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3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商业教育
分类号: F722.1
页数: 3
页码: 227-229
摘要: 本段介绍了晚清时期的私营商业教育,为世传、师徒传授。民国时期,商会创办商业学校,但学徒制仍作为传统学习经商之道保留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商业学校教育,并大力开展在职培训教育。
关键词: 郴州 商业教育 经济

内容

晚清时期的私营商业教育,为世传、师徒传授。民国时期,商会创办商业学校,但学徒制仍作为传统学习经商之道保留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商业学校教育,并大力开展在职培训教育。
  一、学徒制
  学徒制 是商业发展过程中学习经商的传统方法。在国营商业未建立以前,学做生意者,大都与店主沾亲带故,或有宗族、乡土关系,也有商人子弟互为学徒。贫苦子弟投师学生意,则需求人托保,缴纳保证金,方可拜师学徒。学徒在学习期间,既无工资,也无福利待遇可言,历尽艰辛,备受磨练,一般为三年学成,三年帮师。不许中途退师,期限未满,不准借故自行经商,清规戒律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旧学徒制进行根本性改变。1950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学徒的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暂行规定》,同年5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颁发实施细则。1962年12月,商业部具体颁发《关于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建立学徒、练习生制度的若干规定(草案)》。区内国营商业企业开始招收学徒和练习生。招收工作纳人统一的劳动工资计划之内,分批核定名额,协同当地劳动部门,由各县、市商业局(公司)结合安置社会青年就业,统一招收,分配所属各单位,按商业部规定学习期限进行学习,并享受学习待遇,期满经考核转为商业正式职工。从1958年至1969年,全区共招收商业职工4286名,主要是售货员、保管员、采购员、服务员、烹饪员、理发员、摄影员等工种。这一时期招收的这批人员,迄今大部分成为现有基层商业(服务)单位的骨干力量。1970年以后,劳动部门安置社会青年就业,商业部门吸收了一大批待业青年就业。1981年实行企业内部干部、职工退休顶职补员政策,一批职工子弟成为商业学徒。例如1988年即有退休、离休、死亡后顶职人员250人。1984年实行合同制度,至1988年止,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单位有合同制工人1380人,改变经营形式为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商业基层单位有合同制工人625人。
  二、学校教育
  晚清时,区内设有商业学校。民国19年(1930),汝城、桂东、嘉禾等县商会开办了商业学校,或商业会计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商业发展,各地开办了一批商业学校,培养商业人才。但因师资缺乏,校舍困难,教学质量差,1960年前后相继停办。经过“文化大革命”,商业专业技术力量削弱,人才缺乏,全赖国家和省级培养,已不能满足需求。为有计划地加速商业人才培养,1974年省计委、省教委批准开办郴州商业学校,1981年与地区财贸干校合并,改名郴州经济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恢复为郴州商业学校。招收中专学生,统一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学制分二年至三年,设置计划统计、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物价和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参加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统一分配。在校学生1978年不足300人,1982年409人,1983年551人,1988年增加到1060人。1974年至1988年累计毕业生1935人,主要分配郴州、衡阳、岳阳、株州等地商业部门。1988年该校共有教职员工160人,其中高级讲师9人,中级讲师29人。
  三、在职教育
  在职教育 主要是对商业企业在职干部和职工的培养教育,通过短期业余培训,达到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的目的。地、县、市商业局均设置职工教育科(股),后与人事机构合并,或配置职工教育专干。永兴、安仁、桂阳、宜章、资兴等县还曾一度成立商业学校,担负职工业余教育和培训。在职教育,分为干部培训与职工教育两部分。
  干部培训 以行政和各级商业领导干部与中、青年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一是采取轮训制。轮训的主要课程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商业计划、财会、物价、储运、劳动人事等五个专业内容。1985年以来,重点选送到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接受正规学习培训的有30人,送其他大专院校学习的162人,送中专学习的124人。二是举办短期管理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到1988年先后举办31期,培训765人。三是发动干部自学成才,参加电大、函大、党校学习,电大毕业生45人,函大毕业生20人,各级党校理论进修生60余人。通过参加成人自学考试,达到大专程度15人,中专程度25人。并有各级专业公司领导参加省、地经理(厂长)统考,达到合格人数82人。随着干部在职教育的开展,使商业干部政治、文化、业务素质有了提高。
  职工教育 形式多样,分为业余文化教育与业务操作技术训练。20世纪60年代起至70年代,从扫盲教育开始,逐步扩办高小、初中、高中文化补习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1981年开始,又进行“双补”教育,即补习文化,补习业务技术知识。已达到高小文化的职工补习初中课程,已达到初中程度的职工补习高中课程。业务技术达不到“应知、应会”测试标准者,补授业务技术知识。据不完全统计:1919名进行初中文化补课者有1806入达到初中水平,1328名高中文化补课者有689人达到高中水平。组织业务技术培训169期,受训人员2823人。“双补”成绩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其学历和技术等级、由单位记人职工档案,作为转正、晋升、评薪、提拔的重要依据。80年代起,技术操作教育采取岗位练兵,举办业务技术表演赛,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对突出的业务技术能手授予技术职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技术表演赛根据各行各业各工种不同业务性质进行。营业员有商品折叠、捆扎、售货、心算、收款、找补等技巧,鉴别具体商品的产地、质量、性能、用途、价格等测试。厨师有红案、白案的理论考试与操作表演,肉食品行业有收购、宰杀、开剥猪皮、加工卤腊味和防疫等方面业务知识与技巧。历年来,全区共举办技术表演赛近百次,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业务技术能手,为评定技术职称打下了基础,推动业务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均收到良好效果。
  商业教育,坚持政治、文化、业务三结合原则,使商业干部职工队伍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