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纺织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3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纺织品业
分类号: F729
页数: 8
页码: 74-81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州纺织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凡以棉花、苎麻、蚕丝、羊毛、化学纤维等为原料加工纺织的产品,均称纺织品。
关键词: 郴州 商业 经济

内容

纺织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凡以棉花、苎麻、蚕丝、羊毛、化学纤维等为原料加工纺织的产品,均称纺织品。当今纺织品商业经营中,一般分棉纱、布匹、绸缎、呢绒、化纤和针棉织品。纺织品生产历史悠久,距今五千年左右。历史上仰韶时期,“氏族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已知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织布机织麻布”①。宋代以前纺织品生产多为民间家庭副业,产品多属自用。明代商品经济萌芽,不独“织布以自用”,而且“织布以出卖”②。“设立封建官府经营的织造工业——织造衙门”③。《后汉书·卫飒传》载:“建武中桂阳太守茨充教人养桑蚕,人得其利”④。《后汉书文献通考》载:“郴封四王刘宋有其一贡献,桂阳贡苎布十匹”⑤。但以郴州地处山区,“郴俗事农务本,不习工艺”①。区内纺织品生产,源于汉代②。纺织品生产与流通,发展缓慢。区内纺织品商业经营贩运,清光绪年间已有发生③。光绪三十三年(1907)《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绸缎运自苏杭等地”。行业店名划分不一。民国6年(1917),桂阳有“洋色布匹行”经营白官布、土棉布④。民国I1年(1922)宜章有大布生产。民国13年至民国20年(1924年~1931年)汝城、郴县、永兴、临武、嘉禾等县,先后出现各种公办和私营织布厂、贫民工厂⑤。民国18(1929),郴县、安仁、桂阳、临武、嘉禾、宜章、永兴、汝城、桂东共有绸布丝棉业335家,从业人员1471人;衣帽鞋袜业45家,从业人员194人⑥。
  民国25年(1936);粤汉铁路和衡宜公路相继通车,郴州交通渐趋方便,中山东西二街、南正街等处有绸布店、土布店、洋广杂货店。以门市零售为主,资金雄厚者批零兼营。销售去向为桂阳、临武、兰山、新田、宁远等县城镇和农村,远者销至广东乐昌、韶关、清远、英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战火蔓延,不少工商户南迁。流亡难民、失业工人、职员店员纷纷流入郴州,经商谋生,郴州呈现短暂战时繁荣。民国32年(1942),桂阳、宜章、临武、桂东、永兴五县共有绸布店84家。外地输人纺织品亦逐渐增多。民国33年(1944)郴县、桂阳、资兴、永兴,安仁五县由长沙等地运进棉纱共1096.5件⑦。民国34年(1945)元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郴州,烧杀掳掠,市民纷纷外逃,商店歇业或倒闭,市场萧条,人民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据《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郴县、桂阳、永兴、宜章、资兴、临武、嘉禾七县,布类损失金额共计37408840元(法币)。同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交通渐次恢复,郴州工商业陆续复业。绸布店由抗战前的10余户增至74户⑧。不久,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滥发货币,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人心惶惶,纺织品业复趋于衰落。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纺织品行业跨入新时代。郴州国营商业机构逐步建立,I1月,成立郴县专区贸易公司,经营棉花、棉纱、棉布,1950年改由郴州百货分公司经营。1953年,成立郴县花纱布批发商店,统一经营棉花、棉纱、棉布。1954年7月,成立中国花纱布公司湖南省郴县分公司。1956年,改称郴县纺织品分公司,扩大商品经营范围。呢绒、绸缎由百货公司划归纺织品公司经营。1962年6月,成立湖南省纺织品公司郴州采购供应站。嗣后,纺织品公司(站)与百货公司(站)几经分合,1983年,撤销湖南省百纺公司郴州分公司,成立湖南省郴州地区纺织品公司,与纺织品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从事纺织品购销经营及区内纺织品行业管理。各县(市)纺织品公司机构,自50年代以来,与百货公司时分时合。至1988年,除郴县、永兴、临武三县设纺织品公司外,其他各县(市)仍与百货合设,称百纺公司或称百货公司,内设针纺批发部。1988年,全区有纺织品二级站1个,县公司3个,零售商店105个,共有职工506人。经营纺织品的零售集体商业、个体商贩遍布城乡。
