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场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场历史
分类号: F713
页数: 2
页码: 70-71
摘要: 本段介绍了桂东县的市场发展历程情况。
关键词: 桂东县 市场历史 发展

内容

“桂东山高,水驶舟车不通,逐末者少,间有贩卖京广货者,悉皆闽、粤及江右人,然亦只肩挑脚运,非有巨商大贾如他处之云腾雾海也”①。“各乡圩集以三八、二七等日交易,而退皆布、米、菽、粟之类,无有奇异之物”②。清嘉庆年间(1796-1820),沙田if场开始形成,沤城(现城关)、寨前、大塘、四都、桥头等圩场古已有之。“本县城乡圩场商店均系小本经营。农村生活简朴,用品多以有易无,既无行业之组织,亦无堆栈之设置”③。商店进货概由专人赴湘粤赣各埠采办,用人力运集各乡圩赶圩交易。所集物品除了当地产的粮食、茶油、桐油、家禽、毛边纸、皮纸等以外,其余均由外埠采购而来,如广东、浙江的盐,江西的中棉、青大布,茶陵的粗毛兰、青方布,衡阳的衡白布等。旧圩场皆以街为市。沤城镇是全县商业中心。
  民国元年(1912),第一任县长谭嗣穆任期内,在县城设有盐行、油行、牛骨行、米行、柴茅行、猪崽行、蔬菜行,使分散的贸易活动发展为行业市场。④嗣后,各圩镇陆续出现坐商经营,分别经营雕饰品、百货、粮食、五金、文化、医药、酒类,屠宰、饮食、旅馆等业。
  民国23年(1934)7月,全县有服饰品业商店23家,食品类商店132家,日用品类商店1家,其他181家,合计337家。①民国32年(1943),县城有布匹业15家,杂货业36家,中药业6家②。其时,著名的商店有布匹业的大盛昌、同兴号、永盛昌,百货业的复兴和,国药业的保和堂、祥和元等。
  民国元年(1912)元月,桂东县商会成立,民国17年(1928)元月改组,并于民国36年(1947)呈准备案。寨前、大塘、沙田、四都、桥头等商会于民国29年(1940)先后成立,民国36年呈准登记。以后各圩镇行业商户又继续组织各业同业公会,沤城镇有丝绸呢绒布、屠宰、油盐、百货、国药、旅馆、酒业、豆腐等业同业公会。商会和同业公会规定行规及行业价格,禁止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和走私贩运,稳定市场物价,活跃商品流通。但由于战争连绵,商业经营倍受影响。民国37年(1948)遇水、虫灾害,农业歉收,素称繁盛的米行也被迫停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商户纷纷歇业,市场极为萧条。

附注

①同治五年编《桂东县志.风俗篇》。 ②同治五年编《桂东县志.风俗篇》。 ③民国30年7月编《桂东生计志》。 ④参见口碑资料 ①参见民国22年12月编《湖南全省社会调查》中各县主要商业统计。 ②参见民国32年2月出版《湖南省商业调查表》。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桂东县
相关地名