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商品供应
分类号: F729
页数: 6
页码: 129-134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工矿企业担负国家资源开发的重大任务,且地处边远山区,职工家属人口日益增多,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为保证工矿区吃、穿、用等商品的需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国营商业部门对工矿区的商品供应,采取了一系列特殊供应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 郴州 商品供应 经济

内容

工矿企业担负国家资源开发的重大任务,且地处边远山区,职工家属人口日益增多,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为保证工矿区吃、穿、用等商品的需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国营商业部门对工矿区的商品供应,采取了一系列特殊供应政策和措施。
  一、日用工业品
  1963年至1966年,1971年至1983年间,省、地计划分配的一、二类日用工业品和三类商品中的部分供不应求品种,按照工矿区购买力特点、人口比重先后实行切块供应办法,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四大节日期间还增拨指标,实行专项安排。列入切块供应的日用工业品,先后有胶靴、火柴、肥皂、洗衣粉、缝纫机、铝锅、国产手表、机制纸、棉布、化纤布、涤棉布、被单布、劳动布、绸缎、呢绒、毛巾、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床单、棉毯、毛线、元钉、铁丝、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等77个品种;副食品有食糖、卷烟、名酒、奶粉、粉丝、茶叶、罐头等25个品种。切块供应的商品销售额一般占工矿区商品销售额40-60%。
  商品分配 百货文化用品、针纺、五交化、副食、食杂、土产、烟麻商品,工矿商店归省管时,由省工矿贸易公司会同省商业、供销有关专业公司联合下文,从省级指标中切块供应到店。工矿商店下放到县管后,由地区工矿贸易公司在地区分配各县市总指标中切除一块进行分配,由地区商业、供销有关专业公司联合下文,将分配指标与各县市的计划总指标一同安排下达。1979年工矿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例为6%,而几个重点商品的分配占全区货源比重是:缝纫机9.96%,国产手表21.33%,呢绒14.28%,丝绸26.08%,床单17%,毛线18.64%,香皂20.13%,自行车10%,棉布8.53%。
  进货渠道 工矿区按行政区域分配货源计划,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马田、湘永、永红贸易商店属衡阳经济区,工业品货源从衡阳调拨。香花岭、小垣、三都、瑶岗仙、杨梅山、711等贸易商店属郴州经济区,所需工业品由郴州二级站调拨,副食品由县级郴州市供货。其他工矿商店由当地县级公司负责供货。凡属凭票供应的商品,采取工矿商店从哪里进货,就在哪里交票和结算的办法。
  作价原则 1978年以前,工矿商店从二级站调人的商品,其零售部分按供应单位的批发价作价;批发部分,二级站按对县(市)公司的倒扣率计算。肉食水产商品按供应单位内部调拨作价办法定价。对工矿商店附属的饮食服务行业供应作原料的肉食类按零售价倒扣7%供应,禽蛋类按零售价倒扣8%供应。
  1983年以后,市场商品供应量增加,地区逐渐取销了对工矿区的商品切块供应。各工矿商店自行组织购销。
  二、肉食供应
  工矿区的猪肉市场,1953年以前主要由屠商在工矿区摆摊设点和厂矿后勤部门从附近农村集市收购白肉组织供应。1954年后,生猪实行派购,工矿区猪肉由各县市国营肉食系统按计划定R供应。供应标准是:特殊照顾井下、高温、有毒、野外作业工人及矽肺病等工种工人,每人每月定量供应1.5公斤,煤矿井下工人每人每月另加班中餐用肉2.5公斤。一般职工、机关干部、教员则每人每月为1公斤,职工家属每人每月0.5公斤。以后作了部分修改,711矿、281地质队等国防厂矿地面工每人每月增加到2公斤,井下工每人每月4公斤,职工家属每人每月1公斤。其他工矿区照原标准不变。逢年过节全年每个职工另加3.5公斤。
  历年来,矿区所需猪肉由当地国营肉食公司负责,猪源不足的地方,特别是资兴的三都、鲤鱼江、东江、永兴湘永、马田等大矿区所在县市,地区商业局和地区肉食公司长期从安仁、嘉禾、桂阳等县调猪补充当地不足。对平时供应,通过计划平衡,地区下达指令性计划调拨,逢年过节作重点安排。对此,地委、行署和省商业厅经常督促检查,尤以猪源淡季和节日供应量增大的时候,各级政府领导亲自发动收猪,商业部门作为中心工作组织安排。在猪肉计划供应年份,基本上保证了工矿区肉食需求。1985年取销生猪派购,猪由购销放开,各工矿区市场自由成交,杀猪卖肉,工矿区的肉食品购销进一步活跃。
