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郴州文史(节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3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郴州文史(节录)
分类号: K29
页数: 6
页码: 282-28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1985年至1987年本志书收集资料时,收集了大量古文史资料,上溯秦汉,下至明清。内容丰富,非常珍贵。它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古城郴州福地文化的源泉,对商业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商场文化、商业广告文化、商业职业道德文化、饮食文化、服务文化……都吸吮着古文明的精髓与养分,深深地蕴含福地文化的重要元素,令社会公众尤为关注。在这种大众文化的推动下,郴州商业文明必将继续绽放异彩的光芒。
关键词: 郴州 地方 历史

内容

1985年至1987年本志书收集资料时,收集了大量古文史资料,上溯秦汉,下至明清。内容丰富,非常珍贵。它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古城郴州福地文化的源泉,对商业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商场文化、商业广告文化、商业职业道德文化、饮食文化、服务文化……都吸吮着古文明的精髓与养分,深深地蕴含福地文化的重要元素,令社会公众尤为关注。在这种大众文化的推动下,郴州商业文明必将继续绽放异彩的光芒。
  (一)古城郴州九街十八巷据清代《郴州总志》记载:古城郴州有15条大街。城内2条,城外13条。城内一条因在知州府门前横过,故称“前街”。另一条叫“正街”,直达南街,两街成十字交叉,并有3条小巷穿插其中。城外13条,分别称古渡街,丁字街、南大街、东塔街、西塔街、下星街、谢家井街、法宝寺街、北上街、河街、半边街、正一街、后街。13街连结城内和城郊各处,其间又有小巷12条,分别组成商业区和居民区。
  “12巷”,分别为张家巷、田家巷、天官坊巷、社仓巷、陈家巷、it溪巷、邓家巷、姬家巷、罗家巷、水圳巷、三公巷、仙桥巷。
  时代进化,朝代更替,街道也发生了变化。据清代《郴县县志》和清光绪33年《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地理篇记载:昔日的15街12巷,改称为“九街十八巷”。
  “九街”即前街、后街、河街、正一街、东塔街、南大街、西正街、北正街、板子街。“十八巷”即张家巷、田家巷、天官坊巷、社仓巷、陈家巷、濂溪巷、邓家巷,姬家巷、罗家巷、水圳巷、仙桥巷、三公巷、五通庙巷、桔井巷、马家巷、鸭子塘巷、和平巷、自建巷。
  街道是商业铺面云集的地方,巷道则是居民聚居区。
  (二)历代文人钟情古城郴州
  在郴州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唐宋以来,许多有名的诗文家、词曲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来过郴州。他们既是文人,又是当时的朝庭命官。郴州,曾经是历史上群贤荟萃的地方。这些文人,为郴州创作了大批千古不朽、百世留芳的著名诗章。诗章中描绘了郴州秀丽山川水色,也记述了这里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郴州历史增添了艳丽光彩的一页。对这些伟大的历史文人,史籍上有过许多的文字记载,但很不完整和系统,且系文言文,难以阅读。笔者现通俗记录几位著名代表人物来郴州的过程。展示他们关注郴州,钟情郴州的情景。让这些伟人在郴州人民心中永驻长存,以他们崇高思想和宝贵精神激励人们,续写郴州新篇章。
  杜甫 杜甫字子美,一生诗才盖世,唐朝伟大诗人之一,与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齐名,均为万世所景仰。杜甫人生坎坷,生活辗转流离失所。其时,大旱饥荒,他举家迁移于荒山寒峡之间;兵荒马乱,他被迫扁舟荷叶,长期漂泊在汉水湖湘之上。
