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酒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酒类
分类号: F407.82
页数: 4
页码: 107-110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酿酒历史悠久遍及城乡以及从民国时期到1988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郴州 酿酒业 经济

内容

酿酒历史悠久,遍及城乡。据载:民国24年(1935),郴县酿酒业48家,嘉禾30家,安仁17家,桂阳县5家,其他各县为数较少。①主要生产谷酒、水酒、糊子酒。酒类的传统产销形式,农村自产自销,城镇设槽坊生产,前店后坊、就地生产供应。酒业商店则购进少量省内、外名酒,调节市场需求。1952年成立郴县酒类专卖批发部,对区内酒类产销实行计划管理。其时,除郴县一个国营酒厂外,桂阳、宜章、汝城、安仁四县有酒业作坊186家,年产酒242吨②。1952年,郴县专卖批发部租赁郴县酒厂自制,年产酒4400担。各县私营酒厂(店)采取商业加工订货或包销形式经营。
   1953年9月,郴县酒厂划归轻工局领导,郴县专卖批发部代管,产品统一收购。县属地方酒厂产品亦由各县副食品公司收购。1957年全区有国营地方酒厂3家,年产量1000吨。1959年至1961年农业歉收,粮食减产,酿酒用粮困难,各酒厂广辟酿酒原料,利用代用品(主要是金刚t、红茹干、红茹片等)酿酒,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出酒率,降低成本,促进了酒类生产的发展。1972年全区共产酒2170吨,其中代用品白酒1969吨,占总产量的90.4%01974年2月,省轻工、商业、粮食三厅联合在郴州召开全省野生淀粉收购利用经验交流会,会后各地酒厂利用野生淀粉酿酒。1979年全区产酒5252吨,比1975年增长73.7%,开始出现地产酒产大于销情况。
   1958年以来,各酒厂开展技术革新。地区副食品公司多次组织各厂生产技术员分赴四川、贵州、山西、江苏等地学习,试制大曲酒,以期提高地产酒质量。1974年,郴州酒厂生产的二锅头酒被评为省产优质酒。1976、1979、1982,1983年,该厂生产的苏仙酒连续评为省产名优酒。1984年,在湖南省名、优、特、新食品“芙蓉”奖会上,苏仙酒又被评为“最喜爱”的食品。1985年,中华味淋酒获省优产品称号。还有临武县生产的“舜峰酒”,1986年被授予省“芙蓉”奖,1988年参加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获“铜牌奖”。
   1988年,全区工办酒厂有郴州、资兴、桂阳、嘉禾、宜章、汝城等8家酒厂,年产量达17256吨。商办酒厂有临武、永兴、桂东沙田三家。地区食品酿造厂和郴州酒厂新建啤酒生产线各一条,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运处在资兴市新建万吨啤酒厂一家。1988年,3家啤酒厂产量突破万吨。同年,资兴市生产的湘雪牌啤酒,在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牌奖”。地区食品酿造厂生产的湘南牌啤酒被评为省优产品称号。
  一、收购与调入 地产酒在1971年以前,一直归地、县、市副食品公司全部收购。1975年,地产酒产量达到4990吨,比1971年增长1.68倍,商业收购2939吨,占总产量的58.9%,开始产大于销,有40%以上的酒需要酒厂自销。1989年起,改为酒厂自产自销,商业部门适当收购。1981年,地产酒7990吨,商业收购2148吨,占总产量的26.8%。此后,产量逐年增多,商业收购也有所增加。1983年,产量9343吨,商业收购4410吨,比1981年增加1.05倍,占总产量45.2%01985年,产量为13900吨,商业收购5345吨,比1983年增加21.2%,占产量的38%a1987年,产量为19224吨,商业收购6547吨,占产量的34%01988年,产量为17635吨,商业收购9885吨,占产量的56%。市场对酒的消费需求虽逐年增多,但酒厂生产迅猛发展,粮食消耗过大,生产量超过市场实际需要。
   表2-23 1964年至1983年主要年份地产酒产量和收购量统计表 单位:吨 商业除收购地产酒供应市场外,还调进一部分省内外名优酒(瓶装)和散装酒,品种有白酒、葡萄酒、啤酒等,以调剂消费需求。
