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商业(专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31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历史商业(专题)
分类号: F729
页数: 11
页码: 287-29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历史上的几个商品中心。
关键词: 郴州 历史商业 经济

内容

(一)郴州昔日河街商品集散中心郴州昔日的“九街十八巷”最具商业特色的一条重要街道叫“河街”,现名“裕后街”。郴江河流经郴州城区,河边上的街道,故称“河街”。“河街”分上、中、下三段,分别叫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①
  旧社会民间流传一句名谚:“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入到郴州打摆子(指犯疟疾病)”。郴江河边有一个船码头,停靠小木船。小木船从衡阳沫水进入末水,经未阳、永兴而上,叫“郴水”(即郴江河),船到郴州河街码头打止,再不能上行了。
  郴州,“南通交广(今越南、广东),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①。在海道未通之时,南来北往商品都在此过载,“商贾云集,货物辐辏”,郴州商业颇极一时之盛。②
  这种“拨运之所”和“过载”,现代人称之为“商品物资集散中转中心”。中心集结地段地在今裕后街(昔称河街)一带。商品运输路线,往南,拨夫,骡马驮运,翻越骑田岭,至宜章,经章水船运或早挑骡驮至广东乐昌,换大船至韶州(今韶关)、佛山、广州③。往北,经郴水、耒水,顺流而汇湘江,至衡阳、湘谭、长沙,出洞庭湖而达汉口。这就是昔日著名的“湖广商道”。
  其时,粤盐和广货在此中转,湘南各县及湘东地区的土特产品在此集散。“盐贩贩盐而来,广客买麻而去,六七月间收焉,九十月间取茶、桐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河街一带设立大店、行栈数十间,诚楚南一大冲会也”。④南来北上的商品,以粤盐为大宗,还有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布(机制布)、胶鞋、海味、片糖、白糖、胡椒等商品。⑤这些进口商品,绝大部分均经由香港运抵广州,用小火轮运至韶关,经乐昌、坪石沿章水河,用小型民船运到宜章县城。沿宜章至郴州的九十里驿道,骡驮人挑,极其艰难地到达郴州河街码头,用小木船过载,顺郴江而下至衡阳,再由湘江北上,销往湘中、湘北地区,或再过长江销往北方各省。⑥
  宜章县城是“湖广商道”中间站,粤盐、广货人湘的第一个口岸。“粤盐人湘,概由宜章集散。运输工具,水路有船只500余艘,陆路有骡马2000余匹,挑夫数千余人”。宜章至郴州的九十里驿道,系崎岖曲折的山间羊肠小道。后修建青石板路,人马常年累月行走,石板路面蹄痕印已成规则的蹄穴,清晰可见。宜章城南河边有一个粤盐专用码头,城内有盐围子(食盐仓库)数处,盐店、骡马行栈林立,广客贩盐源源而来。⑦
  湘南各县盛产烟叶、茶油、桐油、生猪、禽蛋、干红辣椒、黄花菜等土特产品,湘东、湘北以及外省部份地区的大宗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有云贵药材,贵州、四川名酒,湘北和湘东的苎麻、湘莲、瓷器、土纸、茶叶(清道光、咸丰年间转运的茶叶,年均360余万斤),源源不断地在郴州集散,转运广东或再对外出口。⑧ 鸦片战争(1840)爆发,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朝与英国殖民主义者签订卖国条约,实行“五口通商”,海禁大开。清咸丰8年至11年(1858-1861),汉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长江轮运发展,过去由广州输人的洋货和长江上游各省输出的产品,改由汉口而成为南方各省的商业中心。光绪30年(1904),长沙开埠,长、汉直通轮船,长沙商业发展。昔日经郴州河街过载的商品,大都改道北向长沙和汉口,改为水运。“直至水运疏通,百货遂徒而之他”。郴州“河街店栈,落落晨星,仅存数家,且有不能持久之势”。郴州商业一度衰落。⑨
  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政府成立。民国元年(1912)7月,郴县商会成立后,积极提倡恢复、振兴商业。市场渐次复苏。至民国18年(1929),全城有商店778家,商人2135人。民国20年,商业同业公会有油盐土产业、烟业、瓷铁、南货、百货、纸张、米业、汤点、旅馆、屠宰业等11个,会员432家。其中“九街十八巷”,商务以东塔周围最为繁盛。河街其次。中河街有堆栈、旅店数家,下河街的“郴永盐围”(粤盐仓库),盐商辐辏,保持继续繁荣。①
  民国25年(1936),粤汉铁路通车,衡宜(衡阳至宜章)、郴桂(桂阳)、郴资(资兴)等公路干线相继修建,陆路交通便利,商品货物运输改为铁路和公路。郴州商业市场从西南向东北转移,商店荟萃于南门外的南大街及中山东街、中山西街,并逐步向文化路延伸,上、中、下河街退居席次,则以旅馆业、茶号、米庄为主。②
