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县大豆种植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郴县志》
唯一号: 180734020210000065
专题名称: 郴县大豆种植情况
文件路径: 1807/01/object/PDF/1807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385.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产地: 郴县
产量: 民国28年(1939)种植大豆2313亩,总产10.4万公斤。民国38年种植1200亩,总产3.9万公斤,亩产32.5公斤。1965年种植0.92万亩,总产42.5万公斤,亩产52公斤。1982年,全县种植2.75万亩,总产221万公斤,亩产80公斤。1988年种植1.92万亩,总产147万公斤,亩产77公斤。

专题描述

县内农民历来习惯在旱土及田埂上种植大豆,少数地方入秋后,在中稻田中套种禾根豆和泥豆。民国时期,常年种植面积3500亩。民国28年(1939)种植大豆2313亩,总产10.4万公斤。民国38年种植1200亩,总产3.9万公斤,亩产32.5公斤。1965年种植0.92万亩,总产42.5万公斤,亩产52公斤。1973年,板桥公社在受矿毒水污染的稻田中试种豆——稻连作成功。1977年推广豆——稻连作制,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增加。1982年,全县种植2.75万亩,总产221万公斤,亩产80公斤。1988年种植1.92万亩,总产147万公斤,亩产77公斤。 大豆地方传统品种有五月黄、六月黄、八月黄、五月黑、褐皮豆等。70年代引进湘豆3号、湘豆4号、矮脚早、湘豆5号、湘豆10号。80年代栽培品种以湘豆5号、湘豆10号为主。 70年代以前,春大豆多种在田埂上,于插秧前后,用木棒在田埂上打一小洞,播上豆种或栽上豆秧,盖少量土杂肥,待长出五六片真叶后,再培一次田中肥泥。旱土种豆,一般浅耕5寸,播上豆种,施少量土杂肥。推行豆——稻连作制后,春大豆一般在春分至清明播种,播前精细整地,开好排水沟,每亩约施15担土杂肥和25公斤磷肥,株行距6×8寸,每穴播3~4粒,每亩播量约6公斤,齐苗后间苗,留苗2~3万株。80年代初推广“鲁保一号”防治大豆兔丝子。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