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县武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郴县志》
唯一号: 180734020210000170
专题名称: 郴县武术
文件路径: 1807/01/object/PDF/1807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727.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郴县

专题描述

明清时期,广东的洪拳、福建的咏春拳、江西的刁家拳、北方和西南诸省的北少林拳、太极拳和硬气功及湖南湘潭的巫家拳等,相继传入,流行境内各地。晚清至民国时期,桥口周颜凯演变八合拳,编成五虎赶羊套路,流传较广。民国25年(1936),成立郴县国术馆,培训学员。北少林拳师赵福州在县城定居,授徒百余人,县人习武者逐渐增多。新中国建立初,少数武术爱好者继承晚清、民国时期拳种,经常演练。逢节、假日亦进行武术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禁止。1979年起逐渐复兴。1980年,郴县组成武术代表队参加郴州地区武术表演赛,有两人分别表演器械(耙)和硬气功(伏地击石),均获第三名。1984年,全县尚有60岁以上的习武老人24名,保留拳械套路60余种。其中,“五虎赶羊”、“反龙卷草”、“九扣连环”等套路,历经县内拳师琢磨演练,有所创新,已形成独特风格。是年,栖凤渡李腾汉(76岁)表演“五虎赶羊”套路,被郴州地区武术协会录相保留。1988年,全县多数乡(镇)有人习武,亦有收徒授艺者,但规模很小,且纯属自发。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