  三、蔬菜供应
  为了解决工矿区工人的吃菜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当地县蔬菜公司下伸网点,矿区贸易商店兼营和矿区后勤部门设置蔬菜供应店(点),开展蔬菜经营。各级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扶植,国营商业在保证供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立蔬菜基地 1972年三都、鲤鱼江、杨梅山、七一一矿等重点矿区划定了部分蔬菜基地。1975年又按城镇每人三厘菜地的要求,重新核定工矿区蔬菜基地面积。1980年,全区16个重点工矿区共划定蔬菜面积4407亩,实种3286亩,当年产菜192477担。1986年,工矿区共核定基地菜田面积5372.0亩,一部分矿区对菜农实行了粮菜挂钩或粮土挂钩办法,促使菜农种好基地菜。省地商业部门通过工矿商店每年专项分配工矿区蔬菜基地化肥、农药、农械、农膜等计划物资,厂矿和工矿商店在运力、资金、技术培训上给蔬菜基地以支持和帮助。但由于各种原因,工矿区蔬菜基地一直没有按规定划足和种足面积,1988年缺口达三分之一,已划的菜地也有被挪作他用的情况。
  做好淡旺调剂 多年来,矿区菜农对基地菜包种包收,超产超收,按质论价,提前出园保值,推迟上市保价。并安排部分豆粮加工成品,弥补鲜菜不足。1962年省、地安排全区工矿商店蔬菜淡季补助副食品用粮37万斤,并对农村工矿区的蔬菜经营实行差价补贴。以后安排各重点工矿区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供应蔬菜副食用粮2斤,井下工人每人每月供应3斤,50%由粮食部门直供厂矿。伙食单位用于加工豆制品的原料,50%由商业部门加工豆豉、粉丝、酱油等副食品供应厂矿。在矿区蔬菜购销上采取多种形式。1983年以前,工矿区蔬菜主要由工矿商店或工矿自办蔬菜经营机构经营。工矿区蔬菜来源,历年统计资料表明:蔬菜基地供应27.5%,家属五七队供应10.5%,矿蔬菜经营机构外地调人12%,非蔬菜基地和集市贸易提供40%,职工零星开荒自种自吃19%。在蔬菜总资源中,60%由工矿商店和工矿自办蔬菜经营机构经营。1983年以后,工矿商店退出蔬菜经营,矿办菜店只作淡旺调剂,基地菜农自产自销,集市贸易销售蔬菜比重上升。
  发动职工家属种菜 发动职工家属种菜是解决工矿区吃菜问题的另一辅助措施。资兴矿务局发动职工家属开荒种菜557亩,1972年产蔬菜461235公斤。该局宝源矿家属开荒种菜213亩,年产蔬菜32.5万公斤,自给率达37%。瑶岗仙钨矿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菜49亩,1974年产菜71万公斤。汝城钨矿家属劳动协会1966年至1980年共生产蔬菜1055785公斤,产鱼3338.5公斤,猪肉53372.5公斤。
  四、保健食品供应
  为了保证工矿职工从事有毒、有害、高温、并下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1963年7月,国家规定对这部分职工供给一定数量的保健食品,并由企业免费发放。①发放范围为:(l)接触有毒物质的工种;(2)接触矽尘作业的工种;(3)接触放射线工种;(4)潜水、沉箱作业的工种;(5)高温作业工种。保健食品供应标准:接触有毒物质、矽尘和放射线工种,每人每月猪肉1公斤、食油0.25公斤,食糖0.5公斤。高温作业工种,每人每月猪肉0.5公斤,食油0.25公斤,食糖0.5公斤。1963年又规定井下水底作业人员(矿山专业井下工人,专业潜水员),每人每月供应白酒0.75公斤。②1976年,又供应工矿职工每人每月粉丝0.01公斤、豆豉0.384公斤。1978年至1985年,共供应工矿职工保健用粉丝8690担。
  国家供给职工的保健食品,主要由省、地工矿贸易公司计划调拨,通过工矿贸易商店供应,以保健餐、班中餐、实物等形式发放到职工手里。
  五、劳动保护用品
  劳保用品购进 1969年前,劳保用品由各地工矿贸易商店或县市百货公司专柜经营,货源从长、衡、株、潭等地劳保用品专店和部分生产单位调进。1972年以后,劳保用品由地区工矿贸易公司劳保商店专营。其货源,1979年前,专用劳保用品由产区劳保商店调人,一般劳保用品由商业二级站调人。1979年后,全区劳护用品市场供应好转,棉布取消凭票定量供应,劳保用品由统购改为选购、订购和委托加工等形式,纯购进增至三分之二。在主要品种中,布制成品由地区工矿贸易公司购进原料委托区内加工企业加工,1979年至1987年,共加工工作服574200套,加工棉上衣6万余件。工矿高半统胶鞋、毛巾、肥皂、工作皮鞋等,逐步转向工厂直接进货为主,商业二级站进货为辅。专用劳保用品中的雨衣工作服、湘劳一型口罩、胶质矿帽以省内工厂进货为主,耐油、耐酸、绝缘鞋、绝缘手套、下水裤等品种以长沙劳保公司进货为主。
