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6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国营商业
分类号: F717.1
页数: 24
页码: 135-158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国营商业是公有制企业。郴州国营商业,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经过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培养几代商业专业人才,置办店铺门面、仓库、职工宿舍以及大片土地等有形资产,从1949年11月成立之日起,到批发退出时止共4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共上缴国家财政12.5亿元税款和利润。
关键词: 郴州 国营商业 经济

内容

国营商业是公有制企业。郴州国营商业,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经过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培养几代商业专业人才,置办店铺门面、仓库、职工宿舍以及大片土地等有形资产,从1949年11月成立之日起,到批发退出时止共4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共上缴国家财政12.5亿元税款和利润。这些无形和有形资产,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长期身背人员过多包袱、政策性商品亏损、不良商品损失以及流动资金贷款增加等沉重负担,经营日益步履艰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广大商业职工,忍辱负重,发挥国营商业资源固有优势,把国有资产经营好,管理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增效,为社会发展和商业稳定作出了努力。
  集体商业属于半公有制商业,有国营商业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国营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在改革中,全部合并到国营商业相关专业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消失。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商业,由供销商业专志另行记述。
  第一节 国营商业体制改革
  1989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国营商业体制改革全过程中,先后实施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目标管理、租赁经营、国有民营、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形式。
  改革开放中,国营商业部门进一步实施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少环节(简称“三多一少”)的新型商品流通体制,全面放宽购销政策,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
  工业品经营取消计划收购或统一收购。商业批发取消“固定经济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调拨扣率(简称“三固定”)的封闭型经营模式,允许商业经营单位向外进货,直接与生产厂家挂钩,建立供销关系,实行商商联营,工商联营,城乡自由流通。商品零售环节,向消费者敞开商品供应。
  农副产品商品流通体制,粮食、生猪、鲜鱼、食用植物油等主要商品购销政策调整后,城乡集贸市场交易十分活跃。蔬菜放开经营,购买方便,丰富了城市居民“菜篮子”工程。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国营商业原有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管理方法受到巨大冲击。批发、零售企业都被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处在市场激烈竞争的风口浪尖上。旧的商业经营体制改革已成必然趋势。
  国营商业改革,经历了非常复杂和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在经营承包责任制中,采取联销联利计酬,改变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实行百元销售含量工资。或推行“四自一包”(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干上交)的大包干经营。商业主管部门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抓大放小,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经营积极性。
  改革与企业的生存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利益攸关。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销售萎缩,利润减少,亏损增加,就会出现阻力,产生新矛盾。因此,一个改革办法不行,采取多个办法。这种改革模式不好又采取新的改革模式。商业属于非垄断性行业,市场竞争自然十分激烈。2000年以后,国营商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日益处于被动地位,调整和压缩的态势非常明显,“国退民进”的布局逐渐形成。
  2001年逐渐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国营商业产权归属,明确产权利益责任,清理产权所有和处置债权债务,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不被流失。同时,妥善安置人员,进行分流,置换角色,解除原有国营企业职工身份,买断工龄,发放生活费,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至2006年,基本完成这一巨大改革,维护了社会安定,全面地激活商业市场,促进了商品生产发展,市场商品物资大为丰富,商品价格更趋稳定,购买更加方便。改革成果逐渐被认可。广大人民群众从商业改革中获得了实惠。老百姓日常生活物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一、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9年,地直商业企业继续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具体做法是:商业主管部门主持,各企业与商业局、财政局签订经营承包责任合同书。合同内容,包括商品销售额和实现利润额两项经济考核指标,上交行政管理费。企业税后利润由企业与财政按比例分成。企业内部将各项经济指标分解落实到批发部、零售柜组和职工个人。企业内部公开招标,确定企业法人代表,择优确定经理人选,代表企业进行承包,并交纳一定风险抵押金,作为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周转。承包期内未能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其中利润指标未达80%者,以承包人风险抵押金和家庭财产补偿。承包期满,累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者,在企业留利中对法人代表增发三个月平均奖金。
  这一办法,调动了企业法人代表和职工的经营积极性,收到明显效果。据统计:地直9个商业企业第一轮承包期,从1988年至1990年,三年承包期内累计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51993.7万元,年均50664.6万元,比较前三年(1985~1987)商品销售总额145996.9万元,年均48655.8万元,增加4.12%。实现利润总额2576.1万元,年均858.6万元,增加9.37%。上交国家利润1924.2万元,年均609.5万元,增加5.23%。
  各县、市商业企业也同时推行商业经营承包责任制。
  1991年,地直商业企业签订第二期承包合同。与第一期合同比较,由商品销售和实现利润两项经济指标单项考核,改为多项经济指标复合考核办法,增加了流动资金周转率和库存商品适销率两个新指标。除法人代表交纳不同数额风险抵押金外,企业副经理、中层干部和一般职工都要交纳不同数额的风险抵押金,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承担承包风险。企业内部推行百元销售含量工资制,毛利、利润与工资挂钩等计酬方法。
  1993年,实行大包干经营承包,测定基数,全额包干,逐年递增,确保上交。按承包费30%的数额作为企业风险抵押金,加大了风险保障系数。全面推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管理,调动大包干后的经营积极性。
  1994~1996年,进一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步子加快,力度加大。继续简政放权,抓大放小,搞活大中型企业。全区148家独立核算国营商业企业,有92家大中型企业落实和完善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其中88家继续推行工效挂钩分配制度。全部小型商业企业放开经营。
  1997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竣,亚洲地区出现金融风暴危机。区内农村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涝特大自然灾害,损失惨重。社会购买力下降,市场疲软,需求严重不足,商业市场出现买方市场,社会商业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国营商业体制改革遇到了新的困难和矛盾。长期经营机制不活,资金短缺问题更显突出,开展购销业务难度进一步加大,商品销售下降,效益滑坡,亏损增加,加之历史包袱沉重,下岗职工日渐增多。这种经营承包责任制依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二、目标管理
  由于旧体制的不适应,各种利益格局得不到新的调整。因此,1998年市直9个商业企业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目标管理分为六个方面,采取百分制考核办法。1.领导班子建设10分;2.企业内部管理20分;3.经济指标50分;4.社会综合稳定10分;5.企业经营服务特色5分;6.计划生育工作5分。1999年在年终考评中增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内容。
  1998年除市直企业外,各县市商业部门推行目标管理的企业29个,柜组112个。1999年有32个企业,柜组193个。
  这一办法,未能打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铁饭碗”现象继续存在。各企业普遍连年亏损,但职工工资不能减少,奖金继续发放。国营商业改革的路子越走越窄,难以维继。
  三、租赁经营
  根据抓大放小精神,对“边(远)、小(型)、亏(损)、微(利)”的四小商业企业,采取固定资产折价或有偿租赁的形式,租给职工个人经营。1994年,全区有106家四小企业、286个门面网点租给了职工个人经营。1995年,有125家小型企业,885个门面网点租给了职工经营。分别占小型企业总数的70.1%,占门面网点总数的83%。
  具体办法是:对企业或小型门点,由职工个人直接向县、市商业主管部门租赁经营。合同规定:租赁者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令法规,坚持企业财会核算制度,按时足额上缴国家税金,确保交纳租赁费和工商管理等费用。同时,按最低组阁人数,保持职工大部分上岗就业。法人代表交纳一定数量风险抵押金。其特点是:交足国家的,剩下的都是企业自己的,改变以往实现利润全部上缴财政的做法。从而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这一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扩销、节支、增效的积极作用。大多数职工继续上岗,奖勤罚懒,拉开收入分配档次,保障基本收入,有利于稳定人心。但是,租赁者的短期行为时有出现,一方面是不适销的库存商品未能适时处理,应摊未摊的费用增加,企业难有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时时刻刻想减少用工,节约支出,下岗人员开始增加。三是,只奖不罚,奖金上不封顶,下浮仍有保底,依然未能彻底摆脱平均主义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得不到有效遏制,推行开来就更加困难了。
  四、国有民营
