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场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市场发展
分类号: F713
页数: 2
页码: 71-72
摘要: 本段介绍了桂东县自1949年桂东和平解放后的市场发展、市场经营等内容。
关键词: 桂东县 市场发展 经济

内容

1949年桂东和平解放。初期,市场冷淡,许多商店无货可售,物价暴涨。194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仅75万元。为迅速安定人民生活,恢复正常经济秩序,1951年8月,建立第一个国营商业机构——桂东县贸易商店。1952年2月成立供销合作总社。同年,全县6个行政区成立区供销社,并将国营贸易商店并人县供销社。
  1955年,国营商业机构开始下伸至县,先成立食品公司,次年成立百货、蔬菜,杂货、专卖等公司。1956年桂东县商业局成立。
  至此,国营商业初具规模。在发展国营和供销商业的同时,1954年8月,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关私营布匹、百货、屠宰业共147户,其中座商49户,摊贩91户,共有从业人员162人,都是零售商,无批发商。改造结果,转业者89户,停业者10户,其余48户中,批准布业经销户26户,百货经销户19户,屠宰业3户。沤城镇9户布匹经销店,改造后增加资金,扩大营业,当年销售额比1953年上升48.7%。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发展山区经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县人民政府积极建设公路网络,改善山区交通条件。1958年以后,陆续建成四条干线,可通汝城、宜章、资兴、郴州、NW县以及江西的上犹、祟义、遂川,广东的韶关、乐昌等地,境内里程117公里,简易公路41条,共361公里,县内各乡镇全部通车,为搞好商品运输,活跃城乡市场,创造了条件。195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15万元,较1949年75万元,增加6.08倍,国营商业占71.4%。
  1960年,国民经济进入暂时困难时期,市场商品短缺,凭票供应品种增多。加之商业、饮食服务业机构撤并,人员锐减,由1957年的1197人到1961年减少为520人,减少57%,群众购买不便,排队购物。市场主要商品销售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与1957年市场主要商品销售量相比较,食用油下降61.8%,猪肉下降91%,食糖下降11.5%0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市场虽有复苏,但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复又出现精简商业机构,减少网点和人员,同时全部关闭集市贸易。到1975年,全县商业从业人员689人,每千人口平均仅有商业人员4人。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政策,进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扶持和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大力恢复和发展省际间传统贸易,市场趋向繁荣。到1988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1547个,从业人员2727人,年均每千人网点10.1个,从业人员17.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网点91个,从业人员513人;集体所有制商业网点453个,从业人员808人;个体有证商贩1003个,从业人员1389人。1987年以来,国营商业改善设施,市场竞争能力大为提高。百货公司、副食公司、罗霄酒家等新型商店落成,市场面貌焕然一新。集贸市场形成以10个圩场为主体的边界贸易网络。
  1988年,全县有2064个农民组成的农林土特产品购销贩运队伍,长年累月活跃在边界山村。形成以国营商业为龙头,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并存的商业格局。是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09万元,比1978年年增长3.17倍,比1952年则增长68倍。集市贸易成交额和个体工商户营业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2.1%和34.9%。市场繁荣活跃。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桂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