  南方有个郴州,杜甫的舅舅崔伟曾经在郴州做官(代理郴州刺史)。少年杜甫为欢送舅舅来郴做官,曾写过一首《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的诗。诗中说:“郴州颇凉冷,桔井尚凄清”。成年后,成为伟大古典诗歌作家,他又在五绝诗《秋日夔府咏怀》中写道:“炉峰生转盼,桔井尚高寒”。然而,“凉冷”和“凄清”,杜甫始终钟情郴州这个好地方。
  大历四年(769),杜甫年事已高,满头白发,衰病缠身,仍依然决心南下来郴州。途经湖南长沙,适逢潭州(今长沙)兵马臧蚧据地作乱,诗人不敢久留,迅即继续南下,以避兵乱。到达耒阳时,遇大雨,山洪爆发,杜甫被陷入一片茫茫洪水之中。耒阳县令聂令得知相救。正欲“方行郴岸静”的时候,杜甫饥寒交迫,年老病衰,不幸病逝在船上,再也无法到达郴州,以了却终生夙愿。“紫菊馨香复楚醪,莫君江畔雨潇骚”,十分悲惨。杜甫死后,葬于来阳。后人建“杜陵书院”以资纪念。有诗为证“莫道来阳无好井,杜陵桥上一枝梅”。
  韩愈 韩愈,字退之。自幼父母双亡。唐朝伟大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以绮丽靡华的文学作品,演绎了唐代文学辉煌灿烂的篇章。
  大历十二年(777),韩愈随兄嫂从长安南迁,过长江,渡洞庭,第一次经过郴州到韶州(今韶关)。后来,兄长逝世,少年韩愈随嫂北返,第二次经过郴州回到故乡去。韩愈北归后,经过刻苦磨砺,成为一个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并当上了朝庭的监察御史。但因长安大旱,百姓“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寒馁道涂,毙暗沟壑”。韩愈面对残酷的现实,大胆向皇帝上了一个《论天旱人饥状》的奏表,触犯京兆尹实(当朝大宦官),韩愈被贬到连州(今广东)阳山当县令。因此,贞元二十年(804),前往阳山赴任,第三次经过郴州。次年,韩愈得到宽赦。阳山与临武县毗邻,韩愈待命北上之时,遂与临武县令张暑同游郴州,这是第四次来到郴州。此次韩愈滞留郴州三个月之久。郴州刺史李伯康久慕韩愈大名,以上宾相待,特邀韩愈乘船夜游北湖,行叉鱼之乐。“航北湖之空月”,观赏了新奇有趣的北湖水月景观,情趣横生,诗兴大作,挥笔写下一首长达三十六行五言“又鱼诗”。“叉鱼春旱间,此兴在中霄”。李伯康拔款在湖中小岛修建“叉湖亭”。这就是北湖“叉鱼亭”的来历。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李纯举行盛大迎佛骨仪式。这时,已北返担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见此浩大的糜费,写了一篇《论佛骨表》的著名文章,又一次激怒皇帝,韩愈再次被贬到潮州(今广东)做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眨潮州路八千”。韩愈第五次途经郴州赴任。韩愈在郴骑着马到郊外缓缓而行,寻觅以往的足迹,回想自己“朝为青云士,慕作白首囚”的身世,不幸从马背滑了下来,跌倒在地。路人认出他就是当年曾在北湖叉鱼赋诗的韩文公,为民请命的好御史,于是扶他上马。后人就把此地取名“走马岭”(现名马头岭)。“文公走马”的故事由此世代留传。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顺宗年间人士,优秀杰出的散文文学家。曾任京兆府兰田县令。唐永贞元年(805),参与政治改革,整顿民生,由于朝庭腐朽势力镇压,很快宣告流产,被贬邵州(今邵阳),赴任途中改贬永州(今零陵)。唐元和十年(815),再迁柳州。柳、永、郴三州均处五岭山下,山水交融,柳宗元游览、奔走于三州之间。多次来到郴州,观览山光水色,体察民间疾苦,以诗人伟大胸怀写下了许多游览感慨诗文。在郴州万寿山,以该山名产灵寿木为题,写了《植灵木》一诗,“游鳞出陷浦,泪鹤绕仙岭,风起三湘浪,云生万里阴”。记述了郴州的神话、传说和典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郴州秀丽景色。柳宗元在放逐期问,能正视现实,大胆尖刻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著名寓言。其中《童区寄传》,就是写郴州牧童区寄智杀人贩、英勇救人的故事。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极为欣赏此文,作诗赞曰:“此可名区寄,追配郴之荛,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千百年之后,此文仍选为中学《语文》课教材。柳宗元博大精深的学识,其思想含蕴和艺术价值,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坛宝库。