  1997年起,全市商业系统实行“国有民营”改革试点。商业主管部门对企业、门市网点提供经营场所和柜台,现有库存商品作铺底资金,资金不足由职工集资经营。全面推行“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额包干”“四自一包”的经营责任制。
  这一办法,资产仍为国家所有,产权明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各项经营指标量化落实到经营者头上,有利于扩大商品销售。但是,用工放开,分配放开,依然是一个难点。尤其是用工放开,要做到职工“能进能出”,难度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四放开”经营仍不能改变国营商业企业几十年来积重难返的固有经营体制。
  1999年,全市实行“国有民营”改革的国营商业企业69个,门店和柜组1428个,分别占企业总数的62.72%,占门市、柜组总数的55.8%。执行结果:大锅饭现象有所改观,但带来交叉经营,利益冲突,相互扯皮。市场变化,购销下降,收入减少,企业开支加大,又出现了拖欠职工养老金,管理人员工资发不出等新问题。
  五、产权制度改革
  2000年7月,市政府在桂阳县召开“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会议。会议主要精神是要求建立“产权明晰、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转流畅”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2001年起,全市国营商业系统全面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附;置换职工身份,解除职工对企业的依附。具体的改制形式是:资不抵债的企业向法院申请破产;资产债务相当或略有剩余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银行贷款已协商处理的企业,实行清算关闭。按照郴州市人民政府和各县、市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有关规定,破产企业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置换职工身份,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改制企业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确定国有、集体所有产权和各种股份,成立股份制合作企业。
  2000年,全市商业系统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3个,实行破产企业12个,实行股份合作制柜组6个,资产拍卖的柜组13个。
  2003年,继续全力推进国营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市、县两级人民法院的组织下,市直和各县市商业主管部门,依法成立清算小组,进行企业破产清算。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国有资产量化安置职工。原国营商业退出,职工转为企业股东,实现再就业。
  至2006年,各县、市国营商业企业改制清算进展较快。这些企业大部分已完成改制工作。市直国营商业企业(含一个食品加工企业)已有5个完成改制工作,清理了资产,还清债务,安置好了职工。
  第二节 国营商业企业
  1989年后,全市国营商业在改革开放中继续探索变革途径,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扩大经营范围,改建、新建商业门点,购销两旺,国营商业进入繁荣时期。但国营商业体制固有弊端没有改变。嗣后,开始产权制度改革,国营商业由商品经营向国有资产经营转变。
  1989年,全市国营商业独立核算单位143个,经营网点1158个,国营商业职工总人数12894人。1999年,独立核算单位170个,经营网点1170个,职工人数17131人。2000年,独立核算单位180个,经营网点2577个,职工人数18281人。到2000年,独立核算单位190个,经营网点2677个,职工人数18581人。2003年,全市国营商业职工总人数18926人,其中,离退休和下岗职工12498人,占总人数的66%,在职职工6428人,占34%。
  1989年,全市国营商业系统商品销售总额42122万元,比1988年的37695万元上升11.7%1990年为40352万元,比1989年增加7个百分点。1994年和1995年,均保持在5.7亿元左右。1996年后持续上升,当年为62109万元,1997年为64252万元,增长幅度均有5.2个百分点。1998年开始减少,当年为60563万元,1999年为60216万元。2000年,商品销售总额为48022万元,比1999年下降29.06%。2001年以后,国营商业企业全部实行买断经营(国有民营)或租赁经营。
  在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过程中,国营商业商品销售额所占比重逐渐减少。1989年占34.36%,1990年占29.36%,1991年占24.29%,1992年占23.08%,1993年占20.25%,1994年占12.66%。1995年占9.7%,,1996年占8.87%。到2000年降低到历史最低点,仅占4.7%。
  1993至1999年,从盘活资产人手,全市各级国营商业企业新建、改造商业网点240处,建筑面积197625平方米,投资总额28425万元。7年时间,全市国营商业固定资产总值比改革前7年,增加1.63倍。
  2000年至2005年,全市国营商业系统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同时,投入资金7372万元,新建商业网点37处,建筑面积41026平方米。投入资金873万元,改建网点97处,建筑面积21094平方米。网点建成后,出租场地面积60106平方米,年增加租金收入600余万元。
  一、市直国营商业企业
  原郴州地区商业局辖属7个直属企业(其中一个为食品加工企业,下同),多数企业经营商品批发业务,组织、供应全区11个县市和经济区域内宁远、兰山、新田等县的商品货源。1995年撤地建市,地区商业局转体改组,成立郴州市商业总公司。北湖商场和市五交化集团公司(含西街商场)归口市直管理。市直国营商业企业增加了2个单位,共计9个企业。总公司机关还开办实业公司、郴商大酒家,保留商业职工诊所和幼儿园等事业单位。
  1989年,6个市直商业批发企业购进商品总额15069万元,销售商品总额16899万元。分别比1988年上升21%和12%。1990年购进18130万元,销售16899万元。1991年购进14113万元,销售14324万元。这两年有所减少。1992年购进16742万元,销售16465万元。1993年购进22282万元,销售23089万元。1994年购进19004万元,销售22106万元。这三年商品购进总额和销售总额有所起伏。
  1995年,市直商业企业增加了商品零售业务。当年8个企业商品购进总额26456万元,商品销售总额28782万元。1996年又有增长,商品购进29708万元,商品销售31796万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3.5%和17.4%。
  1997年,市五交化集团公司下辖国营五一商场,因火车站广场扩建被拆除,导致该公司当年商品销售下降47.14%。市场变化迅速,北湖商场当年商品零售下降3.45%。其余6个批发企业购进23750万元,销售25204万元,仍有所上升。
  1998年针对市场变化情况,各企业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销售网点,开拓名优商品总经销、总代理,增加了商品供应量,当年购销均有回升。到1999年,购进比1998年上升16.2%,销售上升20.72%,形势又在好转。
  2000年名优商品生产厂家扩大自销,各企业购销急剧下降,当年购进总额8291.3万元,比1999年下降37.13%;销售总额9455.6万元,下降33.44%。商业批发企业面临退出和转向的状态。2001年起,先后启动改制工作,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由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型进行战略转移。
  郴州市纺织品总公司 郴州市纺织品总公司,原名郴州地区纺织品采购供应站,属于湖南省八大纺织品二级批发站之一,承担经济区域内各县市针棉纺织品的采购、批发任务。
  1989年,拥有固定资产230万元,经营场地及仓库面积9000余平方米,全站职工人数180人。主要经营纺织品和针棉织品。当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4996万元,商品批发供应总额4831万元,实现利税140余万元,是纺织品站经营史上的鼎盛时期。
  1989年继续实行承包责任制。企业内部公开招聘经理,职工代表投票,优胜者担任经理,代表企业与地区财政局、地区商业局签订承包合同。经理组合企业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职工竞争上岗。以合同形式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按照部门经济效益和岗位职责考核情况计发职工效益工资,充分调动经营积极性,建立了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适应市场需要投资改造经营门点,将老式仓库改建成商品批发大厅,在国庆北路和升平路设立四个批发部。在经营上降低批发起点,所有商品在货架上展示,由各进货单位采购员自由选购,开票后送货。突破了“开票发货”传统批发商品模式。零售商场(店)购进商品出现滞销可以退货。按批量作价,让利于零售商,勤进快销,提高资金周转使用效率。公司1988~1990年,人平劳动生产率、经营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处于湖南省纺织品行业先进水平。198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职工人平晋升一级工资。1990年被国家商业部评定为“经营管理先进企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在全国同行业进行推介。
  同时,积极支持郴州地方工业发展。1989年在郴州行署领导的组织下,向工商银行贷款1100万元,对郴州地区纺织厂开展补偿贸易,推动了纺织厂的扩建和技术改造。郴州床单厂、内衣厂、永兴毛巾厂等地方企业的产品也是企业经营的重点商品之一,在省、地商品供货会上设立专柜推销。郴州地方产品销售量占企业商品销售总额的30% 1991年~2004年,纺织品站购、销额在3000万元的基础上有升有降,继续处于发展阶段。为开拓经营,先后成立洗涤化妆品公司、百货鞋帽服装部、新星服装大楼和建筑装璜材料公司。在保持商品批发经营的同时发展零售业务。1993年商品购进3365万元,销售3013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95%和32.8%。1994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实现利税80万元,经营保持盈利。
  嗣后,国民经济发展,商品流通体制和人民生活消费习惯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厂家减少流通环节,直接向零售商供货。市场布匹需求逐步被服装需求取代。北湖市场、马家坪市场的个体户迅速兴起,冲击纺织品站的传统批发业务,企业面临退出和转向状态。1996年以后,企业商品经营开始萎缩。
  1997年经公司职代会讨论通过,实施“职工下岗分流、竞争上岗”,业务部门开展租赁经营,并由商品经营为主转移到资产经营的战略思路。1998年开始,先后集资400余万元,新建“银燕”和“国亚”两栋营业大楼,扩建升平路纺织品批发大楼,新增营业场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同时,在下湄桥仓库区新建仓储面积7000余平方米。公司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600万元。资产经营收入由120多万元增加到200余万元。实现了由商品经营到资产经营的战略转移。
  1998年与市工商银行达成“以物抵贷”的协议,将升平路门面,抵偿银行贷款本息922.3万元债务。到2005年,又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协商,职工集资185万元,达成回购此房产的协议。既甩掉银行债务,又使企业走出困难的境地。
  2005年公司职工总人数330人,比1989年增加150人。其中在职职工258人,离退休72人。在职职工实行竞争上岗。公司资产总额1500万元。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郴州百货采购供应站 郴州百货采购供应站,是1953年成立的国家二级批发商业企业,归口郴州地区商业局管辖。全站占地面积80.43亩,有两处大型仓库和经营场地面积56467.6平方米。有批发机构8个,商品零售网点2个。主营商品包括大小百货、洗涤化妆、针纺织品、鞋帽服饰、文体用品、家用电器、钟表首饰等2万余个品种。承担湘南经济区内14个县市百货商品的采购和批发供应业务,属于大中型商业企业。
  1989年全站商品购进总额3897万元,商品销售总额4727万元。1990年商品购进总额3018万元,商品销售总额3478万元。1991年购进4882万元,销售3793万元。这两年商品销售比1989年均有减少。