   表2-24 主要年份省内外调入酒类统计表 单位:吨 国产十三大名优酒调人量逐年下降,1982年全区调人1220箱,1988年减到280箱,下降77.1%。其中贵州茅台酒,1982年调人138箱,1988年只调人6箱。山西五粮液酒,1982年调人6箱,1988年减为2箱。贵州Y州大曲酒,1982年调人194箱,1988年只调人41箱。山西汾酒1982年调人32箱,1988年只调人19箱。青岛啤酒1982年调人220箱,1988年只调人41箱。其他如竹叶青、洋河大曲等名酒调人数量也日益减少。
   二、销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酒类销售由私营南货店及烟酒店零售。1952年后,由专卖公司经营;专卖公司撤销后,一直由地、县、市副食品公司经营,市场销量逐年增加。1957年社会零售酒1938吨,人平消费1.71市斤。1966年社会零售2448吨,人平消费1.83市斤;1971年社会零售3178吨,人平消费2.08市斤;1987年社会零售11775吨,人平消费5.9市斤;1988年社会零售15052吨,人平消费达到7.33市斤。
   表2-25 主要年份酒类销售和消费水平表 60年代初期,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物资紧张。1961年11月,开展以粮换酒的办法,换料品种及兑换比例,由各地政府公布实行。但对省属煤矿井下工人保健酒仍实行专项安排,每人每月平价供应白酒1.5市斤。1962年采取白酒凭票收粮票供应办法,收粮标准由各县市自定,果露酒及其他低度酒不收粮票。1962年1月20日起,在郴州市和重点工矿区又开展全国、全省名优酒高价销售;5月,地产粮白酒和代白酒也列入高价销售范围。1962年至1963年全区高价销售酒类12929担,销售总额297.3万元。1963年11月以后,酒类高价销售停止,全部敞开供应。
   70年代以来,酒类消费者讲究保健需要,需求由高度酒向低度酒、白酒向饮料酒方向发展,酒类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971年至1988年,在整个酒类销售中,白酒销量所占比重由1971年的78.3%,1981年降至38.2%,1988年再降为30.5%;啤酒等各种低度酒占比重相对上升。
   表2-26 主要年份全区酒类消费结构变化统计表 单位:吨 三、酒价 多年来,酒类销售价格是稳定的。1988年7月,全国13种名、优酒放开销售价格。①各经营企业可根据产地价格和市场供求情况自行确定。放开后,价格涨幅较大。以郴州市为例,贵州茅台酒放开前,每瓶零售价为21.00元,放开后为250元;山西西凤酒放开前每瓶8.83元,放开后为32.00元;五粮液酒放开前每瓶17.59元,放开后为120.00元;!1q州特曲酒放开前每瓶16.05元,放开后为92.00元,分别涨价为10.8倍、2.5倍、5.8倍和4.7倍。名优酒涨价,解决了过去“批条子”、“走后门”的问题。放开价格后,调人的名优酒增加,1987年1-3月,全区调人904瓶,1988年1-3月调人1344瓶,1989年同期为1961瓶,分别比1987,1988年上升48.6%和116.9%,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第三节 糖果、糕点、奶制品 一、糖果、糕点生产 糖果、糕点以食糖、面粉为主要原料配辅料加工而成,现代化生产技术日益进步。其品种,糖果分硬糖、软糖、高梁饴糖、巧克力、中式糖果;糕点分中式、西式两大类。
   糕点生产始于商周时期,相沿至今。民国时期,郴县城关较大的南货店都生产糕点,均系前店后坊,手工式生产,产销一体经营。其他各县城和较大集镇的南货店也有糕点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郴县城关的华丰、邓庆祥、左样太、乾昌、三义等著名南货店号,均手工生产糕点,一般30至40个品种。市场供应的机制糖果和糕点、饼干,则多从广东、广西、长沙、衡阳、湘谭等省内外市场购进。
   1952年创办国营郴县糕点厂,是区内第一家商办食品厂,职工15人,从长沙请来著名的“九如斋”师傅传授技术,指导生产;主要生产普通饼干、油货、棒棒糖、水果糖等品种,设备简陋,手工操作,品种较少,年产量仅200吨。该厂1956年由郴县糖业公司管理,1958年归郴州市副食品公司 ①参见1988年7月省物价局、省轻工局、省商业厅湘价轻字〔88〕第102号文件。

附注

①参见民国24年《中国实业志·饮食业》记载。 ②参见1952-1953年全区征税统计资料。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