  刘禹锡 刘禹锡,字兆府,与柳宗元同时科举中试,成为进士。任职京兆府渭南主簿(今陕西渭南县)。又同期参与政治改革,刘禹锡被贬连州,楚水巴山之间,担任司马。永贞九年(814),柳、刘二人接到召回京师的诏书,同回京城西安。新上台的宪宗皇帝和那班宦官、旧臣,对柳、刘二人夙恨未消,不料祸事又起。刘禹锡有感长安赏花的习俗,写下一首七绝“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庭以“语涉讥刺”为由,大加训斥,这样又将他们贬到更远的地方。柳宗元回到五岭之下更荒远的柳州,刘禹锡则回到了他第一次被贬黜的连州。两人一同踏上艰难旅程,经过郴州,于是又有了刘禹锡到郴州的故事。
  刘禹锡到郴州后,由于路途劳累,又处热暑,染上瘴疾。这不幸的遭遇,使他生出多少怅怨,不禁写下《度桂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字,知余歌者劳。”诗人怀着这样的心情离开了短暂停留的郴州。
  刘禹锡在郴州时间虽很短促,但对郴州产生了深厚感情。到连州之后,还多次赋诗,谈到郴州。元和十一年(816)兵部侍郎杨于陵被贬来郴州任刺史时,刘禹锡曾写了一首《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的诗,以示安慰。后来他又写了《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和《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二诗,诗中都提及郴州的神话和掌故。其中“城头鹤立处,驿树夙栖来”,记述少年苏耽化成仙鹤,曾立于城东北隅楼上,州北某驿站常有威凰降于庭院中梧桐树上的典故。“看花桂阳岭,移根近仙井”,则指的是苏耽去后,其宅内井水成为仙水,能治百病的传说。
  秦观 字少游。北宋诗人代表“苏门四学士”之一。因遭受朝庭迫害打击,于北宋绍圣四年,被流放到郴州。他满怀愁愤,一腔凄苦,寄居今苏仙岭下的桃花居。在这里写下了有名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诗,素号“三绝”,刻于“三绝碑”上,留传至今,受人景仰。
  周敦颐 号濂溪,宋代著名理学家。曾三次在郴州做官。宋景m年间(1034-1048),他任郴县县令: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任郴州知军。周敦颐一生喜爱莲花,自奉廉洁。在郴州做官期间,他经常到城南一带莲池观赏莲花,情景交融,十分自得。因此,写了一篇著名的《爱莲花》,称莲是“花之君子”,具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文中刻画了池塘中荷莲亭亭植立的姿态,也阐述了他“处浊世而不同流,守节而不贰志”的为人哲理。《爱莲说》留传至今,建造一座“爱莲湖”。
  后人对周敦颐评价很高,“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霁月。”他在郴州任职期间,办学校,兴教化。为了纪念这这位伟大的理学家、思想家,有作为的州官。后来,在郴州城内濂溪巷建了一座书院,名为“濂溪书院”。
  阮阅 北宋诗人,曾在郴州做过州官。阮阅好吟“七绝”。任职期问,几乎走遍了郴州的名山秀川,每每为险峻奇削的峰岩,清泻碧澄的江川而陶醉。因此,他给郴州留下《郴江百咏》诗集一部,全面反映了古城郴州风貌。
  王船山 王船山,明万历年间,衡阳人。本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清顺治二年(1645)到十二年,曾经三次到郴州。
  由于明朝政权腐败无能,清兵入侵,王船山全家逃散,父叔双亡。他怀着家仇国恨,长期飘泊在湘、粤、桂三省之间,大声疾呼挽救明朝,坚持抗清。就在这种背景下来到郴州,在这里留下了奋斗不止、百折不挠的反清足迹。
  王船山避兵第一次到郴州,先后在耒阳、永兴、兴宁(今资兴)等地停留了三个多月时间。其时,王船山37岁,已经是一个学识渊博,很有名望的大学者了。他优国优民,思念亲人,饱受愁苦。在兴宁一连写了五绝诗四首。“伤心难自遣,开卷是春王。”“南岳经声苦,东林眉宇日频” 王船山第三次到郴州,停留时间最长。在这里倾注于他的学术研究。就是在这茫茫的湘南山林里,就是在这幽雅古朴的地方,他不但散播反清的种子,还“穷天地万物之源,极物理人事之变”,写出了《周易外传》、《老子衍》这两部重要哲学著作。这两部论著奠定了他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体系的基础。