  为适应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建设里仓库区撤除几间仓库,成立批发大厅,展出全部商品样品,方便零售企业采购员和个体户看样选购,各个批发部集中在一起开票。1992年分设纺织品、文体用品、大百货、洗涤化妆四个分公司,并新成立家用电器分公司。各分公司走进大市场,增加购销网点。1994年后,陆续在市区北湖路建立针纺商品专卖店、文体用品专卖店,在解放路创办家电专卖店,在马家坪建立金鸡电池专卖店。这些专卖店增加营业场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安排职工80余人。全站商品销售总额逐年上升。1993年商品购进额5337万元,商品销售总额5824万元。1994年购进额5357万元,销售额5891万元。1995年购进额6222万元,销售额6600万元。1996年购进额6360万元,销售额6212万元。1997年进一步上升,当年购进额8645万元,销售额8114万元。1998年购进额8867万元,销售额8305万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全国各一、二级百货批发站购销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郴州百货站商品购进、销售双线接近9000万元,跃入全省百强企业。
  随着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各地一样,购销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郴州百货站,从1999年开始,购销下降,当年购进额6889万元,销售额6678万元,分别比1998年下降22.4%和24.5%a2000年购进额进一步降到2843万元,销售额降到3252万元。2001年购进额3361万元,销售额3097万元,分别降到历史最低点。
  1989年全站职工246人,1996年280人,到1999年达到364人,比1989年新增职工118人。2000年全站职工365人,其中离退休75人,下岗187人。当年资产总额为2076.8万元。
  郴州百货站,1989年至1991年,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产生法人代表,实行经理负责制,与主管局签订经营承包合同,采取集体承包经营模式。1993年开始,扩大各分公司购销自主权,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全年各项经营指标的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状。规范采购商品,防止进货混乱。推行两级(总公司、分公司)财务管理,按各分公司(或业务科)月平均销售额的比例核定进货量,统一审批承付货款。对具体品种进货限定销售期限,按季度、年度评定和实行奖惩,拉开职工工资分配档次,激励先进。
  嗣后,百货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经营管理继续有新的突破,同时在网点建设上加大投入,扩大商品零售业务,发展名牌商品区域总代理等方面均取得同步进展,实现利税创全省同行业同期先进水平。但由于市场急剧变化,批发商品卖不出去,压库商品变质过期,淘汰损失数量巨大,库存商品长期保持1500万元以上,负担银行贷款利息,至企业退出市场时,处理过期商品损失逾千万元。加之,人员过量增加,企业经营陷入困境。2001年起,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破产改制,安置职工,对建设里办公区和土地面积28亩,投资改造,组建新的商业企业。
  郴州市五交化公司 郴州市五交化公司,原名郴州地区五交化站,归口郴州地区商业局管辖,是国家五交化行业二级批发站之一,承担湘南经济区各县市五交化商品的采购、供应任务。
  1989年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经营场地及仓库面积17000余平方米。主要经营五金、交电、化工、家用电器、石油液化气及灶具等3000余种商品。1990年商品购进额2990万元,商品销售额3273万元。1991年购进额3746万元,销售额4232万元。1992年购进额4334万元,销售额4845万元。1993年购进额7334万元,销售额7186万元。1994年至1995年购销有起伏,到1996年由于扩大名优产品总经销,开拓经营品种,购进、销售“双过亿”,分别达到10579万元、10391万元。五交化站进入颠峰时期。
  1991年公司将1987年底成立的煤气站,注册成为郴州市液化气石油公司,占地面积20亩。固定资产有液化气储气罐220立方,长年储气量110立方;有运气槽车3辆。职工42人,送气工130人。在市区各主要街道分别设立供气门点1~2个,液化气用户5万余户,供气量占市区消费总量40%的市场份额。到2006年,液化气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同时,经营煤气灶具、钢瓶、热水器等配套用品。并投资80多万元,引进先进检测仪器,设立灶具、钢瓶、煤气质量检测站,保障用户安全使用液化气。成为市区规模最大,供气量充足,检测设备先进的液化气专业经营公司。为广大市民常年供应液化气,方便用户,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在此时期,全站积极推行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通过职代会,民主竞选产生法人代表,与主管局签订经营承包合同。转变经营方式,将原各业务经营科室改为具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部,极大地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效果明显。到1991年,商品销售总额即突破4000万元大关,实现利润98万元,全面超额完成主管局下达的任务。
  公司积极开拓经营,1990年公司投资130多万元,兴建升平路营业大楼,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商住两用,新增营业场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开拓家具、装潢材料、日化百货等1000多个品种,当年增加商品销售额200余万元,增加上缴利税20多万元。同时,积极扶植地方工业产品,收购立德粉、松香、氧化钾、锡焊丝等地方著名产品,1993年到1995年,累计收购2000余吨,对外销售金额1000余万元,增加利润50余万元。1996年,对主营的重点名优商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实行地区总代理、总经销,仅“容声”电冰箱一项,年销售2.5万台,销售金额6000余万元,占据湘南地区家电市场七成以上份额。当年全站购销实现“双过亿”,人均劳效38万元,全站注册资金由原来的400余万元,翻番增加到907万元。
  1997年将占地15亩的公司交电仓库拆除,与华夏房地产公司联合开发新世纪市场,新增营业场地面积1660平方米,仓库面积4220平方米,新增职工宿舍3240平方米。同时,开发桂门岭仓库,新增面积4000余平方米。由此使公司固定资产增加400余万元。
  公司兴旺发达,人员也迅速增加。1989年全站员工204人,1994年增加到272人,1996年290人。这种人员增加,是扩大业务的需要。1998年达到326人,1999年356人。进入人员高峰时期,公司人员包袱越背越重。嗣后,主营商品市场发生变化,公司经营萎缩,销售总额逐渐下降到1000万元左右,资金短缺,大量资金难以收回,应收未收账款达300多万元。原库存商品400余万元,因过时、变质、残次、淘汰,多次处理损失300余万元。加之人员过量增加,工资费用增多。1998年对各业务科(室)实行买断商品经营。下岗职工227人,靠出租仓库、营业门面,收取租金发放职工生活费。公司资产总额1500余万元。2004年3月开始破产还债,组织股份制企业。
  郴州市糖酒副食品总公司 郴州市糖酒副食品总公司,原名郴州地区副食品公司,归口郴州地区商业局管辖。国家糖酒副食商品的二级批发站,承担全区食糖、酒类等副食品的采购、供应任务,担负全区饮食、服务业行业管理工作。
  1989年,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00余万元,营业场地面积4000平方米,仓库面积6000平方米。职工人数121人。下设酒类分公司、糖业分公司、食品饮料分公司、饮食服务课。当年商品购进总额2899万元,商品销售总额2858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6.2%和7.2%。1990年购进2513万元,销售2904万元,销售又有所上升。
  其时,公司自有资金充足,1989年投资300万元,在国庆商场旧址兴建七层商住两用大楼,取名“天华大厦”。新增营业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是原国庆商场的六倍。安置职工60人。经营烟、酒、食品、百货、洗涤化妆、针纺织品,年营业额300余万元,实现利税40多万元,一度成为市民购物的首选场所。
  公司经营全国各大名酒,建立酒类商品集散的强大总代理网络,占领了全区名酒市场。到1993年,公司商品购进总额3218万元,商品销售总额3369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加51.6%和35.5%。嗣后,逐年增加。1994年商品购进3142万元,商品销售3896万元。1995年购进3239万元,商品销售3469万元。1996年购进3593万元,销售4036万元。达到了历史高峰。1994年以前,公司不仅基建资金自筹,无需贷款,自有资金还增加200万元,这是公司的发展时期。
  1993年,公司拆资90万元到广东惠州炒地皮。1994年投资490万元,在燕泉路兴建一座综合大楼,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商住两用,对一、二层1500余平方米的营业场地,投资200万元装修,组建家具商场。同年,又成立百纺公司,开设长沙副食批发部,两个项目占用资金100万元。
  1994年,公司与郴州中兴房地产公司联合开发院内土地,兴建楼高12层,功能齐全,集商务、办公、娱乐、居家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双方协商一、二、三层为公司所有,增加营业场地面积4300余平方米。
  1995年,公司又投资180万元开采出口花岗石。1996年公司白糖款被骗20余万元。至此,公司自有资金全部耗尽,还欠银行贷款1000余万元。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业务开展。1997年,职工集资270万元,用于天华商场装修和增加流动资金。1998年“以物抵贷”方式,处理原欠银行贷款,重新贷款365万元,维持公司当时的运行。
  食糖原是公司主营商品,承担国家食糖储备任务,俗称“蓄水池”。进入1991年,食糖经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司储备多达5705吨,积压资金1500余万元,月付银行利息10万余元。被迫削价销售,以每吨2550元的价格,后又降到2500元,比进价2630元/吨,每吨亏损130元,尚不包括运杂费。同年亏本销售食糖3000吨,仅此一项,公司即增亏39万余元。1997年退出食糖经营。
  酒类商品,1989年批发销售400万元,1990年403万元,1991年572万元,到1996年销售突破1956万元。成为郴州酒类商品的集散中心及全国名酒的郴州总代理商。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名酒”价格超越消费者承受能力,出现全国性积压。“二类名酒”又迅速崛起,五花八门的广告酒类商品冲击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国家名酒销售滑坡。郴州糖酒副食品公司独领市场风骚时代一去不复还。2000年停止酒类经营。
  饮食服务行业管理工作,是公司又一项重大职责。公司饮食服务课长期开展厨师、面点师、服务师、理发师、摄影师等职称评定,技能表演比赛,财会、统计报表正常报送,行业管理工作成绩突出。这个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改革开放后,个体饮食服务业遍地开花,国营饮食服务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纷纷遭受重创。
  2000年,公司尚有酒类分公司和天华商场两个经营部门。酒类市场发生剧烈变化,杂牌酒类冲击市场,国家名酒销势平平,酒类分公司销售受阻。城区众多超市兴起,天华商场买断商品经营,后又因竞争力不大放弃承包,场地租给泰阳证券公司和麦当劳快餐店等社会商业经营。公司年收人租金140多万元,由此走上资产经营道路。
  公司职工人数,1989年121人,其中退休19人。1993年162人,1995年275人,到2000年更猛增到323人,比1989年增加202人。
  2005年4月,公司资产总额1134.3万元,总负债额2943.3万元,负债率259.47%。郴州市糖酒副食公司,人员不合理增加,主营商品发生变化,多项决策失误,导致破产,还清债务后,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企业。
  郴州市食品总公司 郴州市食品总公司,原名郴州地区肉食水产公司,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归口郴州地区商业局管辖。负责全区肉食水产系统行业管理与业务指导,又从事肉食水产、家禽蛋品、兽医药品、饲料商品经营业务。
