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饮食、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6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饮食、服务业
分类号: F719.3
页数: 8
页码: 120-12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郴州 饮食业 经济

内容

第一节
  饮食业
  饮食业是进行食品烹饪制作销售的劳务性行业。历史上分筵席、饭店、面食、茶点等自然行业。
  郴州地处南北通道,饮食业素称发达。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郴州名酒家“正义楼”开业,嗣后,“福星楼”、“来鹤楼”等酒家相继开办。至民国20年(1939),郴州酒家、饭馆发展到15家,面点、油货等店摊50多户。区内各县城也都有一、两家能承办筵席的酒楼、餐馆,城镇和农村圩场有大量饮食摊担和店铺。公路建设未发展以前,在区内主要“官道”上有“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即每隔十里左右,就有一户或几户伙铺,供过往客商和行入中伙安宿。据郴县、桂阳、宜章、临武、嘉禾、永兴、安仁等八县城镇统计,民国37年(1948)共有饮食业633户。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区饮食业有一定发展。1956年对私营饮食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全区城镇饮食业共有网点754个,从业人员1757人(包括国营、集体和个体),每一千名城镇人口有网点5.2个,从业人员6.81人,经营、供应是比较正常的。1958年“大跃进”期间,强调“一大、二公”,撤并饮食网点,下放服务人员。1959年与1957年比较,全区饮食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分别减少30%和10%a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饮食业网点有所恢复,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撤并饮食业合作商店(小组),砍掉个体饮食摊点,反“封资修”,砸了一些名老店子,改了一些老字号招牌,取销了一些名点名菜,提倡搞大众化,煮大锅饭,炒大锅菜,顾客排队买票,自我服务。致使饮食业门点和经营品种普遍减少,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双下降,出现了群众“饮食难”的现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饮食业得到了空前发展。1979年,全区有饮食业网点352个,从业人员3342人。到1988年,全区饮食业网点发展到5981个,从业人员11802人,比1979年分别增长16.89倍和2.53倍。其中,国营网点59个,从业人员786人;集体网点415个,从业人员2214人;个体网点5507个,从业人员8802人。全区饮食业社会销售额,1957年为430万元,1978年为1313万元,到1989年猛增为6889万元,比1957年增长14.56倍,比1978年增长4.24倍。
  一、餐馆、饭店酒家、餐馆,是饮食业中的大户。一般设备比较雅致、舒适,有名厨师进行烹饪。晚清、民国时期,郴州有福星楼、来鹤楼、东南餐室等著名餐馆,以承办筵席、喜庆宴会为主,备有随时堂菜,同时兼营面食、糕点。郴州菜系属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系统。经过长期烹调实践,逐步形成郴州地方风味。其特点是用料讲究,油重色浓,主味突出,原料人味,而以酸、辣、鲜、香见长。著名的地方风味菜谱有:郴州的酸辣芋荷炒血鸭、贵妃鸡、糯米鸡、淮山杞子鸭、烧烤乳猪;桂阳县的酿豆腐,宜章县的禾花鲤鱼,汝城县的桂花鲫鱼,嘉禾县的血灌肠、湘嘉鱼,桂东、汝城的酿辣椒等,色香味俱佳。筵席则名目繁多,有海参席、鱼翅席、燕窝席、鱿鱼席等。据载:民国24年(1935)办一桌鱼翅席需光洋12元,多为官绅富贾们所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俭朴,到酒家、餐馆办筵席者甚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交活动频繁,婚丧喜庆讲究排场,酒家、餐馆生意迅速兴起,并向高(质量高)、精(烹饪精)、雅(设备雅)方向发展。国营饮食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1984年,郴州服务公司将郴州服务大楼改造装修,率先开办“湘南大酒家”,继而郴州餐室、福星楼、来鹤楼通过装修,恢复古老名店招牌,相继开业。