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百货业
分类号: F717.5
页数: 6
页码: 82-8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百货业是经营日用工业品的主要商业行业。主营日用百货和文化用品两大类商品,品种繁多。
关键词: 郴州 百货业 经济

内容

百货业是经营日用工业品的主要商业行业。主营日用百货和文化用品两大类商品,品种繁多。
  百货、文化商品生产、经营,历史悠久。古代周朝就掌握了制革技术,并设立专门管理皮革制造的官吏①。“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和帝刘肇提出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等造纸”②。“明景泰年间(1450-1460)已盛行用金坯、铜坯涂布彩色瓷袖而制成各种搪瓷制品”③。民国8年(1919)“已有铝制品工业及胶鞋生产”④。百货商品的经营,始于“舶来品”⑤。鸦片战争后,开五口通商,洋货倾销国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兴起,百货商业得到较快发展。民族工商业者把商店命名为“百货店”、“百货公司”。“百货店”这个名称由上海传至各地。
  郴州“当南北之要冲,扼湘粤交通之孔道”。“南货运北,北货往南,悉由此经过”。晚清,因无现代交通工具,洋货、广货之来源,均由广东韶州(现韶关)肩挑畜驮运到郴州,再由郴州用民船运达湘潭,而后转运湘中、湘北各地。由此,郴州日用百货经营行业逐步发展。初无专营店,多与日杂商品综合经营,有“洋广杂货店”之称。随着百货商品市场的扩大,乃自成行业。民国19年至32年(1930-1943),桂阳、郴县、宜章、临武、安仁等县相继成立百货业同业公会。民国30年至35年(1941-1946),郴县、桂阳、汝城、宜章、临武、资兴、安仁等县共有私营百货店铺310家。其时,百货商品货源,主要来自广东韶关、乐昌及长沙、衡阳、湘潭等地,资金雄厚者,远至广州、武汉、上海等埠进货。其销售以门市零售为主,亦有批零兼营者。民国34年(1945),日本侵略军侵入郴州,商业凋零。同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各地商人纷纷筹资复业,加之区内主要公路通车,百货市场复苏。但因内战爆发,物价猛涨,市场波动,百货行业陷于衰落状态。
  文化用品是从事生产、教育、文体、科研、办公等用的必需品。民国31年(1942),“湖南之纸”调查记载:汝城、桂阳、安仁、临武等地,均产土纸,年产量为23500余担。民国30年至35年(1941-1946),郴县、永兴、临武等县经营纸张、笔墨砚、学生课本兼印刷等文化用品业的商户为44家,从业人员144人。公司郴县分公司,是区内国营商业最早组建的专业公司。当时,除主营百货、文化用品两大类商品外,同时兼营纺织品、针织品、五金、交电、化工及食糖、煤油等商品,下设桂阳、宜章两个商店,计有职工106人。1954年至1958年,相继组建了10个县级百货公司。全系统职工人数由1950年的106人,到1956年增加到804人。地区级百货经营机构曾几次变化,1955年7月,从百货分公司划出文化用品业务,成立中国文化用品公司湖南省郴县分公司,到1957年撤销,仍并人百货批发站。1962年,改称湖南省百货公司郴州采购供应站,同时建立湖南省百货公司郴州分公司(行业管理机构)o1965年7月,撤销郴州百货站和郴州百货分公司,成立中国百货公司衡阳采购供应站郴州分站、灶市分站、白石渡分站。之后,地区百货、纺织两站曾几度合分。1974年,增设郴州百货站包装站(后改称包装厂),职工50人,主要回收纸盒、木箱旧包装,加工翻制新包装。县级百货公司从成立起,一直同时经营百货、纺织品两大类的商品,有的县称百货公司,有的则称百纺公司。1955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区私营百货、文具业832户,从业人员984人。通过改造,其中纳入公私合营的284户、454人,合作商店182户、156人,合作小组155户、163人,保留私营的211户、211人。市场经营比重,1953年百文商品市场零售额国营占11.84%,私营占88.16%批发销售额国营占84.23%,私营占15.77%01958年,批发市场已全部由国营所掌握,零售国营占61.67%,公私合营、合作商店(组)和私营占38.33% 新中国成立以来,百货文化用品的生产、流通得到迅速发展,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全区百货公司系统商品销售总额,1952年137.6万元,1957年增加到2504.1万元,比1952年增长17.2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百货业销售有所下降,但从1963年起即稳步上升,1970年为3211万元,比1957年增长28.39%01978年6721.1万元,比1970年增长1.08倍。1979年以来,由于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增长幅度更大,1981年达9872.5万元,比1978年增长33.4%,销售额三年内年平增加750.5万元。1988年销售总额突破一个亿,达到10007.4万元。全区百货、文化用品人均消费水平1952年为0.7元,1954年4.53元,1963年5.29元,1970年6.76元,1975年10.74元,1985年16.81元,1988年达到24.38元,比1952年增长33.8倍。1988年,区内百货公司系统经营品种达13220种(其中百货类商品9565种,文化用品类商品3655种)。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三多一少”商品流通新体制。私营个体户迅猛发展,1988年底,工商登记全区从事百货、文化用品的个体商户达5850户,从业人员7013人,占全区百货行业总人数(11912人)的58.8%,较该行业国营、集体职工4899人多2114人。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全区国营百货系统,锐意改革,开拓经营,扩大企业自主权,继1985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1987年又在企业内部公开招聘经理,按专业课、部划细核算并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先后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及省内衡邵等地的270多家工厂建立业务联系,扩大货源。在多渠道流通、多家竞争的新形势下,1988年,取得了总销售额和实现利税比1987年分别增长113.77%和100.72%的成绩。城乡百货、文化用品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活跃的新局面。

附注

①参见《日用工业品商品学》175页,黑龙江商学院《商业研究》编辑部,1980年出版。 ②《湖南地方志通讯》第一期22页,1985年2月版。 ③《日用工业品商品学》第74页。 ④《臼用工业品商品学》第53页,125页。 ⑤《当代中国商业》《百货商业》篇。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