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10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药材
分类号: S567
页数: 2
页码: 92-9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邵东县境内中药材种植及销售情况。
关键词: 药用作物 药用植物 药材

内容

境内中药材有玉竹、白芍、丹皮、桔梗、栀子、白术、百合、荆芥、元胡、白芷、丹参、菊花、射干、故纸、白扁豆、浙贝、牛子、枳壳、杜仲、黄柏、厚朴、木瓜、半夏、吴萸、银花、瞿麦草等品种,玉竹、白芍、百合、丹皮为主要品种,产品销省内外。1990年全县家生药材种植面积4732亩,当年收入195万元。
  玉竹 别名尾参,品种有猪屎尾参、木尾参、竹尾参3种。以地下根茎入药或他用。清乾隆年间,流泽乾坤头(今新泉村)小贩从广东连州引种入境,种植后收入可观,附近泉溪、竹泉、大坪等地(今流泽乡内)相继种植,进而发展到斫〓、光陂一带。新中国建立后,尾参收购价格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70年,县内各地皆种,流泽、黄陂桥、光陂、界岭斫〓、砂石、黑田铺、双泉铺等9个公社为主产区。1990年,全县种植玉竹2525亩,产量500吨,亩产505公斤。
  白芍 明末开始种植芍药,因收入高,种植者不向外传播种植技术。新中国建立后,打破封锁,逐渐传开。1956年,县药材经理部派人驻点,扶植发展。流泽、黄陂桥、廉桥、斫〓乡为主产区,年收购量68吨。嗣后,年度生产列计划指数。省地药材部门按计划收购。1966年,国家收购价每100公斤420元到450元,生产发展迅速。1973年,总产485吨,一时供过于求,随后,降低收购价格,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全县白芍种植面积150亩,亩产250公斤,药材部门仅收购3.7吨。
  丹皮 明永历四年(1650),双凤水井亭一农民从祁阳洪家岭引种少量栽培,3~4年采挖,根条粗壮,木心细小,肉质白亮,香气浓郁,产品畅销。随后,多户种植,但产量不多。新中国建立后,丹皮生产被列入计划,药材部门按计划收购,并不断扩大种植范围。1961年,由双凤主产区发展到仙槎桥、廉桥、棠下桥、佘田桥、斫〓等地,年收购量近5吨。1962年,每100公斤收购由410元调高到640元,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年产量达300吨,供过于求,市场滞销。随后,收购价陆续调低,面积产量逐年减少,1990年,药材部门仅收购1吨。
  栀子 山区、丘陵区灌木林中皆有。1959年收购16.7吨。根据医疗药用的需要,1967年开始,县内各药材场开始小面积种植,进行高产培育试验。1982年,国家医药局给湖南省下达“栀子栽培技术科研项目”任务书,邵东、湘潭两县成立科研协作组。县药材公司赵宁康承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经4年的试验和观察,积累资料100多万字,撰写《栀子落花落果原因及防治》、《栀子栽培技术试验》等14篇论文。全县家种面积发展到180多亩,亩产由4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以上。1983年收购16.6吨,尔后年收购量保持在10~20吨之间。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