  1989年,公司固定资产总值110多万元,经营场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生猪仓库面积2000平方米。有职工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占50%,企业技术力量雄厚。在改革开放中,公司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下设机构有综合购销部、饲料兽药部、劳动服务公司和汽车运输队4个部门。汽车运输队有东风牌汽车10余辆,饲料经营部有一套饲料粉碎机械设备。公司对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内部银行,管理有序。其时,公司不仅没有亏损,到1990年,公司自有资金增加72万多元,还新购东风牌货车两辆和标志牌小车一辆,公司固定资产增加到200余万元。
  自1989年以来,随着生猪购销政策的重大变化,鲜肉市场进一步放开经营,公司更换领导班子,管理模式随之变化,不断开拓经营。下属机构除保留综合购销部、饲料兽药经营部、劳动服务公司外,汽车运输队改为汽车修理部,增设水果批发市场、百货采购批发站、华大公司、华立公司、广州黄埔生猪屠宰批发市场。
  公司商品销售额逐年上升。1992年749万元,1993年上升到1462万元,比1992年上升85.1%.1994年1943万元。1995年突破2000万元,达到巅峰,当年商品销售总额2280万元,比1994年上升17.4%。嗣后,公司流动资金周转不灵,银行贷款减少。公司领导班子再次更换、调整、撤销水果批发、华大、华立三个承包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和综合购销部,先后改为糖酒分公司、干鲜果品分公司,保留饲料兽药经营部、汽车修理厂,全部实行大包干经营。公司商品销售虽然有所减少,但形势依然较好。1996年商品销售1337万元,1997年1720万元,2000年又上升到2144万元,2001年1940万元。
  1996年3月,郴州火车站广场扩建,劳动路延伸工程建设,公司将原生猪调运站的8060平方米地产及门面、仓库拆除,与宏达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以地产对换房产,按4:6分成,公司获得新房面积7342.93平方,成立宏达市场,于1998年12月正式开业。此时,公司职工人数增加到186人,比1989年增加94人。到1999年,职工人数233人,又增加47人。其中离休3人,退休44人。
  公司主营商品变化后,对肉食水产系统的行业管理随之消失,自身经营也受阻。加之公司原拥有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权,郴州市人民政府收回,定点屠宰管理办公室移交市政府有关部门。此时公司人员又过量增加,长期亏损。到2000年累计亏损1473.5万元,负债率达到210.85%,终于被迫停止经营,实行改制。2005年3月11日,开始破产还债。通过资产清算,拍卖宏达市场,收人394万元,安置职工。郴州市食品总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由兴旺到衰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郴州市五交化集团公司 郴州市五交化集团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7月的原郴州市西街百货商场。西街商场职工人数218人,经营场地面积2200余平方米,以百货、五金、交电、日化、鞋帽、服饰为主营商品,是郴州地区第一家国营百货零售商业企业。经营品种齐全,长期享有盛誉。原商业部部长胡平亲笔题写店名,给予鼓励。
  1993年元月,郴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由西街商场兼并市五交化公司,组建郴州市五交化集团公司,职工人数增加到640人。集团公司下属经营门点和仓库,除西街商场外,还有5处,即郴州火车站商业繁华区的国营五一商场,经营场地面积2000平方米。西街文化用品商场,经营场地面积430余平方米。解放路交电大楼,营业场地面积560平方米。白鹿洞百货商店,营业场地面积300余平方米。下湄桥仓库面积1200余平方米。集团公司办公用房面积340平方米。总计场地面积703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30余万元。
  1995年撤地建市后,市五交化集团公司归口郴州市商业总公司管理,成为市直国营商业企业。当年,集团商品销售总额2690万元,比1994年2102.7万元增加27.95%.1996年3312.33万元,比1995年又上升28.8%。
  1997年4月,郴州火车站广场扩建,拆除国营五一商场。全场职工210人,失去经营场地。全部人员由市五交化集团统一安排。
  主要经营网点拆除后,经营遇到极大困难。1997年西街商场场地出租,开办玖玖超市。当年商品销售总额比1996年下降47.14%。嗣后,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集团商品销售额继续下降。人员过多,背上沉重的人员包袱。1994年除退休44人外,仍有571人。1995年596人,1996年607人,1997年621人,1998年627人,1999年618人,2000年620人,2001年618人,2002年617人,2003年599人,2004年596人。到2005年维持596人,其中退休248人。
  2003年开始产权制度改革,在改制中需要置换身份给予补偿的职工达到346人,人员太多,安置资金缺口大,面临诸多矛盾,是市直商业企业中最为困难的单位。
  郴州市北湖商场 郴州市北湖商场,是20世纪60年代郴州地区国营商业系统创办的大型百货商场,继西街百货商场后开办的第二个大型百货商场。原属郴县商业局管辖。郴县与县级郴州市分家后,归口郴州市商业局。1995年撤地建市后,归口郴州市商业总公司(原郴州地区商业局)管辖。
  北湖商场位于郴州市中心区北湖路1号。北湖路、文化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四条主要街道交汇的十字路口。这里是郴州市商业最繁华的黄金码头,地理位置优越,人流、车流集中,是市民购物、逛街的理想去处。
  北湖商场经营场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一楼经营服装、鞋帽、化妆洗涤、黄金首饰、钟表、糖果食品、酒类等大类商品。二楼经营布匹、丝绸、床上用品、文化用品、体育器材、家电等商品。随着业务的开拓,拆除二楼后墙壁,打通过道,新辟营业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扩大经营品种。接着,又在大楼左侧平房,开设鞋类专卖部,面积300余平方米。
  北湖商场经营理念,以服务市民为宗旨。长期经营优质商品,花色品种不断更新,非正规厂家、非正规商品概不经营,不卖假货。坚持公平价格,商品质量不合格和价格高于市价平均水平的商品,购买不理想、不适合的商品包退包换。设立家电维修部。雇请缝纫师付长期驻店,为顾客购买布匹当参谋,量身定做,极大地方便了顾客购买,深得市民欢迎。业绩突出,商品销售额逐年增加。商场经济效益显著,成为地方财政的利税大户。历年均被评为湖南省百货公司系统先进单位,推荐为湖南商业厅表彰的基层商业企业。北湖商场的先进材料,原郴州地区商业局业务科宁奠安,曾著文上报原商业部,被编入《中国商业现代史》第二册,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衡阳等大中城市大型百货商场齐名,享誉全国。
  1995年北湖商场上交大市管理后,进一步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业务不断扩大。当年商品销售总额2204万元,比上缴前的1994年1856万元上升13.24%。随后,商品销售连年上升,1996年2311万元,1997年2354万元,1998年2388万元。
  1995年,全场职工人数180人。伴随业绩的扩大,大量增加人员,到1998年达到373人,增加193人。人员工资费用的大量增加,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商业蓬勃发展,挤占市场份额,北湖商场业务受到巨大冲击。
  为开拓业务,抢占市场,学习国内外零售业的先进经验。1999年,商场拆除传统的框架式柜台,实行敞开式售货,开办顾客自选商场。但周边地段众多超市和商品专卖店迅速兴起。当年,商场商品销售降到2305万元,比1998年下降6%02000年更降到1057万元,2001年进一步减少到611万元。亏损增加,被迫停止经营。
  在国营商业改制中,拍卖最宝贵的黄金码头商场,全场373名职工中除退休146人外,其余227人,全部买断工龄,发放安置补偿费。三十多年的国营大型百货商场,经历辉煌。因人员成倍增加,包袱沉重,加之市场剧烈变化,经营受阻而倒闭。历史的教训给人们一面镜子。
  郴州市劳动保护用品总公司 郴州市劳动保护用品总公司,原名郴州地区工矿民族贸易公司。座落于郴州市文化路16号。下设文化路综合商场、六个分公司(日用百货、劳保用品、五金交电、科文用品、空调设备、家用电器)、劳动服务公司和劳保服装加工厂,共计9个直属机构,并承担全区9个工矿贸易商店的行业管理工作。职工总人数200人,注册资金478万元。主要经营劳保用品和少数民族特殊商品,是郴州地区商业局直属国营商业企业。
  1989年公司继续实行承包经营。当年商品销售总额1337万元。1990年1520万元,比1989年上升13.6%。上缴利税50多万元,在市直商业企业中人均经营效益处于先进水平。1991年商品销售总额上升到1627万元,比1990年上升7个百分点。嗣后,公司不断发展,在文化路组建劳保商场,经营场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公司职工增加到256人。又在107国道旁万花冲征地建设劳保用品仓库,场地面积6900余平方米。继续开拓经营,保持劳保用品传统经营优势的基础上,扩大了家用电器、日用百货、服装鞋帽、针棉织品、黄金首饰、五金交电、工艺美术、洗涤化妆等商品经营。公司商品销售连年上升。1992年1616万元。1993年突破2000万元,达到2010万元。1994年1930万元。1995年2269万元。1996年1893万元。1997年又回升到2054万元。这几年虽然有起伏,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营效益继续处于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
  2003年,公司文化路劳保商场和劳保用品批发分公司楼房结构老化,基础下沉,房屋开拆,被有关部门鉴定为C级危房,需拆除重建。公司主要经营场地拆除,业务受阻,职工开始下岗。加之劳保用品市场进一步放开,公司商品销售萎缩。2003年以后降到历史最低点。
  公司职工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决定实施一次性拍卖资产,安置职工。拍卖后,收回资金1690万元。2006年12月,公司职工总人数253人,其中离退休47人,在职职工206人,解除劳动关系,给予一次性补偿,并给予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完成改制工作。公司传统劳保用品经营业务,由重组的股份制企业经营和继续发展。
  郴州市食品酿造厂 郴州市食品酿造厂,位于郴州市苏石路9号。前身是原郴州地区生物药厂。1982年7月更名后,隶属关系由农口转为郴州地区商业局管理。成为一家商办食品加工企业。厂房占地面积56亩,固定资产300余万元。职工人数160人。
  郴州市食品酿造厂转为食品工业后,原生物药厂的微生物药品滴百虫、土霉素,土霉素钙盐、兽药等传统产品继续生产,食品方面开发了汽水、汽酒、低度白酒、葡萄酒、啤酒、果脯和儿童食品等品种。成为郴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
  1989年至1994年,产品畅销本地郴州、桂阳等城乡市场,还外销江西赣州、广东韶关、安徽安庆、湖北武汉以及本省衡阳、零陵、邵阳等地区。产品质量上乘。在全省食品工业系统开展“芙蓉奖”评比活动中,本厂产品有湘南牌啤酒获“芙蓉奖”银质奖,儿童食品中的淮山米粉获儿童食品中的“芙蓉奖”银质奖,果脯获“芙蓉奖”最佳食品奖。这一时期是郴州市食品酿造厂的繁荣兴旺阶段。
  其时,在原来的基础上,生产品种、生产总值、销售收入、经济效益等各项经济指标虽有起伏,依然保持良好态势。1989年销售收入347.5万元,上缴利税35.3万元。1990年销售收入521万元,上缴利税21.9万元。1991年销售收入556万元,上缴利税13.3万元。1992年销售收入564万元,上缴利税16.1万元。1993年销售收入482万元,上缴利税13.1万元。1994年销售收入594万元,上缴利税26.6万元。
  葡萄酒生产线与河南民权葡萄酒厂联营,调人葡萄原汁,加工成红色葡萄酒。啤酒生产线投资200万元,采用露天发酵工艺,发酵罐容量60吨,属于中等规模生产能力。啤酒呈橙黄色,透明鲜亮,口感好。但经多年生产后,设备老化,发酵工艺需要改造,因缺乏资金而中断生产。为充分利用啤酒生产线的全部设备,引进单细胞蛋白科研项目,利用本地丰富的稻壳资源,经过发酵,生产细胞蛋白、木糖醇等产品。这是国家863火炬科研项目。省科委等单位拨付中试科研经费123万元。完成中试后,后续经费没有到位,加之副产品饲料加工技术未过关,继续试验也自行中断。
  国家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市食品酿造厂在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品较少的情况下,生产经营日趋艰难。1996年,大部分产品退出商品生产,只有酒类车间继续承包经营。职工大量下岗。被郴州市政府确认为困难企业,由政府有关部门资助和市直属商业企业借款发放职工下岗生活费。