  郴州解放初期,市场物价波动,市民“重货轻币”,少数不法分子哄抬物价。棉纱、棉布为投机者囤积居奇重点商品之一。国家为稳定市场,打击投机活动,加强对棉纱、棉布的管理。1951年1月4日,中财委颁布《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自织部分的棉布以及现存的棉纱、棉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收购。”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工农业生产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改善,棉布销量增长。1953年,全区棉布社会零售量963万米,比1952年上升24.7%o①棉布处于供不应求趋势。为使棉布在国家计划下进行合理分配,保障人民群众的衣着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棉布统购统销。1954年8月,区内开展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区布匹业原有1413户,从业人员1776人。通过改造,继续经营布业的870户,从业人员1147人,②并分别采取代销、经销、批购、联购分销四种形式,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农业歉收,棉花、棉布产量下降,棉布供应量逐年减少。1960年8月15日起,针棉织品中的卫生衫裤、棉毛衫裤、线衣裤、床(褥)单、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毛巾、布睡衣等9种商品,实行凭布票供应。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民用线、棉毯等5种商品凭购货证供应。1961年3月1日起,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枕芯、枕套、风雨衣等6种商品纳入凭布票供应范围。1962年下半年,汗衫背心、蚊帐、浴巾、衬衫、绸缎被面等,在保证平价定量供应的同时,实行高价供应。1963年全区纺织品系统高价商品销售额249.7万元。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过去,生产迅速恢复,棉布供应逐步趋向缓和。七十年代,棉化混纺布、化纤布兴起,纺织品资源转向充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逐步放宽棉布统购统销政策。1983年5月1日起,全部针棉织品免收布票,敞开供应。同年12月1日起;所有纺织品、针棉织品在全国范围内免收布票,并停发1984年布票。从此,三十多年来,由于棉布资源不足的限量消费基本解除。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三多一少”(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商品流通体制的发展,纺织品经营,改变多年来国营商业“独包大揽”的局面,市场活跃、繁荣。全区纺织品人均消费水平不断增长,1954年人均8.28元,1979年人均34.21元,1983年人均44.24元,1988年人均47.94元。
  第一节进货纺织品社会消费量不断扩大,全区纺织品系统的进货额逐渐增长。1956年为1312万元。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进货虽有所下降,但1964年即恢复到1104万元,1976年上升为7608万元,比1956年增长5.8倍。1982年达18634万元,又比1976年增长2.4倍。1988年与1956年相比,则增长6.2倍。
  一、当地收购区内轻纺工业历来不发达,新中国建立初期只有少数手工纺织品加工业,产品品种、数量甚少。1954年,郴县花纱布分公司当地产品收购额为65万元,只占进货总额的13.2%a60年代,当地纺织品生产和收购进展依然缓慢。1965年,地区纺织品站当地产品收购额开始增加,为102.3万元,比1954年增长57.3%,占进货总额的4.9%01975年后,区内新建、扩建郴州地区棉纺厂、郴州床单厂、内衣厂、永兴毛巾厂等纺织企业,当地产品收购迅速发展。1982年,地区纺织站收购当地品种达50种(1966年为8种),收购总额为1620万元,比1954年和1965年分别增长23.9倍和14.8倍,比1975年增长4.6倍,占当年进货总额的23.1%。区内纺织品收购,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加工订货,1956年实行统购包销。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统购包销改为按不同品种分别实行统购包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四种形式。1980年进而实行“多渠道流通”,允许工厂自销。1983年起,地区纺织品站当地产品收购时起时伏。1987年,收购总额为442.3万元,占进货总额的13.3%0 二、外地调入区内纺织品资源,主要靠外地调人。20世纪50年代初期,系统内实行“上拨下卖”的大调拨制。1953年后改为合同制,计划商品逐级分配,其他商品看样选购。总公司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国供货会,由省公司、二级站及重点零售商店参加。要货方与供货方签订供应合同,按合同调拨。同时,二级站还参加一些供货方不定期的补货会,补充资源。纺织品进货地点,主要是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内蒙古、广州及省内安江、邵阳、长沙、湘潭等地。1981年以来,在“三多一少”商品流通新体制下,纺织品进货改变多年来计划调拨的单一渠道,转向多渠道进货,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扩大向工厂直接进货。地区纺织品站向工厂直接进货额1980年为1162万元,1982年为1683万元厂,1987年上升为2049万元,占当年进货总额的61.4% 表2-1 郴州地区纺织品站主要年份进货额统计表单位:万元表2-2 郴州地区纺织品站主要年份主要商品省外进货统计表第二节销售纺织品销售分批发、零售两个环节。批发分二级批发(二级站)、三级批发(县、市公司)。零售分专营和综合经营。二级批发主要担负经济区内三级批发及省内外站站之间的商品调拨供应。三级批发担负本县、市内国营、集体零售商店、基层供销社、工矿贸易商店及个体商贩的商品供应。