1985年又投资400万元,在“东南餐室”旧址新建“东方大厦”。这些酒楼厅堂豪华,设有单席雅座,装有空调设备,舒适雅观,其中湘南大酒家聘请特三级厨师3人,特二级点心师1人,中一级厨师和点心师10余人,中级服务师7人。烹饪技术精湛,服务周到,颇负盛名。在此期间,大部分县市饮食服务公司也通过装修改造或新建了一批酒家,如桂阳县的春陵酒家,汝城县的汝城酒家,资兴市鲤鱼江江南大酒家,永兴县的侨乡酒家,桂东县罗霄酒家等,成为当地饮食业的骨干企业。郴州东方大厦,1988年8月落工开业,最多一日接待酒席150余桌,其价格每席80-200元不等,最高达400元一桌。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和个体饮食业兴办酒家、餐馆亦发展很快,其规模虽不如国营酒家大,但设备雅致,菜谱烹饪各具特点。特别是1987年以来,川菜在郴州盛行,挂川味招牌的餐馆先后发展十余家,生意兴隆。
  饭店,一般经营大众化饭菜,多开设于车站或交通要道口,服务对象主要是过往旅客,住宿和饭食兼营。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饭菜经营,多连饭带菜卖,或一饭、一菜、一汤,价格少则几角,多贝归元。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继续经营大众饭菜外,逐步趋向小炒、点菜者居多。
  二、面食、小吃面食、小吃为大众化食品,有专营的面食、小吃店,餐馆、饭店亦有兼营面食者。面食品种有包子(糖包、菜包)、馒头、油条、油饼、花卷、松糕、馄饨、烧饼、烧卖等20余个常规品种,还有0粑、米豆腐、米面、榨粉、猪血汤等地方风味品种。名点甚多,郴州有著名的德发大包、义记拉面和猪油卷、鸳鸯酥、糖花、开口酥、门扣酥、各种蛋糕;临武县一带的空心糍粑、油茶,嘉禾县的棕粑等。小吃店供应灵活,有各种卤腊小碟、豆干、花生米,顾客进店随点随取。面食和小吃店一般多为个体经营。改革开放以后,郴州夜市小吃兴起。每当夜幕降临,在人民路服务大楼门前和南街口一带,临时摊点多达几十个,通霄达旦营业,各种风味齐全,尤以狗肉、田螺、凤爪、卤菜等品种颇为畅销。三、冷饮新中国成立前,郴州无冷饮业。1953年起逐步发展。至60年代,大部分县城开办了冷饮店,并向农村集镇延伸。开始主要是国营饮食业经营,设置冷饮部,继而农村基层供销社开办冷饮店。70年代末至80年代,个体办冷饮兴起,厂矿、机关、团体内部冷饮也对外开放。1970年全区有41家冰厂,1980年增加到137家,1985年最多,达到589家。1985年以后,因部分不符合冷饮食品卫生条件,有关部门采取严格控制开业的办法,取缔了一批不合格的生产单位。1988年生产、经营单位减少为244家。
  冷饮品种由少到多,由低档到高档。70年代前只有冰棒、雪膏、绿豆稀和冰水等。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生产设备条件的改善,花色品种增加,冰糕、蛋卷筒、巧克力冰棒、冰汽水、冰冻汽酒、冰冻西瓜等新品种不断涌现。且由作坊式趋向工厂化生产。郴州饮食公司建立全区第一家最大的冷饮厂。冷饮经营方式,多是后堂生产,前店出售,冰贩上街叫卖。随后,工厂生产,门市出售,冰贩贩销。由于社会冰厂的大量发展,销售市场竞争激烈,忽视产品质量,引起群众不满。国营饮食公司冰厂坚持对不符合卫生要求、不达标准的冷饮不准出售原则,在冷饮市场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服务业服务业主要有旅馆、理发、照相、澡堂、洗染等自然行业。据1952年统计,全区私营服务网点达到2479户,从业人员3304人。1956年,在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服务业组成合作店、组,全区有服务业网点473个,绝大部分从业人员纳入了合作商店和小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次撤并网点,抽调人员支工、支农,服务业受到挫折,出现了群众“住旅馆难、理发难”的问题,服务质量亦大为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城乡商业经营活动频繁,流动人员大增,服务业得到发展。各种宾馆、旅社、招待所如雨后春笋。据1988年统计,全区有旅馆业915家,从业人员2623人;理发业1148户,从业人员1729人;照相业292户,从业人员466人。国营服务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改建扩建网点,增添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一、旅馆业旅馆业起源于中伙安宿的伙铺,逐步发展为客栈、旅店、旅馆、公寓、招待所、宾馆等不同档次。