  王船山,一生著述极为丰富,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文学都有研究,尤精于史学、经学、哲学。遗留下来的著作100多种,400多卷,近700万字。其中《周易外传》和《老子衍》这两部著名哲学著作就是在郴州时写出的。公元1656年,王船山离开郴州,曾在今常宁县小住一段时间。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终年74岁。
  (三)郴阳八景
  四面青山列翠屏,草色花香尽是春。“郴山奇变,其水清泻”①。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许多文人墨客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无不备加赞美,以诗文描述了古城郴州“八景”。元代,郴州曾名“郴阳”,故称“郴阳八景”。
  据明代《万历郴州志》记载:这八景就是苏岭云松、北湖水月、南塔夕照、东山一览、鱼绛飞雷、相山瀑布、圆泉香雪、龙泉烟雾。
  苏岭云松
  古城郴州东北角的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属于骑田岭山系余脉,海拔526米。自古以来就是古雅秀美的风景名胜地。山势峻拔,古木参天。在云蒸雾绕的峰顶,有一片傍岩依石的古松,挺拔奇秀,枝柯一致向西南方向展开,宛若一群苍劲虬龙在擎云腾雾般的山峰中直泻而下,蔚为壮观,故称“苏岭云松”。
  这里有一个美丽神话故事。郴州东门外鸭子塘(今市一中内),一位美丽村姑在郴江河边洗衣,手被一根红丝线缠住,回家后怀孕,产下一子。姑娘又羞又怕,将婴儿藏于牛脾山下的桃花洞中。七天后,姑娘看见一只白鹤,张开雪白的翅膀温暖婴儿,一头白鹿以甜美的乳汁喂养孩子。几年后,孩子长大,取名“苏耽”,替人放牛,上山采药。一天,忽然祥云铺道,仙乐沓沓,一只仙鹤落在身旁,苏耽跨上鹤背,升天而去。在升天的地方,迄今还留下“升仙石”、“跨鹤台”痕迹。后人将牛脾山更名“苏仙岭”,桃花洞改名为“白鹿洞”。这就是千古不朽的“苏仙故事”的由来。
  古往今来,苏仙岭的景色风物引人无比向往。文人名士以苏仙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唐、宋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在他们的诗文中描述了“苏仙岭”和“桔井”等景观。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详细记述了“苏仙'’的故事。还有白鹿洞的“三绝碑”。“三绝”就是北宋词作家秦观(字少游、号淮海)的“词”②,大文学家苏轼(号东坡)的“跋”,大书法家米芾(字元章)的“字”。南宋,郴州知军邹恭仰慕“三绝”的精湛艺术价值,遂摹刻“三绝碑”竖立于白鹿洞旁,并写下“淮海词,东坡跋,元章笔,素号三绝”的纪念文字,永世传颂,供人千秋万代欣尝。
  这些奇特的景色和美妙的神话传说,使苏仙岭宛如仙境,青松翠柏,溪水碧绿,仙鹤起舞,白鹿挺立,仙女沐浴,脍炙人口的诗作,引入人胜,如人仙境。而成为现代旅游城市首屈一指的旅游名胜景点,中外人士慕名而来。
  北湖水月
  北湖位于郴州城东北,原有水面约180亩。湖水清平如镜,湖畔垂柳成行。《万历郴州志》称:北湖水源出自湖中龙窟,渊深莫测,湖底有100多个泉眼,泉涌四季不枯,沉积为一浩大的水面,最初称“百湖”。
  北湖泉水冬暖夏凉,适宜鱼类繁殖生长。每逢初春时节,人们扎木排,点松火,下湖又鱼。“独燃明似昼,叉落浪翻银”①。这就是北湖叉鱼的历史故事。
  北湖人夜,皎洁的明月悬挂天幕,微风吹来,湖中涟波起伏,抖动满湖星斗,寂静的山林村野灯光闪烁。星月灯火倒映湖中,光妖媚人。故称“北湖水月'’。
  唐朝时间,伟大文人韩愈来到郴州,郴州刺史李伯康邀韩愈泛舟夜游北湖,叉鱼为乐。韩愈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叉鱼诗”。李伯康在湖中小岛建立一座纪念亭,取名“叉鱼亭”,以示对韩愈的永远怀念。
  南塔夕照
  位于城南文明山,又称“南塔岭”。岭上有一座古塔高矗,这就是著名的“郴州南塔”。
  北宋诗人金承务诗云:“孤城四望万山中,浓秀龙传文笔锋。千古黄金光布地,七层白塔影凌空。”明代诗人罗云通诗云:“钟悬宝塔影玲珑,天际一声万籁空。清韵飞来红树外,佘音半绕白云中。惊醒鹤梦三更月,送得南船十里风。占得高峰闻自远,振聋启聩悟无功”。每逢夕阳西斜,余辉映照,塔身色彩斑斓。晚风徐徐,钟声悠悠回扬。塔身高矗云天,俯瞰山下郴城景色,顿生诗情画意。这就是故人对“南塔夕照”的真实写照。