  铁路、公路运输发展后,“河街”过载、集散中心地位彻底消失。郴州成为湘南各县商业中心地位则日益提高。湘南两州(郴州、桂阳)、八县(汝城、桂东、永兴、资兴、宜章、临武、兰山、嘉禾)、衡州四县(耒阳、安仁、W县、茶陵)以及永州三县(新田、宁远、道县)共17个县,当时总人口600余万,所有日用工业品和食盐的输入以及农副产品的输出,均集中在郴州中转、集散。
  其时,食盐改为公卖,建立食盐专仓。官商勾结,合伙经营郴州油盐土产业,聚集在城区文化路一带,垄断食盐、火柴、洋油(煤油)批发经营,成为湖南最大批发中心市场。“盐业辐辏,各业兴旺”,百货、绸布等批发商业也随之兴起。③随着农副业生产发展,土特产品输出量也迅速增加。民国32年(1943)不完全统计:输出桂阳烟叶由2万余担增加到3万余担。桂阳、临武、兰山出产的兰靛出口5420担,占全省输出总量的三分之一。苎麻5000余担,茶油16.8万担,桐油4万余担,茶叶1万余担,生猪4万~5万头,鸡、鸭25万余只,蛋品50万余公斤,木材142万根,楠竹100余万根,原煤26万余吨。④
  随后,抗日战争爆发,长达8年之久。国内解放战争又持续三年。连年战争烽火,国计民生凋蔽,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境内多数商店倒闭、停业,郴州商业元气大损。迄1949年10月,郴州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郴州商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后记:当前,郴州人民聚焦“九街十八巷”历史故事的美丽传说。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启动老街老巷的恢复与改造。在改造中,竖立“河街商业纪念碑亭”,按旧貌修建河街码头,重造一艘小木船,陈列郴江河中,供游人观光,领悟“船到郴州止”这句民谚的真实性。寻找和恢复‘郴永盐围“旧址,保留河街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老铺面房屋原形,例如盐店、米庄、旅店、骡马行等,展示旧时的营业场所和营业过程,并恢复一段驿道青石板路面。在宜章章水河畔修复粤盐专用码头,寻找盐围子、骡马行栈等遗址,以及过去的石制营业工具,包括粤盐过秤用的大木杆秤,百斤重的石头秤砣,骡马行系骡马缰绳的石柱,喂骡马草料的石槽、饮水石池等历史文物。这些商业遗址和文物的恢复,与城市众多历史文物古迹串联,吸引游客寻访历史文明,重游故地,大大提高中外游客来郴州观光旅游的兴趣,为后人千秋万代地所景仰。
  (二)郴州到宜章九十里驿道 公元前221年,秦皇朝统一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自称始皇帝。废诸侯,设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湖南省地域设黔中、长沙二郡。郴县属“长沙郡”。
  公元前214年,秦皇朝建立7年之后,为了巩固南部疆域,秦始皇发“罪人”(指秦始皇先后灭韩、楚、齐等六国时所俘获的战士)50万人戍驻五岭,与越杂处(越系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广东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镇守南疆。
  五岭山脉自大庾岭开始,经骑田、萌诸、都庞至越城,逶迤于湘、粤、赣、桂四省边境的崇山竣岭中,绵亘数千公里,地势险要,成为秦皇朝的南方坚固屏障。
  郴县位于五岭山脉的骑田岭下60里处,自然是为据守军队的重要军事基地。秦始皇命令驻扎这里的军队,修筑了从今郴州到宜章的九十里驿道。“九十里驿道”原是军事所需,这就是“九十里驿道”的由来。
  秦始皇经营五岭,不仅是使几十万北方汉人与南方土著民族杂居,汉族的文化和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先后输入岭南,加速了南方广大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融洽,而且使郴州成为南方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道。千多年以后,为郴州发展商贸交流活动创造了条件,形成粤盐、广货人湘的“湖广商道”奠定了初步基础。
  公元前206年,秦皇朝衰亡,汉朝建立。这时,秦朝经历1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朝经历了西汉214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新莽15年(9-23),东汉196年(25-220),共计425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郴州社会有了进步,生产有了发展,南来北往的商品物资交流活动也由此渐次开拓。