  2002年进行改革改制,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市商业总公司批准,市食品酿造厂清产关闭,处理资产,一次性安置职工。2002~2006年,经过五年的努力,拍卖厂房和机械设备,国有土地挂牌转让,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郴州市企改办批准自主改革、自费安置好职工。2005年全厂职工210人,经郴州市劳动保障局核准职工安置费1479.7万元,其中一次性职工分流补偿费1245.7万元,清偿拖欠的职工工资、医药费234万元,并偿还了历年来支借市属商业企业的欠款。按照市政府国有企业改革有关规定,完成改制后,职工人事档案移交市劳动保障局,党员组织关系和职工移交社区管理。为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作出示范性探索。市食品酿造厂广大职工已走向适应市场的就业之路。
  郴州市商业幼儿园 郴州市商业幼儿园,创办于1974年5月。归口原郴州地区商业局(现郴州市商业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管辖。位于郴州市人民东路北门巷6号。主要收托商业、供销社系统子弟。其时,只有一栋两层楼的砖瓦结构教学楼。开设2个班,收托幼儿44名,教职工12人。
  1985年地区编制委员会同意商业幼儿园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9名。1994年元月,郴州地区财政局决定,郴州地区商业幼儿园经费由地区财政全额拨款。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逐步走上正轨。收托幼儿增加到190余人,开设4个班,教职员工近30人。
  1995年撤地建市,郴州地区商业幼儿园更名为“郴州市商业幼儿园”。到1998年,除招收商业、供销社企业职工子弟外,向社会开放,扩大招生范围,开设5个教学班,招收幼儿270余人,教职员工增至34人。
  1999年以后,全市幼儿教育发展很快,家长对幼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商业幼儿园房屋陈旧,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因此,在市商业局的重视支持下,2000年9月拆除旧教学楼,集资260余万元,新建一栋四层的新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设置七个配套教室,包括活动室、寝室、卫生间、储藏室,还配有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英语室等功能区。各班配备了钢琴、电视、电话、空调、VCD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对幼儿食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同时,对全园庭院进行整体规划。现在,全园占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园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鲜花常开,各种大型玩具和游戏场所错落有致,沙坑、戏水池、蘑菇亭、塑胶运动场散落其中,具有江南园林的典型风格,给人院幼儿营造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改善了软件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儿童观。坚持保教结合,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01年9月,新教学大楼启用,招收幼儿170名,开设5个班。2002年招收幼儿200名,开设6个班。2003年招收幼儿300名。至2006年,招收幼儿320名,开设7个班。现有教职员工49人,其中专业教师16名,保健医生1名。老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10人,中专和高中学历15人。专业教师平均年龄29岁。专业人员共有2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8名。任职老师均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过级证书、计算机能力等级证书,是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004年6月1日,幼儿园举行了隆重的30周年园庆庆典,编辑了《金色摇篮》大型纪念册。幼儿园各项工作硕果累累。历年来,先后有陈少华、陈杰锋、张玉萍等被评为省级幼教先进工作者,曹春玉、朱双玲、黄文云、柏良骥、杨福珍、王乙香、王晓舟等被评为市、区幼教先进个人。教学教研获奖21项,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市优秀论文奖。幼儿歌舞节目、绘画作品、英语节目、幼儿团体操等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科协、市妇联、市文化局等单位举办的各种比赛中均名列前茅。
  郴州市商业幼儿园卓越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社会反映。2001年,被郴州市教育局评为“一级二星幼儿园'',2005年又通过“一级三星幼儿园”验收合格。2006年4月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南省示范性幼儿园”,并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郴州市委副书纪张万才、副市长潘碧灵等领导亲临揭牌。2002年还被郴州市绿化委员会授予“市级园林式单位”称号,并被评为全市国营商业系统先进单位。
  二、县级国营商业企业
  县(市)级国营商业系统,1989年以来,进一步深化商业改革,适应商业市场急剧变化的形势,继续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扩大商品购销为中心,商品购进、商品销售依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上升。1989年,11个县(区、市)商品购进总额38314万元,商品销售总额44057万元,到1995年,商品购进总额上升到44649万元,商品销售总额上升到48829万元。1996年以后,购销开始滑波,当年商品购进降到25315万元,商品销售降到28759万元。嗣后,连续几年商品购进稳定在2.5亿元左右,商品销售维持在3.1亿元左右。其中比较稳定的县、市是永兴、桂阳、临武、资兴、宜章、嘉禾等县。永兴县1996年商品购进总额3187万元,商品销售3404万元。1997年购进3543万元,销售4166万元。1998年购进3196万元,销售4281万元。1999年购进3048万元,销售3789万元。2000年购进3048万元,销售3562万元。2001年购进3941万元,销售4792万元。桂阳县1996年商品购进1696万元,商品销售2279万元。1997年购进上升到7221万元,销售上升到6500万元,均创历史水平。1998年继续上升,购进6698万元,销售6632万元。1999年以后,购销形势依然较好,当年购进5470万元,销售5738万元。2000年购进4664万元,销售4675万元。2001年购进仍维持3266万元,销售维持3511万元。临武县1996年购进1961万元,销售2414万元。以后几年连续上升,1997年购进2613万元,销售3048万元;1998年购进3628万元,销售4085万元。1999年以后更出现购销高峰,当年购进4330万元,销售4990万元。2000年购进达到4671万元,销售达到5498万元。2001年购进5020万元,销售5810万元。资兴市1996年商品购进2593万元,商品销售2482万元。1997年购进3355万元,销售3172万元。1998年实现第二次创业,当年商品购进3790万元,商品销售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698万元。1999年至2001年购进均保持3300万元至3800万元;销售额维持在3859万元至4000万元。这些县、市商品购销形势依然良好,继续维持了国营商业的繁荣景象。
  在改革中、各县、市商业局行政机构转体改组,自1993年至1999年,先后组建商业总公司,成为经济实体,成立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担负商业行政管理职能。各县、市商业总公司,发挥国营商业传统优势,开拓经营,增加经营品种,扩大商品销售。同时,全面开展了商业网点改建、扩建和新建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改建、扩建商业网点230余处,投资总额2.1亿元,新建商业门面182225平方米。其中,永兴县到2006年兴建华泰大厦为止,全县改建、新建网点20余个,营业场地扩大,提升了竞争优势。这些焕然一新的网点,实行租赁经营,或对外承包,场地租赁费收入由原年均103.7万元,平均以30%增幅提高,到2006年上升为600余万元,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资兴市商业行业业管理办公室成立后,开始国营商业第二次创业,历经三年大规模的网点改造和建设,投资4800余万元,新增营业场地面积3.2万元余平方米,新网点安置职工267人,国营商业职工上岗率由49.9%上升到80%01998年以后,这些新网点发挥效益,商品销售额每年以10%的幅度递增,到2003年达到5468万元,比改造前增长121.18%. 桂东县从1999年启动商业网点改造工程,到2002年,县城5个国营专业公司,建成四栋7层营业大楼,四栋6层商住两用楼,总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总投资518万元。网点建成后,门面出租收入较改造前翻了一番,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条件。下岗职工中涌现一批再就业的典型,并引进一批社会新型商业进驻桂东县城办超市、开酒家,繁荣了桂东商业市场。
  安仁县自1993年起,先后投资1030万元,兴建、改建商业网点9个,扩大营业场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同时,对这些新网点实行多种经营形式的改革,允许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形式,一个企业内同时存在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或个人独资经营。1998年全县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568.2万元,比1994年增长27.5%,上缴国家税金62.5万元。并引进一批新型社会商业,把新建门面租给他们经营,场地租金收入成倍增长。集体所有制工业品公司以安排集体商业下岗职工为主,扩建门面1000余平方米,突出经营特色,融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联动,扩大了商品销售。
  嘉禾县新建舂陵宾馆,商业大楼,食品工业公司改建商业市场,商业局原临街宿舍改造为“珠泉路”门面,除自营商业零售,全面开展服务业经营夕卜并对外发包经营,收取场地租赁费。
  以上这些县市,通过网点改造,盘活了国有资产,实现增值增效,促进了国营商业企业的稳定。
  与此同时,各地国营肉食品经营部门,发扬肉食品的专营优势,遵照国务院实行牲畜定点屠宰的规定,嘉禾县投资180万元,临武县投资100万元,汝城县投资73万元,以及安仁、桂阳、永兴、资兴、北湖、苏仙等县市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改造、扩建原有屠宰场,改为牲畜定点屠宰场,实行牲畜定点屠宰。自1996年以来,这些定点屠宰场宰杀生猪2525913头,菜牛59027头,收取税费上亿元,避免了税费流失,又保证市场放心猪肉上市,老百姓吃上了放心肉。同时安置下岗商业职工上岗,为繁荣肉食市场,继续发挥国营商业安排市场的作用。
  随着市场发展,商业竞争激烈,各县国营三级批发企业退出市场,国营商业零售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停止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商业经营发生困难。根据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2003年至2005年,除个别县外,全部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拍卖资产,解除国营商业历史债务,置换职工身份,据已完成改制的10个县市统计,改制企业商业职工13309人,发放安置费15851万元,职工走上自主择业的再就业道路。国营各县级专业公司先后注销法人资格地位。国营商业企业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
  永兴县 全县国营商业系统,1989年有13个独立核算单位,员工1021人。到1998年,独立核算经营单位增加到15个,员工增加到1102人。同期,全县私营个体商业经营户达9113户,从业人员为国营商业职工的8倍,市场处于激烈竞争形势。到2006年止,有13家国营商业独立核算单位,职工人数1398人。