  劳保用品销售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63年前,由地区百货纺织站和各县(市)百货公司兼营;1964年至1968年,省劳保用品专营系统建立,区内中央、省属厂矿所需劳保用品,由省工矿贸易公司设在衡阳市的劳保用品商店直接供应;地、县所属厂矿企事业单位所需的通用劳保用品,由各县(市)百货公司劳保用品专柜供应。1968年地区劳保用品商店成立后,负责区内中央、省、地属厂矿企事业单位所需通用劳保用品,由县(市)百货公司劳保用品专柜供应。专用防护用品由地区劳保用品商店供应。全区主要年份劳保用品销售额1975年为386万元,1984年增加到517万元,1988年再上升到1259万元。
  劳保用品供应办法 1960年以前,区内劳保用品需求量比较小,劳保用品基本上敞开供应。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商品供应紧张,特别是布制品相对紧张。国家对工作服、纱(布)手套、雨衣工作服、工矿靴等主要劳保用品下达专项供应计划。1961年下半年,对中央、省属煤炭、冶金、化工、建材厂、矿井下、部分井上生产和矿山建设工种需要的劳保用品和部分带有照顾性的生活用品,实行专项安排,简称“四部专项”。以后,又增列林业、石油、地质、铁道四部系统的直接生产工人,简称“八部专项”。水产、水电、交通、邮电、轻工业、手工业、农垦、粮食、卫生、大专院校、测绘、气象,以及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和部门,连同八部的非主要工种需要的劳保用品,国家另拨一部分指标,由地方统筹安排,称为“非专项安排”。以上,均纳入商业部系统劳保用品专项供应计划。①1963年起,劳保用品的供应,原则上改按企业所有制分为两类: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主要工种(生产和基本建设工人),根据“同工种、同劳动条件、同待遇”的原则,按照《国营企业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保证供应;集体所有制的部分行业,参照上述标准,在规定指标内统筹安排。带有照顾性的生活用品,优先保证全民所有制重点行业的主要工种。②1964年改为按行业平均定量分配劳动保护用品指标的办法。
  1968年劳保用布专项供应计划下放地方管理。1970年以后,棉布供应指标一再削减。1977年国家分配劳保用布指标比上年减少60%,各种布制防护用品从1977年1月至1978年3月暂停供应一年。为了照顾矿山井下、冶炼、浇铸、放射等烧灼、辐射、热磨损特别大的工种,国家安排相当于上年计划的25%用布指标加以补充,一般工种只供应少量的修补用布。1979年恢复下达劳保用布专项计划,按行业平均用布量计算指标的办法进行分配。1983年12月1日,国家宣布棉布实行临时免票,劳保用品中主要商品实行专项分配这一做法停止执行。为了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国家仍然强调劳保用品继续由劳保用品专店专柜经营,使用单位到经营专店进货,免票供应。
  为节约劳保用布,全区各经营单位还大力开展节约代用工作。1971年在劳保用品发放管理中把“定期发放,节约归己”改为“物尽其用、以旧换新”制度。1972年与1971年比较,全区享受劳动保护待遇的人员增加7475人,但用布量减少35322公尺。1977年和1978年两年中,先后用代用品制作工作服37294套,手套1023269双,为国家节约棉布603170米。
  为改进劳保用品供应服务质量,从1972年起,地区劳保用品商店每年均派员到厂矿征求意见,召开用户座谈会。1979年3月17日在省商业厅、劳动厅的支持下,地区在郴州举办了“专用防护用品展览”,展出防尘、防毒、防放射性、防噪声、防高温辐射、防油、防酸碱等十二个方面的专项劳动防护用品,介绍其性能和使用方法,历时八天,接待157个单位,2322人次,并召开座谈会64次,观众留言400条。1982年8月,地区工矿贸易公司编印了“劳动防护用品经营目录”品种500个,供各厂矿采购参考。1983年底棉布免票供应后,地区工矿贸易公司在扩大劳保用品经营的同时,兼营百货、五金交电商品。公司成立至1988年的十四年中,坚持送货上门,服务到厂矿,平均每年送货240车次。公司于1979年成立劳保用品加工厂,1980年至1988年的八年中,平均每年加工工作服2.5万套,平均每年加工围裙、袖套的加工费5千元,并为特型身材职工制作工作服800余套。

附注

①劳动部、卫生部、商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关于贯彻国家经委报告实行保健食品制度的联合通知》,1963年7月19日。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