  据明代《万历郴州志》记载:历史上,郴州居民多“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赋”。以前,这里生产的粮食一般是没有调运出去的。农村长期处于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但到了东汉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东汉安帝刘祜初年,公元113年,北方的南阳、彭城以及长江中游的九江等郡县,遭受水旱灾害,郴州、桂阳、零陵等郡县被指令调拨粮食前往救灾。东汉末年,著名的赤壁大战后,刘备得了荆州、人马大增,下令军帅诸葛亮调发桂阳、零陵、长沙三郡的赋税(主要是粮食)供应军队。由此可见,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郴州地区的粮食生产已有极大发展,调出粮食支援外地和军队。这充分表明,军粮的调动,促进郴州地区商品物资交流活动进入萌芽状态。
  西汉时,桂阳郡管辖11个县(包括今郴县),只有居民28119户,人口156400多人。到东汉时,居民已达到135000余户,人口501400多人(见明万历《郴州志》记载)。人口增加,社会劳动力随之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加快步伐了。
  郴州多山,矿产丰富。早在西汉时,郴州铁矿就得到开发。东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立49个铁官处,管理全国的铁矿生产。其中,在长江以南就只有桂阳郡设立铁官司一处,可见其时郴州铁矿在全国铁矿生产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到东汉建武年间(25-57),河南人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十分重视铁矿开发,每年增加收入银洋500余万元。除了铁矿,当时郴州的银矿也已开发。
  随着农业、矿业的发展,南北商品物资交流开始活跃。但由于运输十分艰难险阻。水路运输,“风波凶恶,沉溺相系”,而且运程遥远,运费昂贵。东汉建武年间(25-57),掌管全国农业和财政的大臣(官名大司农)郑弘上奏朝庭恩准,开通了桂阳、零陵通往岭南地区的山道。桂阳郡太守卫飒也在桂阳凿山开险,修通500里山道,与郴州至宜章九十里ff道相配套。于是,“南北通途,道路捷便”。且沿途设立亭馆驿道,供往来行人食宿。并建立邮驿,方便了官书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大批的人马货物经郴州南来北往,郴州遂成为桂阳郡11个县的商业重镇。其后,“湖广商道”疏通,郴州“河街”就成了南北货物集散中心。
  这时的郴州,农业、矿兴逐渐兴旺,又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秀丽壮美的山姿水色,吸引着很多历史名人前来游览观光,这就是郴州旅游事业发展的前身。北方中央级官员到南方巡视,南方官员晋京朝拜,文豪、名士、贤俊在文化和学术交流中南去北返。因郴州是中原内地通往南陲边疆的必经之道,途经郴州古城时,他们在这里短暂停留,既观赏郴州壮丽的山河景色,又访古探幽,体察民风民俗,感慨万千,文思泉涌,诗兴大作,在郴州留下了不少绝句名篇而流传千古。其中诗圣杜甫,卓绝的古文豪韩愈、刘禹锡,杰出的地理学家李吉甫,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等历史人物,他们以极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远见,为郴州的历史增添了艳丽的光彩。后人永世景仰,为他们建立了众多的历史纪念圣地。由此,郴州誉满江南,传遍中华大地。当今改革开放,更为中外人士所向往。
  (三)郴江的泷船与泷夫 昔日,郴江河里穿梭着一种船头高高翘起的小船,郴州人称之为泷船①。在鸦片战争以前,泷船是郴州商业繁荣的象征。
  郴州地处南岭中部,是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最便捷的一条商道。自东汉桂阳郡太守周憬开武溪,通南海以后,郴州成了南北货物运输、官吏迁徙、驿邮传递最重要的中转地,史称“湘粤孔道”。当时货物运输情形大致是这样:北来的货物经来水由木船运至郴江与鲤鱼江交汇的两江口,改由泷船分装,再运抵郴州。上岸后,雇用骡马、挑夫经郴宜大道(即著名骡迹路)至宜章,再下泷船经武水至乐昌,换大船继续南下。北上的货物运输也是如此,只是途径正好相反。过去郴州有句俗语,叫“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正是这种交通运输繁忙景象的真实写照。
