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县烟草种植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郴县志》
唯一号: 180734020210000070
专题名称: 郴县烟草种植情况
文件路径: 1807/01/object/PDF/1807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387.pdf
专题类型: 植物
产地: 郴县
产量: 1952年,在城关区五里堆、白鹿洞等地试种烤烟106亩,收干烟叶0.3万公斤,亩产28公斤。因不熟悉栽培和烤制技术,等外级干烟叶达0.2万公斤。此后12年只有零星种植。1963年,县人民委员会鼓励种植烤烟,将烤烟生产正式纳入农业生产计划,逐级下达种植任务。并实行投资建烤烟房,交售烤烟奖售化肥、棉布等工业品的政策。 1964年秋,中共湖南省委常务书记王延春带队在华塘大队茅坪生产队蹲点,要求郴县发展烤烟生产,并从物资、技术、政策上给以扶植。1965年,他组织该队开荒、种植烤烟80亩,平均亩产干烟叶75公斤,其中他试种的2亩烤烟亩产干烟叶150公斤。是年,县供销合作社设立培植股,配备专职烤烟培植员,并从河南请来4名烤烟师傅,培训培植员和烟农。 1966年,种植烤烟4578亩,亩产68公斤,总产31.8万公斤。1974年,郴县被定为烤烟生产基地县,县成立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层层举办烤烟培训班,对烟农给予经济和技术扶植。 1975年起,聘请农民技术员负责烤烟生产技术指导,1977年试种烟——稻连作成功,解决了粮烟争地的矛盾。1981年,县政府为鼓励农户多种烤烟,将50%烤烟产品税一次性返回给种烟农户,烤烟生产得到大发展。1982年种植2.98万亩,亩产156公斤,总产463万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创历史纪录。之后因收购价格不稳定,粮、烟争地,种植面积减少,1987年降至1.11万亩。1988年回升至1.99万亩,亩产118公斤,总产234万公斤。

专题描述

晒烟,俗名旱烟、土烟、生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前后,县境城区五里堆、白鹿洞等地开始种植晒烟,所产烟叶大而肥厚,香口好,品质优。19世纪末,晒烟种植面积扩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郴州(包括郴县境、桂阳、宜章)烟叶年输出3万余担,销往广东、长沙、益阳及汉口等地。清光绪年间,郴州烟叶被列为贡品,并出口英国、日本、土耳其等国。英国驻汉口的商务机构向英国政府呈送的1882~1891年贸易报告中称:“最好的烟叶来自湖南,中国人认为,郴州所产烟叶最佳,这种烟叶大而肥厚,不作其它配制,味很香”。之后,受战争影响,加上外国卷烟进口增加,晒烟种植面积剧减。民国24年,种植晒烟3000亩,产量6000担。1949年,种植670亩,总产3.7万公斤,亩产55公斤。 新中国建立初,发展晒烟生产。1954年,种植1220亩,总产7.3万公斤,亩产60公斤。1965年后,烤烟生产大发展,其经济效益优于晒烟,晒烟种植面积日渐减少。1972年,降至491亩,总产1.9万公斤,亩产39公斤。此后,只零星种植。1988年种植108亩,产量0.7万公斤,亩产65公斤。 面积、产量1952年,在城关区五里堆、白鹿洞等地试种烤烟106亩,收干烟叶0.3万公斤,亩产28公斤。因不熟悉栽培和烤制技术,等外级干烟叶达0.2万公斤。此后12年只有零星种植。1963年,县人民委员会鼓励种植烤烟,将烤烟生产正式纳入农业生产计划,逐级下达种植任务。并实行投资建烤烟房,交售烤烟奖售化肥、棉布等工业品的政策。 1964年秋,中共湖南省委常务书记王延春带队在华塘大队茅坪生产队蹲点,要求郴县发展烤烟生产,并从物资、技术、政策上给以扶植。1965年,他组织该队开荒、种植烤烟80亩,平均亩产干烟叶75公斤,其中他试种的2亩烤烟亩产干烟叶150公斤。是年,县供销合作社设立培植股,配备专职烤烟培植员,并从河南请来4名烤烟师傅,培训培植员和烟农。 1966年,种植烤烟4578亩,亩产68公斤,总产31.8万公斤。1974年,郴县被定为烤烟生产基地县,县成立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层层举办烤烟培训班,对烟农给予经济和技术扶植。 1975年起,聘请农民技术员负责烤烟生产技术指导,1977年试种烟——稻连作成功,解决了粮烟争地的矛盾。1981年,县政府为鼓励农户多种烤烟,将50%烤烟产品税一次性返回给种烟农户,烤烟生产得到大发展。1982年种植2.98万亩,亩产156公斤,总产463万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创历史纪录。之后因收购价格不稳定,粮、烟争地,种植面积减少,1987年降至1.11万亩。1988年回升至1.99万亩,亩产118公斤,总产234万公斤。 品种60年代引进螺丝头、乔庄黑苗、长脖黄。70年代引进金黄柳、巧庄多叶、红花大金元、金星6007、革新5号。80年代引进桂单1号、中烟15号、G140、G28、NC89、K326、G80等品种。 栽培技术60年代初,烤烟于先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稻田作苗床,施足基肥(发酵腐熟的人类尿和土杂肥),播种后搭盖草棚遮风避雨。烟苗长至3~4片真叶时,间苗。3月底、4月初移栽,低垄双行,亩约栽1700~1900蔸,施肥以氮肥为主,并进行打顶抹荪,适时采收烤制。1964年后,推广薄膜覆盖育烟秧,播种期推迟至12月上、中旬,并重视增施磷肥和复合肥。实行烟——稻连作后,提前至3月中下旬移栽。80年代,推行高垄单行,亩栽1200余株,并重视氮磷钾肥料配合施用和烤制技术的提高。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