  为适应竞争需要,从1989年起,永兴县商业局加快改革步伐,连续多年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一定程度上收到扩销增效的效果。为了寻找出路,全系统自上而下,开展商业网点的新建、改建、扩建工作。1989年,湘永工矿贸易公司新建柏林镇门市部,五金公司新建华侨大厦。县城新建商业大厦。1991年,百货、纺织公司、商业大厦三家合并组建百纺公司。零售总店新建华天酒家,湘永工矿贸易公司改建中心商场,服务公司新建汽车站旅店。百货、五金公司合建柏林商业大厦。1992年,食品加工厂与私营业主联合,组建永兴合资饮料厂。1992年,蔬菜公司改建为工业品公司。
  1993年,永兴县商业局改制,成立商业总公司,发挥经济实体优势,进一步加大网点改建规模。当年,服务公司新建天鹅商厦,五金交电公司扩建营业大楼,纺织品公司改建百纺商场。
  1995年7月,撤销永兴县商业局,成立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与商业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1996年,百货、纺织品公司将闲置仓库,建成小间店铺,命名商业批发城,租给私营个体商业经营。百货公司新建购物中心。1997年,服务大楼独资兴建跃进路集贸市场。1998年,马田五金、百货、纺织品3个批发部,合并组建永兴县马田商业公司。1999年,服务大楼改造,建成“盛达商场”。纺织、五金公司新建大桥路综合大楼。湘永工矿贸易公司独资兴建湘永矿区集贸市场。2001年,零售总店将五金公司跃进路群众旅社拆除,兴建商住综合楼。百货大楼改造扩建。马田百货大院改造建成商业批发城。2002年纺织品公司新建纺织商场。2005年拆除冰厂、华侨大厦兴建华泰大厦,该大厦,承包费年递增400%。一个又一个网点的建成,营业场地扩大,提升了国营商业的市场竞争力。
  肉食品公司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牲畜屠宰管理条例》。从1996年起,在县城和湘永矿区推行牲畜定点屠宰,新添设施,建成一个机械化屠宰场。至2002年止,宰杀生猪163004头,菜牛9027头,上缴国家税费838万元。2006年又在柏林、鲤鱼塘建立屠宰场。这些屠宰场生肉合格率达100%,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一派生机,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永兴县国营商业系统保持传统优势,对各专业公司和网点全面推行经营承包,从1989年到1999年,年均承包费收入103.7万元。2005年开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所属各公司承包费以30%的增幅提高,纺织商场2005年门面承包费成倍增长。“四0五0''人员免交养老金个人部分,职工因经济增长得到实惠。2001年,商业行管办大力支持社会新型商业发展,将盛达商场租给郴州业主周建国,开办永兴第一家超市——老百姓超市。2002年,百货大楼又租给衡阳私营业主贺桂生,兴办永兴县城规模最大的万福隆超市。
  2006年,永兴遭受“7.15”洪灾,五金公司院内被洪水围困,商业系统损失上千万元,商业职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捐款数万元救助受灾职工。2006年所有门面出租后,这些经营户共实现商品销售额7600万元。上缴国家税费100万元,上缴国有资产收益金3万元,交纳国营商业职工养老金244万元,失业保险基金15.2万元。同时,争取企业解困金7.4万元,困难职工春节慰问金4.5万元。力争社会补贴金80万元,为特困职工305人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下岗职工办理贴息贷款28户,共42万元。
  安仁县 安仁县商业系统,有9个国营商业企业,l个集体商业企业。共有职工732人,其中全民职工233人,集体职工126人,合同制职工268人。有大专文化程度13人,中专文化63人,高中文化220人,初中文化436人。有技术职称的129人。有中共党员48人,共青团员135人。离退休职工199人。1989年,全系统商品零售总额2665.7万元。
  1990年起,加强各专业公司经营管理权限,将所属26个门点全部由公司统一经营;将20个归口集体企业门点,126名集体职工,以现有经营行业为依据,连人带物并人相关国营专业公司。其时,市场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商业经营利润增加。1991年至1992年,全系统购、销、利各项指标略有上升。1993年,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组建工业品经营公司,安置下岗职工,扩大商品销售。之后,全系统先后投资1030万元,兴建、改建扩建商业网点9个,扩大营业场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到1995年,取得良好效果。当年,全系统完成商品零售总额3568.2万元,比1994年增长27.5%,上缴国家税金62.5万元。
  1996年至1998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营商业企业效益下滑,下岗职工增多。全系统商品零售总额徘徊在1814.4万元至1562.4万元之间。1999年2月,撤销安仁县商业局,组建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和商业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商业行管办充分发挥总公司职能,盘活国有资产,广泛招商引资,先后改造了机关办公楼和原商业礼堂,建成商业门点,搞活总公司自身经营,精心打造了天意服饰超市、小龙子服饰超市和安仁商都等新型商业。同时,对资产状况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公司,探索股份制改造路子,将企业做大做强。食品公司综合经营业务与定点屠宰分开,组建定点屠宰股份公司,确保消费者“吃放心肉”,平抑市场物价,保障了城关、安平镇等重点市场肉食供应。饮食服务公司实行商业综合经营。并扶助社会新型商业。糖、酒副食公司将营业大楼先租后卖给“利必诚”超市,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集体商业工业品公司,引进全友家佩、梦洁床上用品、TCL、长虹彩电等众多名优品牌商品占领市场,并扩建营业场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融人了国家“万村千乡工程”,突出经营特色,联络城乡,开拓市场。
  2006年底,全系统总资产3104万元,总负债2173万元,资产净额931万元。安仁县国营商业“兴也辉煌,退也光彩”。
  宜章县 1989年,全县国营商业系统有百货、五交化、肉食品、副食品、饮食服务、蔬菜6个专业公司,瑶岗仙、杨梅山两个工矿贸易公司,梅田综合批发站,商业大厦,白石渡旅店,食品加工厂,共计12个国营商业企业,以及商业学校、幼儿园两个事业单位,有干部职工802人,有商业网点85个,固定资产原值711.3万元,流动资金(含国拨和自有)145.6万元,商业经营场地面积71089平方米。经营生活日用必需品25000余种。
  国营商业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有:第二贸易公司、第三贸易公司、湘宜贸易中心、五交化商场、综合服务部、蔬菜贸易商店、豆制品加工厂、瑶岗仙综合贸易公司、杨梅山综合贸易公司、白石渡综合服务公司、梅田饮食服务公司、副食品贸易公司等12个单位,共有集体经济性质的员工251人,经营网点38个。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实现营业收入964.72万元,上缴工商税收14.7万元,实现利润6.01万无,集体积累公积金17.99万元。随后,县商业局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全部合并到国营各专业公司。
  1992年8月,成立县商业总公司,与县商业局合署办公。1993年10月,商业总公司投资50万元,兴建40个商业网点,营业场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2002年12月,又集资兴建商业综合大楼,一层为仓库,面积564平方米;二层为营业大厅和6个门面,1000余平方米。同时,撤销县商业局,成立宜章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制定商业行业发展规划,对商业行业进行政策指导,落实宏观调控措施,为企业招商引资上项目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负责商业行业统计报表和全系统的人事、离退人员管理等任务。
  到2001年,全县国营商业8个企业(商业大厦、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食品厂、杨梅山工矿贸易公司、瑶岗仙工矿贸易公司、梅田新亚商贸公司),经过多年改革攻坚,胜利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经宜章县人民政府批准,依法破产,妥善安置职工。加上原已改制的企业(蔬菜公司、南方商业公司、白石度综合商场),共计11个单位,职工总人数926人,其中在职681人,离退休245人,全部解除国有职工身份。传统国营商业向新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支持社会新型商业,将商业大厦租给全县规模最大的大市民超市经营。
  嘉禾县 1989年,嘉禾县商业局下辖百货纺织品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糖酒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肉食水产公司、食品加工厂,共有在职员工340人,离退休人员55人,拥有资产总额334.8万元。当年,全系统商品零售总额2221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38%01990年9月,县商业局决定撤销4户集体商业企业,分别并入国营县百纺公司、五交化公司、糖酒副食公司和饮食服务公司。1992年县食品加工厂拆除旧厂房,改建为商业市场,名称改为食品工业公司,经营零售业和门面租赁业。1993年3月,嘉禾县国营商业总公司成立,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济实体。同年5月,商业总公司拆除部分旧宿舍和办公房,新建办公楼与商业大厦。商业大厦于1994年6月竣工营业,经营商品零售业和酒家、舞厅、住宿、沐浴、美容美发等服务业。1993年底,全县国营商业系统在职员工556人,离退休人员107人,拥有资产总额590.9万元,全年完成商品零售总额4107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0.76% 1996年元月,撤销县商业局,成立嘉禾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与商业总公司合署办公。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逐渐削弱,百货纺织、五金交电化工、糖酒副食品公司批发业务萎缩,向商品零售业务、家具、水暖器材、餐饮业方向发展。服务公司在保持饮食、服务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也扩大门面,向商品零售领域扩展。肉食水产公司因取销对农民生猪派购,肉食市场放开,根据上级指示,为让城镇居民吃上优质、卫生的“放心肉”,分批投入资金180万元,建立牲畜定点屠宰场,牲畜屠宰实行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形成了年宰猪、牛2万头以上的生产能力,2006年达2.4万头,实行政策性收费,收支基本平衡。
  1999年4月,商业总公司拆除糖酒副食品公司临街门面,建设新门面和创办春陵宾馆,2000年9月投入使用。商业大厦除商品零售业务以外,服务性业务划归舂陵宾馆经营。同时,行管办机关临街宿舍一楼改成店铺1l家,简称珠泉路门面,对内外发包经营。
  2002年11月,嘉禾县国营商业全系统实行会计统一核算,以当年10月底国营商业总公司下辖的百纺、五金、副食、服务、食品工业、肉食水产六个专业公司和商业大厦,共7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总额合并为一套账目核算,实行统收统支。其时,全系统的资产总额为1461万元,负债总额为1261万元,净资产200余万元。
  2003年4月,县商业总公司出台企业改制和员工安置补偿方案。5月份,陆续处置拍卖部分土地及房屋产权。到8月,除了企业离休人员、总公司在职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外,对企业其余员工和退休人员分批实施安置补贴。在职员工与企业自愿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后,逐一发放安置补偿费,退休人员则一次性发放10年期限的非统筹补贴。安置补偿工作一直到2004年12月基本完成。改制过程中置换身份的员工总人数614人,其中在职483人,内退9人,退休122人。安置补偿资金来源是资产变现过程中的资产原值和增值额。到2004年底,共支付安置补偿费2081万元,支付改制相关费用79万元,退还职工原承包经营押金99万元,补交职工养老金343万元,偿还历年债务236万元,缴纳资产处置税费95万元。