  郴州的泷船是怎样的一种船呢?唐代宰相、诗人李绅被贬为端州司马,路过郴州时,看见泷夫驾驭泷船与急流险滩搏斗的情形,深有感触,在他的《过岭峤》诗中对泷船、泷夫作了精彩描述:“衡山截断炎方北,回雁峰南瘴烟黑。万壑奔伤溢作泷,湍飞浪激如绳直。千崖傍耸猿啸悲,丹蛇玄虺潜委蛇。泷夫拟揖劈高浪,瞥忽浮沉如电随。”他并且对“泷”字专门作了注释:南人谓水为泷,如原瀑流。自郴南至韶北有八泷,其名神泷、伤泷、鸡附泷等,皆急险不可上。南中轻舟迅疾,可人此水者,因名之泷船,善游者为泷夫。李绅这里记叙的是从宜章到乐昌武水泷船的情形。明末郴州隐士喻国人所作《郴江便江滩险论》,则对郴江作了具体描绘:郴居万山中,江仅一线,滩高水浅,舟楫难通,间有小舟,俗名吹火筒,所谓野航,恰受两三人者是也。由郴王家滩起,至永兴柳州滩止,三百余里,中为滩为泓为坝者,共百有五焉。谚云:一滩高一尺,十滩高一丈,仔细思量起,郴州近天上。清代翰林院编修张九镡任郴州训导时,曾作诗:过泷人拥贾胡线,又卸骑舻换驳船,腊岭北寒分气候,不胜风雪人残年。由此可知A船又叫骑M,,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搜集地方志书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一张拍摄于20年代郴江河里停泊的A船照片(见本志书插图),由此得识郴江A船的庐山真面目。
  如今的郴江河里,早己不见了泷船与泷夫的踪影。它们的消失与中国急剧变革的近代史密切相关。
  鸭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迫使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南北货物改由长江运输,郴州由此丧失了作为货物运输中转站的基本条件。泷船无货可运,泷夫生活陷入贫困,泷夫中会党活动频繁,大多数泷夫都秘密加入了天地会,造反起义。特别是太平军占据郴州后,休整扩军一个月,很多泷夫举家投军,后来都随军北出长沙去了,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光绪三十三年刊刻的《郴州直隶州乡土志》称:及东南氛靖(指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海运既通,百货遂徙而之他。加以陆运濡迟,骡夫偷损,富商大贾悉视郴道为畏途。今昔比较,十一悬殊。河街店栈,落落晨星。仅存数家,且有不能持久之势。至20世纪30年代,湘粤公路、铁路相继开通,汽车、火车的出现,最终使郴州的泷船、泷夫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郴江河里仍可见少量的A船。50年代中期大兴水利,郴江沿途筑坝,A船也就再也不见踪影了。
  郴江的泷船、泷夫是郴州古代历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有了泷船与泷夫,才会有韩愈“昌黎经此”的摩崖石刻,才会有秦少游名垂千古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才会有徐霞客的郴州游记,才会有太平天国北出长沙时浩浩荡荡的雄壮水师,才会有郴州橙子香飘北美,才会有郴州烟叶享誉南洋,才会有如今的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从这种意义上说,郴州的泷船与泷夫,承载了郴州2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他们对郴州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刘专可)
  (四)“九街十八巷”文化路油盐土产业一条街“九街十八巷”的河街粤盐集散中转中心地位逐渐消失后,到民国时期,湘南17县的粤盐批发中心,迅速向城区中心文化路转移。这时的文化路一带,聚集了98家食盐批发部,而成为郴州商业的繁华地段,专营食盐批发业务的街道。
  郴州广大农村地区的土特产品,具有品种多、产量大、质地好、价格低等许多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上市量逐年增加。
  郴州的晒烟,也叫早烟,外地誉称“郴州烟”。叶大又厚,黄色油润,芳香浓郁,是最有名的郴州土特产品,驰名省内和粤北广大地区。年产量15万公斤,外销约10万公斤。境内著名的茶油,是又一大宗土特产品。常年产量6万担,外销4万余担。长期运销衡阳、湘潭、长沙、岳阳、益阳、常德以及省外广东等地。茶叶行销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茶砖远销大西北地区。桐油、苎麻、磨芋、生猪、家禽、蛋品、黄花菜、花生仁(米)、中药材等产品直销穗、港、澳地区。经营土特产品,资金周转快,获利丰厚。因此,本地大部分盐商,利用地理人缘熟悉的关系,以其经营码头好、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在继续经营食盐批发的同时,相继加入土特产品经营行列,合并为油盐土产业,成为郴州商业行业中的最大行业。因此,文化路一带转变为油盐土产业一条街。
  这时,文化路油盐土产业经营户发展到148家,占全城商户总数的10%;经营资金总额达到银洋60余万元,占全城商业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最早经营而又名声大的经营户,是本地曹家坪人曹效忠经营的“大成油盐土产号”。其次,有名叫“公道”、“芳记”、“信誉”、“楚和”等商号的油盐土产业经营大户。民国31年(1942)8月22日,湖南省民生商品购销处,在郴州成立“郴县供销社”,经营油盐土产业务。民国32年(1943)2月,国民政府财政部火柴专卖局(公司)下属的湖南省分公司,在郴州设立驻郴业务处,专卖火柴、洋油(煤油)以及经营土产业务。同年,郴县政府也设立贸易公司,改食盐私营为公卖,建立食盐专仓,与当时郴州商界巨头李奠盘,油盐土产业同业公会会员罗骥合伙组织成立郴州正大石油公司,经营从美国进口的“美孚”和“亚细亚”等牌号的洋油(煤油),操纵郴州煤油市场。文化路一带“官营”或“官民合办”的油盐土产业不断扩展。