  东山一览
  东山又名“东塔岭”。一峰突出,巍峨峻峭,古柏苍松萦绕期间。登上峰顶,可揽一州之胜。西南有南塔遥遥相望;正西,北湖水波谵谵:往北,苏岭仙云飘渺。俯瞰城内,街衢巷道纵横,青墙瓦舍栉次鳞比,车马行人历历在目,真是“千家楼阁双眸底,万里峰峦一线间”。所以,这里被称为“东山一览”。
  自古以来,东塔不仅是登高览胜之处,还是修身养性、攻读诗书的极佳境地。东山古迹“刘相读书堂”,就是唐代宰相刘瞻曾经发奋读书、求取功名的地方。“刘相读书堂”名闻天下。为追思故人,汲取教益,宋代郴州知府刘彭老咏诗赞曰:“湖光渺渺浸朝霞,十里中存旧相家”。元代诗人王都中也颂曰:“岩花识面远迎笑,野鸟忘饥近不飞,相国书堂今寂寂,山僧法座久巍巍”。为纪念刘宰相,清乾隆三十五年,满族人都世喜摄理郴州知府时,在这里办了一所书院,取名“东山书院”。
  鱼绛飞雷
  鱼绛山座落在城东30里,山头四峰对峙,如刀削般陡然峭立。上有飞流倾泻,下有水池数处。飞流之中有一方正巨石,激流澎湃,撞击巨石,激起银白水花,发出雷鸣般巨响,故称“鱼绛飞雷”。
  北宋秦少游曾到此一游,赞叹这里山峰造化,宛若鬼斧神功;出谷洪涛,有如狼嗥虎啸。并留言“其形胜大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古人更有诗曰:“渺茫远自云根出,喧吼深疑天上来,风雷放走檐前石,虎豹晨嗥屋后山。” 鱼绛山下有一座“柳毅祠”。唐代仪凤年间,书生柳毅北上赶考,途经郴州,遇上龙女,龙女系洞庭君(龙王)的女儿。龙女拜托柳毅带信给其父,盼望父亲前来搭救。龙王看到女儿的信,立即发兵搭救。顿时,天昏地暗,雷雨大作,龙女跨龙而去。龙王为感谢柳毅带信相助,遂将女儿许配柳毅为妻。并封柳毅为鱼绛侯。婚后,他们就在鱼绛山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民间神话故事“柳毅传书”的由来。
  相山瀑布
  相山,又名黄相山,即今王仙岭。这里群峰高耸,直指云天,逶迤相从。两座山峰之间,一条瀑布从两百多米高的岩壁上飞泻而下,落在山谷水池中。“飞流洒落,声如雷震”。仰望瀑布,十分壮观。阵阵山风夹带水雾飞扬,阳光从数十米高的岩顶射出,呈现出万道彩虹。宋代画家王茂坎曾画一幅“郴州白水奇清图”,精细人微地描绘了相山瀑布景色。当朝参政高斯一见,甚是欣尝,便在画上题诗一首。“灵区有异产,化国无潜珍。坡公论人物,我则论奇清。壮哉此白水,谁其深青冥。”
  圆泉香雪
  圆泉在城南15里的会胜寺侧。泉水自石壁一圆孔汩汩而出,汇为圆潭。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述,郴州圆泉“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暖处则水白且浊。”唐代,被誉为“茶神”的陆羽,曾以煎茶品评天下水质,认为郴州圆泉之水当列为“天下第十八泉”。唐朝人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将“郴”字误为“柳”字,将“郴州圆泉”误为“柳州圆泉”。至北宋政和年间,诗人阮阅来郴州做官,实地勘查,亲口品评,写诗一首。“清冽渊渊一窦圆,每来携茗试亲煎,又新水鉴全然误,第作人间十八泉”,才纠正了张又新将“郴”字写为“柳”字的错误。至南宋,郴州知军万俟侣手书“天下第十八泉”摹刻于圆泉石壁之上。由于圆泉水味醇香,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极清凉,似白雪香味溢出。故称“圆泉香雪”。古往今来,许多人曾不辞辛劳,慕名而来,以求得一饮为快事。“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沏骨颂襟开”,卓绝的古文家刘禹锡作此诗以佐证。
  龙泉烟雾
  “一泓寒水碧冷冷,四面青山列翠屏。龙乐深潜鱼自乐,挠塘风送稻花馨”。这是元代诗人,郴州路总管王都中吟颂郴州龙泉的一首诗。龙泉处于城南,又称南湖。泉水从一岩隙中涌出,碧青甘甜,汇成湖塘,深不见底。湖岸多垂柳,东边有山川水溪流过。四周田畴房舍,阡陌交错,炊烟袅袅,菜花馨香,荷花绿叶。一派山村田园风光。若逢春雨秋雾,四野弥漫,龙泉山影忽隐忽现,好似烟雾缭绕,故称“龙泉烟雾”。
  (本章诸篇均摘自北京、南京、长沙历史档案馆馆藏文献资料。)

附注

①韩愈诗句。 ②“三绝碑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