低档的一般称客栈,中档的称旅馆,高档的称宾馆、酒家(既吃又住)。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私营旅馆业组成合作商店(小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958年后成立国营饮食、服务公司,各地开办一批国营旅社。1982年以来,陆续开办一批高档宾馆。郴州服务公司将服务大楼一部分改建为“湘南大酒家”,一部分改建为宾馆。嗣后,郴州苏仙宾馆建成开业,成为全区第一家国家正式定点旅游宾馆,接待国内外游客。郴县招待所新建“迎宾搂”,县级郴州市政府招待所更名“林邑宾馆”。国家排球郴州训练基地修建体育宾馆。郴州饮食公司新建“东方大厦”,等等,这些成为郴州著名的宾馆。1988年全区有国营旅社262个,比1982年增加93个,增加从业人员622人。各交通要道口上,集体、个体经营的旅社、旅馆更是密集如云,部队、机关、厂矿内部招待所也全部实行对外开放,给旅客住宿带来了极大方便,且条件逐步改善。高档宾馆、招待所内设有空调房间,会客室、彩电、地毯、淋浴设施等一应俱全,舒适方便,促进了旅馆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理发业民国成立,改革清代蓄辫制度后,始有理发业。据记载:民国9年(1920)春,安仁县成立放足会(妇女小脚放开),男人剪辫子。各县亦如此。自此,男人理发开始普及。理发工人始名“剃头匠”。农村“剃头匠”手提工具箱,携带理发刀剪,走乡串户。一名“剃头匠”负责若干村户,早出晚归,轮流供饭,秋后结账,大人米一斗,小孩五升。城镇有理发铺店,一店多为一师一徒。迄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中,理发业组成合作商店(小组),归口国营商业零售贸易管理处领导。从此,理发业设备改进,技术开始提高,并逐步实行以女代男,吸收一大批妇女当理发员。随着理发工具的不断改进,技术日益提高,由剃光头、剪平头、西式头等简单发式,逐步增加到多种发型,并开始了电剪、电吹和烫发业务。改革开放后,发型有新的发展,妇女烫发由城市开始普及,农村青年妇女烫发的也越来越多。
  三、照相业郴州照相业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商人宗朝轩在兴中街开设第一家照相馆。嗣后,资兴、宜章等地先后开设照相馆,继而每个县城发展到两家,或三家。其时,照相机采用灯光拍照,照半身和全身相片。以后,黑白相片采用人工着色。1950年,郴州城照相馆增至10余家。1956年,普及灯光照相。随着照相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引进自动照相机和自动洗相片设备。1976年拍景相合成照,由单人照发展到团体照,可以照100人以上的长片。在室内布景上有碘钨灯、五色光灯,灯光色彩柔和,配上各种风景图画,相片清晰美观。1982年郴州“它山照相馆”第一家开办彩色照相业务。1985年后,各县城普及彩照。彩照业务中增添各种化妆品和礼服为顾客服务。群众婚丧喜庆,团体合影,学生毕业照,十分方便。并开展流动服务,机关团体随叫随到,上山下乡为农民拍照,许多边远山村百岁老人,平生第一次照了一张照片。
  四、洗染业民国时期,染土布、印被面,均为人工操作。县城设店经营,农村挑担下乡赶圩,为群众染布。
  1956年,郴县城关有一家公私合营洗染店,从业人员24人;有一家居委会洗染店,从业人员19人。这两个洗染店开展洗衣、烫衣、印字、洗毛料、染毛料、缝补毛料衣服和代制字号招牌、烧字等服务项目。1958年两店合为一家,人员减少,业务缩小,迄今仅有印字和烧字两项业务。1973年全区有11个洗染店,从业人员117人,至1985年有12家,人员减为73人。1987年地区劳动局服务公司在郴州市城区设汇英商店,购进洗衣机、烫衣机、整形机,从业人员7人。为群众代洗毛料高档衣物,取代了原始的手工洗染。
  五、沐浴业解放初期,郴县城关有一家私人小澡堂;1952年冬,郴县电厂开设附属澡堂。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这两家澡堂交由郴县商业社会福利公司管理,后又为郴州服务公司管理,一直对外开放。1980年全区有澡堂3个,16人;1981年1个,8人;1982年2个,13人。澡堂夏季停业,冬季开放,营业季节很短。业务不大,多年亏损,现均已停办。
  第三节饮食、服务业管理一、体制民国年间,有旅业、汤点业、理发业、照相业同业公会,属群众性组织,归口工商联管理。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为加强饮食、服务业的领导,郴县成立社会福利公司。1957年改为饮食、服务两个管理处。1960年建立郴州饮食服务公司,1961年分设为饮食公司和服务公司,归口县级郴州市商业局领导。其他各县在对私改造后,饮食、服务业归口贸易公司管理。1962年以后,相继成立饮食服务公司,归口县商业局领导。
