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产品
分类号: F713
页数: 2
页码: 72-73
摘要: 本段介绍了桂东县出产生猪、家禽、茶油、桐油、茶叶、中药材、楠竹、木材等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特产有相思鸟、沉香鱼、香菇、薏米、方竹等。这些传统特产,历来通过省际边界地区的农村集贸市场,由商贩长途挑运至广东的乐昌和江西的赣州、遂川、上犹,以及本省汝城、酃县、资兴、茶陵等地销售,以换回本地所需的食盐、食糖、煤油、火柴、布匹、毛巾、袜子等民用食品和日用工业品。
关键词: 桂东县 产品经济

内容

桂东县出产生猪、家禽、茶油、桐油、茶叶、中药材、楠竹、木材等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特产有相思鸟、沉香鱼、香菇、薏米、方竹等。这些传统特产,历来通过省际边界地区的农村集贸市场,由商贩长途挑运至广东的乐昌和江西的赣州、遂川、上犹,以及本省汝城、酃县、资兴、茶陵等地销售,以换回本地所需的食盐、食糖、煤油、火柴、布匹、毛巾、袜子等民用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生猪是桂东县农村的主要副业和最大宗的输出商品。早在清末、民国,就有商贩专事收购生猪,长途贩运至广东乐昌、韶关、广州等地。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多以人力抬猪或赶猪走路,数量有限。其时有“抬猪下广东”的传统说法。民国35年(1946),全县产猪21200头,民国36年生猪输出量为11200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商业成立食品公司,负责生猪的收购和外调工作,并实行派购政策。全县生猪购销量逐年上升。
  1958年收购8606头,1969年突破万头,1979年收购20262头,创历史最高记录。1985年取消派购,放开经营,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塘乡1988年投入资金16万元,帮助农民发展养猪业,当年全乡饲养量达19590头,户平6头,比1985年增长1.38倍;出栏1.1万头,户均3.4头。运往广东9600头,养猪收入37.18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9.8%,因养猪使千户农民脱贫。全县1988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7.3万头,人均1.09头,户平4.47头,喊了几十年的“一入一猪”、“一户一猪”的目标得以实现。
  苡米是桂东传统名产,富含蛋白、脂肪、糖分、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为常用中药。民国34年(1946)输出江西赣州、广东乐昌等地800担,获利24万元(法币)。新中国成立后仍为重要输出产品,1957年303担,1977年368担,1978年452担,1988年1000担以上,是种植业仅次于粮食的一个重要品种。
  相思鸟又名红嘴鸟,是爱情的象征。南洋风俗,青年男女相爱,要赠送一对相思鸟。相思鸟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商品。桂东山林繁殖相思鸟甚多,收购出口有几百年历史,经香港远销南洋各地。1956年出口2万只,创历史最高纪录。
  方竹主干呈正方形,内圆外方,高约2至3米,质地坚硬,修饰为杖,杖头镶银,杖末镶铜,中镂山、水,人、物、花草及诗文,颇为精致。20世纪初,县城设置“银店”,附设“永晶铺”(后改为方竹园),专门从事手杖艺术加工,每年约有2000根供应市场,迄今仍为社会名流视为稀珍之物,每购以赠知已。
  玉兰片是竹笋加工而成,色黄肉嫩,为酒席桌上一道佳肴。桂东县竹林密布,竹笋产量大,生产玉兰片历史悠久。民国30年(1941),全县产量200担,1977年产102担,1978年257担,畅销成都、兰州、江、浙等八省市。
  桂东茶叶也颇有名。桥头乡玲龙茶种植3300亩,多次评为全省名茶。1985年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此外,中药材、茶油、桐油、木材、土纸等也是桂东的重要传统输出产品。
  改革开放中,进一步恢复与发展传统名特产品生产,扩大外销,为改变“老、山、边、穷”的落后面貌,繁荣活跃桂东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桂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