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进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进货
分类号: F4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市纺织品社会消费量不断扩大,全区纺织品系统的进货额逐渐增长。
关键词: 郴州 工业经济

内容

纺织品社会消费量不断扩大,全区纺织品系统的进货额逐渐增长。1956年为1312万元。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进货虽有所下降,但1964年即恢复到1104万元,1976年上升为7608万元,比1956年增长5.8倍。1982年达18634万元,又比1976年增长2.4倍。1988年与1956年相比,则增长6.2倍。
  一、当地收购区内轻纺工业历来不发达,新中国建立初期只有少数手工纺织品加工业,产品品种、数量甚少。1954年,郴县花纱布分公司当地产品收购额为65万元,只占进货总额的13.2%a60年代,当地纺织品生产和收购进展依然缓慢。1965年,地区纺织品站当地产品收购额开始增加,为102.3万元,比1954年增长57.3%,占进货总额的4.9%01975年后,区内新建、扩建郴州地区棉纺厂、郴州床单厂、内衣厂、永兴毛巾厂等纺织企业,当地产品收购迅速发展。1982年,地区纺织站收购当地品种达50种(1966年为8种),收购总额为1620万元,比1954年和1965年分别增长23.9倍和14.8倍,比1975年增长4.6倍,占当年进货总额的23.1%。区内纺织品收购,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加工订货,1956年实行统购包销。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统购包销改为按不同品种分别实行统购包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四种形式。1980年进而实行“多渠道流通”,允许工厂自销。1983年起,地区纺织品站当地产品收购时起时伏。1987年,收购总额为442.3万元,占进货总额的13.3%。
  二、外地调入区内纺织品资源,主要靠外地调人。20世纪50年代初期,系统内实行“上拨下卖”的大调拨制。1953年后改为合同制,计划商品逐级分配,其他商品看样选购。总公司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国供货会,由省公司、二级站及重点零售商店参加。要货方与供货方签订供应合同,按合同调拨。同时,二级站还参加一些供货方不定期的补货会,补充资源。纺织品进货地点,主要是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内蒙古、广州及省内安江、邵阳、长沙、湘潭等地。1981年以来,在“三多一少”商品流通新体制下,纺织品进货改变多年来计划调拨的单一渠道,转向多渠道进货,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扩大向工厂直接进货。地区纺织品站向工厂直接进货额1980年为1162万元,1982年为1683万元厂,1987年上升为2049万元,占当年进货总额的61.4%。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