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郴县志》
唯一号: 180730020210000327
人物姓名: 朱森
人物异名: 字:子元
文件路径: 1807/01/object/PDF/1807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818.pdf
出生年: 1902年
卒年: 1942年
籍贯: 郴县大奎上龙形村(今属大奎上乡)
非亲属: 李四光

传略

朱森(1902~1942),字子元,郴县大奎上龙形村(今属大奎上乡)人。民国11年(1922)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本科地质系,勤奋好学,刻苦实践,深得李四光教授赏识。三年级时,利用假期回乡作野外地质调查,写成处女作《湖南郴县瑶林之上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刊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初露头角。 民国17年,毕业,出任中央地质研究所助理员、副研究员,从事地质考察,足迹遍及中国东部10余省,奋力研究,潜心著述,6年中发表专著20余种,其中不少为奠基和具有深远影响之作。民国19年问世的《秦岭中段南部地质》一书的《地层》章,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看法,使对该地区地质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解决李四光提出的“南岭今何在”问题,朱森经半年的艰苦跋涉调查,写成《自湖南武冈至广西柳州之地质》一文,并绘制成一幅精细的《南岭中、西段地质图》,被李四光称为“了解南岭地质的起点”。历时两年多完成的《宁镇山脉地质》一文及1/5000地质图,首次确认此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地质的正常层序。在此同时,与李四光等合作完成的《栖霞灰岩层及关系地层》、《龙潭地质指南》,以及个人专著《金陵灰岩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等,为长江下游地区地质发展史和相关地层的古生物研究,作了奠基工作。地学界至今广泛运用的“朱森〓”、“朱森珊瑚”、“朱森华夏木”等古生物属种名称,均为纪念朱森的卓越贡献而命名的。 民国23年秋,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赴美留学考察,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及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后横跨北美大陆,跨越苏格兰高地,经比利时至德国,行程万余里,调查欧美地质。民国26年夏,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地质大会,宣读《中国造山运动》论文,获国际同行赞赏。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朱森为赴国难,赶回祖国。翌年1月,应重庆大学之聘,出任该校新设地质系教授,一年后升系主任。朱森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凡备课讲授,考察学习,均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且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培育一股良好学风,造就一批好人才,使重庆大学地质系成为全国地质院系后起之秀,为高校和地质界所瞩目。 朱森在教学之余,利用假期或学生野外实习,继续进行地质调查研究,先后与地质所人员合作,调查四川龙门山地质、川北灌县彭县地质、四川南川西南部古生代地层等。但仅完成《四川龙门山地质》上册,就责志以殁。书中对这些地区地层划分、地质构造作出的正确认识和精辟论述,一直为地质界沿用至今。 民国30年8月,应聘中央大学地质系。因工作变动,朱森又率队在川西北考察,其夫人不知就里,误领重庆大学五斗平价米,被人诬陷控告,国民党教育部当局不顾申辩,下令停职追查。朱森极度悲愤,旧时胃病骤发,辗转病榻近一年,医治无效,于民国31年7月6日溘然长逝,年仅41岁。重庆《新华日报》为此发表《论朱森教授之死》的社论。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师生举行隆重追悼会,抨击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与迫害。李四光教授拒绝蒋介石的接见,以示对迫害朱森的抗议。并写《悼子元》一诗,以深切悼念朱森。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专题

助理员
职位
副研究员
职位
教授
职位
主任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