  1959年地区商业局设饮食服务科。1960年10月起,地区商业局归口管理饮食、服务业。1974年,改由地区副食品公司担负全区饮食、服务业行业管理。
  二、核算 1956年起,不论国营、集体的饮食、服务行业均实行以店独立核算的制度。1962年,各县、市饮食、服务公司实行统一核算,各门店为报账单位。由于统一核算,共负盈亏,吃“大锅饭”,网点由“小、密、多'’变为“大、稀、少”。部分饮食店营业不振,经营亏损的矛盾被掩盖。1980年贯彻执行中商部颁布的《饮食服务企业管理条例》,开始进行经营责任制试点,实行国营、集体分制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对国营企业采取不同形式的经营承包,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定额交利或定率交费;对集体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主财务,自主分配,自负盈亏。划小核算到自然门点,克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状况,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经营积极性。
  随着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社会饮食、服务业蓬勃发展,市场出现激烈竞争局面。1983年以后,粮食、食油、猪肉等计划物资取消,经营出现困难局面。在深入改革中,国营饮食、服务业进一步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小型饮食、服务门点,实行“改、转、租”的办法,发展了租赁制,部分职工离店经营,租赁企业承租人有自主经营权。
  三、价格民国26年(1937)《粤汉铁路》一书第六章记载:郴县旅业房价每日4-6角,伙食费每人每天4-5角。嘉禾县民国30年(1941)记载:理发业剃头价I角,剪发2角。20世纪50年代初,饮食、服务业价格由各地自行掌握。国家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和生猪实行派购以后,逐步作出了饮食业价格的规定。1964年规定产品毛利率(原材料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差价),一般为30%01965年提出:保持合理利润,综合毛利率一般以掌握30%-35%为宜。1979年10月,省物委、省商业厅规定县城饮食业综合毛利率为25%-30%。地级市略高于县城,农村集镇低于县城。1980年省人民政府调整饮食业综合毛利率,县城不超过30%,县以下不超过28%01984年3月,商业部颁发《国营饮食业价格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县以下综合毛利率不超过31%,地级市不超过33%01985年,全面放开价格管理,国营饮食企业在稳定物价、薄利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经营原则。
  60年代初期,饮食企业曾实行高价供应饭菜的政策,具体品种价格由各县市掌握规定,其作价原则是原材料按集市价计算加毛利率定价。此办法,1965年后停止执行。
  对冷饮品种毛利率,70年代以前由各地自行掌握,综合平均毛利在50%以上。1980年后规定不高于52%,不低于48%,至今未变。但实际执行均超过此一幅度。服务业价格(如旅社房价等)由当地物委和商业局核定执行。价格改革中,逐步放开。
  四、食品卫生饮食业食品卫生,密切关系群众身体健康。食品在采购、运输、储藏、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都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防止污染。对操作岗位、生产场地及职工个人和环境卫生,须保持清洁干净,遵循食品卫生“五四”制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所有餐馆、饭店、饮食店和旅社,制订卫生公约,建立卫生监督员。对职工执行食品卫生的好坏,列为评奖内容。80年代以来,重点加强了冷饮食品卫生管理。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检查监督下,每年冷饮开业前,对职工进行身体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能上岗作业,不断完善卫生设施,建立工具、模具、食具消毒保洁制度,严守操作规程,达到灭菌和无菌的要求,防止病从口人。经常开展对职工的卫生知识教育,加强检查评比。