车12辆,县运输公社汽车6辆,以及厂矿企业单位的汽车,进行统一调度,支援工农业生产。是年完成货运量20万吨。1962年开始,县内运输转向为大办农业服务,货运汽车陆续增多。1970年增加到66台。其时,中小型拖拉机耕作之余亦参与运输,春运肥料秋运粮,全力支援农业。1971年,县成立氨水运输办公室,以县运输公司汽车为主,抽调县内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车辆和农村人民公社农机站的中型拖拉机,组织氨水运输大会战,每年突击2~4个月,年运输量达2~3万吨。1974年多达4万吨。1975年开始,货运量较大的粮食、商业、供销合作社等部门,购置汽车,先后建立汽车运输队,以运本系统物资为主,适当参与社会运输。是年,企事业单位车辆增加到121台、484吨位,年运输量达64万多吨。1980年后,县内运输市场陆续开放,单一的运输体制遂被打破。国营、集体、联户、个体车辆一齐上,大货车、小货车、农用小四轮、大中型拖拉机一齐搞运输。1984年,贯彻《湖南省运输市场管理试行办法》,县交通管理部门对物资运输统一安排货源,统一安排运力,统一运输票证,统一计费标准。交通部门配合物价、税务、工商等单位,对运输市场进行检查,处理违章运输。1986年,全县有货运汽车1210辆,年货运量达250万吨。1987年后,手扶拖拉机从事短途运输的增多,汽车货运量减少。1990年,全县货运汽车1052辆,货运量152万吨。
  第三节 火车运输
  一、客运
  1960年10月1日,娄邵铁路通车试运,县内金仙铺、廉桥、邵东、牛马司、范家山均设车站,始有客运,日来回客班车一次。1966年,县内5站,上车3.33万人,下车3.3万人。1970年,班次增加,乘客增多。1976年,县内5站上下车75.9万人,其中上车36.8万人,下车39.1万人。1980年后,车次陆续增加,1986年县内客运人次达122.2万人,其中上车占46.8%。1989年9月5日起,客车运输价格提高120%,短途旅客多改乘汽车。1990年,县内火车客运95.07万人次,其中上车占45%。
  二、货运
  娄邵铁路试运期间,由铁道兵8502部队线路管理处管理,未获货运资料。1966年6月1日,始有记载。是年,全县出境物资以石膏、煤炭、锰矿石、黄花菜、中药材为大宗,共达48.3万吨;入境物资主要有化肥、铁矿石、石油、食盐、布匹百货等。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火车出入境货运量不断增多。1976年,发送量增加到78.2万吨。1986年达146.9万吨,超过县内铁路年设计能力3倍以上。有些矿产品只能倒流30公里到邵阳火车站发运。1990年,县内火车运货量133.43万吨,其中发送量88.9万吨。
  第四节 船运
  民国时期,邵水、蒸水航道货运不断,均系木制船,有的加风帆,一般载重量为5~8吨,小船2~3吨。深水划浆,浅水撑篙。邵水自曹家坝(今两市镇南侧)至马家坝,由邵阳民船工会设中七埠管理,年参运木船2000多只,多从两市塘运土铁、手工业品和从牛马司运煤至邵阳集装,从邵阳返运油桐籽、肥料、食盐等入境。蒸水多从佘田桥运木炭、土纸、铁货、手工业品到衡阳,返回运食盐、南杂及工业品入境。1949年,蒸水因上源山洪暴发、河床淤塞而停航。新中国建立后,邵水航运由邵水航运管理处统一调配物资,安排船运。1953年,参运木板船420多只,运量7.5万吨。1958年后,航道改善,运量增加,邵水河道进行梯级渠化治理,境内建4座拦河坝。梯级水位提高,既便利灌溉,又有利通航。1960年航运运货量达25万吨。1962年,下游部分航道设施被洪水毁坏,仅向家滩以上有少量货运。是年降为6万吨。1971年,县航运社建立,职工25人,木帆船22只,120吨位。1973年,工人刘继新以20马力柴油机为动力,仿造机帆船1艘,载重17吨,客货两用,船速每小时15公里。嗣后,增加5吨、15吨机帆船各1艘。1976年,货运量3.6万吨。1986年,职工49人,有机动船1艘,木帆船1只,货运量1.8万吨。1990年,县内从事短途航运机动船4只,货运量1万吨,周转量52万吨公里。
  第五节 装卸
  民国时期,廉桥、佘田桥、两市塘、白莲寨、火厂坪、棠下桥等地农民,在农事之余自发从事搬运、装卸,全凭肩扛背负,劳动强度大,人称“码头伕子”,收入低。
  新中国建立初期,装卸组织形式依旧。农业合作化后,集镇、车站、码头的装卸搬运。多由农业社组织的工副业组承担。1956年5月1日,两市镇搬运服务社建立,职工40人。1959年,并入县运输公社,分别在廉桥、牛马司、群力煤矿、火厂坪、邵东铁厂建立搬运站,共有专业搬运装卸工人265人。娄邵铁路通车后,火车运输物资增加,县运输公社(后改运输公司)在廉桥、邵东火车站建立装卸队。1960年,搬运工人全凭手工操作,完成装卸搬运量148.5万吨。1961年,火厂坪、廉桥、群力煤矿、邵东铁厂、牛马司等搬运站解散,人员下放务农。1971年,廉桥和邵东火车站装卸队添置3台皮带输送机,工人劳动强度减轻。装卸工效提高。1979年投资42万元,购置19台(件)装卸机具,逐步实现铲、耙、吊、装机械化。年装卸量保持150万吨左右。1986年达198.3万吨。1990年达360万吨。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