  油盐土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为它服务的行业,例如信托业,专门受理外地客商委托,在郴州代购土特产品。私营汽车运输业也由此得到发展,共有6家,拥有载货汽车40辆,专为油盐土产业运输食盐和土特产品之用,弥补公路运输局汽车运力之不足。铁路运输,南下装载土特产,北上运载食盐和日用工业品,如绸布、百货、南货等商品。
  文化路油盐土产业,是与郴州商业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动其他商业经营,极大地促进了昔日郴州商业的繁荣。文化路是“河街”以后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也是“九街十八巷”保持历史原貌较为完整的街道之一。迄解放后,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油盐土产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人国营商业。现在的文化路,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依然是郴州商业中心的繁华地段。
  (五)中山东街、西街昔日四大商业行业 “九街十八巷”的中山东街、中山西街,连接贯通城市中心街道东西走向。昔日,与“河街”齐名,同属商业闹市区。这里云集郴州过去商业五大行业中的绸布、百货、南货、国药四大行业。城市发展变化,商业市场转移,中山西街还维持一定程度的商业繁荣,中山东街则已不再是商业闹市区。
  绸布业 绸布业,经营棉纱、布匹、绸缎、呢绒等纺织商品和针棉织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①纺织商品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早在我国仰韶时期,“氏族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已知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织机织布”②,遮身护体,保暖防寒。历代皇朝均十分重视纺织品生产。至明代,“中国农民不独织布以自用,而且也织布以出卖”③。纺织品商品经济萌芽,始有商业经营贩运。
  明末清初,江西、广东、广西、湖北以及衡阳、宝庆(今邵阳)各地布商布贩来郴州从事贩运销售,设立绸布店、土布店、绸缎洋广杂货店。“绸缎洋广杂货店”多开设于中山东、西街以及南正街等地段④“车马熙熙,小贩麋集,通四方之货物,竭其力,待而沽,以求利者也”⑤,中山东、西街绸布业的经营渐次兴起,至民国,进一步活跃起来。
  经营的商品,“绸缎运自苏杭,洋布(机制布)从英、日两国进口”。⑥。土布则以本省产品为主,其中有耒阳土蓝布,祁东洪桥土花布,醴陵白宫布、印花布、青洋布,湘潭和平江土布,浏阳夏布等。到民国13年(1926),本地织布业,有织布厂14家,织布机110台,生产花色棉布、竹布、官布等各种布匹15150匹。⑦ 郴州人口增加,商店林立,贸易兴隆。民国6年(1917),郴县、桂阳、安仁、临武、宜章、嘉禾、永兴、汝城、桂东等地共有绸布店和长途贩运户335家,从业人员1471人。其中郴州中山东街、西街有20家,从业人员84人。⑧
  铁路通车后,外地纺织品源源不断输入。民国25年(1936),输入各种布匹3万多匹,棉纱965.5万件。⑨民国34年(1945),绸布店增加到34家。并从东街、西街向文化路、解放路、火车站拓展。郴州解放后,1950年郴州城区私营绸布店发展到108户,市场布匹销量增加,1952年销售772万米,1953年销售963万米。1954年成立国营花纱布公司,棉布统购统销,按人口定量发放布票,私营绸布业实行公私合营,为国营公司代销,后又全部并入国营商业。
  百货业 周朝有了制革技术。⑩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技术。11明景泰年间(1450--1460),始有陶瓷制品。12民国8年(1919)有了铝制品工业及胶鞋生产。13百货类商品生产由来己久。
  随着百货商品经营的兴起,明末清初,郴州东街、西街始有百货商业经营。初时,只经营针扣、线带、发夹、梳篦、刀剪、毛巾、手帕、银首饰等日常小百货商品,且多系夫妻店,共有10余家。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有了舶来品。洋货输入郴州后,市场有了洋伞、洋袜、洋瓷碗、洋绳(毛线)、线衣(毛衣)、牙刷、牙粉、香水、香皂、肥皂、洋碱等舶来百货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始有百货经营大户。其中,广东商人在东街开设“远东百货店”,资金雄厚,生意做得最大。还有广利安、恒安、天记等百货商号次之。