  一、批发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二级站对县、市公司的批发商品供应,采取按计划分配、层层调拨的办法,实行固定经济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调拨作价扣率(即“三固定”)的供应方式。二级站每年召开二至三次看样选购会,签约成交。三级批发的商品供应,多年来实行“城乡都需要的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把销售重点放在农村,面向基层供销社,对基层社实行“三公开”、“四负责”的优惠供应办法(即:货源、分配比例和商品库存公开;商品花色品种不对路负责调换,商品不适销负责退货,商品积压负责调剂,对基层社反映的问题负责及时处理)。每年召开两至三次商品展销会、选购会、调剂会,设置样品间,方便基层社选购。80年代以前,地区纺织品站调供县市公司的商品,县市公司批发给基层供销社的商品,其比重均各占销售总额的90%左右。实行“三多一少”的商品流通体制,放宽棉布统购统销政策,棉布及针棉织品全部实行免票供应后,纺织品市场十分活跃,县市公司和基层供销社转向工厂或产地批发单位进货日益增多,纺织品批发环节发生明显变化。地区纺织品站1981年销售总额8277万元,其中,调供县市公司6650万元,占销售总额的80.3%0 1984年,调供县市公司的商品比重下降到52.39%,1987年再次下降为23.4%。在县市公司批发销售中,基层供销社所占比重1981年为70.9%,1984年降至39.4%0 二、零售纺织品的零售,自1954年9月15日实行棉布统购统销起至1983年12月I日临时免票,敞开供应棉布止,近三十年中,除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全区棉布销量减少出现供应紧张外,总的供应情况是正常的。纺织品消费,明显的变化:(一)社会总消费不断增长。1954年全区布类社会消费1175万米,1988年为1912.72万米,比1954年增长68.2%0(二)品种增加。60年代前,市场销售多系以棉花为主的天然纤维织物(纯棉布等)070年代起,各种棉化混纺布、化纤布应市,花色品种逐年增加。(三)消费需求从低档向中高档发展。50年代,市场销售以中低档机制棉布居多,并有少量土布。60至70年代初,在布票定量有限的情况下,适销耐穿、高档、宽幅、厚实布类。80年代以来,以毛、丝、化学纤维为原料的绸、呢、化等高档纺织、针织品销量增加,并逐步进入普通工人、农民家庭。
  主要商品销售情况如下: 纯棉布全区社会零售量,1954年为1175万米,1959年增至1935万米,1965年至1974年销售17401万米,年均销售1740.1万米。80年代以来,由于化纤布大量应市,调低销价,而棉布销价提高,销量减少。1988年,棉布销售939.5万米。群众各种衣着用料由单一的纯棉布转向丰富多彩的绸、呢、化,总销量增加。
  涤棉布涤纶与棉花混纺织物,具有挺括、不易折绉、易洗快干、耐穿等特点,60年代开始在区内应市。1973年,全区社会零售量13.72万米。1978年,国家规定每市尺收布票4寸,年销量达到249万米。1980年12月16日起,实行临时免票供应,1981年和1983年先后两次调低销价,社会零售量连年大幅度上升。1983年,销量高达1153.65万米,人均3.05米。嗣后,随着各种化纤织物新品种的不断增多,涤棉布销量减少,1988年只销售523万米。
  绸缎、呢绒解放前多为富人衣着用料,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衣着用料要求提高,销量逐渐增加。全区绸缎社会零售量1956年为4.20万米,1973年增至56.53万米,比1956年上升12倍,1988年销量高达60.76万米。全区呢绒社会零售量1959年为0.33万米,1975年增至10.76万米,1979年后销量连续上升,1985年高达45.15万米,1988年销34.47万米,比1959年增长103.4%o 汗衫背心 1954年全区社会零售量10.7万件,1961年3月起实行凭布票供应,当年销售14.08万件。1982年上升为237.88万件,比1961年增长15.9倍。1983年12月1日起,实行免票供应,由于社会存量大,销售下降,1986年销售201.62万件。
  棉毛衫裤 1956年全区社会零售量3.66万件,1959年销量增至20.88万件。1960年8月起凭票供应,当年销售下降为13.39万件。1983年12月1日起,实行免票供应,1984年销售高达150.15万件,比1960年上升10.2倍。1986年销售114.97万件。
  卫生衫裤(又称绒衣裤)1953年全区社会零售量5.72万件,1960年8月起实行凭票供应,1961年销售5.61万件。由于民用定量布票增加,1971年销售48.62万件,比1961年增长7.7倍。1983年12月1日起实行免票供应,随着各种内衣新品种的增多,1986年销售17.33万件。