  国营商业改制完成后,迄2006年,保留的资产与实业是:牲畜定点屠宰场、春陵宾馆、商业大厦、百货大楼、珠泉路商业门面。保留固定资产367万元。牲畜定点屠宰场实行集体经营,2006年宰杀生猪22000头,菜牛2000头。其他门面和店铺对外发包租赁经营。春陵宾馆实行内部目标管理。总公司(含行管办)现有正式员工16人,返聘物业及行政管理4人,另有不参与改制的企业离休人员4人在外。
  临武县 1989年,临武县商业局下辖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五金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副食品公司,食品工业公司,肉食水产公司,香花岭贸易公司,共有在职员工509人,离退休人员140人,拥有资产总额403万元。当年全系统商品零售总额1393.7万元。1991年11月,纺织品公司并人百货公司,1992年5月,饮食服务公司并人五金公司。1993年4月,临武县商业总公司成立,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与县商业局合署办公。是年,县国营商业系统在职员工556人,离退休职工198人。拥有资产总额1315.5万元,全年完成商品零售总额1372.3万元。1996年元月,撤销临武县商业局,临武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成立,与临武县商业总公司合署办公。行管办成立后,根据上级指示,为让城镇居民吃上放心肉,肉食水产公司陆续投入资金100万元,于1997年11月建成城关屠宰场,1998年5月,又建立香花岭工矿区屠宰场。两个屠宰场年宰猪、牛1.8万头,1998年~2006年,累计屠宰猪牛14.14万头,税费收入658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好。2000年至2006年,引人社会资金1610万元,进行商业网点改建、扩建,建成住宅面积25360平方米,新增营业面积7220平方米。2002年,全系统在职员工550人,离退休人员198人,资产总额1429.4万元。年末,全系统商品零售总额5904.4万元。2004年元月17日,临武县企业改革改制领导小组批复《临武县商业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和《临武县商业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实施方案的补充意见》,国营商业改革改制工作正式进入改制程序。8月份,开始陆续处置拍卖土地及房屋产权。10月份起,在企业职工与企业自愿签订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时,逐一发放安置补偿费。这项工作一直到2005年4月份基本完成。改制过程中置换身份的员工总人数达720人(在职529人,退休198人,退职3人),截至2006年底共支付安置费2100万元,支付改制相关费用及偿还历年债务650万元。2005年7月,改制企业剩余资产移交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
  2006年,临武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有正式员工17人,企业留守人员4人,返聘人员1人,离退休人员19人(其中不参与改制的企业离休人员4人)。
  资兴市 1989年,资兴市商业局管理的国营商业企业有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糖酒副食、肉食水产、饮食服务、蔬菜、三都工矿贸易、东江工矿贸易等八家公司和东江第一食品厂,职工总人数1206人。当年全系统商品销售总额6856.4万元,实现利润18.2万元,上缴税金105.35万元。
  1990年9月,组建资兴市人民商场(后改名友谊华侨公司)。1993年,由饮食服务、肉食水产、百货3家专业公司,出资163万元组建资兴市天乐食品有限公司。1995年,撤销东江工矿贸易公司,资产、人员划归新成立的东江贸易公司。1996年,蔬菜公司移交市蔬菜局。同年,原县城兴宁镇组建资兴市商业贸易公司。三都百货商场从三都工矿贸易公司划出。1997年1月,组建资兴商厦。是年11月,又成立资兴市工业品交易大厦,原饮食服务、肉食水产、糖酒副食3个专业公司归口大厦统一管理。
  1998年1月,原资兴市商业局机关建制转体,组建资兴市商业集团公司,成立资兴市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是年6月,资兴商厦兼并友谊华侨公司,走出市区国营商业连锁经营的第一步。8月,资兴市工业品交易大厦,凭其场地、资金、人员优势,又兼并了资兴商厦和兴宁商业贸易公司、资兴市第一食品厂,走出连锁经营第二步。11月,三都工矿贸易公司与三都百货商场连锁经营。
  资兴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成立后,开始了国营商业第二次创业。历经三年大规模的商业网点改造,投资4800余万元,新增营业场地面积3.2万余平方米,新网点安置职工267人。国营商业职工上岗率由原来的49.9%上升到80%。国有资产增值3600余万元,结束了连续7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实现利润6万元。1998年以后,所辖商业网点商品销售额每年以10%的幅度递增,到2003年,达到5468万元,比1994年2472.2万元,增加2995.8万元,增长幅度为121.18%。形势在好转。
  2003年执行“两个置换”改革。是年底,有869名商业在职职工置换身份并移交社会化管理;国有商业资产变卖现金3600万元,用于安置职工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当年9月,全市国营商业剩余资产,通过整合,由资兴市商业集团公司过渡,成立资兴市中天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全部接收和经营管理。该公司现有员工10人。
  2005年4月,资兴市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与资兴市商务局合并,其职能归市商务局,对外保留牌子。1989年资兴市归口集体商业有4个总店和1个劳动服务公司,共有员工182人,在改制中,拍卖资产,安置职工,全部退出经营,国营商业归口集体企业自然消失。
  北湖区 北湖区商业总公司,原名郴州市商业局。1995年撤地建市后,更名为北湖区商业局,同年成立北湖区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9年,更名为北湖区商业总公司,下辖9个国营商业企业,5家归口管理集体商业企业。
  1989年,共有商业职工4316人,其中国营职工2750人,集体商业职工1566人。商业经营网点78个,年商品销售总额14860万元。1995年更名后,下辖12个国营商业企业,4个归口管理集体商业企业,共有商业职工5973人。其中,国营商业职工3056人,集体商业职工2917人。经营网点72个,当年商品销售总额11802万元。
  原地区商业局下放管理的郴州肉类联合加工厂被郴州市玻璃厂兼并。原北湖区商业局管辖的郴州市食品厂被地区粮食局面粉厂兼并。撤地建市后,北湖商场、西街商场(后兼并五交化公司,组建五交化集团)两家国营商业企业上交市直企业管理。苏仙区(原郴县)华塘食品站和鲁塘贸易商店划归北湖区管辖,许家洞工矿贸易店和许家洞食品站划归苏仙区管辖。
  北湖区商业总公司,从1989年至1990年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91年,所属各商业企业实行批零一体化经营。1992年全面推行“四放开”改革,即放开经营范围、放开商品价格,放开用工制度,放开分配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办法。1993年开展国有民营改革。到1994年实行国有民营的商业经营网点由144个增加到197个。各个网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经营、分配等多项经济指标分解到柜组和个人,工效挂钩,奖罚兑现,调动了职工经营积极性。
  1994年掀起了商业网点改建、扩建高潮。当年,饮食公司扩建制冰厂,来鹤楼酒家投资100万元进行改建,扩大营业场地。福星楼实行综合经营,增设卡拉OK等经营项目。1995年文化用品公司兴建科教文化用品商场(简称科文商场)。同年,北湖区商业局筹资兴建燕泉河商业网点,肉食品公司兴建香花路定点屠宰场。1996年元月,商业综合公司与兴达房地产公司开发“郴州商场”。是年2月,食品公司与兴达房地产公司联合兴建“罗家井”购物城。1998年百货批发站与开发商合作兴建火车站站前路商业步行街。糖酒副食品公司与兴达房地产公司联合兴建“升平商业大楼”。
  1998年起改自主经营为租赁经营。当年,湘南大酒店百乐门酒店对外出租经营。2000年郴州商场引进美国“开心汤姆”国际快餐连锁店。2001年郴州商业大厦创办“湘南网络技术学校”,实行股份制管理。同时,引进新型商业“广源鞋业超市”。百纺批发站、糖酒副食品公司将办公楼出租,改造为旅馆、招待所。同年,湘南大酒店利用场地、码头优势,引进资金500万元,装修改建儿童商品世界、烘焙炒货坊、哈雷啤酒俱乐部。商业贸易公司引进资金改造,兴建商业招待所。2002年肉食水产品公司罗家井购物城全面启动,三、四楼租给环球家具城,一、二层门面租出,引进资金2600万元,创办郴州最大社会新型商业——步步高连锁超级市场。
  2003年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全系统进行清产核资,实行“两个置换”,把企业和职工推向市场。调味食品公司燕泉河门面被拆除,得到52.6万元补偿费、安置商业职工21人。2004年4月,友谊华侨公司破产,安置233名商业职工。2005年9月,调味食品加工厂破产,安置职工90人。11月,百纺批发站破产,安置职工60名。当年年底,全部改制完成的商业企业5家,共计安置商业职工626人。
  2006年底,全区尚有国营商业6家,集体商业企业5家,职工人数2907人,其中,国营职工1981人,集体职工926人。
  桂阳县 1989年,桂阳县商业局下辖26个商业企业,其中,国营商业企业13个,归口管理集体商业网点189个。
  1993年,县商业局更名为桂阳县商业集团总公司,转为经济实体,同时设立桂阳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1994年至1997年,总公司对下属企业在原有经营承包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国有民营”。各企业根据不同经营地段、柜组和承包人的情况,制定标底、期限,由全体职工投标,中标者交足抵押金,与公司签订合同经营。未中标者待业或自谋职业,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原有库存商品由企业自行清理处置,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激活了经营。
  1998年,桂阳县商业总公司进一步采取措施,撤销严重亏损企业,解散发展无望企业,或以资抵债,盘活资产,化解经济包袱。全县商业系统经营形势继续好转,当年商品销售总额又上升到6632万元。1999年桂阳县饮食服务公司,投资2000万元,兴建春陵大市场。当年,全县商品销售总额维持5738万元。2000年起,总公司为稳定大局,改建部分部门店,腾出部分办公场地,对外出租,增加收入。将春陵大市场部分场地租给桂阳惠康超市经营,既支持社会新型商业的发展,也为安置下岗国营商业职工寻求出路。随着经济形势转变,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当年全县国营商业商品销售下滑,降到4675万元,2001年再降为3511万元。全县商业系统加快了产权制度改革步伐。
  2000年全县国营商业企业9个,国有控股企业2个,集体商业企业6个。职工总人数1891人,其中,国营企业在职职工1227人,离退休人员371人;集体企业在职职工190人,退休人员103人。国有资产总额4924万元,负债总额3409万元,净资产1515万元。是年6月,根据桂阳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桂阳县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的精神,全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对企业和职工的“两个买断”,解除企业对政府,职工对企业的依附关系,把企业和职工同时推向市场。在改制中,处理变卖国有资产和集体企业资产共计4309.8万元,变卖总收入5309万元。其中,以资产抵债1490万元,发放职工安置费2010万元,缴纳职工养老金700余万元,发放政策性生活补贴和医疗统筹金389万元,退还职工集资款471万元,偿还其他债务和支付改制费用300万元。15个国营和集体商业企业职工1520人得到安置,370多名国营商业企业离退休职工全部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由社会养老保险站发放退休金。至2002年底,全县9个国营商业企业和6个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完毕,撤销了企业建制,注销了法人资格。
