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出处: | 《郴县志》 |
唯一号: | 180734020210000063 |
专题名称: | 郴县红薯种植情况 |
其他名称: | 番国薯 |
文件路径: | 1807/01/object/PDF/180710020210000003/001 |
起始页: | 0384.pdf |
专题类型: | 粮食 |
产地: | 郴县 |
产量: | 面积产量红薯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县旱粮作物之首。清末、民国时,在一些水利条件差、田少土多的地方,农民多以红薯为食粮,俗有“红薯半年粮”之说。民国时期,全县常年栽培红薯2万亩左右。民国27年,栽培红薯2.17万亩,产红薯折谷(按5公斤鲜红薯折1公斤稻谷计算,下同)209万公斤。民国38年,红薯栽培面积2.29万亩,亩产71公斤,总产163万公斤,占当年旱粮总产的88%。 新中国建立后,红薯种植面积在2~4万亩之间。1964年,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4.57万亩,亩产128公斤,总产585万公斤,占当年旱粮总产的51%。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部分旱土改为稻田,红薯栽培面积减少。1978年栽培3.07万亩,亩产175公斤,总产536万公斤。之后,部分旱土改种经济作物,红薯栽培面积减少。1988年,栽培2.44万亩,亩产144公斤,总产352万公斤,占当年旱粮总产的59%。 |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