  五四运动期间,各地抵制洋货,查抄、焚烧,经营洋货之风有所收敛。国产搪瓷制品,热水瓶、胶鞋等百货商品逐渐取代舶来品①。民国19年至32年,郴县及区内其他各县相继成立百货业同业公会,全区共有百货商店310家,其中东街、西街有18家,民国29年(1940)增加到20家,从业人员86人。随后,文化路、解放路、火车站等商业街道,陆续设立百货商店,到1949年,城区百货店达到51家,从业人员135人。年营业额8亿元(旧币)2。1956年百货店大户实行公私合营,小户组成百货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以后,相继并入国营百货公司或集体性质的百货业。
  南货业经营糖、烟、酒等副食品的商业,统称“南货业”。明末、晚清时期,南货业多集中在裕后街(昔称河街)、正一街、南大街,而以东街为最多。且多数是小本小卖的小型商店,方便居民就近购买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民国初期,城区成立南货业、杂货业、烟酒、酒作坊等同业公会。南货市场扩展。民国30-31年(1941-1942),郴州及周边桂阳等八县,共有经营糖、烟、酒等副食品的南货业136产,油盐业263户,小食品杂货业80户,烟酒业58户,糕点作坊12户,酒作坊20户,合计569户。其中,以郴州城区最为发达,有糖酒店23户,杂货店34户,土烟业5户,土产店14户,烟电(指手电筒、电池等商品)13户,牙行业4户,酒作坊6户,糕点作坊7户,共计106户。③出现一批资金较充足、生意做得大的经营大户。最著名的有正一街的乾昌南货店,东街的华中副食店,西街的华丰商店。随后,衡阳的祥记、森和,永兴的裕隆、洪祥泰等外地著名南货商号,也迁来东街、西街开设分店。
  这些大户,注重经营名、特产品。酒业雇请名师专酿,酒味醇香,酒度纯和,颇受顾客赞誉。糕点作坊前店后厂,原料上乘,制作精细,甜度适中,香脆可口。著名的品种,有各式月饼、薄脆饼、冻米糕、糯米糕、雪爪、牛皮糖、寸金糖、胶切糖、桂花糖、杨梅酥等几十种,适合郴州人口味,而流传至今。
  国药业 国药业是郴州商业行业中历史最悠久的行业。开办时间早于其他行业。明末,江西人何明启在河街开办郴州第一家药店,取名“仁寿堂”药号。本地中医杨七贤在干城街开设“济生堂”药号,陈兴斋在东街开设“兴发药号”。
  清咸丰五年(1855),江西人杨竹轩又在东街开设“杨庆丰广浙药材批发号”,气派最大,拥有资金银洋30万元。民国时期,本地人南解阜、聂石达在西街开设“仁康药材批发号”,同时,还有东街的“同仁药号”,西街的“公和药号”。其时,东街、西街一带共有国药业31户。后由于战争影响,抗日期问减少到26户。1949年又恢复到39户。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合并到国营药材公司一体经营。
  私营国药业,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药材批发大户,资金实力大,业务范围广泛。他们深入到国内中药材产地或药材集散中心进行采购,包括汉口、郑州、天津、包头汕民山(四川)、吉林、西安、上海、广州等地。销售地盘和对象,包括湘南、湘东、湘北、粤北等广大地区30多个县城的国药商店。二类是批零兼营,其中以东街的同仁药号、西街的公和药号经营年限最长,一直到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时为止。三类是医药结合的国药零售店,请医生长期驻店为患者看病,开处方后立即抓药,有的还为患者熬汤煎药,方便顾客。这种经营方式传续到今天。
  在经营中,药店老板深知药材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经营的药材,必须是地道货。枸杞一定要宁夏的,当归一定要甘肃的,党参一定要上好的路党。对药材的质量要求极为苛刻,一丝不苟,具有良好的经商职业道德。郴州国药业重信誉,讲质量,在全国同行业和广大患者中树立了“金子般”的美名,历为人们所称道。
  (六)昔日郴州民间之商人团体组织 清代商人经商,皆自行成帮。“有以同业为帮者,如盐帮、茶帮、匹头帮、竹木帮、票帮、钱帮、典当帮,以及各种营业各为一帮。”“有以同籍为帮者,如盐帮有广帮(广东)、南帮(江南)、西帮(江西)、北帮(湖北)、本帮(湖南)。茶帮有晋帮(山西)、广帮、本帮。匹头帮有苏帮(江苏)、本帮。钱帮有西帮(江西)、苏帮(江苏)。典当帮有南帮(江南)、西帮(江西)、本帮。竹木帮有西帮、本帮。”①
  各种行业又以同籍同业为一帮者,各帮皆有帮名。以同籍人士组织的地域性公会,如江西帮名为“万寿宫”,福建帮名“天后宫”,广东帮名“岭南会馆”,江苏帮名“苏州会馆”,安徽帮名“徽州会馆”、“太平会馆”等。②
  以同业组织者,如钱铺业、杂货业同业公会。绸缎业同业公会称“财神殿”,药材业公会称“神农殿”,屠宰业公会称“恒侯庙”,酒馆业公会称“詹王庙”等。这些同业行帮各祭祀一个祖师神主,作为各帮的精神偶像。每年举行祭祀神年会,如农历三月十五有财神会,八月十八日有杜康会,八月二十日有赵公会等。③