  1997年11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牲畜屠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桂阳县肉食水产公司屠宰场改为“县城定点屠宰场”,按股份制形式,组建“桂阳县牲畜定点屠宰有限公司”。为推行定点屠宰,桂阳县人民政府颁布《牲畜定点屠宰公告》,规定“凡进入市场销售的猪肉,一律到定点屠宰场批发销售,税费统一代扣代交”。实行定点屠宰后,一是让群众吃上“放心肉”,二是保证税费不流失。当年,县城定点屠宰场宰杀生猪32128头,菜牛1482头,代扣税费105.42万元。2000年4月,又在黄沙坪镇(工矿区)建立黄沙坪牲畜定点屠宰有限公司,按股份制形式组建,归口桂阳肉食水产公司管理。是年,两个定点屠宰场共宰杀生猪37341头,菜牛1246头,代扣税费108.36万元。迄2006年,累计宰杀生猪36291'8头,菜牛9551头,代扣税费1439.8万元,实现利润49.8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3年5月,根据国营商业系统改制完成后的情况,桂阳县人民政府明确规定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的任务,一是确保改制后留存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二是处理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三是推行牲畜定点屠宰工作,指导和管理两个牲畜定点屠宰有限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四是协助做好本系统退休职工和企业买断工龄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五是继续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广泛联系社会新型商业,既扶持其发展,又为下岗职工争取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汝城县 1989年,全县国营商业系统有商业企业14家,干部职工658人,经营网点121个,国有资产总额1693万元。有归口管理集体商业企业8家,干部职工260人,资产总额180多万元。当年,百货、副食品、五交化、肉食水产、工矿贸易5个国营专业公司继续实行经营承包。全县国营商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373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8.83%,比1988年增加1.93个百分点。
  1991年,全县国营、归口集体商业企业,实行“六定、两挂钩”(即定商品销售额、定费用率、定毛利润、定纯利润、定资金周转率、定有问题商品比重;工资与商品销售挂钩)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当年,全县国营商业系统商品销售总额2384万元,1992年达到2606万元,比1989年增长9.8%。
  1993年推行“国有民营”改革。是年底,实行“国有民营”的网点19个,占网点总数的43.3%a1994年“边、小、微、亏”四小企业相继推行“国有民营”,到1998年底,全县有71个网点实行“国有民营”,占当时网点总数88个的80%。由此,全县国营商业企业全部扭转了亏损。
  2000年,全县国营商业企业全部实行“置换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的改革,拍卖资产收人2360万元,置换职工身份554人,支付职工安置及其他费用2200万元。国营商业企业退出国有企业行列,全部实行“民有民营”。
  汝城县商业局管理全县国营商业和归口管理集体商业企业。1993年7月,县商业局由原来的行政单位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成立汝城县商业总公司,对外两块牌子(商业局、总公司),一套人马。1997年3月,成立汝城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与商业总公司合署办公。
  改制后的汝城县国营商业,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将如何发展的问题列入议事日程。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全力扶持社会新型商业的发展。商业下岗职工徐忠田(原县百货公司业务经理)创办的汝城县首家独资新和兴大型超市,吸纳下岗职工和失业青年200余人,为国营商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开创了先河。2002年12月,组建汝城县肉类定点屠宰有限公司,由原肉食水产公司牵头,建于该公司院内,占地面积850平方米,新建场地面积460平方米,总投资73万元,其中45万元搞厂房基建,28万元购买屠宰机械化设备,并成立管理办公室,负责规划、指导、监督及行政执法工作,核定编制4人。2005年5月,县商业行管办将原商业局机关7名干部调人屠宰管理办公室,与定点屠宰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加强牲畜定点屠宰管理。
  2003年元月,定点屠宰生产流水线投产后,当年屠宰生猪1万头,城区生肉市场占有率达50%;2004年11000头,占有率55%;2005年13000头,占有率65%;2006年15000头,占有率75%。经过4年的努力,牲畜定点屠宰走上依法管理轨道,城关居民基本吃上“放心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桂东县 1989年,桂东县商业局下辖百货纺织品、五金交电化工、糖酒副食、肉食水产、饮食服务5个专业公司,以及沙田百货纺织品批发站、沙田副食品加工厂、城关保健食品厂,驻郴州采购供应站,共9个国营商业企业,职工345人,经营网点65个。同时,归口管理集体商业企业。
  1995年,桂东县商业局成建制转为桂东县商业集团总公司。2000年8月,成立桂东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与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贯彻实行国家商业政策,搞好行业发展规划,协调、监督、指导,为企业上项目服务,搞好行业管理工作。
  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扩大商品销售,提升国营商业竞争力。1999年起,启动商业网点改造、扩建工程,到2002年底,县城5个国营专业公司,建成四栋7层综合大楼,四栋6层商住两用楼,总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总投资518万元,投资总额为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的2倍。
  为提高商业职工队伍文化、业务素质,自1989年成立桂东县商业职工技术学校以来,先后培训干部、职工681人/次,选送上级培训279人/次。在此基础上,1996年与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挂钩,联合举办大专函授班,参加成人高考,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92名。成为桂东老革命根据地培养贫困山区人才的一面旗帜。
  全县国营商业系统在1993年推行“经营承包”的基础上,全体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实行“国有民营”改革,采取“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干上交”的“三自一包”经营模式,职工责、权、利结合,企业性质不变,产权制度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调动了企业经营积极性。
  经过4年多时间网点改造,经营门面焕然一新。各专业公司取得创维、王牌、长虹、康佳彩电,新飞、美菱、白雪冰霜、万利达VCD、金澳麦啤酒、金六福白酒等品牌在桂东的总经销、总代理权。同时,充分利用门店改造后的优越条件,引进龙城超市、商业大酒店、罗霄酒家,罗霄商行、老桂岽高山特产店、梦洁床上用品专卖店、家电综合门市部、馨港家具城、鑫阳面包店等多家社会新型商业,门面出租收入比改造前翻了一番多,并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条件。下岗职工中涌现了家电业的陈庆龙、餐饮业的邓义平、副食业的郭新星、糕点业的陈尽能、五金业的李本强,食品公司朱永发的生猪购销等经营大户。这些下岗职工,凭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服务,诚信的作风,树立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典型,带动了全县50%的下岗商业职工实现再就业。
  2004年,全系统七个独立核算单位,全面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两个置换”,置换职工身份。公开拍卖资产、土地面积17842.02平方米,收入1072.4万元,用于交纳职工养老金外,安置职工245人,支付安置费490万元;支付340人的医疗费102万元;补偿未享受福利分房的职工185人,计9万元。支付离退休费11万元。归还原公积金人股本息4247.94元。剩余未变卖土地面积18979.45平方米,按评估价计算588.97万元,全部移交县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管理。到2006年,全县国营商业系统共有在职职工266人,离退休人员104人。
  苏仙区 1989年,郴县(现苏仙区)国营商业系统有25个独立核算企业单位,其中,国营专业公司5个,工矿贸易商店4个、综合零售店5个、商办食品工业2个、服务企业1个、基层食品站8个,共有干部职工753人。
  1990年,郴县商业局在郴州市下MA桥工业大道征地5亩,筹资兴建“郴州北大商场”,经营场地面积1360平方米,经营方式:批零兼营,以零售为主。属全民所有制企业。
  1993年,组建“郴县国营商业总公司”,内设办公室、信息部、业务部、金利华酒店。同年,原郴县百货公司与商业中心商场合并成立“郴县百纺公司”,两单位合并一年后,1993年12月,商业中心商场又从百纺公司分出来,更名为“人民商场”。原桥口商店同年将人财物全部移交给郴州地区桥口氮肥厂。
  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郴县更名“苏仙区”,原郴州市更名为“北湖区”。随着,“苏、北”两区地域管辖的界定,鲁塘工矿贸易商店和华塘食品站移交北湖区管辖,许家洞工矿贸易商店和许家洞食品站移交苏仙区管辖,分别归属两区的商业局管理。同年,苏仙区食品公司因郴州火车站广场拓宽整体搬迁四普庄(郴江河边),征地11.95亩,于1999年组建“苏仙区牲畜定点屠宰加工厂”,此单位后又因郴江河治理拓宽,在2005年搬迁到潘家湾村。该定点屠宰加工厂属苏仙区食品公司的经济实体,每年屠宰销售量达45000头,采取内部招标承包形式,严格执行国务院《牲畜屠宰管理条例》,对平抑肉食市场价格,保障城市居民肉食供应,确保肉食品卫生安全,为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革逐步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1996年,对扭亏无望的苏仙区糖酒副食品公司进行了依法破产。1997年,改组柿竹园工矿贸易公司为股份制企业,成立“郴州市柿竹园工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改组许家洞工矿贸易商店为股份制企业,成立“郴州市许家洞工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6月,成立“苏仙区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与“苏仙区商业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6年,苏仙区商业局正式更名“苏仙区商业总公司'’,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全面负责国营商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企业改革主要采取“两个置换”和“依法破产”改革,食品贸易公司正处在“依法破产”程序中。对百纺总公司、人民商场、五金公司和桔井商场4个单位,将资产(房屋、土地)整体拍卖变现,以“两个置换”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安置职工。这4个单位的资产于2006年全部对外竞标拍卖成功,变现总额1570万元,比评估额增加480万元,确保了国有资产增值,为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安置职工提供了经济基础。
  改制企业资产变现主要用于安置职工。职工领取安置费后,与原企业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党、团、计生等工作移交职工户籍所在街道居委会管理,个人档案由原主管局保存,职工买断前的个人养老保险金由企业缴清后移交本人向劳动保险部门交费续保。
  2005年,苏仙区国营商业系统尚存人民商场、百纺总公司、五交化公司、桔井商场、食品公司(包括8个基层食品站),食品贸易公司、商业综合公司、北大商场、许家洞工矿商店、柿竹园工矿商店等独立核算企业,共有干部职工389人(不包括商业总公司人员)。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