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销售
分类号: F713.3
页数: 4
页码: 77-80
摘要: 本段介绍了纺织品销售分批发、零售两个环节。批发分二级批发(二级站)、三级批发(县、市公司)。零售分专营和综合经营。二级批发主要担负经济区内三级批发及省内外站站之间的商品调拨供应。三级批发担负本县、市内国营、集体零售商店、基层供销社、工矿贸易商店及个体商贩的商品供应。
关键词: 郴州 纺织业 经济

内容

纺织品销售分批发、零售两个环节。批发分二级批发(二级站)、三级批发(县、市公司)。零售分专营和综合经营。二级批发主要担负经济区内三级批发及省内外站站之间的商品调拨供应。三级批发担负本县、市内国营、集体零售商店、基层供销社、工矿贸易商店及个体商贩的商品供应。
  一、批发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二级站对县、市公司的批发商品供应,采取按计划分配、层层调拨的办法,实行固定经济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调拨作价扣率(即“三固定”)的供应方式。二级站每年召开二至三次看样选购会,签约成交。三级批发的商品供应,多年来实行“城乡都需要的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把销售重点放在农村,面向基层供销社,对基层社实行“三公开”、“四负责”的优惠供应办法(即:货源、分配比例和商品库存公开;商品花色品种不对路负责调换,商品不适销负责退货,商品积压负责调剂,对基层社反映的问题负责及时处理)。每年召开两至三次商品展销会、选购会、调剂会,设置样品间,方便基层社选购。80年代以前,地区纺织品站调供县市公司的商品,县市公司批发给基层供销社的商品,其比重均各占销售总额的90%左右。实行“三多一少”的商品流通体制,放宽棉布统购统销政策,棉布及针棉织品全部实行免票供应后,纺织品市场十分活跃,县市公司和基层供销社转向工厂或产地批发单位进货日益增多,纺织品批发环节发生明显变化。地区纺织品站1981年销售总额8277万元,其中,调供县市公司6650万元,占销售总额的80.3%0 1984年,调供县市公司的商品比重下降到52.39%,1987年再次下降为23.4%。在县市公司批发销售中,基层供销社所占比重1981年为70.9%,1984年降至39.4%0 二、零售纺织品的零售,自1954年9月15日实行棉布统购统销起至1983年12月I日临时免票,敞开供应棉布止,近三十年中,除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全区棉布销量减少出现供应紧张外,总的供应情况是正常的。纺织品消费,明显的变化:(一)社会总消费不断增长。1954年全区布类社会消费1175万米,1988年为1912.72万米,比1954年增长68.2%0(二)品种增加。60年代前,市场销售多系以棉花为主的天然纤维织物(纯棉布等)070年代起,各种棉化混纺布、化纤布应市,花色品种逐年增加。(三)消费需求从低档向中高档发展。50年代,市场销售以中低档机制棉布居多,并有少量土布。60至70年代初,在布票定量有限的情况下,适销耐穿、高档、宽幅、厚实布类。80年代以来,以毛、丝、化学纤维为原料的绸、呢、化等高档纺织、针织品销量增加,并逐步进入普通工人、农民家庭。
  主要商品销售情况如下: 纯棉布全区社会零售量,1954年为1175万米,1959年增至1935万米,1965年至1974年销售17401万米,年均销售1740.1万米。80年代以来,由于化纤布大量应市,调低销价,而棉布销价提高,销量减少。1988年,棉布销售939.5万米。群众各种衣着用料由单一的纯棉布转向丰富多彩的绸、呢、化,总销量增加。
  涤棉布涤纶与棉花混纺织物,具有挺括、不易折绉、易洗快干、耐穿等特点,60年代开始在区内应市。1973年,全区社会零售量13.72万米。1978年,国家规定每市尺收布票4寸,年销量达到249万米。1980年12月16日起,实行临时免票供应,1981年和1983年先后两次调低销价,社会零售量连年大幅度上升。1983年,销量高达1153.65万米,人均3.05米。嗣后,随着各种化纤织物新品种的不断增多,涤棉布销量减少,1988年只销售523万米。
  绸缎、呢绒解放前多为富人衣着用料,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衣着用料要求提高,销量逐渐增加。全区绸缎社会零售量1956年为4.20万米,1973年增至56.53万米,比1956年上升12倍,1988年销量高达60.76万米。全区呢绒社会零售量1959年为0.33万米,1975年增至10.76万米,1979年后销量连续上升,1985年高达45.15万米,1988年销34.47万米,比1959年增长103.4%o 汗衫背心 1954年全区社会零售量10.7万件,1961年3月起实行凭布票供应,当年销售14.08万件。1982年上升为237.88万件,比1961年增长15.9倍。1983年12月1日起,实行免票供应,由于社会存量大,销售下降,1986年销售201.62万件。
  棉毛衫裤 1956年全区社会零售量3.66万件,1959年销量增至20.88万件。1960年8月起凭票供应,当年销售下降为13.39万件。1983年12月1日起,实行免票供应,1984年销售高达150.15万件,比1960年上升10.2倍。1986年销售114.97万件。
  卫生衫裤(又称绒衣裤)1953年全区社会零售量5.72万件,1960年8月起实行凭票供应,1961年销售5.61万件。由于民用定量布票增加,1971年销售48.62万件,比1961年增长7.7倍。1983年12月1日起实行免票供应,随着各种内衣新品种的增多,1986年销售17.33万件。
  毛线(又称绒线) 1956年,全区社会零售量1.54万公斤。1962年,因货源ME乏,仅销售0.31万公斤。1979年,销售15.35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48倍。1986年,销售增至62.6万公斤。由于毛线织物增多,1988年,毛线销售下降为40.24万公斤。历年来,毛线在区内为畅销商品,品种不断增多,由纯毛毛线发展到毛化混纺毛线后,供需日趋平衡。
  服装解放前,区内无专店,由衣帽鞋袜店兼营。民国18年(1929)全区有衣帽鞋袜店45户。1952年郴县城关镇有估衣店39户,收购旧衣,整理后向市民出售。60年代,国营公司门市部设成衣柜,出售少量布制衬衫、短裤以及劳保服装。服装业发展始于70年代,1977年全区生产各种布制服装270.5万件,比1960年增长2.2倍。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讲究穿着,服装丰富多彩,由布制服装发展到绸、呢、化服装。同时,上海、广州等地各种新式服装大量流入区内,服装市场十分繁荣、活跃。1985年,全区各种服装社会零售量165.72万件,1988年增至172.92万件,比1986年上升4.3%。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遍布城乡,1988年,全区达1956户,从业人员2203人,营业额1798万元。国营纺织品公司为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大服装经营,1964年,销售布制服装29万件,1981年,销售各种服装46.8万件,比1964年增长19倍。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