  各行业同业公会由各大商号派代表组成,公举董事分年管理会务(俗称值年),亦有由各商号轮流管理。董事会负责对外办理交涉,谈判生意,处理争执纠纷或诉讼,制订行规,主持祭祀,支差派捐,议定市价。非有资产和名望者不得担任董事,不支年薪,每年由各行会支付一些车马费。其时,郴州商业的行帮行会,皆是外地商业人士到郴州经商时组织成立的。昔日河街(今裕后街)商业繁荣地段,有江西商人建立的江西会馆(名万寿宫),福建人建立的福建会馆(名天后宫),衡阳人建立的衡阳会馆(名庆美宫),后又有广东人在干城街建立的广肇会馆,还有两广会馆、天津会馆、永州会馆、末阳会馆等。与此同时,以同业相聚的行业组织也纷纷出现,如粮食商行称“五谷殿”,南货业叫“长庆会”,店员以及帮工师傅组织成立“民工会”等。④会馆、行会皆以联络乡谊为名,团结同籍同业人士势力,维护各自利益,鼓励“聚四方之财,通天下之货”,立足于在郴州站稳经商的脚跟。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成立商部,制定“劝办商会简明章程”,发布皇帝“劝办商会谕帖”。光绪三十三年(1906),又制订“商会章程”附则,规定各府、州、县均应设立商会。郴州上述各类会馆和行业帮会遂演变为后来的郴县商会和各同业公会等民间商人团体组织。
  民国时期,积极倡导组织商人团体。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局颁布《商业法》,规定各地商会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促进工商业之方法;(2)就工商法规,工商政策向当地行政官署提出建议;(3)了解商品产销行情;(4)调查统计工商行业状况:(5)答复行政官署咨询;(6)处理同行业争议。商会对商人的职责和义务是,提倡保护,代为申诉,平值市场,修改行规陋习,倡议商业职业道德规范。
  郴县商会于民国元年(1912)7月成立,它的具体任务是:(1)传达贯彻政府对工商业的政策法令;(2)了解、收集商业行业和各商户的资产、营业状况;(3)为各商户排忧解难;(4)分配各行业纳税额度;(5)举办公益事业,募捐募物,支持革命军队⑤。
  郴县商会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政府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城市捐税有厘金、货物捐、统捐、铺捐、落地捐等等。在农村,粮有亩捐、串票捐,田土上市之物,蔬菜豆类和瓜果也有杂捐,后来还有另捐。城乡百姓苦难连连,商民负担沉重。郴县商会在这种恶劣经济环境中,为官僚腐败政府和驻军派捐、派款、派粮、支差而忙碌之中。
  其时,国内军阀混战,政局极不稳定。民国4年(1915),日本帝国主义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国8年(1919),北京学生爱国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郴县商会主持正义,热心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发动全城工商界人士,以极大义愤反对日货入侵,于民国8年(1919)成立国货维持会,6月18日在文庙召开民众大会,到会五千之众,群情激愤,一致呼吁不用日货,不经销日货。到民国12年(1923),郴县商会又联合各界团体,组织示威游行,反对卖国贼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民国15年(1926)12月18日,郴城10个基层职工运动委员会,召集各行各业,与郴县商会共同组织商民协会。商民协会根据“商民运动决议案'’,拟订自己的任务是:(1)废除旧商会的封建家长式董事制,改革为工商界的委员制:(2)团结工商界大多数人士,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宣传国民革命的意义,一致拥护革命政府,不得阻碍革命的进行;(3)团结工商界群众,教育工商界群众,不卖日货,采用国货。(4)保护商人和店员的合法权益。(5)整顿旧商会和市场上的陈规陋习。实行公卖公买,不准欺行霸市,不准抬高物价,不准在货物上掺假,不准短斤少寸。这些任务的规定和实施,有力地抑制了一些商人的不法行为,保障了商业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深得广大商民的热烈拥护。
  民国18年(1929),南京政府又颁布《工商业同业公会法》,规定:“凡在同一区域内经营各种正当之工商业者,均得依本法之规定设立同业公会。”由此,郴县商会的基层组织,各业的同业公会相继建立起来。民国27年(1938)1月,国民政府继续颁布指令,确认各同业公会为法人,赋予同业公会的组织任务,对参加同业公会的会员予以统制,不加入同业公会者不准营业。民国28年(1939),郴州全城有26个行业,成立了同业公会的有油盐业、牙行业、国药业、百货业、绸布业、南货业、餐饮业、旅馆业、屠宰业、杂货业等18个之多。其时,郴城东街、西街、文化路、北湖路,解放路直至火车站,街道连接贯通,商业经营户大多数聚集在这些街道。
  民国34年(1945)元月,日军人侵,郴州沦陷,郴县商会停止活动。是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郴县商会随即恢复活动,但随后,国内解放战争爆发,南京政府为适应战争需要,大肆发行金圆券伪币,币值狂跌,物价一日数涨,大量掠夺民财,市场陷入极度混乱,郴城工商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地商人逃离郴州,导致大小商店纷纷倒闭。郴县商会工作无法开展。