  毛线(又称绒线) 1956年,全区社会零售量1.54万公斤。1962年,因货源ME乏,仅销售0.31万公斤。1979年,销售15.35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48倍。1986年,销售增至62.6万公斤。由于毛线织物增多,1988年,毛线销售下降为40.24万公斤。历年来,毛线在区内为畅销商品,品种不断增多,由纯毛毛线发展到毛化混纺毛线后,供需日趋平衡。
  服装解放前,区内无专店,由衣帽鞋袜店兼营。民国18年(1929)全区有衣帽鞋袜店45户。1952年郴县城关镇有估衣店39户,收购旧衣,整理后向市民出售。60年代,国营公司门市部设成衣柜,出售少量布制衬衫、短裤以及劳保服装。服装业发展始于70年代,1977年全区生产各种布制服装270.5万件,比1960年增长2.2倍。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讲究穿着,服装丰富多彩,由布制服装发展到绸、呢、化服装。同时,上海、广州等地各种新式服装大量流入区内,服装市场十分繁荣、活跃。1985年,全区各种服装社会零售量165.72万件,1988年增至172.92万件,比1986年上升4.3%。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遍布城乡,1988年,全区达1956户,从业人员2203人,营业额1798万元。国营纺织品公司为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大服装经营,1964年,销售布制服装29万件,1981年,销售各种服装46.8万件,比1964年增长19倍。
  第三节统购统销 1954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9月15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09月16日,《郴州群众报》报导:“从9月15日起,我区(少数民族地区除外)已全面实行棉布计划供应。在实行棉布计划供应以前,中国(注:应为郴县)花纱布分公司在7月间就已从上海、长沙、衡阳等地组织了大批棉布。” 为加强棉布统购统销管理工作,专署设立管理机构。1963年,专区及各县(市)商业局设票证管理办公室(组),负责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实施,每年召开布票发放会议一次,具体办理布票发放和票证销毁的审批等日常工作。1984年,停止布票发放,各级票证管理办公室(组)相继撤销。
  布票发放管理办法如下: 民用定量用布由各级发票单位根据省里规定的发放范围和标准,按公安、统计部门人口数核发。农业人口,以生产队为单位,造具名册向群众公布,与生产队、大队拨粮名册和大队、公社户口登记簿核对后发票;非农业人口凭正式户口和粮食供应证发票。核发单位,城镇为县(市)商业局票证管理办公室(组),农村为公社、基层供销社。工矿区及省属国营农场由各地工矿贸易公司(商店)负责发放。
  临时调剂用布为解决临时性的特需用布(如生育、死亡等)。省里拨给一定数量的用布指标。1957年至1968年,按定量布票发放人口数计算,每人拨0.2市尺。1969年至1983年,每人拨I市尺。基层发票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农业人口凭生产队、大队证明;非农业人口凭户口和购粮证发放。1964年,全区发放医疗卫生业务用布22700米,补充节育手术专项用布7500米,补助上山下乡劳动人员蚊帐、汗衫背心、汗巾等专项用布3562米。
  奖售换购用布实行定额铺底结算补差办法,由基层收购单位根据省里规定的奖售范围、标准,在奖售布票发放登记表或收购凭单上注明收购品种、数量发放奖售布票。从1963年起,区内先后实行奖售换购的产品品种有:生猪、鲜鱼、蛋品、家禽、粮食、食油、桐油、棉花、苎麻、烤烟、晒烟、土糖、甘蔗、生漆、皮木梓油、苡米、香菇、五倍子、卫生纸、文化纸、白腊、磨芋角、乳鸽、鹰咀龟、红鸟、板栗、冬笋、活泥蛙、木材、楠竹、篙竹、中药材等。
  工业生产用布、劳动保护用布、公共及其他用布由省里统一印制供应凭证,各县(市)票证管理办公室(组)根据“能不用的不用,能少用的少用,能代用的代用”原则和省里安排的用布指标,实行专项专用,不超用,不挪用,跨年作废的办法。用布单位申请用布,经票证管理部门核批后,到指定的供应单位购买。
  “统购统销”从1954年9月15日起实施,至1983年12月1日宣布临时免票敞开供应棉布,历时近30年。30年中,棉布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分配,基本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附注

①《中国古代纺织史稿》第2页,1983年,岳麓书社。 ②《中国棉纺织史稿》第15页,1963年,科学出版社。 ③《中国古代纺织史稿》第239页。 ④《中国古代纺织史稿》第40页。 ⑤《中国古代纺织史稿》第60页。 ①《郴州直隶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版。 ②《郴县县志》沿革。 ③民国十一年七月十日《大公报》。 ④民国六年四月《实业杂志》第十三期“桂阳县商业情况”。 ⑤民国二十四年《中国实业志.湖南省》“湖南织布工业一览表”。 ⑥民国十八年《商业人员统计表》“湖南省各县主要商业统计表”。 ⑦《湖南之花纱布》上篇,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整理,民国三十三年版。 ⑧《郴县城区工商业发展情况》,郴州市工商联整理,1952年。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