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帮商人建立江西会馆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唯一号: 180732020210005523
事件名称: 江西客帮商人建立江西会馆
文件路径: 1807/01/object/PDF/180710020210000008/001
起始页: 0082.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1798年
发生地点: 江西

事件描述

清嘉庆三年(1798年),江西客帮商人建立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随后,两粤公馆、长沙公馆、衡阳会馆相继成立。咸丰六年(1856)前后,清政府设有盐、茶和百货卡(今供销社饮料厂和温家村附近),分别抽收各种税金。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骡子街(今东长街),街长五华里,有绸缎、首饰、京果、饮食、典当、牙行、烟馆、轿行等共500余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经营的主要商品有销往郴州以北的粤盐、煤油、火柴、布匹、棉纱、海味、胡椒、片糖等;南去商品有茶油、茶叶、湘莲、桐油、苎麻、药材、生猪、菜牛、鲜蛋、家禽、娃娃鱼等。其时,是湖广第一条商路,商贸活动十分活跃,也是宜章市场最繁荣的时期。此外,还有从坪石溯章水河而上至白石渡的江边村,再肩挑至郴州转永兴、耒阳各地的第二条商路。乾隆《宜章县志》记载:“县东十五里粤船至渡口,郴宜贩盐往来不绝。’'江边村专营粤盐的商户达26家,往来坪石至白石渡的民船有300余艘。第三条商路从坪石溯武水至梅田、四溪、汾市到临武县城转桂阳、常宁。清朝和民国均在四溪设有盐圃子(盐埠)。另一支线从坪石溯乐水河至栗源、一六等地。粤盐、日用工业品和梅田、黄沙、一六等十三个乡镇的生猪、原煤、木材等均由木船运输,销往广东及县内各地。第四条是由乐昌肩挑至里田再到资兴滁口转水运销往资兴、永兴、安仁等县。在嘉庆年间,通过各条商路,每年额销郴州、永兴、宜章、兴宁(今资兴市)等地粤盐2万零2百弓!(折1298.9万公斤)。①。由此可见当时宜章商埠之发达。咸丰八年(1958年)汉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从此,衡阳以北,川、陕、甘、京等地出口物资,概由汉口输出②,往来宜章——坪石——郴州之骡马、民船减少到千艘(匹)。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军队明摊暗抢,商民负担沉重。民国7年(1918年),县筹响办事处指令各商户派银元五万元,粮食五万余担,全县人均80斤大米③,宜章商业面临困境。民国22年(1933年),湘粤公路和民国25年(1936年)京广铁路相继通车。从此,湘南各县所需粤盐及其他物资,输出的土特产品均不再过往宜章转销。商业再次萎缩。城关镇各行业商户仅存87家④,比咸丰年间500余户减少85.5%。船只骡马歇业,湖广商路消失。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江西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