对产品进行抽查化验,生产一批化验一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产品不准销售。1980年,地区卫生防疫部门抽检冷饮品种1941件,合格率83.9%。各单位自检合格率88.3%。对不合格的生产单位进行了停业整顿或罚款处罚。1987年,全区国营饮食公司建立冷饮品种储存库19个,1988年,增为36个。地、县、市商业部门在每年开展行业评比竞赛活动中,都将食品卫生质量列为重要内容,加强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五、工资饮食服务行业是劳务性行业,以手工操作为主,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劳务、生产。经营时间比较长,劳动强度比较大。对职工的工资分配,必须根据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采取不同于其他商业行业的工资分配形式。多年来,采取与生产经营直接挂钩的提成工资形式。但其间变化较多。50年代初实行拆账工资和分成工资。“大跃进”期间实行固定工资,1963年改为计时工资加提成工资。“文化大革命”中又实行固定工资,与其他行业毫无差异,影响了职工积极性。尤以服务业是“侍候人”的行业,世俗偏见是“低入一等”,给招工补员、扩展第三产业,提高技术水平都带来一些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饮食服务业继续执行“商业十级工资制”,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工资的办法,并率先在理发业中推行恢复提成工资制度。1986年以后,不论国营或集体饮食服务业,全面实行提成工资制度,租赁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主分配,从而增加了企业活力。
  六、职工培训 1958年以后,老职工陆续离退休后,传统名菜、名点逐渐消失,技术人才青黄不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加强饮食服务行业职工培训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县、市商业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和不同办法,培训职工队伍。初期,推行以师带徒,岗位练兵,交流观摩,夜校培训等办法,继而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1990年郴州商业学校设置饮食、服务两个专业班,每年从社会上招收一批男女学员,同时从在职职工中抽调一部分脱产学习。地区商业局和副食品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都举办培训班,1987年和1988年开办两期,培训在职职工100余名。经常举办技术表演,1960年4月,举办了全区第一次技术表演,参加表演人数165人,其中饮食业82人,照相业56人、旅社业9人,理发业18人。嗣后,每年或两年举办一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9年恢复,1982年5月2日,举办人像摄影展览,参展作品285幅,评出优秀作品51幅。1982年10月7日,参加全省发型艺术展览,派出理发员123人前往参观学习。1984年9月,举办大型烹饪技术表演鉴定会,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对参加表演的22位厨师和点心师,分别授予技术职称,颁发奖状并全部晋升一级工资。根据中商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对社会饮食服务行业职工授予技术职称称号。其中特级由省商业厅考核授予,中级由地区商业局考核评定,1980年5月,地区商业局举办第一次技术职称考核,各县推荐66人,经考核合格授予36入中级技术职称,1984年授予22人,1985年和1988 ①商业部、卫生部1960年2月13日颁发食品加工、销f!fl饮食卫生“五四”制度:(1)山原材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准”;(2)成品(食物)实行“四隔离”;(3)川A、食具实行“四过关”;(4)环JA卫生采取“四定”;(5)个人卫生做到“四勤”。
  年又分别授予一批。其中推荐湖南省商业厅授予特二级的3人,特三级的10人。1988年底止,全区共授予国营、集体饮食企业和厂矿、机关、部队、医院、招待所、宾馆的厨师、理发师等技术职称人数达350人(详见附表),对授予技术职称人员,按技术工种享受工资待遇,增发技术津贴,从而调动了职工努力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