  郴县商会从创建到解放前夕,历时38年,共选举产生13届董事会负责人。依次为潘育岑(正大煤油公司经理)、曾广茂(扎上街土产烟叶号老板)、谭泽生(西街酱坊老板)、戴文辉(正一街正成和盐号老板)、谢树林(楚南印刷业经理)、李锐(正大煤油公司老板)、邓鹏(华新绸布店老板)、袁南枝(东街森茂祥绸布店老板)等。郴县商民协会由中共党员肖海亮担任会长。新中国成立后,郴县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刘道华(常丰南货店老板),地区土产公司经理谭庆堂,国药业大老板南解阜两人为副主任。同业公会董事长则人数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盐业公会董事长罗骥,他经营“正兴盐号”,并与梁培之、邹勋标等人合股开设正大美孚石油公司。解放前夕,他逃往香港,但因在香港通电支持程潜、陈明仁二将军起义,和平解放湖南。解放后他被选为省文史委员,任命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49年10月7日,郴州城解放。11月22日,郴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立工商科(商业局前身),建立国营商业,同时接管郴县商会。因此,于1950年7月6日,在河街启商小学内(原商会会址),正式挂牌成立人民政府领导下的郴县工商业联合会。
  郴县工商业联合会,在工商科领导下,发动全城商人恢复营业。此时,全城共有工商户1522户,从业人员3752人,其中,商业经营户975户,从业人员2541人,拥有资金折合新人民币184.94万元。从此,郴县工商业联合会肩负起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使命,为郴州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直至今天。
  当今,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突飞猛进,社会主义新型商业如超级市场、专业市场和专卖商店迅速兴起,借鉴昔日商会和同业公会的历史宝贵经验,除旧创新,组织新型商业同业公会,团结广大私营业主,依法制订新的行业规章制度,规范新型商业的职业道德标准,促进新型商业更健康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型商业再次建功立业,郴州工商业联合会任重道远。

附注

①民国31年(1942)10月出版的《湖南省各县经济概况》,其中第 五篇,郴县经济概况》45页记载。 ①(1887-1897)《湘学报》类编所载《商学十二问》 ②曾仲刚编著:《湖南之茶桐油》 第五章第二节 ”湘水流域(二)郴县,第40页。民国32年3月出版。 ③(1887-1897)《湘学报》类编所载《商学十二间》 ④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七章第二节,413页。 ⑤参见清嘉庆《郴县总志》卷21和《明清简史》第二册。 ⑥参见嘉庆《郴县县志》和湖南省《盐法志》均有记载,藏省图 书馆。 ⑦参见清磊庆(郴州总志》盐法篇。 ⑧参见《湖南省农矿工商统计概要》中的“湖南省各县商业统计 表”。(民国十八年出版) ⑨参见光绪33年(1807)出版的《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商务篇,查庆绥等I修。藏于档案馆。 ①参见民国8年6月13日长沙《大公报》载文,积极评价“郴县商 会”提倡、恢复振兴商业。民国二十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之 121页。藏省图书馆。 ②参见《中国经济年鉴》第十四章“商业”。民国24年续编,藏 北京图书馆。 ③参见湖南省政府统计室编《湖南省各县统计表》,藏南京中央 历史档案馆。 ④参见湖南省各县统计资料。(藏中央历史档案馆)。 ①《诗经》记载:古语。 ②《中国古代纺织史》第2页,岳麓书社1983年出版。 ③《中国纺织11稿》明代篇。科技出版社1963年版。 ④参见《郴县县志》和《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均有记载。 ⑤《中国古代纺织史》第40页、239页。 ⑥民国11年7月11日长沙《大公报》 ⑦参见民国24年《中国实业志·湖南省》(湖南织布工业一览) 。 ⑧参见民国18年《商业人员统计表》(湖南省各县商业统计表) 。 ⑨参见《中国实业志·湖南》第十三篇《桂阳县商业概况》。 ⑩参见《日用工业品商品学》53页~175页,黑龙江商学院编。 11参见《日用工业品商品学》53页~175页,黑龙江商学院编。 12参见《日用工业品商品学》53页-175页,黑龙江商学院编。 13参见《日用工业品商品学》53页~175页,黑龙江商学院编。 ①参见《当代中国商业》·百货业。 ②参见民国18年《商业人员统计表》(湖南省各县商业统计表) 。 ③参见民国18年《商业人员统计表》(湖南省各县商业统计表) 。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