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惠质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唯一号: 180730020210000171
人物姓名: 雷惠质
文件路径: 1807/01/object/PDF/1807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581.pdf
出生年: 1946年
卒年: 1996年
籍贯: 嘉禾县行廊镇小湖村

传略

雷惠质(1921—1996)女,行廊镇小湖村人。1946年湖北农学院毕业后,就职于湖南省农业改进所病虫害组。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系副主任、农技师、植保所虫害研究室主任、植保所副所长、所长、院技术顾问、研究员。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植保学会理事长,湖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南推广种植双季稻。当时,水稻病虫害蔓延。雷惠质通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褐蝽象等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控制水稻病虫害的蔓延。50年代中期,褐飞虱成为水稻的主要虫害,也是全世界水稻中的特大虫害。为了解褐飞虱的越冬方式,1955年,雷惠质在田间地头发现晚稻收割后,一遇霜冻,褐飞虱就不见踪影,怀疑其有卵过冬。于是割下十多丛不同条件的杂草,分别放在温室培养。实验证明褐飞虱在稻田边的游草根部产卵越冬。次年春天,雷继续跟踪调查,制定以抗性品种为主的一整套科学防治方法,有效地保证全省双季稻的推广。雷惠质利用“ASDT”抗源,培育出高抗褐飞虱、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晚籼1号”累计种植500余万亩,荣获湖南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58年,雷惠质带领一个工作小组到宜章县蹲点,一干三年,使这个多虫害的县连续三年没有发生虫灾,水稻获得丰收,被国务院授予“无虫害县”称号。 关于褐飞虱越冬的规律问题,在我国曾出现过“天派”和“地派”之争。“天派”否定雷惠质的“本地虫源,能在本地越冬”的观点。1977年广州昆虫学会学术研讨会中,宣读的40多篇论文,全是天派的“迁飞说”。面对挑战,她继续深入研究。通过10多个基地的反复实践,证实褐飞虱并非单一食性,进一步查明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的不同活动规律,再次证实自己的观点。1979年,国务院给雷惠质颁发一等奖。同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派人来参观学习,并在《水稻病虫研究》一书中,收入这一科研成果。1987年,雷惠质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保护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中国杂交稻害虫的种群消长》。 20世纪80年代,雷参加主持国家重点科学攻关项目——国家五大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具体负责洞庭湖区的研究工作。雷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采取“以农田措施为基础,抗性品种为中心,保护天敌”的综合防治技术,取得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此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雷对杂交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及抗性品种评价和利用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主要著作有《湖南水稻白翅叶蝉研究》、《褐飞虱的防治研究》、《扑虱灵对稻飞虱及黑尾叶蝉的药效》,参与编写《杂交稻病虫害》、《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六章)、《中国稻作学》(第十三章“稻虫”)、《中国水稻病虫测报图册》、《新编农药手册》、《湖南森林昆虫图鉴》等。 雷惠质曾荣获4次国家级发明奖、5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专题

副主任
职位
主任
职位
副所长
职位
所长
职位
技术顾问
职位
研究员
职位
副理事长
职位
常务理事
职位
理事长
职位
副理事长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